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鏈條調節器及具有該鏈條調節器的摩托車。
背景技術:
摩托車車架作為摩托車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支撐發動機和變速傳動系統以及摩托車乘員,因此車架是整個摩托車的支撐部分。
除此之外,車架還為車輪提供安裝位置,從而使整個車架又支撐在車輪上,因此其材料和結構必須有相當的強度和剛性,同時又要求重量輕巧,以便高速行駛。鏈條調節器是車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不僅需要為后輪軸和后輪的安裝進行定位,而且需要承載后座、減振器等其他部件。因此,鏈條調節器不僅需要足夠的強度,更需要保證后輪軸兩端的同軸度,以便保證車架整體的可靠性。
現有的鏈條調節器中,調節座均采用厚度為2mm的矩形管制作,這種結構不僅結構強度差,承載能力差,而且難以保證后輪軸兩端的同軸度,實用性差。
另外,車架的零部件在組成方式上大都以外露的形式裝配在車架的一定空間范圍內,因此,對在外觀造型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現有的鏈條調節器外觀缺少美觀性,影響車輛的整體造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摩托車及鏈條調節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結構強度差,承載能力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和后輪軸調節座,所述后輪軸調節座與所述后支架連接,摩托車后輪軸兩端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后輪軸調節座上;
所述后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支管組,所述支管組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焊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架之間;
所述后輪軸調節座為澆鑄件,并與所述后支架焊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和后輪軸調節座,后支架由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支管組焊接構成,其中,支管組位于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之間,通過與兩者分別焊接使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連接構成所述后支架的整體結構;后輪軸調節座為澆鑄件組合,改變了以往采用矩形管制作調節座而造成的結構強度差,加大了力矩,增強了穩定性,后輪軸調節座與后支架焊接,提高了鏈條調節器整體的強度和耐用性。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為鑄造成型,包括框架管與支撐管;
三根所述框架管首尾順次連接,構成三角形結構;
所述支撐管設置為至少兩根,且位于所述框架管構成的三角形結構內部,并與所述框架管焊接。
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架鑄造成型,其中,三根框架管首尾順次相連構成三角形結構,提高了第一支架的穩定性,框架管與支撐管焊接,支撐管至少為兩根,且位于框架管所構成的三角形結構內部,以支撐框架管并分擔框架管所承載的重力,這樣的設計提高了第一支架的強度和承載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上設置有減震座。
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架為三角形結構,減震座設置于第一支架的頂點上。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后輪軸調節座包括:
第一調節座,所述第一調節座的形狀呈楔形,與所述第一支架焊接;
第二調節座,所述第二調節座的形狀呈楔形,與所述第二支架焊接;和,
第三調節座,所述第三調節座設置為兩個,并分別與第一調節座和第二調節座相配合連接。
在該技術方案中,后輪軸調節座包括第一調節座、第二調節座和第三調節座,第一調節座和第二調節座形狀均為楔形,保證了美觀性,第一調節座與第一支架焊接,第二調節座與第二支架焊接,兩個第三調節座分別與第一調節座和第二調節座配合連接,保證后輪軸的同軸度。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調節座與所述第一支架相連的一端呈圓弧狀。
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調節座形狀呈楔形,第一調節座與第一支架相連的一端為楔形結構較大的一端,該端設置為圓弧形。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后輪軸調節座上設置有焊接槽,所述焊接槽與所述后支架焊接。
在該技術方案中,后輪軸調節座上設置有焊接槽,后輪軸調節座通過焊接槽與后支架焊接,保證了鏈條調節器整體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調節座背離后輪軸的一面設置有方形凹槽,所述第三調節座位于所述方形凹槽內。
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調節座設置有方形凹槽,第三調節座放置于方形凹槽內,從而與第一調節座互相配合連接;同樣的,第二調節座與第一調節座結構相同,且與第三調節座配合連接。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調節座面向后輪軸的一面設置有調節孔,所述后輪軸穿過所述調節孔與所述第三調節座連接。
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調節座設置有調節孔,后輪軸能夠穿過調節孔并可拆卸固定于第三調節座上,同樣的,第二調節座上也設置有調節孔,從而能夠保證后輪軸兩端的同軸度,提高鏈條調節器的實用性和穩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三調節座內設置有階梯孔。
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三調節座設置有階梯孔,后輪軸通過階梯孔可拆卸固定于第三調節座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摩托車,包括上述的鏈條調節器,提高了摩托車整體的使用性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和后輪軸調節座,后支架由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支管組焊接構成,其中,支管組位于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之間,與兩者分別焊接,使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連接構成所述后支架的整體結構;后輪軸調節座為澆鑄件組合,改變了以往采用矩形管制作調節座而造成的結構強度差,加大了力矩,增強了穩定性,后輪軸調節座與后支架焊接,提高了鏈條調節器整體的強度和耐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述的第一調節座和第二調節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中第一調節座的主視圖。
