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械設備,尤其是一種氣霧劑自動灌裝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一個工步可同時灌裝多個氣霧罐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
背景技術:
氣霧劑灌裝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液料灌裝,如酒類、飲料灌裝,它有較高的防爆要求,工作要求盡量采用全氣路控制,以保證高安全性,所以目前在其他行業有廣泛應用的, 電磁控制的旋轉連續式灌裝機和直線式間歇灌裝機在氣霧劑灌裝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被國內外很多氣霧劑生產廠家使用的QGQ750型全自動氣霧劑灌裝機,雖然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且采用的是全氣路控制,不過生產效率較低。它采用的是單個進給間歇式灌裝方法,即每次進給一個空罐,完成灌裝后,再進給一個空罐,如此循環往復。為提高效率,國內外許多氣霧劑灌裝機械生產廠家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多頭旋轉式連續灌裝方法, 該方法采用壓縮空氣驅動,多頭工位劑液灌裝,連續循環,達到高速生產,不過其成本較高, 結構復雜,運行不穩定,并不符合大多數氣霧劑生產廠家的實際生產要求。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種全氣動控制,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高效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全自動氣霧劑灌裝機存在的結構簡單時生產效率較低,生產效率高時結構復雜,運行可靠性差的問題,設計一種全氣動控制,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它包括動力氣缸1、連接板4、棘輪8、棘爪 5,6,7、傳動大齒輪13、傳動小齒輪14,15、星輪盤M和控制氣缸17,動力氣缸1固定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其活塞桿2的頭部與連接板4的一端相連,活塞桿2上有設有一連動的第一碰觸桿3,棘爪5的爪頭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與連接板4相連,棘爪6,7的爪頭均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用安裝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連接板4的另一端樞裝在棘輪8的中心上,棘輪8與傳動大齒輪13分別固定在軸12的兩端,傳動小齒輪14,15均與傳動大齒輪13嚙合,傳動小齒輪14與星輪盤M分別固定在軸23的兩端,星輪盤M的圓周上設有等分的用于驅動氣霧劑罐的凹槽,所述的傳動小齒輪15上安裝有第二碰觸桿16,第二碰觸桿16與控制閥20相對,控制閥20安裝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上,活塞桿18上還安裝有第三觸碰桿19,控制氣缸17上安裝有與第三觸碰桿19相配的行程閥22。
所述的動力氣缸1上安裝有導槽板9,第一碰觸桿3的上端位于導槽板9上的導向槽中,導槽板9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受控于第一碰觸桿3的行程閥10,11的按鈕。
所述的導槽板9 一端固定在動力氣缸1前端的上面。
所述的第二碰觸桿16安裝在兩豎直的支撐桿上,兩豎直的支撐桿固定在傳動小齒輪15上,控制閥20的按鈕受控于第二碰觸桿16,棘輪8每轉過一個齒就帶動傳動大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傳動小齒輪15與傳動大齒輪13之間的傳動比滿足每次傳動大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傳動小齒輪15轉過一周。
所述的第三碰觸桿19上端位于控制閥17上安裝的導槽板21的導槽內,其下端固定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的頭部隨活塞桿前后運動,用以碰觸行程閥22。
