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及其取出內部所容物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容器以及一種取出所容物的方法。該容器包括容器主體,還包括傳壓通道、控制閥門和流出通道,傳壓通道向控制閥門傳遞由變壓部件施加于傳壓通道內的壓力,流出通道為供所容物向容器外流出的通道,控制閥門外部連接容器主體底部、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控制閥門內部含有移動部分,移動部分隨變壓部件施加的壓力變化而處于不同的位置,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以及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的連通或者關閉由移動部分所處的三個位置決定。這種容器結構簡單,制造成本第;堅固耐用;壓力降更小;密封性更好;單次取出量更大;能定量地取出所容物,能防止所容物氧化、污染,并減輕環境污染。適用于盛放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和藥品。
【專利說明】容器及其取出內部所容物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容器及其取出內部所容物的方法,特別是廉價、適合大規模一體化生產的容器及一種能夠方便、快速、定量地取出容器內所容物的容器及其取出內部所容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人們生活中會用到很多液體或者膏體,比如洗滌液、除菌液、洗發液、沐浴露、牙膏、醬油、醋、色拉醬、蜂蜜、食用油、液體藥品等。盛放這些液體或者膏體的容器多為一次性用品,往往只注重標示和美觀效果,對如何方便取出所容物沒有太多關注,通常都是倒置傾倒法和壓取泵壓取法。倒置傾倒法存在的問題其他文獻已有充分的說明,比如不能定量、容易對所容物造成污染或者浪費、使用不便、接觸空氣被氧化等等;對洗手液、洗發水等使用壓取泵取出方法及一些簡單變形的取出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
1、使用壓取泵取用液體的量不能精確控制。使用壓取器向下壓按的力不能精確控制,所以取出量往往只能以按壓次數計量,取用液體的量不能精確控制。
[0003]2、取用的液體粘性和稠度不能太高。由于壓取器需要將液體吸取至高處后再取出,壓力降很大,若液體粘性和稠度太高,液體不能被吸至高處,不能被取出。
[0004]3、制造成本較高。壓取器結構復雜,且不能利用容器壁等必有部件,制造成本較聞。
[0005]4、不能連續取用。由于壓取器每次只能取用吸管流出口附近有限空間內的所容物,該空間所容物被取出后只能等重新從下面容器內吸入所容物后再被取出,所以只能間歇取用,取出不能連續。
[0006]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一種簡單、實用的容器,使每次的取用過程能夠更隨意的受人控制,且盡量少地受外部空氣或者雜質影響。
[0007]
【發明內容】
[0008]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沒有方便地取用所容物的容器和器具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容器,該容器包括容器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傳壓通道、控制閥門和流出通道;
所述傳壓通道向所述控制閥門傳遞由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于傳壓通道內的壓力;
所述流出通道為供所容物向容器外流出的通道;
所述控制閥門外部連接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所述控制閥門內部含有移動部分,所述移動部分隨所述外設變壓部件施加的壓力變化而處于不同的位置;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以及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的連通或者關閉由所述移動部分所處的三個位置決定:
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正壓,所述移動部件位于所述控制閥門內的一端,此時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通道連通,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關閉;