圖標:1-后支架;2-后輪軸調節座;3-螺栓;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支管組;14-減震座;111-框架管;112-支撐管;21-第一調節座;22-第二調節座;23-第三調節座;211-焊接槽;212-方形凹槽;213-調節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1和后輪軸調節座2,所述后輪軸調節座2與所述后支架1連接,摩托車后輪軸兩端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后輪軸調節座2上;
所述后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支管組13,所述支管組13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焊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與所述第二支架12之間;
所述后輪軸調節座2為澆鑄件,并與所述后支架1焊接。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1和后輪軸調節座2,后支架1由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支管組13焊接構成,其中,支管組13位于第一支架11與第二支架12之間,通過與兩者分別焊接使第一支架11與第二支架12連接構成所述后支架1的整體結構;后輪軸調節座2為澆鑄件組合,改變了以往采用矩形管制作調節座而造成的結構強度差,加大了力矩,增強了穩定性,后輪軸調節座2與后支架1焊接,提高了鏈條調節器整體的強度和耐用性。
如圖1和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11為鑄造成型,包括框架管111與支撐管112;
三根所述框架管111首尾順次連接,構成三角形結構;
所述支撐管112設置為至少兩根,且位于所述框架管111構成的三角形結構內部,并與所述框架管111焊接。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1鑄造成型,其中,三根框架管111首尾順次相連構成三角形結構,提高了第一支架11的穩定性,框架管111與支撐管112焊接,支撐管112至少為兩根,且位于框架管111所構成的三角形結構內部,以支撐框架管111并分擔框架管111所承載的重力,這樣的設計提高了第一支架11的強度和承載能力。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11上設置有減震座14。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1為三角形結構,減震座14設置于第一支架11的頂點上。
如圖2和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后輪軸調節座2包括:
第一調節座21,所述第一調節座21的形狀呈楔形,與所述第一支架11焊接;
第二調節座22,所述第二調節座22的形狀呈楔形,與所述第二支架12焊接;和,
第三調節座23,所述第三調節座23設置為兩個,并分別與第一調節座21和第二調節座22相配合連接。
在該實施例中,后輪軸調節座2包括第一調節座21、第二調節座22和第三調節座23,第一調節座21和第二調節座22形狀均為楔形,保證了美觀性,第一調節座21與第一支架11焊接,第二調節座22與第二支架12焊接,兩個第三調節座23分別與第一調節座21和第二調節座22配合連接,保證后輪軸的同軸度。
如圖1、圖2和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調節座21與所述第一支架11相連的一端呈圓弧狀。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調節座21形狀呈楔形,第一調節座21與第一支架11相連的一端為楔形結構較大的一端,該端設置為圓弧形。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后輪軸調節座2上設置有焊接槽211,所述焊接槽211與所述后支架1焊接。
在該實施例中,后輪軸調節座2上設置有焊接槽211,后輪軸調節座2通過焊接槽211與后支架1焊接,保證了鏈條調節器整體的可靠性。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調節座21背離后輪軸的一面設置有方形凹槽212,所述第三調節座23位于所述方形凹槽212內。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調節座21設置有方形凹槽212,第三調節座23放置于方形凹槽212內,從而與第一調節座21互相配合連接;同樣的,第二調節座22與第一調節座21結構相同,且與第三調節座23配合連接。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調節座21面向后輪軸的一面設置有調節孔213,所述后輪軸穿過所述調節孔213與所述第三調節座23連接。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調節座21設置有調節孔213,后輪軸能夠穿過調節孔213并可拆卸固定于第三調節座23上,同樣的,第二調節座22上也設置有調節孔213,從而能夠保證后輪軸兩端的同軸度,提高鏈條調節器的實用性和穩定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三調節座23內設置有階梯孔。
在該實施例中,第三調節座23設置有階梯孔,后輪軸通過階梯孔可拆卸固定于第三調節座23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摩托車,包括上述的鏈條調節器,摩托車后輪軸與鏈條調節器連接,提高了摩托車整體的美觀性和使用性能。
如圖1至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1和后輪軸調節座2兩部分,其中,后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支管組13,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分別由框架管111和支撐管112構成,第一支架11的三根框架管111首尾順次連接成三角形結構,保證了后支架1的穩定性,支管組13分別與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焊接,支管組13設置為至少三根,第一支架11上設置有減震座14;后輪軸調節座2包括第一調節座21、第二調節座22和第三調節座23,第一調節座21和第二調節座22結構相同,且均呈楔形結構,均設置有焊接槽211、方形凹槽212和調節孔213,其中,焊接槽211與后支架1焊接以使后輪軸調節座2與后支架1互相連接,方形凹槽212設置于第一調節座21背離后輪軸的一面,用于與第三調節座23配合連接,后輪軸穿過后輪軸調節座2的調節孔,與第三調節座23可拆卸連接,第三調節座23設置有與后輪軸相配合的階梯孔。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鏈條調節器,包括后支架和后輪軸調節座,后支架由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支管組焊接構成,其中,支管組位于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之間,與兩者分別焊接,使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連接構成所述后支架的整體結構;后輪軸調節座為澆鑄件組合,改變了以往采用矩形管制作調節座而造成的結構強度差,加大了力矩,增強了穩定性,后輪軸調節座與后支架焊接,提高了鏈條調節器整體的強度和耐用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