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052900閱讀:299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服裝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



背景技術:

服裝在制作過程中會需要大量的布匹,由于其需求量大,在運輸及提升過程中操作困難較大,提升效率低,并且人工勞動強度高,同時將布匹提升到需要的高度后,需要人工將其取走,操作強度大,并且耗時長,影響了服裝加工的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所述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推動裝置、位于所述推動裝置左右兩側的第一電缸裝置、位于所述推動裝置上方的橫板裝置、位于所述橫板裝置上方的定位裝置、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上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支撐板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板裝置上的第二電缸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萬向輪及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所述推動裝置包括第一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下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下方的第一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上的提升桿、設置于所述提升桿上的第一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桿上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提升桿上端的第一限定桿,所述第一電缸裝置包括第一電缸、設置于所述第一電缸上的第一推動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的推動板、位于所述提升桿下方的限定架及位于所述限定架上方的第二彈簧,所述橫板裝置包括橫板、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定位框、位于所述定位框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下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三彈簧下方的第二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桿上的第一滾輪及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若干第四彈簧,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二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板下方的固定框、收容于所述固定框內的彈性架、設置于所述彈性架上的第五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板上方的定位塊,所述支架裝置包括轉軸、設置于所述轉軸下端的第一頂靠板、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板上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六彈簧上方的第二頂靠板、位于所述轉軸左側的第三固定桿及位于所述轉軸右側的第四固定桿,所述支撐板裝置包括支撐板、設置于所述支撐板上的擋塊、位于所述支撐板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擋塊下方的定位桿、位于所述定位桿下方的第二限定桿、位于所述定位桿右側的第七彈簧及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固定板,所述第二電缸裝置包括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右側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方的第五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右側的推板、位于所述第二電缸下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的第六固定桿、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桿左側的豎桿及位于所述豎桿左側的握持架。

所述第一固定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定位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提升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提升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提升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提升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限定桿的下端與所述提升桿的上端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側面與所述第一電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板呈彎曲狀,所所述推動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板的上端與所述提升桿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架呈L形,所述限定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對準推動板,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限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提升桿固定連接。

所述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框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框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內,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與所述定位框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限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橫桿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橫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一滾輪頂靠在所述提升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彈簧設有若干個,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定位板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位于所述橫板的上方,所述固定框呈空心的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固定框的橫截面呈U字形,所述固定框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框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彈性架的兩端與所述固定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固定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彈性架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塊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轉軸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貫穿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轉軸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彈性架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轉軸貫穿所述定位塊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板呈圓柱體,所述轉軸貫穿所述第一頂靠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板的下表面與所述彈性架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轉軸貫穿所述第二頂靠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頂靠在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轉軸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轉軸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方孔,所述擋塊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擋塊的下端收容于所述方孔內且與所述支撐板滑動連接,所述擋塊的上表面呈斜面狀,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擋塊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架的兩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擋塊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貫穿所述第一支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限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限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限定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所述第七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七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擋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固定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推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貫穿所述固定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五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推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板位于所述固定板的右側,所述推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呈彎曲狀,所述第六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豎桿固定連接,所述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架呈側放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的兩端與所述豎桿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能夠快速的將布匹進行提升作業,提升效率高,并且人工勞動強度低;同時將布匹提到到需要的高度后,可以方便的將布匹卸下,耗時短,效率高,提高了服裝整體的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推動裝置2、位于所述推動裝置2左右兩側的第一電缸裝置3、位于所述推動裝置2上方的橫板裝置4、位于所述橫板裝置4上方的定位裝置5、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5上的支架裝置6、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6上的支撐板裝置7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板裝置7上的第二電缸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萬向輪11及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12。