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負壓,所述移動部件位于所述控制閥門內的另一端,此時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連通,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通道關閉;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不施加壓力,所述移動部件位于所述控制閥門內的中部,此時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通道以及所述傳壓通道和容器主體底部之間通道均關閉。
[0009]這種容器結構簡單,能大規模生產,對產品結構沒有過分精密的要求,能降低生產成本;沒有向外過分突出的部分,方便包裝和運輸。在使用時和外設的加壓部件結合后,能夠實現方便、快捷、隨意地取出所容物。
[0010]和壓取泵等等之前的壓力取出方式相比,通過使用控制閥門,使這種容器具有以下幾點優點:1、結構更簡單,降低了制造成本;2、更堅固耐用,重復多次使用不易出現故障;3、控制閥門通道口徑更大,降低了整個取出過程的壓力降,使取出更輕松,這也使取出膏體等粘稠液體成為可能;4、控制閥門密封性更好,能使取出更輕松,定量更準確;5、單次取出量很大,可以取出整個傳壓通道內所容物,基本實現無級連續取出。
[0011]與使用多個單向閥門的取出方法相比,這種容器的取出系統同樣結構更簡單,制作成本更低,更堅固耐用,通道流通口徑更大,整體密封性更好。
[0012]控制閥門連通這種容器主體底部、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控制著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和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兩個通道的連通或者關閉,其結構不同于普通三位四通液動換向閥(沒有外設控制油口)或者液控球式換向閥組合,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非常適合應用于變壓取出的容器。
[0013]這種容器中傳壓通道連接外設的變壓部件和控制閥門的通道,其內部壓力隨所容物的取出過程周期變化。加壓取出時,壓力通道內壓力變大,通道內所容物在壓力作用下向外流出;取出后,由于外設的變壓部件的作用,壓力通道出現負壓,容器主體內的所容物從取物通道進入壓力通道,壓力達到平衡,容器為下次的取出做好了準備。
[0014]對于這種容器的控制閥門,不需要外力干預,可以隨取出過程中傳壓通道內的壓力變化自動變向;結構簡單;控制閥門閥芯在整個通道內,其位置變化不會影響通過觀察傳壓通道內所容物流出體積推測流出通道流出體積。
[0015]這種容器,所述控制閥門移動部分有三個位置,其中一端位置能使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連通,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關閉;中間位置能使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以及所述傳壓通道和容器主體底部之間均關閉;另一端位置能使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連通,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關閉。這種控制閥門有不同于其他常規控制閥門的結構或用法,能使控制閥門結構更簡單,更堅固耐用,通道流通口徑更大,整體密封性更好,能方便地取用和準確地定量。
[0016]變壓部件與容器之間是分離的,需要使用時可以安裝在容器上。這種分體的結構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方便包裝和運輸。也有利于消費者回收使用變壓部件,降低產品價格,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費和污染。
[0017]對于這種容器,可以使所述控制閥門內設有能使所述控制閥門移動部分回到中間位置的彈性部件。彈性部件能使每步操作手感更好,也為下一步操作做好準備。
