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于2015年10月27日提交的名稱為“片材處理裝置、圖像形成系統及片材處理方法”的中國專利申請201510708650.6的分案申請。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主張2014年10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4-219689號日本專利申請及2014年10月30日在日本申請的第2014-221883號日本專利申請的優先權且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所述申請的整體內容。
本發明涉及片材處理裝置、圖像形成系統及片材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近來對信息的數字化需要例如打印機等圖像處理裝置及用于輸出數字化信息的傳真機及用于將文檔數字化的掃描儀。此類圖像處理裝置經常被配置成多功能外圍設備,其可以用作打印機、傳真機、掃描儀及復印機,其例如具有成像功能、圖像形成功能及通信功能。
在此類多功能外圍設備中,上面安裝了折疊處理裝置的多功能外圍設備是已知的。該折疊處理裝置在進給片材上形成圖像以繪制所述圖像且對上面形成了所述圖像的所述片材執行折疊處理。當此類折疊處理裝置對片材執行折疊處理時,折痕(fold)較弱且不完整,且折疊高度較高。因此,在此類多功能外圍設備中,除了折疊處理裝置外上面還安裝了折痕加強裝置的多功能外圍設備是已知。該折痕加強裝置執行折痕加強處理以便加強所述折痕,所用方式是按壓通過折疊處理形成的折痕以加強該折痕且減小折疊高度(例如,參考第2007-045531號日本公開專利公開案及第2009-149435號日本公開專利公開案)。
當如上所述的折疊處理裝置對片材執行折疊處理時,一般在垂直于片材的輸送方向(下文也被稱為“副掃描方向”)的方向(下文也被稱為“主掃描方向”)上形成折痕。
通過如上所述的折痕加強裝置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方法的示例包含用于在使用折痕加強輥輸送片材的同時按壓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的方法,該折痕加強輥具有對應于片材寬度的長度,該折痕加強輥在平行于通過折疊處理形成的折痕的方向(主掃描方向)上橫向橋接。
用于通過上述折痕加強裝置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另一方法的示例包含用于以下操作的方法:通過在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位置處臨時停止片材的輸送而在主掃描方向上循序地按壓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以及在停止的片材上在主掃描方向上移動圍繞作為旋轉軸的垂直于通過折疊處理形成的折痕的方向(副掃描方向)旋轉的所述折痕加強輥。
在上文描述的用于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先前方法中,需要在片材的輸送方向上布置多個折痕加強輥。這是因為通過使用一個折痕加強輥一次按壓整個折痕而將按壓力分散在整個折痕上,且每單位面積的按壓力變小,且使用一個折痕加強輥無法獲得足夠的折痕加強效果。因此,在使用在主掃描方向上橫向橋接的具有對應于片材寬度的長度的折痕加強輥輸送片材的同時按壓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的方法的情況下,需要空間來布置多個折痕加強輥。因此,增加了多功能外圍設備的大小且增加了用于驅動折痕加強輥的驅動系統及控制系統的數目,這增加了初始成本及運行成本。
另一方面,在上文描述的用于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后一種方法中,使用一個折痕加強輥在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整個折痕,使得按壓力不分散,因為按壓力可以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然而,在折痕加強處理期間,需要在片材停止時將折痕加強輥從片材寬度方向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因此,在通過在停止的片材上在主掃描方向上移動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副掃描方向旋轉的折痕加強輥而在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的方法的情況下,需要時間將折痕加強輥從片材寬度方向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且因此降低了生產力。上述問題不僅出現在用于圖像形成輸出的片材上,而且在一些情況下也發生在片材狀物體上。不僅在加強折疊狀態中的片材的折痕的情況下而且在按壓片材的情況下導致上述問題。
有鑒于此,需要提供用于按壓片材的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片材處理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決常規技術中的問題。
一種片材處理裝置包含:輸送模塊,其輸送折疊片材;以及按壓模塊,其通過圍繞正交于輸送模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方向作為旋轉軸旋轉而按壓折疊片材的折疊部分。所述按壓模塊包含沿著圍繞所述旋轉軸的圓周表面在旋轉軸的方向上的一定范圍內布置的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在旋轉軸的方向上形成為相對于旋轉軸的中間部分對稱,并且形成沿著旋轉軸的方向從中間部分布置在一側上的所述凸出部分,使得所述凸出部分在圓周表面的旋轉方向上的位置沿著旋轉軸的方向變化。
一種片材處理裝置包含:輸送模塊,其輸送折疊片材;以及按壓模塊,其通過圍繞正交于輸送模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方向作為旋轉軸旋轉而按壓折疊片材的折疊部分。所述按壓模塊包括沿著圍繞所述旋轉軸的圓周表面在旋轉軸的方向上線性且連續地形成的凸出部分。形成所述凸出部分以使得所述凸出部分在圓周表面的旋轉方向上的位置沿著旋轉軸的方向變化。
當結合附圖考慮時,通過閱讀本發明的目前優選實施例的以下詳細描述將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征、優點以及技術及工業重要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簡單地說明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整體配置的圖示;
圖2是示意性地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硬件配置的框圖;
圖3是示意性地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功能配置的框圖;
圖4a至圖4c是當折疊處理單元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分別執行折疊處理及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的截面圖;
圖5a至圖5c是當折疊處理單元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分別執行折疊處理及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的截面圖;
圖6a至圖6c是當折疊處理單元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分別執行折疊處理及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的截面圖;
圖7是說明在上面通過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執行折疊處理的折疊片材的形狀的示例的圖示;
圖8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圖9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
圖10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側視圖;
圖11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圖12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
圖13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側視圖;
圖14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圖15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
圖16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側視圖;
圖17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圖18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
圖19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側視圖;
圖20a及圖20b是說明在布置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狀態中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按壓力傳輸部分的圖示;
圖21a至圖21e是僅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與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處理相關的機構的截面圖;
圖22a至圖22d是僅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與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處理相關的機構的截面圖;
圖23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片材的輸送速度及折痕加強輥的旋轉速度的時間變化的圖示;
圖24a至圖24f是僅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與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處理相關的機構的截面圖;
圖25a至圖25e是僅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與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處理相關的機構的截面圖;
圖26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片材的輸送速度及折痕加強輥的旋轉速度的時間變化的圖示;
圖27a至圖27c是用于解釋用于抑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與片材支撐板之間的碰撞聲音的方法的圖示;
圖28a及圖28b是用于解釋用于抑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與片材支撐板之間的碰撞聲音的方法的圖示;
圖29a及圖29b是用于解釋用于抑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與片材支撐板之間的碰撞聲音的方法的圖示;
圖30是用于解釋用于抑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與片材支撐板之間的碰撞聲音的方法的圖示;