所述的導槽板21固定在控制氣缸17前端的上面,行程閥22固定在導槽板21靠近控制氣缸17的一端。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在運用全氣動控制的前提下,能夠實現一次性同時進給和輸出多個罐子,從而實現氣霧劑灌裝的多頭同時灌液或多頭同時封口或多頭同時充氣,大大提高了氣霧劑灌裝機的效率,且結構簡單,生產容易,成本較低,運行可靠。
圖1是本發明的進給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進給機構的氣動原理圖。
圖3是本發明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4是利用本發明的進給機構的全自動多頭充氣機的氣動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2所示。
一種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主要包括動力氣缸1、連接板4、棘輪8、棘爪5、 棘爪6、棘爪7、傳動大齒輪13、傳動小齒輪14和15、星輪盤M和控制氣缸17,如圖1所示。 動力氣缸1固定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其活塞桿2的頭部通過螺栓聯接固定在連接板 4上,活塞桿上有一豎直桿為碰觸桿3,它與活塞桿是一體的,棘爪5的爪頭卡在棘輪8上, 另一端通過螺栓聯接安裝在連接板4上,連接板4上用于與安裝活塞桿2頭部和棘爪5 — 端的兩個孔在同一直線上,棘爪6和7的爪頭均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用螺栓安裝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連接板4通過軸承可繞棘輪8中心軸轉動,棘輪8與傳動大齒輪13分別固定在軸12的兩端,傳動小齒輪14和15均與傳動大齒輪13嚙合,傳動小齒輪14與星輪盤M分別固定在軸23的兩端。碰觸桿3沿導槽板9上的槽隨活塞桿一起前后運動,用于來回觸碰固定在導槽板9兩端的行程閥10和11的按鈕,以控制其開閉。所述的導槽板9 一端固定在動力氣缸1前端的上面。所述的傳動齒輪15上固定兩豎直的支撐桿,在兩支撐桿上固定一水平碰觸桿16,用以碰觸控制閥20的按鈕,以控制其開閉,棘輪8每轉過一個齒就帶動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齒輪15與齒輪13之間的傳動比要滿足每次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齒輪15轉過一周。所述的控制閥20固定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的頭部,碰觸桿19與活塞桿為一體,豎直向上,沿導槽板21內導槽隨活塞桿前后運動,用以碰觸行程閥 22。所述的導槽板21固定在控制氣缸17前端的上面。行程閥22固定在導槽板21靠近控制氣缸的這端。所述的傳動齒輪14與齒輪13之間的傳動比取決于每次齒輪14需要轉過的角度,即星輪盤M每次需要轉過的角度,而這個角度則取決于每次需進給的罐子數。
進給機構的氣動工作過程為(如圖2)在壓縮空氣驅動下,動力氣缸1內活塞桿2伸出,通過連接板4的連接推動棘爪5向前運動推開棘爪6卡在棘爪6原先卡在棘輪的位置,同時觸碰桿3觸動行程閥11,使其由閉轉開,雙氣控換向閥25換向,活塞桿2收回,通過棘爪5拉動棘輪轉過一個齒的角度,同時觸碰桿3觸動行程閥10,使其由閉轉開,雙氣控換向閥25再次換向,活塞桿2再次伸出。棘輪轉動同時帶動大齒輪13轉過相同角度,通過對傳動比的控制使小齒輪15轉過一周,使觸碰桿3觸動行程閥10時碰觸桿16同時碰觸控制閥20,使其由閉轉開,通過控制閥20出來的壓縮空氣一方面流向灌裝機的灌裝設備27 (它包括灌液設備、封口設備和充氣設備),使灌裝設備開始工作,完成對罐子的灌液或封口或充氣,灌裝設備工作時,通過灌裝設備內部氣路控制使行程閥11暫時無氣通過,活塞桿2 伸出觸動行程閥11后就暫時不回拉,待灌裝設備工作完畢后,行程閥11暫時再次通氣,雙氣控換向閥25換向,活塞桿2回拉,再次將棘輪拉過一個齒的角度,通過控制閥20出來的壓縮空氣另一方面觸動雙氣控換向閥26使其換向,活塞桿18回拉,以防擋住觸碰桿16的轉動,待觸碰桿19觸碰到行程閥22后,行程閥22由閉轉開,雙氣控換向閥沈換向,活塞桿 18再次伸出,使控制閥20再次等待下次觸碰桿16的觸動。通過調節節流閥28和29,以控制活塞桿18的拉回和伸出速度,通過調節節流閥30和31,以控制活塞桿2的拉回和伸出速度,以保證活塞桿18伸出時,觸碰桿16已開始轉動。