[0018]對于這種容器,所述傳壓通道主體可以位于所述容器主體外壁上,通道壁為透明壁,壁上標有刻度,用于指示所容物流出體積。很明顯,這樣的容器中傳壓通道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幾點:1、能根據需求傳遞壓力,使壓力傳遞盡量少地受到通道形狀的影響,使容器形狀的設計更自由;2、傳壓通道透明且位于容器主體外壁,可以觀察其內所容物或者標記物(比如活塞)的移動,便于計量所容物移動的體積;3、由于傳壓通道中所容物移動的起始點能夠固定,這使對取出體積的計量更為簡單,而若在流出通道計量流出體積需要另設起始點和移動參照物,結構更為復雜。
[0019]對于這種容器,可以使所述傳壓通道、控制閥門、流出通道串聯連接,內部口徑基本一致。現有技術中,對于稠度或者粘度大的液體或者膏體,取出比較困難,原因就是取出過程的整個通道壓力降很大。使傳壓通道、控制閥門、流出通道串聯連接,口徑基本一致能夠降低壓力降,使用較小的力就可以取出稠度或者粘度大的液體或者膏體。對于需要噴霧狀取出的液體,也需要在噴口處有較大的壓力,串聯連接且口徑一致能夠有助于實現這一點。
[0020]對于這種容器,所述容器主體內可以有多個空間,分別裝有不同的所容物,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負壓時各個所述空間分別同時與所述傳壓部件相連通。這種結構的容器可以在臨用前同時取用多種所容物的混合物,防止過早混合導致所容物產生不希望的變化。
[0021]對于上述有多個空間的容器,所述容器主體內多個空間的容積比與控制閥門上與各個所述空間連通的管道橫截面積比相關。根據各個空間在控制閥門上的開口的面積大小不同,實現多種混合物的按比例混合。
[0022]當然,對于這種容器,可以同時還包括使傳壓通道內產生壓力變化的變壓部件。變壓部件和傳壓通道、控制閥門、流出通道以及容器主體一體化生產銷售有利于保證變壓部件和傳壓通道之間的氣密性,有利于加壓和負壓的形成。
[0023]對于這種有變壓部件的容器,所述變壓部件可以為具有回彈功能的囊狀物。具有回彈功能的囊狀物加壓后自動回彈,產生負壓。
[0024]對于這種有變壓部件的容器,所述變壓部件可以為內有可推拉活塞的筒狀物。這時,筒狀物上可以有刻度,用于指示活塞移動的距離。內有可推拉活塞的筒狀物可以單獨生產,單獨使用透明材料,以降低容器整體的成本。對于這種容器,所述變壓部件用活塞的移動距離表征流出的所容物體積,可以使移動操作部件和讀數更接近,更符合操作的習慣;變壓部件位于上部,更方便使用者讀取刻度。
[0025]對于這種有變壓部件的容器,所述容器主體上有僅允許氣體進入的單向閥或者所述容器主體的容積能隨所容物的減少而變小。這可以防止外部氣體進入,防止其污染或者氧化所容物。
[0026]這種容器,同樣克服了現有技術容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具備節省材料、防止漏液、使用方便、重復利用、取用輕便、不易損壞、重現性好、防止產品污染、節省所容物、能精確取出、能取出粘度和稠度大的所容物、結構簡單、實用性強,不易損壞、用途廣泛等優點。同時,該容器容量較大、可以循環使用,能減少塑料等各種包裝的應用,有利于減輕環境污染壓力。
[0027]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取出容器內所容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用變壓部件向傳壓通道加壓,推動控制閥門內部的移動部件移動,使控制閥門連通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使所容物向外流出; 取出需要的所容物體積后停止加壓,所容物停止外流;
控制閥門內的移動部件回到使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的通道以及容器主體底部與傳壓通道之間的通道均關閉的位置;
用變壓部件產生負壓,經傳壓通道傳遞,推動控制閥門內的移動部件移動,使連通傳壓通道的控制閥門與容器主體底部相連通,使容器主體內所容物向傳壓通道內流出;
負壓消失后,容器主體內所容物停止向傳壓通道內流出;
控制閥門內移動部件回到使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的通道以及容器主體底部與傳壓通道之間的通道均關閉的位置。
[0028]這種取出方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定量準確,基本實現無級連續取出,還可以用于粘度和稠度較大的液體或者膏體,也可以用于需要噴霧狀取出的液體。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實施例1所述容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處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閥芯(移動部件)的結構不意圖;