圖31是用于解釋用于抑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與片材支撐板之間的碰撞聲音的方法的圖示;
圖32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負載的圖表;
圖33是用于解釋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施加到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的旋轉轉矩的圖示;
圖34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
圖35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
圖36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
圖37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
圖38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在進行折痕加強處理操作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
圖39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的圖示;
圖40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的透視圖;
圖41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的圖示;
圖42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的透視圖;
圖43是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的透視圖;
圖44是從垂直于在主掃描方向上及副掃描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的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的透視圖;
圖45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的圖示;
圖46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圖47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
圖48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側視圖;
圖49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分解視圖;
圖50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圖51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
圖52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側視圖;
圖53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的分解視圖;
圖54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片材支撐板的側視圖;
圖55a至圖55c是說明根據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配置的圖示;
圖56a至圖56d是說明從一側觀看的由根據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進行的折痕加強操作的解釋性操作示意圖;
圖57a至圖57f是說明從頂部觀看的由根據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進行的折痕加強操作中的按壓位置的移位的解釋性示意圖;
圖58a至圖58f是說明在對第一示例中的z形折疊片材束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情況下的操作的解釋性操作圖;
圖59a是說明從頂部觀看的當對第一示例中的z形折疊片材束的第一折疊部分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的按壓位置的移位的解釋性示意圖;
圖59b是說明從頂部觀看的當對第一示例中的z形折疊片材束的第二折疊部分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的按壓位置的移位的解釋性示意圖;
圖60a及圖60b是說明根據第二示例的按壓輥部分的配置的圖示;
圖61a至圖61i是說明從頂部觀看的由根據第二示例的折痕加強輥部分進行的折痕加強操作中的按壓位置的移位的解釋性示意圖;
圖62是說明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正視圖;
圖63是說明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配置的透視圖;
圖64a及圖64b是用于解釋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折痕加強功能的解釋性圖;
圖65a至圖65f是說明由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對z形折疊片材進行折痕加強的操作的解釋性操作圖;
圖66是第三示例中的對應于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正視圖;以及
圖67是第三示例中的對應于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以下內容參考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明的每個實施例。在所述實施例中,所示范的是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其在進給片材上形成圖像之后對上面形成圖像的片材執行折疊處理,從而在垂直于片材輸送方向(下文還被稱作“副掃描方向”)的方向(下文還被稱作“主掃描方向”)上形成折痕,并且通過使用折痕加強輥按壓通過折疊處理形成的折痕來執行折痕加強處理,從而加強所述折痕且減小折疊高度。
在此類圖像形成設備中,根據該實施例的主要點之一是折痕加強輥被配置為在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折痕,同時圍繞作為旋轉軸的平行于主掃描方向的軸桿旋轉。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集中的按壓力施加到整個折痕上。歸因于此,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可以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所述折痕,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的旋轉軸上的負載。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
首先,以下內容參考圖1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整體配置。圖1是簡單地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整體配置的圖示。如圖1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包含圖像形成單元2、折疊處理單元3、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以及掃描儀單元5。
圖像形成單元2基于輸入圖像數據產生cmyk(青色洋紅色黃色鍵板)的繪圖信息,且基于所產生的繪圖信息對進給片材執行圖像形成輸出。折疊處理單元3對從圖像形成單元2輸送的上面形成圖像的片材執行折疊處理。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對從折疊處理單元3輸送的折疊片材上形成的折痕執行折痕加強處理。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充當片材處理裝置。
掃描儀單元5通過使用線性圖像傳感器讀取原稿來將原稿數字化,在所述線性圖像傳感器中,多個光電二極管布置在一條線上,且例如電荷耦合裝置(ccd)圖像傳感器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圖像傳感器等光接收元件與光電二極管并行地布置。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是多功能外圍設備(mfp),其具有成像功能、圖像形成功能、通信功能等,從而被用作打印機、傳真機、掃描儀及復印機。
接下來,以下內容參考圖2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硬件配置。圖2是示意性地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硬件配置的框圖。圖像形成設備1除了圖2所示的硬件配置之外還包含用于實施掃描儀、打印機、折疊處理、折痕加強處理等的引擎。
如圖2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具有類似于通用服務器、個人計算機(pc)或類似者的配置。也就是說,在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中,中央處理單元(cpu)10、隨機存取存儲器(ram)20、只讀存儲器(rom)30、硬盤驅動器(hdd)40及i/f50經由總線90彼此連接。液晶顯示器(lcd)55、操作部分70及專用裝置80連接到i/f50。
cpu10是控制圖像形成設備1的整體操作的計算模塊。ram20是可高速讀取及寫入信息且當cpu10處理信息時用作工作區域的易失性存儲介質。rom30是在其中存儲例如固件等計算機程序的只讀非易失性存儲介質。hdd40是可讀取及寫入信息的在其中存儲操作系統(os)、各種控制程序、應用程序等的非易失性存儲介質。
i/f50將總線90與待控制的各種硬件或網絡連接起來。lcd55是用戶借以檢查圖像形成設備1的狀態的可視用戶界面。操作部分70是用戶借以將信息輸入到圖像形成設備1的用戶接口,例如鍵盤或鼠標。
專用裝置80是用于實施圖像形成單元2、折疊處理單元3、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及掃描儀單元5中的專用功能的硬件,并且實施用于對圖像形成單元2中的片材執行圖像形成輸出的標圖儀裝置。在折疊處理單元3中,專用裝置80實施用于輸送片材的輸送機構以及用于折疊所輸送的片材的折疊處理機構。
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專用裝置80實施用于加強由折疊處理單元3折疊的待輸送的片材的折痕的折痕加強處理機構。在掃描儀單元5中,專用裝置80實施用于讀取在片材上顯示的圖像的讀取裝置。該實施例的主要點之一是包含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的折痕加強處理機構的配置。
在此硬件配置中,ram20讀取存儲在例如rom30、hdd40或光學光盤(未圖示)等存儲介質中的計算機程序,且cpu10根據加載在ram20上的計算機程序執行計算以配置軟件控制部分。通過組合如上所述而配置的軟件控制部分與硬件來配置實施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功能的功能塊。
以下內容參考圖3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功能配置。圖3是示意性地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的功能配置的框圖。在圖3中,實線箭頭指示電連接,而虛線箭頭指示片材或文檔束的流。
