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無人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人機旋翼。
背景技術:
無人機在軍事及民用領域上有很廣泛的應用,目前大多數多旋翼無人機的旋翼,槳的設計不夠合理,導致阻力大,升力效率低下,使得無人機的載重量達不到很高,飛行效率低,因此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旋翼,以解決技術問題,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用于無人機的旋翼。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無人機旋翼,該旋翼于長度方向上自外側自由端向內側端的寬度逐漸增加,形成外側窄內側寬的結構后,再逐漸減小而形成帶弧形頭的錐形連接部,且該旋翼于寬度方向上自一側端向另一側端的厚度,以一段大平滑弧面逐漸增加至一定位置后,再通過一段小平滑弧面,將厚度逐漸減小過渡至另一側端從而形成流線型面。
所述旋翼自錐形連接部起向外側分為大曲率扭轉區、小曲率過渡區、低阻力升力區、低阻力高升力防滑流區以及誘導阻力渦流區。
所述大平滑弧面的弧面長度是小平滑弧面的弧面長度的3-4倍。
本實用新型無人機旋翼,通過優化的旋翼結構,提升了旋翼升力效率,降低了運行阻力,大大提升了多旋翼無人機的載重量,有效的改善了飛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無人機旋翼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和優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
參見圖1所示,一種無人機旋翼,該旋翼于長度方向上自外側自由端20向內側端10的寬度逐漸增加,形成外側窄內側寬的結構,再逐漸減小而形成帶弧形頭的錐形連接部,且該旋翼于寬度方向上自一側端40向另一側端30的厚度,以一段大平滑弧面逐漸增加至一定位置后,再通過一段小平滑弧面,將厚度逐漸減小過渡至另一側端從而形成流線型面。
其中,所述旋翼自錐形連接部起向外側分為大曲率扭轉區50、小曲率過渡區60、低阻力升力區70、低阻力高升力防滑流區80以及誘導阻力渦流區90。
優選的,所述大平滑弧面的弧面長度是小平滑弧面的弧面長度的3-4倍。
現有飛行器的螺旋槳在飛行器低速狀態下效率極低,其原因是反作用力產生的阻力,本實用新型旋翼,通過以上技術將動力效能在普通螺旋槳的基礎上提高了35%,從而降低的能源消耗,大幅度提升了飛行器的綜合性能。
本實用新型無人機旋翼通過內寬外窄的體型結構,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旋轉時產生的不均勻升力分布,且三切線槳尖大幅度的改善了槳尖形成了的誘導阻力,使得槳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而有效的改善了飛機的性能。
本實用新型無人機旋翼,通過優化的旋翼結構,提升了旋翼升力效率,降低了運行阻力,大大提升了多旋翼無人機的載重量,有效的改善了飛行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