圖4是實施例2所述容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A處局部放大圖;
圖6是實施例3所述容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A處局部放大圖。
[0030]【具體實施方式】
[0031]實施例1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所述的一種容器。該容器主體部分I呈圓柱形,內裝液體所容物2,液體所容物上面為活塞3,活塞3可以在主體部分I內上下移動。在主體部分I的壁上,有變壓部件7、傳壓通道4、控制閥門5和流出通道6串聯連接組成的通道依附于主體部分的側壁和底壁上。
[0032]變壓部件7包括帶有刻度的透明通道9、透明通道內部活塞8以及連接活塞8伸到透明通道9外部的操作桿10。操作桿10可以帶動活塞8可以沿透明通道9上下移動,圓環11阻止活塞8向上移動脫落。變壓部件7的透明通道9螺紋密封連接傳壓通道4。彈簧17可以使操作桿10在停止加壓后推動操作桿10彈起,使活塞8回到起始位置。
[0033]控制閥門5包括外圍密封罩13和內部移動部件20。傳壓通道4尾端與控制閥門5的外圍密封罩13無縫連通,外圍密封罩13類似傳壓通道4的一部分,移動部件20可以在傳壓通道4傳遞的壓力作用下在外圍密封罩13內左右移動。移動部件20的內部通道21有兩個開口,開口 18和開口 19。開口 18通向傳壓通道4,開口 19在外圍密封罩13內,當控制閥門5內部通道21的開口 19移動到對應位置時,可以分別與連通容器主體I底部的管道14或者與和流出通道6連通的管道15相連通,當開口 19位于其他位置,即不與管道14或者管道15相連通時,開口 19被外圍密封罩13密封。在移動部件20的兩端,各設置有一端固定在移動部件20上,另一端自由的彈簧121和彈簧122。在傳壓通道4和流出通道6壁上,設置有擋板161和擋板162。當彈簧121或彈簧122的自由端接觸擋板后,會產生阻止控制閥門5的移動部件20繼續移動的阻力。當變壓部件7產生的壓力消失后,彈簧121或彈簧122會使移動部件20回到中間位置,使開口 19與管道14或者管道15均不連通。
[0034]流出通道6為供流出物流出的通道。
[0035]這種容器的取出容器內所容物的步驟如下:
向下按壓操作桿10,使變壓部件7向傳壓通道4內加壓;
移動部件20在傳壓通道4側的壓力作用下向流出通道6側移動,使開口 19與管道15相連通,整個通道內的所容物沿流出通道6向外流出(如圖1和圖2所示);
觀察活塞8所在位置的變化,當取出需要的所容物量后停止加壓,所容物停止外流,移動部件20在流出通道6端彈簧122的作用下向傳壓通道4側移動,開口 19與管道15間相關閉(開口 19與管道14間也相關閉);
向上提拉操作桿10(彈簧17起助力作用),使變壓部件7向傳壓通道4內減壓,即產生負壓,使移動部件20向傳壓通道4側移動,開口 19與管道14間相連通,在負壓的作用下,所容物2沿控制閥門5的內部通道21進入傳壓通道4 ;
進入的所容物使負壓消失后,傳壓通道4端彈簧121推動移動部件20向流出通道6側移動,開口 19與管道14間相關閉(開口 19與管道15間也相關閉)。
[0036]活塞3在外部大氣壓作用下向下移動,直到容器主體I內外壓力相等為止。由于活塞3可以上下移動,所以當容器主體I內所容物流出后,活塞3會在大氣壓作用下下移。由此外界氣體不能和容器主體I及壓力通道內的所容物接觸,不會造成所容物污染或者氧化。
[0037]這時,容器為下一次取出做好了準備。
[0038]實施例2
如圖4、圖5所示,為根據實施例2所述的一種容器。該容器包括容器主體1,容器主體I上部有灌裝口,灌裝所容物2后用單向閥3封住灌裝口。單向閥3僅允許氣體進入容器主體I內部。
[0039]容器主體I中間位置安裝伸入其內部的傳壓通道4。兩者之間氣密封。傳壓通道4在容器主體I外部端通過螺紋15連接具有擠壓后恢復原狀能力的氣囊7,內部端連通控制閥門5。傳壓通道4內部有活塞10,活塞10分開氣囊7內的氣體和傳壓通道4內的所容物2。
[0040]控制閥門5的閥體9外連接3個管道:管道14、流出通道6和傳壓通道4。管道14通向容器主體I底部。控制閥門5的閥芯8位于閥體9內部空腔11中,可以在空腔11內往復滑動,但閥芯8外周側與閥體9液密封。閥芯8內有內部通道13,內部通道13有開口18、開口 19和開口 20。開口 18通過閥體9上的空腔11連通傳壓通道4。根據閥芯8在閥體9內往復滑動的位置不同,開口 19和開口 20有3種不同的連通關系:僅有開口 20與管道14相連通(包括完全對應連通的狀態);開口 20與管道14和開口 19與流出通道6均不連通(如圖4和圖5所示的狀態);僅開口 19與流出通道6相連通(包括完全對應連通的狀態)。空腔11兩端各安裝有彈簧121和彈簧122,彈簧121和彈簧122能使閥芯8在沒有外壓力時處于使開口 20與管道14和開口 19與流出通道6均不連通的位置。