如圖3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包含控制器100、片材供給臺110、打印引擎120、折疊處理引擎130、折痕加強處理引擎140、掃描儀引擎150、自動文檔進料器(adf)160、紙排出托架170、顯示面板180以及網絡i/f190。控制器100包含主控制部分101、引擎控制部分102、輸入/輸出控制部分103、圖像處理部分104以及操作顯示控制部分105。
片材供給臺110將片材饋送到充當圖像形成部分的打印引擎120。打印引擎120是包含在圖像形成單元2中的圖像形成部分,并且通過在從片材供給臺110輸送的片材上執行圖像形成輸出來繪制圖像。作為打印引擎120的特定模式,可以使用噴墨圖像形成機構、電子照相型圖像形成機構以及類似者。由打印引擎120在上面繪制圖像的片材被輸送到折疊處理單元3,或排出到紙排出托架170。
折疊處理引擎130包含在折疊處理單元3中,并且在從圖像形成單元2輸送的在上面形成了圖像的片材上執行折疊處理。由折疊處理引擎130在上面執行折疊處理的折疊片材被輸送到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折痕加強處理引擎140包含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并且在從折疊處理引擎130輸送的折疊片材上形成的折痕上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由折痕加強處理引擎140在上面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折痕加強片材被排出到紙排出托架170,或者被輸送到后處理單元(未圖示),所述后處理單元執行后處理,例如切斷、沖孔和裝訂處理。
adf160包含在掃描儀單元5中,并且將原稿自動輸送到充當原稿讀取部分的掃描儀引擎150。掃描儀引擎150是包含在掃描儀單元5中的原稿讀取部分,并且包含用于將光學信息轉換為電信號的光電轉換元件,且光學掃描并讀取由adf160自動輸送的原稿或原稿壓板玻璃(未圖示)上的原稿組以產生圖像信息。由adf160自動輸送且由掃描儀引擎150讀取的原稿被排出到紙排出托架170。
顯示面板180充當可視地顯示圖像形成設備1的狀態的輸出接口,并且還充當作為觸摸面板的輸入接口,用戶通過所述觸摸面板直接操作圖像形成設備1或將信息輸入到圖像形成設備1。也就是說,顯示面板180具有用于顯示用于接收用戶操作的圖像的功能。顯示面板180使用圖2所示的lcd55及操作部分70來實施。
網絡i/f190是圖像形成設備1借以經由網絡與例如管理員終端等其它設備通信的接口。作為網絡i/f190使用的是以太網(注冊商標)、通用串行總線(usb)接口、藍牙(注冊商標)、無線保真(wi-fi)、felica(注冊商標)等。網絡i/f190使用圖2所示的i/f50來實施。
控制器100通過組合軟件和硬件來配置。具體來說,控制器100包含例如集成電路等硬件及以一種方式配置的軟件控制部分,使得存儲在例如rom30或hdd40等非易失性存儲介質中的例如固件等控制程序被加載在ram20上,且cpu10根據該控制程序來執行計算。控制器100充當控制整體圖像形成設備1的控制部分。
主控制部分101起到控制包含在控制器100中的每一組件的作用,并且將命令給予控制器100的每一組件。主控制部分101控制輸入/輸出控制部分103,并且經由網絡i/f190及網絡訪問另一裝置。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或驅動例如打印引擎120、折疊處理引擎130、折痕加強處理引擎140及掃描儀引擎150等驅動單元。輸入/輸出控制部分103將經由網絡i/f190及網絡輸入的信號或命令輸入到主控制部分101。
圖像處理部分104根據主控制部分101的控制基于包含在輸入打印作業中的文檔數據或圖像數據而產生繪圖信息。所述繪圖信息是例如cmyk位圖數據等數據,并且由充當圖像形成部分的打印引擎120使用以繪制將在圖像形成操作中形成的圖像。圖像處理部分104處理從掃描儀引擎150輸入的成像數據以產生圖像數據。圖像數據是將要存儲在圖像形成設備1中的信息或由于掃描儀操作而經由網絡i/f190及網絡傳輸到其它設備的信息。操作顯示控制部分105在顯示面板180上顯示信息或向主控制部分101通知經由顯示面板180輸入的信息。
以下內容描述當根據分別參考圖4a至圖6c的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3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執行折疊處理及折痕加強處理時的操作示例。圖4a至圖6c是當折疊處理單元3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分別執行折疊處理及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3及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的截面圖。下文描述的每一操作部分的操作是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的。
如圖4a所示,當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與折疊處理單元3執行折疊處理操作時,折疊處理單元3首先使用對準輥對320校正在通過入口輥對310從圖像形成單元2輸送到折疊處理單元3的在上面形成圖像的片材6的主掃描方向上的對準,并朝向輸送路徑切換爪330輸送片材6且同時調整所述輸送的正時(timing)。
如圖4b所示,折疊處理單元3使用輸送路徑切換爪330將通過對準輥對320輸送到輸送路徑切換爪330的片材6引導到第一折疊處理輸送滾軸對340。如圖4c所示,折疊處理單元3使用第一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40朝向第二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50輸送由輸送路徑切換爪330引導到第一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40的片材6。
如圖5a所示,在折疊處理單元3中,第一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40及第二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50進一步將通過第一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40輸送的片材6輸送到第二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50。如5b所示,折疊處理單元3通過在調整在一定位置處折疊片材6的時序時反轉第二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50的旋轉方向而在片材6的所述一定位置處產生變形,且在變形的位置保持不變時使用第一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40及第二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50朝向折痕施加輸送輥對360輸送片材6。
在此過程中,在折疊處理單元3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輸送速度和來自傳感器370的傳感器信息輸入來控制每一部分以調整正時。
如圖5c所示,折疊處理單元3通過使用在輸送方向上旋轉的折痕施加輸送輥對360夾擠片材6的變形而在通過第二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50輸送到折痕施加輸送輥對360的片材6的一定位置處施加折痕,并且朝向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的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間隙輸送片材6。如圖4a至圖5c所示,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折疊處理輸送輥對340中的一個還充當折痕施加輸送輥對360中的一個。
在圖7中的(a)到(h)處說明如上所述在上面執行折疊處理的片材6的形狀的示例。圖7是說明在上面由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處理單元3在(a)到(h)處執行折疊處理的折疊片材6的形狀的示例的圖示。
如圖6a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使用片材支撐板420在按壓方向上支撐通過折痕施加輸送輥對360輸送到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間隙的片材6,并且通過在輸送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以執行折痕加強處理。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折痕加強輥410充當按壓部分,且片材支撐板420充當片材支撐部分。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通過基于關于折疊處理單元3中的折疊方法的折疊信息、關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輸送速度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而控制每一部分來調整按壓片材6的正時。可替代地,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通過基于片材6的輸送速度、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及從傳感器430輸入的傳感器信息而控制每一部分來調整按壓片材6的正時。
如圖4a至圖6c所示,折痕加強輥410由從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經由正時皮帶472傳輸的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驅動力來驅動,并且折痕施加輸送輥對360由折痕施加輸送輥驅動電機(未圖示)來驅動。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及折痕施加輸送輥驅動電機的驅動由引擎控制部分102來控制。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充當旋轉驅動制動部分,且引擎控制部分102充當旋轉控制部分及輸送控制部分。
如上所述,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通過使用折痕加強輥410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來執行折痕加強處理,并且朝向折痕加強處理輸送輥對440輸送折痕加強片材6。
如圖6b所示,為了直接排出從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間隙輸送的折痕加強片材6,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使用折痕加強處理輸送輥對440朝向紙排出輥對450輸送片材6。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隨后使用紙排出輥對450將通過折痕加強處理輸送輥對440輸送到紙排出輥對450的折痕加強片材6排出到紙排出托架170。折疊處理操作及折痕加強處理操作隨后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圖像形成設備1中結束。
另一方面,如圖6c所示,為了在從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間隙輸送的折痕加強片材6上執行例如切斷、沖孔及裝訂處理等后處理,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使用折痕加強處理輸送輥對440朝向后處理輸送輥對460輸送片材6。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隨后使用后處理輸送輥對460將通過折痕加強處理輸送輥對440輸送到后處理輸送輥對460的折痕加強片材6輸送到后處理單元(未圖示)。折疊處理操作及折痕加強處理操作隨后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疊圖像形成設備1中結束。