下面結合一個實施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3、4所示。
一種全自動多頭充氣機的傳動進給系統即為本發明提供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該進給機構包括動力氣缸1、連接板4、棘輪8、棘爪5、棘爪6、棘爪7、傳動大齒輪 13、傳動小齒輪14和15、星輪盤M和控制氣缸17 (圖1)。動力氣缸1固定在全自動多頭充氣機內部的工作平臺上,其活塞桿2的頭部通過螺栓聯接固定在連接板4上,活塞桿上有一豎直桿為碰觸桿3,它與活塞桿是一體的,棘爪5的爪頭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通過螺栓聯接固定在連接板4上,連接板4上用于固定活塞桿2頭部和棘爪5 —端的兩個孔在同一直線上,棘爪6和7的爪頭均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用螺栓固定在全自動多頭充氣機內部的工作平臺上,連接板4通過軸承可繞棘輪8中心軸轉動,棘輪8與傳動大齒輪13分別固定在軸12的兩端,傳動小齒輪14和15均與傳動大齒輪13嚙合,傳動小齒輪14與星輪盤M分別固定在軸23的兩端。
碰觸桿3沿導槽板9上的槽隨活塞桿一起前后運動,用于來回觸碰固定在導槽板9 兩端的行程閥10和11的按鈕,以控制其開閉。導槽板9 一端固定在動力氣缸1前端的上
傳動齒輪15上固定兩豎直的支撐桿,在兩支撐桿上固定一水平碰觸桿16,用以碰觸控制閥20的按鈕,以控制其開閉,棘輪8每轉過一個齒就帶動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齒輪15與齒輪13之間的傳動比要滿足每次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齒輪15轉過一周。
控制閥20固定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的頭部,碰觸桿19與活塞桿為一體,豎直向上,沿導槽板21內導槽隨活塞桿前后運動,用以碰觸行程閥22。導槽板21固定在控制氣缸17前端的上面。行程閥22固定在導槽板21靠近控制氣缸的這端。傳動齒輪14與齒輪13之間的傳動比取決于每次齒輪14需要轉過的角度,即星輪盤M每次需要轉過的角度,而這個角度則取決于每次需進給的罐子數。40為罐子的進給通道,41為輸出通道。
各個充氣頭33安裝在星輪盤對應工位上方(如圖3)。
全自動多頭充氣機氣動工作過程為(如圖4):在壓縮空氣驅動下,動力氣缸1內活塞桿2伸出,通過連接板的連接推動棘爪5向前運動推開棘爪6卡在棘爪6原先卡在棘輪的位置,同時觸碰桿3觸動行程閥11,使其由閉轉開,雙氣控換向閥25換向,活塞桿2收回, 通過棘爪5拉動棘輪轉過一個齒的角度,同時觸碰桿3觸動行程閥10,使其由閉轉開,雙氣控換向閥25再次換向,活塞桿2再次伸出。棘輪轉動同時帶動大齒輪13轉過相同角度,通過對傳動比的控制使小齒輪15轉過一周,使觸碰桿3觸動行程閥10時碰觸桿16同時碰觸控制閥20,使其由閉轉開,通過控制閥20出來的壓縮空氣一方面流向充氣機的充氣設備 27,觸動雙氣控換向閥32使其換向,32未換向前,充氣機的計量機34和充氣頭33內活塞在壓縮空氣作用下處于氣缸上部,此時與二位三通常開式單氣控換向閥38連接的梭閥39 處于無氣通過狀態,38即處于通氣狀態,而當32換向后,則梭閥39通氣,閥38由開轉閉, 閥11也就無氣進入,換向閥25暫時無法換向,活塞桿2伸出后即暫時停止,充氣設備則開始工作,32換向后,在壓縮空氣作用下,充氣頭33內小氣缸活塞下移,使得充氣頭下壓氣霧罐,噴頭將自動打開,同時計量機34上腔進氣,下缸排氣,計量機氣缸活塞推動下面液缸活塞下壓,將計量機液缸下腔內的拋射劑經噴頭注入氣霧罐,計量機活塞下壓到底后觸動信號閥35,信號閥輸出氣壓作用到換向閥32使其換向,使充氣頭小氣缸和計量機氣缸的進氣方向逆轉,計量機和充氣頭復位,換向閥32這次換向使行程閥11再次通氣,雙氣控換向閥 25換向,活塞桿2回拉,再次將棘輪拉過一個齒的角度。上面提到的通過控制閥20出來的壓縮空氣另一方面觸動雙氣控換向閥26使其換向,活塞桿18回拉,以防擋住觸碰桿16的轉動,待觸碰桿19觸碰到行程閥22后,行程閥22由閉轉開,雙氣控換向閥沈換向,活塞桿 18再次伸出,使控制閥20再次等待下次觸碰桿16的觸動。通過調節節流閥28和29,以控制活塞桿18的拉回和伸出速度,通過調節節流閥30和31,以控制活塞桿2的拉回和伸出速度,以保證活塞桿18伸出時,觸碰桿16已開始轉動。
如此便實現了多個充氣頭同時對多個罐子進行充氣。
本發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