所述萬向輪11設有四個且設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萬向輪11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萬向輪,其屬于現有技術,且通過螺釘固定在底板1上,方便帶動底板1移動,其內部結構及連接方式屬于現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贅述。所述第一固定塊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塊1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12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推動裝置2包括第一定位板21、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21下方的第一支撐桿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塊2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24下方的第一橫桿25、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24上的提升桿26、設置于所述提升桿26上的第一固定桿27、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桿27上的第一彈簧28、位于所述提升桿26上端的第一限定桿29。所述第一定位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24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塊2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24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橫桿2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提升桿2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左右兩側,所述提升桿26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261,所述第二固定塊24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61內且與所述提升桿26樞軸連接,使得所述提升桿26可以圍繞所述第二固定塊24旋轉。所述第一固定桿2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固定桿27的下端與所述提升桿26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28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8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27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提升桿26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限定桿29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限定桿29的下端與所述提升桿26的上端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電缸裝置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且分別位于所述推動裝置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電缸裝置3包括第一電缸31、設置于所述第一電缸31上的第一推動桿32、設置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的推動板33、位于所述提升桿26下方的限定架34及位于所述限定架34上方的第二彈簧35。所述第一電缸3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電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2的側面與所述第一電缸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缸31上設有開關,方便其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31可以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左右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板3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板33呈彎曲狀,所述推動板33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彎曲變形,所述推動板33不能被壓縮,以便對提升桿26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所述推動板3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板33的上端與所述提升桿26固定連接,初始狀態時,所述推動板33向外側彎曲,當需要對布匹進行提升時,第一推動桿32向中間推動推動板33,使得推動板33開始向中間彎曲變形,在推動板33向中間彎曲變形時,提升桿26的上端向上移動且圍繞第二固定塊24旋轉。所述限定架34呈L形,所述限定架3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架34的上端呈水平狀且對準推動板33,防止推動板33過度向中間彎曲。所述第二彈簧35的下端與所述限定架3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5的上端與所述提升桿26固定連接,對所述提升桿26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橫板裝置4包括橫板41、位于所述橫板41下方的定位框42、位于所述定位框42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4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43下方的第三彈簧44、位于所述第三彈簧44下方的第二橫桿45、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桿45上的第一滾輪46及位于所述橫板41下方的若干第四彈簧47。所述橫板4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框42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框4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定位框42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21收容于所述定位框42內,所述第一定位板21的側面與所述定位框42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3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43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43的上端與所述橫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3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框4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4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44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4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限定桿29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定位框4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橫桿4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4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橫桿45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4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45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4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4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滾輪46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4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橫桿45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46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一滾輪46頂靠在所述提升桿26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滾輪46可以在所述提升桿26上滾動。所述第四彈簧47設有若干個,所述第四彈簧47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47的上端與所述橫板4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47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2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橫板4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彈簧47處于被壓縮狀態。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5包括第二定位板51、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板51下方的固定框52、收容于所述固定框52內的彈性架53、設置于所述彈性架53上的第五彈簧54及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板51上方的定位塊55。所述第二定位板51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51位于所述橫板41的上方。所述固定框52呈空心的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固定框52的橫截面呈U字形,所述固定框52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41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框5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架53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彈性架53的兩端與所述固定框5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架53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彎曲變形。所述第五彈簧54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54的下端與所述固定框5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54的上端與所述彈性架53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彈性架5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定位塊55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塊5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6包括轉軸61、設置于所述轉軸61下端的第一頂靠板62、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板62上方的第六彈簧63、位于所述第六彈簧63上方的第二頂靠板64、位于所述轉軸61左側的第三固定桿65及位于所述轉軸61右側的第四固定桿66。