以下內容參考圖8至圖10、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示例。
以下內容參考圖8至圖10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一示例。圖8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透視圖。圖9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正視圖。圖10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側視圖。
作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一示例,如圖8至圖10所示,多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以規則間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
在此情況下,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是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的主掃描方向上橫向橋接且圍繞平行于主掃描方向的軸線旋轉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軸桿。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是按壓部件,其在一定方向上擴展和收縮以使用由擴展或收縮引起的彈力將按壓力傳輸到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被配置為如圖8至圖10所示時,折痕加強輥410可以從一端朝向另一端連續按壓折痕,使得可以防止形成折疊皺紋。
以下內容參考圖11到13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二示例。圖11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透視圖。圖12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正視圖。圖13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側視圖。
作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二示例,如圖11至圖13所示,奇數數目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以規則間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使得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相對于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中心對稱地布置。
以下內容參考圖14到16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三示例。圖14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透視圖。圖15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正視圖。圖16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側視圖。
作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三示例,如圖14至圖16所示,偶數數目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以規則間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使得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相對于折痕加強輥410的中心對稱地布置。
以下內容參考圖17至圖19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四示例。圖17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透視圖。圖18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正視圖。圖19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側視圖。
作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四示例,如圖17至圖19所示,圖11至圖13所示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布置模式與圖14至圖16所示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布置模式以螺旋方式組合,其中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具有一定角度差。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被配置為如圖17至圖19所示時,折痕加強輥410可以在主掃描方向上無間隙地按壓折痕,也就是說,無間隙地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整個折痕。
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被配置為如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以及圖17至圖19所示時,折痕加強輥410可以從中心朝向兩端連續地按壓折痕,使得可以防止形成折疊皺紋。
以下內容參考圖20a及圖20b描述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結構的示例。圖20a及圖20b是說明在布置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狀態中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圖示。如圖20a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包含用于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固定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固定部分412a、附接到固定部分412a且擴展/收縮以在擴展/收縮方向上產生彈力的彈性體412b以及按壓輥412c,該按壓輥為附接到彈性體412b且圍繞平行于主掃描方向的軸線旋轉的旋轉體。
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包含如上所述的彈性體412b,因為如果彈性體412b是剛性體,則當按壓力傳輸部分412中的任一者鄰接片材支撐板420時,折痕加強輥410無法旋轉。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彈性體412b充當這樣一個彈性體,其物理形狀被改變以產生對應于改變量的彈力。
圖20a說明其中彈性體412b是片簧的示例。可替代地,可以通過利用壓縮彈簧、橡膠、海綿、塑料樹脂等的彈性來配置彈性體412b。
在折痕加強處理中,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致使如上所述配置的折痕加強輥410圍繞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作為旋轉軸來旋轉,從而使用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朝向折痕延伸的方向連續按壓在主掃描方向上形成在片材上的折痕。
這是因為,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中,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以規則間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的按壓力在折痕加強處理中不分散在整個主掃描方向上,且來自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密集按壓力可以被施加到整個折痕上。
如圖20b所示,簡單的按壓桿412d可以附接到彈性體412b而不是附接到作為旋轉體的按壓輥412c。如果按壓力傳輸部分412被如此配置,則按壓桿412d可能在按壓過程中損壞片材6,且按壓桿412d的鄰接于片材6的鄰接部分可能被嚴重磨損。然而,當使按壓桿412d的鄰接于片材6的鄰接部分被做得平滑且被配置成使得鄰接于片材6的鄰接部分的摩擦力較小時,會減輕以上問題。
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致使如上所述配置的折痕加強輥410圍繞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作為旋轉軸來旋轉,從而使用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折痕延伸的方向上連續按壓在主掃描方向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歸因于此處理,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且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
以下內容參考圖21a至圖23詳細地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的折痕加強處理的操作示例。圖21a至圖22d是僅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與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的折痕加強處理相關的機構的截面圖。圖23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片材6的輸送速度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的時間變化(temporalchange)的圖示。參考圖21a至圖23,所描述的是在上面形成了包含第一折痕6a及第二折痕6b的z形折痕的片材6上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示例。下文描述的每個操作部分的操作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
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當開始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輸送片材6時,如圖21a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輥410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的正時,并且不等待片材6停止而開始旋轉,如圖21b及圖23中所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開始旋轉時到鄰接片材6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關于折疊處理單元3中的折疊方法的折疊信息、關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輸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的正時。可替代地,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輸送速度、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及從傳感器430輸入的傳感器信息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的正時。
