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保護包裝物的裝置,具體是涉及包裝內托。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流通的內托主要為與所需包裝的紙箱尺寸相適應的紙板,通常按照包裝運輸的距離來選擇需要放置的紙板數量。但是這種方法效率不高,需要對包裝箱的尺寸進行紙板的切割,不方便制造并且包裝效果不美觀。
所以設計出一款彌補以上不足的包裝內托顯得尤為重要,特此進行的本實用新型的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一片式且抗壓的包裝內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包裝內托,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箱體內一體式的縱向側板、橫向側板及底板,縱向側板與橫向側板垂直折疊于底板上形成帶有內置空間的包裝內托,所述縱向側板與橫向側板交接處設有卡接結構,所述縱向側板與橫向側板通過該卡接結構的連接并與底板一起組成一體式的包裝內托,所述包裝內托將箱體分隔成若干個可容置包裝物品的分隔區。
為了達到側板之間相互固定的效果,上述卡接結構包括卡板和卡槽,所述卡板設置于橫向側板上,所述卡槽設置于縱向側板上,所述縱向側板和橫向側板通過各卡板與各卡槽的卡接而連接固定形成為一體式的包裝內托。
進一步地,上述卡槽上設置有卡插;上述卡板上對應設置有與卡插大小相適應的插槽,所述卡插固定插入所述插槽中,卡槽和卡板通過該卡插與插槽的插接固定而定位和連接為一體。
為了避免在側板垂直折疊于底板上時,折疊處因為應力使內托出現變形的情況,上述縱向側板與底板交接處開有折疊槽,所述折疊槽設置于兩橫向側板之間。
進一步地,上述橫向側板上設置有第一折痕,第一折痕的一端與折疊槽的停止端相連接;所述縱向側板上設置有第二折痕,第二折痕的一端與折疊槽的停止端相連接;所述第一折痕與第二折痕在橫向側板與縱向側板之間圍置形成一多邊形轉向板,轉向板通過第一折痕及第二折痕折疊于縱向側板上。
為了使本專利申請的包裝內托達到將箱體分隔成若干個裝置區的效果,上述縱向側板沿內置空間向外延伸處設置有縱向延伸板,所述橫向側板沿內置空間向外延伸處設置有橫向延伸板,所述橫向延伸板及縱向延伸板將箱體分隔成分隔區。
為了讓包裝內托更容放進箱體中,上述縱向延伸板上設置有便于折疊后的包裝內托放進箱體中的傾斜角,所述傾斜角設置于縱向延伸板與底板之間。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縱向側板與橫向側板交接處設有卡接結構的一件式包裝內托,不需要通過量度及切割。因現有的內托,是通過放入與紙箱大小相適應的紙板構成,通常為了增加抗壓性,會放入更多數量的紙板,所以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為企業減少紙板的使用數量,更好的保護包裝物,增加了向內放置物體的空間數量,提高了企業的盈利空間,縮短了包裝所需的時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初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折疊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卡件放置于扣件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突出件放置于扣件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5圖4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折疊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放于箱體中使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由圖1可以看到包裝內托在組合前的初始狀態,由一體式托板組成,其中托板包括設置于箱體內的縱向側板11、橫向側板12及底板13通過折痕折疊成的有內置空間的包裝內托1,縱向側板11與橫向側板12交接處設有卡接結構4卡接結構4包括卡板41和卡槽42,卡板41設置于橫向側板12上,卡槽42設置于縱向側板11上。卡槽42設置有卡插422;卡板 41設置有與卡插422大小相適應的插槽411,所述卡插422固定插入所述插槽411中。本實用新型為了增加內托所承受的壓力,將側板通過卡接實現結構的固定。
參照圖2至5,橫向側板12上設置有第一折痕62,第一折痕62的一端與折疊槽5的停止端相連接;所述縱向側板11上設置有第二折痕63,第二折痕63的一端與折疊槽5的停止端相連接;所述第一折痕62與第二折痕63圍置成多邊形轉向板61,轉向板61通過第一折痕62及第二折痕63折疊于縱向側板11上。實現了縱向側板11及橫向側板12固定連接的效果。
參照圖6至7,縱向側板11與底板13交接處開有折疊槽5,縱向側板11沿內置空間2向外延伸處設置有縱向延伸板111,橫向側板12沿內置空間2向外延伸處設置有橫向延伸板121。包裝內托將箱體分隔成若干個裝置區7。縱向延伸板111上設置有便于折疊后的包裝內托1放進箱體中的傾斜角8,使操作者更容易地辨別包裝內托的放置方向。本實用新型增加了放置物體的空間數量,能放置更多的物品。
所以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為企業減少了包裝時所消耗材料的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增強了內托的耐壓能力,增加了箱體內存放物品的空間。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其它運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精神的等效變化,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