權利要求
1.一種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它包括動力氣缸(1)、連接板(4)、棘輪 (8)、棘爪(5,6,7)、傳動大齒輪(13)、傳動小齒輪(14,15)、星輪盤(24)和控制氣缸(17),動力氣缸(1)固定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其活塞桿(2)的頭部與連接板(4)的一端相連, 活塞桿(2)上有設有一連動的第一碰觸桿(3),棘爪(5)的爪頭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與連接板(4)相連,棘爪(6,7)的爪頭均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用安裝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連接板(4)的另一端樞裝在棘輪(8)的中心上,棘輪(8)與傳動大齒輪(13)分別固定在軸(12)的兩端,傳動小齒輪(14,15)均與傳動大齒輪(13)嚙合,傳動小齒輪(14)與星輪盤(24)分別固定在軸(23)的兩端,星輪盤(24)的圓周上設有等分的用于驅動氣霧劑罐的凹槽,所述的傳動小齒輪(15)上安裝有第二碰觸桿(16),第二碰觸桿(16)與控制閥(20)相對,控制閥(20)安裝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上,活塞桿(18)上還安裝有第三觸碰桿(19),控制氣缸(17)上安裝有與第三觸碰桿(19)相配的行程閥(2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動力氣缸(1) 上安裝有導槽板(9),第一碰觸桿(3)的上端位于導槽板(9)上的導向槽中,導槽板(9)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受控于第一碰觸桿(3)的行程閥(10,11)的按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導槽板(9)一端固定在動力氣缸(1)前端的上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碰觸桿 (16)安裝在兩豎直的支撐桿上,兩豎直的支撐桿固定在傳動小齒輪(15)上,控制閥(20)的按鈕受控于第二碰觸桿(16),棘輪(8)每轉過一個齒就帶動傳動大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傳動小齒輪(15)與傳動大齒輪(13)之間的傳動比滿足每次傳動大齒輪(13)轉過一定角度,傳動小齒輪(15)轉過一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碰觸桿 (19)上端位于控制閥(17)上安裝的導槽板(21)的導槽內,其下端固定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的頭部隨活塞桿前后運動,用以碰觸行程閥(22)。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導槽板(21)固定在控制氣缸(17)前端的上面,行程閥(22)固定在導槽板(21)靠近控制氣缸(17)的一端。
全文摘要
一種氣霧劑灌裝用高效進給機構,其特征是它包括動力氣缸(1)和連接板(4)動力氣缸(1)固定在灌裝機內的工作平臺上,其活塞桿(2)的頭部與連接板(4)的一端相連,活塞桿(2)上有設有一連動的第一碰觸桿(3),棘爪(5)的爪頭卡在棘輪(8)上,另一端與連接板(4)相連,棘輪(8)與傳動大齒輪(13)分別固定在軸(12)的兩端,傳動小齒輪(14,15)均與傳動大齒輪(13)嚙合,傳動小齒輪(14)與星輪盤(24)分別固定在軸(23)的兩端,所述的傳動小齒輪(15)上安裝有第二碰觸桿(16),第二碰觸桿(16)與控制閥(20)相對,控制閥(20)安裝在控制氣缸(17)的活塞桿(18)上,活塞桿(18)上還安裝有第三觸碰桿(19)。本發明結構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65B43/42GK102514763SQ201210004398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9日
發明者彭山宏, 楚滿軍, 王宏宇, 王斌, 許曉靜 申請人:揚州美達灌裝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