如圖21c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輸送片材6,直到第一折痕6a定位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正下方為止,之后完全停止輸送片材6。當折痕加強輥410開始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按壓第一折痕6a。如圖21d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在停止片材6時繼續旋轉折痕加強輥410,從而繼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
其后,如圖21e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并且在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在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到完全停止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
在輸送了與折痕加強輥410分開的片材6之后,如圖22a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的正時,并且開始反轉折痕加強輥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類似于圖21b,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反轉折痕加強輥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開始旋轉時到鄰接片材6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關于折疊處理單元3中的折疊方法的折疊信息、關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輸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的正時。可替代地,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輸送速度、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及從傳感器430輸入的傳感器信息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的正時。
如圖22b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輸送片材6,直到第一折痕6b定位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正下方為止,之后完全停止輸送片材6。當折痕加強輥410開始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b時,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按壓第一折痕6a。如圖22c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在停止片材6時繼續旋轉折痕加強輥410,從而繼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
其后,如圖22d及圖23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并且在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開始輸送片材6。類似于圖21e,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在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到完全停止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
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隨后輸送與折痕加強輥410分開的片材6以結束折痕加強處理。
如果折痕加強輥410在與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那么折痕加強輥410首先在鄰接片材6之前的對應于圖21c的正時處碰撞片材支撐板420。因此,如果折痕加強輥410在與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那么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會產生在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
另一方面,在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折痕加強輥410僅鄰接片材6,并且經由片材6間接碰撞片材支撐板420。因此,在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片材6充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緩沖器,使得可以抑制如上所述的碰撞聲音。具體來說,可以隨著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增加而容易地獲得此效果。這是因為片材6的重疊的數目隨著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增加而增加,使得片材6的厚度增加,進而增強此緩沖效果。
如果折痕加強輥410在與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首先在鄰接片材6之前的對應于圖21c的正時處碰撞片材支撐板420。在此情況下,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第一折痕6a的上部部分上形成的打開部分。因此,當折痕加強輥410在與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可能在片材6上形成折疊皺紋。具體來說,隨著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增加而傾向于顯著地造成此問題。這是因為片材的重疊的數目隨著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增加而增加,使得片材的厚度增加。
另一方面,在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折痕加強輥410從在第一折痕6a的上部部分上形成的打開部分的相對側鄰接片材6。因此,在圖21a至圖23所示的示例中,不論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如何,在片材6上都不形成折疊皺紋。這種效果也在對應于圖22b的正時處實現。
以此方式,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通過依據紙張類型或片材6的厚度以及折疊片材6的形狀、折疊方法、折疊過程的數目、折痕的位置等來改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從而抑制碰撞聲音且防止形成折疊皺紋。
以下內容參考圖24a至圖26詳細地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的折痕加強處理的另一操作示例。圖24a至圖25e是僅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與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的折痕加強處理相關的機構的截面圖。圖26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執行折痕加強處理時片材6的輸送速度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的時間變化的圖示。參考圖24a至圖26,所描述的是在上面形成了包含第一折痕6a及第二折痕6b的z形折痕的片材6上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示例。下文描述的每個操作部分的操作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
其后,如圖24a及圖26所示,當開始輸送片材6時,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如圖24b及圖26所示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的正時,并且開始旋轉折痕加強輥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旋轉折痕加強輥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開始旋轉時到鄰接片材6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關于折疊處理單元3中的折疊方法的折疊信息、關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輸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的正時。可替代地,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輸送速度、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及從傳感器430輸入的傳感器信息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的正時。
如圖24c及圖26所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開始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時,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按壓第一折痕6a。如圖24d及圖26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輸送片材6,直到第一折痕6a定位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正下方為止,從而完全停止輸送片材6,并且繼續旋轉折痕加強輥410以繼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
其后,如圖24e及圖26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并且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到完全停止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
