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及旋翼飛行器,屬于旋翼飛行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多旋翼飛行器(例如四旋翼無人機)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其飛行環境也變得多樣化,包括城市街道上空、樹林、室內空間等;當飛行器在上述環境中飛行時,可能會與其中的人或物發生碰撞;飛行器螺旋槳有較高的轉速,在碰撞發生時如果螺旋槳與外物發生接觸則會對外物造成較大的損害,同時螺旋槳本身也會遭到損壞,使得飛行器無法維持正常的飛行狀態,引發墜機,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
螺旋槳保護裝置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螺旋槳與外物的碰撞,從而減輕或免除損害。現有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裝置,只能從螺旋槳下側及外延部分對槳葉進行防護,如果外物從螺旋槳上側接近,則無法避免外物與螺旋槳的接觸,保護效果并不理想,本實用新型就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以更全面的避免螺旋槳與外物的碰撞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及旋翼飛行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包括保護罩本體,所述保護罩本體包括底座和由底座向外呈放射狀延伸的多條外延支撐臂,多條外延支撐臂通過外連接臂連接為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護罩本體為扇形或具有開口的多邊形,在所述保護罩本體的外側邊上側設有的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對螺旋槳的外端上側進行保護。為了避免旋翼飛行器高速旋轉的螺旋槳與外物發生碰撞,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可以對螺旋槳葉片外延部分在上側、下側及外側形成立體式包圍的保護罩。底座安裝于無人機機臂上或旋翼飛行器動力裝置支撐結構上;保護罩多條支撐臂與底座相連,由外延支撐臂、上延防護臂及外連接臂組成的功能結構可以對螺旋槳槳葉外延部分在上側、下側及外側形成立體式的包圍,從而防止螺旋槳在旋轉時與具有一定形狀和體積的外物發生直接接觸。相比于已有的螺旋槳保護罩,此保護罩的最大特點在于其支撐臂的邊沿上部有上延防護臂或防護網可以對螺旋槳的上側形成覆蓋,從而防止外物從上側與螺旋槳槳葉的直接接觸,增大了保護罩的防護區域,使其在防護功能上有明顯的提升。
所述的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包括多條上延防護臂,上延防護臂之間通過至少一條上延連接臂連接。
所述的上延防護臂由所述的外延支撐臂延其與外連接臂的連接點向保護罩本體上部向上向內延伸形成。
所述的上延防護臂一端與保護罩本體連接,另一端自下向上逐漸向保護罩本體徑向內側彎曲。底座以外,各支撐臂之間的外連接臂其形狀是多樣的,可以是長條狀、圓弧狀或其他形狀;其數量也不固定;其與支撐臂或底座的連接部位結構也是多樣的,以適應不同的結構性能要求。
所述的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為上延防護網。上延防護網能夠很好的防御螺旋槳來自上方的碰撞,且不影響螺旋槳向下的空氣動力。
上延防護臂和上延防護網可以固定在外延支撐臂上也可以設在外連接臂上;可以是上延防護臂與外延支撐臂一體;也可以是上延防護臂與外連接臂一體,并共同固定在外延支撐臂上。
所述的底座、外延支撐臂、外連接臂及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為一體結構。
所述的底座、外延支撐臂、外連接臂及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之間通過螺絲、卡扣、卡槽或粘合劑相互固定。
所述的外延支撐臂和上延防護臂之間通過螺絲、卡扣、卡槽或粘合劑相互固定。保護罩的各部件間及各部件本身的子結構均可設計為獨立結構部件,各獨立結構部件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包括螺絲固定,粘合劑固定,卡扣或卡槽固定等方式)裝配在一起。
所述的底座、外延支撐臂、上延防護臂、外連接臂及上延連接臂為金屬、塑料、木材、橡膠或陶瓷材料。各部件可以獨立使用金屬、塑料、木材、橡膠、陶瓷、復合材料等各類在密度、強度、韌性等方面適于制造飛行器結構部件的材料;或以上材料中的多種分別制成結構部件,然后搭配使用共同形成保護罩的功能結構。