[0041]流出通道6的流出端伸出于容器主體外。[0042]這種容器的取出容器內所容物的步驟如下:
擠壓氣囊7,向傳壓通道4內加壓;
控制閥門5的閥芯8在傳壓通道4側的壓力作用下向流出通道6側移動,使開口 19與流出通道6相連通,整個通道內的所容物沿流出通道6向外流出;
取出需要的所容物量后停止加壓,所容物停止外流,控制閥門5的閥芯8在流出通道6端彈簧122的作用下向傳壓通道4側移動,開口 19與流出通道6間相關閉(開口 20與管道14間也相關閉);
放開氣囊7,氣囊7企圖恢復原狀,向傳壓通道4內減壓,即產生負壓,使控制閥門5的閥芯8向傳壓通道4側移動,開口 20與管道14間相連通,在負壓的作用下,所容物2沿控制閥門5的內部通道13進入傳壓通道4 ;
氣囊7恢復原狀后,進入的所容物填充傳壓通道4使負壓消失,傳壓通道4端彈簧121推動控制閥門5的閥芯8向流出通道6側移動,開口 20與管道14間相關閉(開口 19與流出通道6間也相關閉)。
[0043]單向閥3在外部大氣壓作用下使容器主體外部氣體進入容器內部,直到容器主體I內外壓力相等為止。由于單向閥3的存在,僅有有限量的外界氣體能和容器主體I內的所容物接觸,這會減輕所容物污染或者氧化。
[0044]這時,容器為下一次取出做好了準備。
[0045]實施例3
如圖6、圖7所示,為根據實施例3所述的一種容器。該容器容器主體包括兩部分:空間I和空間2,分別灌裝有所容物17和所容物16。灌裝所容物后空間I和空間2分別用單向閥3堵住灌裝口,單向閥3僅允許氣體進入容器主體I內部,防止所容物16和所容物17向外揮發。
[0046]變壓部件7位于容器的頂部,包括活塞8、加壓桿9和帶有刻度的筒狀物22。變壓部件7連通傳壓通道4,傳壓通道4連通控制閥門5。變壓部件7、傳壓通道4和控制閥門5的閥體15與外部之間有良好的氣密性。
[0047]控制閥門5包括閥體15和閥芯14。閥芯14可以在閥體15內左右滑動,安裝在閥體15上的彈簧12和彈簧23能使閥芯14在過分偏離中心后回到中心附近。閥芯14內有內部通道13,內部通道13有開口 18、開口 19、開口 20、開口 21。開口 18通過閥體15的開口與傳壓通道4相連通。在變壓部件7加壓時,開口 19移動到與閥體上的通道24相連通的位置,通道24與流出通道6連通。在變壓部件7減壓時,開口 20和開口 21移動到分別與閥體上通道25、通道26連通的位置。通道25、通道26分別與管道10、管道11相連通。管道10、管道11分別與空間I和空間2的底部相連通。在變壓部件沒有加壓和減壓時,在彈簧12和彈簧23的作用下,開口 19、開口 20、開口 21不與閥體外對應的管道相連通。其中開口 25和開口 26的寬度比與空間I和空間2的體積比相關,且兩者的開口位置位于控制閥門5的同一橫截面上。開口 27目的是讓閥芯14能順利地左右移動。
[0048]這種容器的取出容器內所容物的步驟如下:
向右按壓操作桿9,使變壓部件7向傳壓通道4內加壓;
控制閥門5的閥芯14在傳壓通道4側的壓力作用下向流出通道6側移動,使開口 19通過通道24與流出通道6相連通,整個通道內的所容物沿流出通道6向外流出; 觀察活塞8所在位置的變化,當取出需要的所容物量后停止加壓,所容物停止外流。閥芯14在彈簧12的作用下向傳壓通道4側移動,開口 19與通道24相關閉(如圖6、圖7所示,開口 20與通道25和開口 21與通道26之間也相關閉);
向左拉操作桿9,使變壓部件7向傳壓通道4內減壓,即產生負壓,使閥芯14向傳壓通道4側移動,開口 20與通道25和開口 21與通道26之間相連通;在負壓的作用下,所容物17通過管道10、所容物16通過管道11進入控制閥門5,進而進入傳壓通道4內;進入所容物的體積比與開口 25和開口 26的寬度比正相關。
[0049]進入的所容物使負壓消失后,彈簧23推動閥芯14向另一側移動,開口 19與通道24、開口 20與通道25和開口 21與通道26之間也均相關閉(如圖6、圖7所示)。
[0050]單向閥3讓流出液體體積量的氣體分別進入空間I和空間2,直到容器主體I內外壓力相等為止。由此外界氣體僅有少量和空間1、空間2內的所容物接觸,不會造成所容物污染或者氧化。
[0051]這時,容器為下一次取出做好了準備。