如圖24e及圖26所示,僅當使用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與其旋轉同步地移動的輸送皮帶(未圖示)輸送片材6時,片材6可以在被按壓的同時開始被輸送。這是因為當折痕加強輥410按壓片材6時,與片材支撐板420相抵地按壓片材6,因此在不使用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動的輸送皮帶的情況下,片材6可能由于與片材支撐板420的摩擦而被撕破。
如圖24f及圖26所示,在輸送了與折痕加強輥410分開的片材6之后,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如圖25a及圖26所示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的正時,并且開始反轉折痕加強輥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類似于圖24b,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反轉折痕加強輥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開始旋轉時到鄰接片材6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關于折疊處理單元3中的折疊方法的折疊信息、關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輸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的正時。可替代地,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輸送速度、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及從傳感器430輸入的傳感器信息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的正時。
如圖25b及圖26所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開始鄰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時,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按壓第二折痕6b。如圖25c及圖26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輸送片材6,直到第二折痕6b定位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正下方為止,從而完全停止輸送片材6,并且繼續旋轉折痕加強輥410以繼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
其后,如圖25d及圖26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并且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類似于圖24e,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開始輸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強輥410停止的這種配置會縮短從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到完全停止時的時間滯后。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每一部分,從而計算當折痕加強輥410變為與片材6分開時的正時。
如圖25d及26所示,類似于圖24e,僅當使用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與其旋轉同步地移動的輸送皮帶(未圖示)輸送片材6時,片材6可以在被按壓的同時開始被輸送。這是因為當折痕加強輥410按壓片材6時,與片材支撐板420相抵地按壓片材6,因此除非使用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動的輸送皮帶,否則片材6可能由于與片材支撐板420的摩擦而被撕破。
如圖25e及圖26所示,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隨后輸送與折痕加強輥410分開的片材6以結束折痕加強處理。以此方式,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甚至在片材正被輸送時開始折痕加強處理,并且可以甚至在未完成折痕加強處理時開始輸送片材。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進一步提高生產力。
以下內容參考圖27a至圖31描述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另一方法。圖27a至圖31各自說明用于抑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的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方法。下文描述的每個操作部分的操作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第一方法中,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依據情形而改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使得滿足v1<v2且v1<v3。在本文中,v1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7a所示),v2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按壓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7b所示),且v3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不鄰接片材6也不按壓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7c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基于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角度來確定折痕加強輥410的狀態。
以此方式,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致使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低于另一情形中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這種配置可以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
通過依據情形改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使得v1<v3<v2,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抑制碰撞聲音且同時實現折痕加強效果。
也就是說,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控制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v1使其最低,從而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另一方面,為了提高生產力,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控制當折痕加強輥410不鄰接片材6也不按壓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v3使其最高。
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控制當折痕加強輥410按壓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v2使其在v1與v3之間,從而牢固地按壓折痕而不降低生產力。以此方式,通過依據情形改變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使得v1<v3<v2,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高生產力、抑制碰撞聲音且同時實現折痕加強效果。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第二方法中,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依據將按壓的片材6的厚度而改變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使得滿足v4<v5。在本文中,v4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具有小于xmm的厚度的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8a所示),且v5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具有等于或大于xmm的厚度的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8b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通過顯示面板180上的用戶操作或使用用于測量片材6的厚度的傳感器(未圖示)來獲取關于片材6的厚度的片材信息。
以此方式,通過依據將要按壓的片材6的厚度而改變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
也就是說,通過控制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以使得按壓薄片材時的旋轉速度低于按壓厚片材時的旋轉速度,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這是因為厚片材的緩沖效果大于薄片材的緩沖效果。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第三方法中,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依據將要按壓的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而改變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使得滿足v6<v7。在本文中,v6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二折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9a所示),且v7表示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三折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如圖29b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從折疊處理單元3獲取關于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的折疊信息。
以此方式,通過依據將要按壓的片材6的折疊過程的數目而改變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
也就是說,通過控制當折痕加強輥410鄰接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速度,使得按壓折疊過程的數目較小的片材時的旋轉速度小于按壓折疊過程的數目較大的片材時的旋轉速度,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這是因為片材的重疊的數目隨著片材的折疊過程的數目增加而增加,使得片材的厚度增加,因此緩沖效果比折疊過程的數目較小的片材的緩沖效果更強。