保護罩的安裝方式包括螺絲固定、卡扣固定、卡槽固定、粘合劑粘連或直接與飛行器動力裝置支撐結構相連;底座的形狀也是多樣的,以適應不同的動力裝置結構。保護罩支撐臂的數量不是固定的,其形狀和結構也是多樣的,排布樣式也是多樣的,以適應保護罩結構特點。
一種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飛行器本體、螺旋槳和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底座固定在螺旋槳下側的飛行器本體上,外延支撐臂位于飛行器本體的外側,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位于螺旋槳的外端上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及旋翼飛行器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保護罩是由底座,多條外延支撐臂以及各條支撐臂之間的外連接臂組成;保護罩多條支撐臂與底座相連,由外延支撐臂、上延防護臂及外連接臂組成的功能結構可以對螺旋槳槳葉外延部分在上側、下側及外側形成立體式的包圍,從而防止螺旋槳在旋轉時與具有一定形狀和體積的外物發生直接接觸。相比于已有的螺旋槳保護罩,此保護罩的最大特點在于其支撐臂的邊沿上部有上延防護臂或防護網可以對螺旋槳的上側形成覆蓋,從而防止外物從上側與螺旋槳槳葉的直接接觸,增大了保護罩的防護區域,使其在防護功能上有明顯的提升。本實用新型可以對旋翼飛行器螺旋槳提供立體式的保護,相比已有的螺旋槳保護裝置有更好的保護效果,能夠適用于城市街道、樹林、室內等多種飛行環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行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可行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又一種可行的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與無人機機臂的整備效果示意圖。
其中,1、底座 2、外延支撐臂 3、上延防護臂 4、外連接臂 5、上延連接臂 6、螺旋槳 7、無人機機臂 8、動力電機底座 9、上延防護網。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5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參照附圖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旋翼飛行器螺旋槳保護罩,包括扇形的保護罩本體,保護罩本體包括底座1和底座1上放射狀固定的五條外延支撐臂2,外延支撐臂2的外端設有向上彎折的弧形的上延防護臂3,上延防護臂3的頂端所在平面高于飛行器的螺旋槳6所在平面,外延支撐臂2和上延防護臂3對螺旋槳6形成上側、下側及外側的立體式包圍;底座1、外延支撐臂2和上延防護臂3為一體結構,整體更加牢固;各上延防護臂3的外端之間連接有弧形的外連接臂4,各上延防護臂3的頂端之間連接有弧形的上延連接臂5,在形成的扇形的保護罩本體的外側邊上側以扇環狀的螺旋槳上部防護機構進行防護,螺旋狀上部防護機構對螺旋槳6的外端上側進行保護;外連接臂4和上延連接臂5均為弧形,既增強防護效果又使保護罩整體更加牢固;底座1、外延支撐臂2和上延防護臂3為塑料材料,便于一體成型。
參照附圖2:適用于小型多旋翼無人機的螺旋槳保護罩,基本機構同上述附圖1所述,不同的是,外延支撐臂2有四條,底座1、外延支撐臂2和上延防護臂3為輕質合金材料,底座1、外延支撐臂2和上延防護臂3之間通過卡槽相互固定,外連接臂4和上延連接臂5均為條形,形成開口的多邊形的保護罩本體,便于分別設計加工和部件替換。
參見附圖3:基本機構同上述附圖1所述,不同的是,外延支撐臂2有四條且上延防護臂3為“U”型,可擴大螺旋槳上部的防護范圍。
參見附圖4:基本機構同上述附圖1所述,不同的是,上延防護臂3和上延連接臂5采用上延防護網9代替。
參見附圖1~5:一種配備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螺旋槳保護罩的旋翼飛行器,保護罩的底座1留有五個圓形孔洞,螺旋槳6的傳動軸可以從中心較大孔洞穿過,其余小孔則是固定螺絲的安裝孔,將本保護罩的底座1安裝于無人機機臂7與動力電機底座8之間,并從底部安裝孔以螺絲固定;保護罩主體部分朝機臂外側方向安裝;螺旋槳6可以在保護罩內側旋轉。
將本保護罩的底座1安裝于無人機機臂7與動力電機底座8之間,并卡扣卡接。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