[0052]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變型和組合。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容器,包括容器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傳壓通道、控制閥門和流出通道; 所述傳壓通道向所述控制閥門傳遞由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于傳壓通道內的壓力; 所述流出通道為供所容物向容器外流出的通道; 所述控制閥門外部連接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所述控制閥門內部含有移動部分,所述移動部分隨所述外設變壓部件施加的壓力變化而處于不同的位置;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以及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的連通或者關閉由所述移動部分所處的三個位置決定: 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正壓,所述移動部件位于所述控制閥門內的一端,此時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通道連通,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關閉; 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負壓,所述移動部件位于所述控制閥門內的另一端,此時所述容器主體底部和傳壓通道之間通道連通,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通道關閉;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不施加壓力,所述移動部件位于所述控制閥門內的中部,此時所述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通道以及所述傳壓通道和容器主體底部之間通道均關閉。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門設內有能使所述移動部分回到中間位置的彈性部件。
3.—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壓通道主體位于所述容器主體外壁上,通道壁為透明壁,壁上標有刻度,用于指示所容物流出體積。
4.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壓通道、控制閥門、流出通道串聯連接,內部口徑基本一致。
5.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體內有多個空間,分別裝有不同的所容物,當所述外設的變壓部件施加負壓時各個所述空間分別同時與所述傳壓部件相連通。
6.一種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體內多個空間的容積比與控制閥門上與各個所述空間連通的管道橫截面積比相關。
7.—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使所述傳壓通道內產生壓力變化的變壓部件。
8.—種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壓部件為具有回彈功能的囊狀物或者為內有可推拉活塞的筒狀物。
9.一種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體上有僅允許氣體進入的單向閥或者所述容器主體的容積隨所容物的減少而變小。
10.一種取出容器內所容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用變壓部件向傳壓通道加壓,推動控制閥門內部的移動部件移動,使控制閥門連通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使所容物向外流出; 取出需要的所容物體積后停止加壓,所容物停止外流; 控制閥門內的移動部件回到使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的通道以及容器主體底部與傳壓通道之間的通道均關閉的位置; 用變壓部件產生負壓,經傳壓通道傳遞,推動控制閥門內的移動部件移動,使連通傳壓通道的控制閥門與容器主體底部相連通,使容器主體內所容物向傳壓通道內流出; 負壓消失后,容器主體內所容物停止向傳壓通道內流出;控制閥門內移動部件回到使傳壓通道和流出通道之間的通道以及容器主體底部與傳壓通道之間的通 道均關閉的位置。
【文檔編號】B65D83/76GK103693298SQ201210367916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7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北京紅海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