上文參考圖27a至圖29b描述的對旋轉速度的全部控制過程可以組合執行或者可以僅執行其部分。可以由用戶通過顯示面板180上的操作來恰當地設定是否控制旋轉速度的設定或者將執行如圖27a至圖29b中所說明的哪一個控制過程的設定。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80充當旋轉速度設定部分。在此配置下,用戶可以通過在生產力上的提高、碰撞聲音的抑制與折痕加強效果之間考慮平衡而根據他的/她的偏好來自由地執行設定。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第四方法中,如圖30所示,在片材支撐板420上與折痕加強輥410碰撞的位置處提供沖擊緩沖器421。在片材支撐板420上與折痕加強輥410碰撞的位置處提供沖擊緩沖器421的這種配置允許沖擊緩沖器421衰減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沖擊且吸收那時的碰撞聲音,使得可以抑制碰撞聲音。例如,沖擊緩沖器421是由例如橡膠、海綿及塑料樹脂等緩沖物形成的。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第五方法中,如圖31所示,在片材6與折痕加強輥410之間提供沖擊緩沖片材422。在片材6與折痕加強輥410之間提供沖擊緩沖片材422的這種配置允許沖擊緩沖片材422衰減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沖擊且吸收那時的碰撞聲音,使得可以抑制碰撞聲音。在片材6與折痕加強輥410之間提供沖擊緩沖片材422的這種配置允許折痕加強輥410僅鄰接沖擊緩沖片材422且防止其直接接觸片材6,使得可以防止形成折疊皺紋、壓印等。類似于沖擊緩沖器421,沖擊緩沖片材422是由例如橡膠、海綿及塑料樹脂等緩沖物形成的。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沖擊緩沖器421及沖擊緩沖片材422充當沖擊緩沖器。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強輥410與片材支撐板420之間的碰撞聲音的另一方法中,類似于沖擊緩沖器421及沖擊緩沖片材422,按壓輥412c或按壓桿412d可以由例如橡膠、海綿及塑料樹脂等緩沖物形成。
以下內容參考圖32描述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圖32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的圖表。在圖32中,實線表示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配置中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總負載。
圖32中的每個虛線表示當采用(assume)包含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圖32中的虛線從左邊起相繼表示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以及第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
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第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僅包含一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這不同于其第二組至第十五組,其各自包含兩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因此,當采用第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是當采用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的負載的一半。
圖32中的交替長短虛線表示當常規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負載。
如使用圖32中的虛線所表示,當采用包含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的每組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小于常規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負載。
如使用圖32中的虛線所表示,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配置中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總負載也小于常規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上的總負載。這是因為,如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所示,包含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相應多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被配置為在主掃描方向上在不同正時處連續按壓片材6。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通過比常規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的按壓力更小的按壓力來實現與常規折痕加強處理單元中的折痕加強輥的折痕加強效果等價或更大的折痕加強效果,并且可以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也就是說,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降低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的同時向折痕施加足夠的按壓力。
以下內容參考圖33描述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圖33是用于解釋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施加到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旋轉轉矩的圖示。
如圖33所示,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從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輥412c開始鄰接片材6時的時間起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產生旋轉轉矩,直到彈性體412b的擴展/收縮方向變為平行于從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延伸到片材支撐板420的垂直線為止。另一方面,如圖33所示,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從當彈性體412b的擴展/收縮方向變為平行于所述垂直線時的時間起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產生旋轉轉矩,直到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輥412c變為與片材6分開為止。
因此,當采用包含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其旋轉轉矩是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
然而,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被配置為如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中所示,使得由某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引起的旋轉轉矩是在與由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引起的旋轉轉矩相反的方向上產生的(如圖33所示)。因此,它們的旋轉轉矩彼此抵消,并且總旋轉轉矩被減小。這種配置允許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減小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的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的同時向折痕施加足夠的按壓力。
具體來說,由某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引起的旋轉轉矩和由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引起的旋轉轉矩彼此完全抵消,且因此當α等于β時,其總旋轉轉矩變為0。在本文中,如圖33所示,α表示垂直線與所述某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彈性體412b的擴展/收縮方向之間的角度,且β表示垂直線與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彈性體412b的擴展/收縮方向之間的角度。
將要抵消的力僅是圍繞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的力。從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垂直向下方向上的力(即,由彈性體412b的彈力引起的片材支撐板420上的按壓力)不受影響。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的同時向折痕施加足夠的按壓力。
圖34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變化。圖34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在圖34中,實線表示當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配置中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總負載轉矩。
圖34中的每個點線表示當采用包含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圖34中的點線從左邊起連續地表示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的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以及第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
在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410中,第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僅包含一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這不同于其第二組至第十五組,其各自包含兩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因此,當采用第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的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是當采用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時的負載轉矩的一半。