所述轉軸61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61貫穿所述第二定位板5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轉軸61可以穩定的旋轉,所述轉軸61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彈性架53上且與其滑動連接,從而對所述轉軸6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轉軸61貫穿所述定位塊55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轉軸61旋轉的穩定,而不會出現左右晃動的現象。所述第一頂靠板62呈圓柱體,所述轉軸61貫穿所述第一頂靠板62的上下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帶動所述第一頂靠板62旋轉,所述第一頂靠板62的下表面與所述彈性架53的上表面滑動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頂靠板6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六彈簧63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6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板62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6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板6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64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轉軸61貫穿所述第二頂靠板64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64頂靠在所述第二定位板51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進而在第一頂靠板62旋轉時,通過第六彈簧63帶動所述第二頂靠板64旋轉。所述第三固定桿65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固定桿65的下端與所述轉軸6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6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固定桿66的左端與所述轉軸6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裝置7包括支撐板71、設置于所述支撐板71上的擋塊72、位于所述支撐板71下方的第一支架73、位于所述擋塊72下方的定位桿74、位于所述定位桿74下方的第二限定桿75、位于所述定位桿74右側的第七彈簧76及位于所述支撐板71上方的固定板77。所述支撐板7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轉軸6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7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5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71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7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方孔711,所述方孔711呈方形。所述擋塊72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擋塊7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方孔711內且與所述支撐板71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擋塊72可以在所述方孔711內上下移動,所述擋塊72的上表面呈斜面狀且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第一支架73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73位于所述擋塊72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架73的兩端與所述支撐板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6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73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7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74的上端與所述擋塊72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74貫穿所述第一支架73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定位桿74及擋塊72只能豎直上下移動。所述第二限定桿7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7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限定桿7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限定桿7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73的下方,防止所述定位桿74過度向上移動。所述第七彈簧76設有兩個,所述第七彈簧76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76的上端與所述擋塊72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7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73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擋塊7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固定板7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固定板77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電缸裝置8包括第二電缸81、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1右側的第二推動桿82、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82上方的第五固定桿83、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1右側的推板84、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1下方的第二支架85、位于所述第二支架85下方的第六固定桿86、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桿86左側的豎桿87及位于所述豎桿87左側的握持架88。所述第二電缸8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電缸81上設有開關,方便其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二推動桿8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81可以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2左右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右端與所述推板8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82貫穿所述固定板77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2可以穩定的左右移動。所述第五固定桿83呈傾斜狀,所述第五固定桿83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83的右端與所述固定板77固定連接。所述推板8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板84位于所述固定板77的右側,所述推板84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7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架85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85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85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7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86呈彎曲狀,所述第六固定桿86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85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86的下端與所述豎桿87固定連接。所述豎桿8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豎桿87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85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架88呈側放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88的兩端與所述豎桿87固定連接,使用者可以握住握持架88。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使用時,首先將需要提升的布匹可以通過叉車將其放置在支撐板71上,且位于擋塊72與推板84之間,所述彈性架53及第五彈簧54對轉軸61起到緩沖作用,進而對布匹起到緩沖作用,對布匹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并且定位塊55的設置對轉軸61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防止轉軸62晃動,同時第一頂靠板62、第六彈簧63及第二頂靠板64的設置可以保證轉軸61的穩定性,進而可以保證支撐板71的穩定性,防止支撐板71上的布匹左右移動。然后打開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一電缸3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2向中間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向中間推動推動板33,使得推動板33向中間彎曲變形,然后推動板33向上推動提升桿26,使得提升桿26的上端向上移動且圍繞所述第二固定塊24旋轉,由于彈性板33的設置,使得提升桿26的上端可以穩定的向上移動,保證提升桿26的穩定性。當提升桿26的上端向上移動時,所述第一滾輪46在提升桿26上滾動,進而通過第二橫桿45使得所述定位框42向上移動,由于第一定位板21與定位框42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定位框42只能向上移動,然后使得所述橫板41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定位裝置5、支架裝置6、支撐板裝置7向上移動,以便將布匹提升到需要的高度。待支撐板71移動到需要的高度后,使用者握住握持架88,然后使得所述第二電機裝置8圍繞轉軸61旋轉,此時支撐板71圍繞轉軸61旋轉,從而將支撐板71的右端旋轉至需要將布匹放置的位置的上方。然后打開第二電缸8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2向轉軸61方向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推板84向擋塊72方向移動,推板84將支撐板71上的布匹向擋塊72方向推動,當布匹與擋塊72接觸時,所述擋塊72被布匹向下壓,所述第七彈簧76被壓縮,直至擋塊72完全收容于方孔711內,然后布匹依次滑過方孔711的上方且從支撐板71的右端滑落,掉落在需要放置布匹的位置上,此時擋塊72在第七彈簧76的彈力作用下向上移動恢復至初始狀態。至此,本發明用于服裝領域的布匹提升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马尔康县| 顺义区| 昂仁县| 刚察县| 新建县| 红桥区| 泰兴市| 十堰市| 徐闻县| 富锦市| 奈曼旗| 都匀市| 霍邱县| 都江堰市| 富宁县| 保山市| 抚顺市| 勐海县| 基隆市| 水富县| 民丰县| 凯里市| 桂林市| 磴口县| 巴东县| 开江县| 普宁市| 农安县| 乐都县| 泸州市| 南京市| 防城港市| 扎赉特旗| 宁阳县| 绥阳县| 穆棱市| 汝城县| 蒙城县| 辽宁省|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