如圖34所示,當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角度為大約38°至173°時,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絕對值小于采用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的情況下的負載轉矩。這是因為,如上所述,由某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引起的旋轉轉矩與由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引起的旋轉轉矩彼此抵消。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的同時向折痕施加足夠的按壓力。
然而,如圖34所示,當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角度為大約11°至38°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絕對值大于采用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的情況下的負載轉矩。這是因為鄰接于片材6的所有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從當第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開始鄰接片材6時到當旋轉一定角度(大約38°)時在相同方向上引起旋轉轉矩。
如圖35所示,減小第二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彈性體412b的彈力或第二組中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數目可以在大約11°至大約38°的旋轉角度范圍內減小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圖35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然而,在此配置下,第二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小于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使得折痕加強效果在對應于第二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部分上有所降低。
如圖34所示,當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角度為大約173°至189°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絕對值大于采用每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獨立地按壓片材6的情況下的負載轉矩。這是因為圖17至圖19所示的折痕加強輥包含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并且與第一組至第十二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相比,第十三組及后續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用于彼此抵消旋轉轉矩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組數有所減小。
如圖36所示,減小第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彈性體412b的彈力或減小第十五組中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數目可以在大約173°至大約189°的旋轉角度范圍中減小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可替代地,如圖37所示,減小第十四組及第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彈性體412b的彈力或減小第十四組及第十五組中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數目可以在大約173°至大約189°的旋轉角度范圍中減小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
圖36及圖37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然而,在此配置下,第十五組或第十四及第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小于另一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使得折痕加強效果在對應于第十五組或第十四及第十五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部分上有所降低。
當假設第一組包含兩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時,獲得圖38所示的圖表。圖38是說明當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處于折痕加強處理操作中時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上的負載轉矩的圖表。
以下內容參考圖39及圖40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的結構。圖39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的圖示。圖40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的透視圖。
如圖39及圖40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在折痕加強輥410的主掃描方向上布置在一端處,并且包含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正時皮帶472、反向齒輪473、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以及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
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是用于旋轉反向齒輪473的電機。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是包含與反向齒輪473嚙合的齒輪的滑輪,并且當反向齒輪473旋轉時在與反向齒輪473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正時皮帶472是用于將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的旋轉傳輸到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的環形皮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耦合到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并且通過正時皮帶472在與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轉。因此,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在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的旋轉方向上旋轉。
為了在圖40所示的箭頭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首先在引擎控制部分102的控制下在與圖40所示的箭頭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從而在與圖40所示的箭頭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反向齒輪473。此旋轉在與圖40所示的箭頭相同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并且經由正時皮帶472將所述旋轉傳輸到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
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旋轉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與其互鎖地旋轉,使得折痕加強輥410在圖40所示的箭頭方向上旋轉。為了在與圖40所示的箭頭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反向旋轉這些組件中的每一個。
如上所述,在折痕加強處理中,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通過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如圖8至圖10、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中所說明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410而使用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
所述實施例描述這樣一個示例,其中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在一個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一次以在特定方向上按壓一個折痕一次。可替代地,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被配置為在一個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多次以在特定方向上按壓一個折痕多次,或者在兩個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以在片材輸送方向及與其相反的方向上按壓一個折痕多次。此配置允許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提供更大的折痕加強效果。
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不限于圖8至圖10、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所示的結構。當折痕加強輥410具有此配置以使得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根據其相對于片材支撐板420的位置關系在主掃描方向上布置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時,可以獲得相同的效果,所述位置關系隨著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而改變,使得當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至少不同于任何其它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正時處從片材支撐板420接收應力時,其彈性體412b相應地擴展或收縮。
所述實施例描述了圖像形成設備1包含圖像形成單元2、折疊處理單元3、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以及掃描儀單元5的配置。可替代地,這些單元中的每一個可以配置為獨立裝置,并且所述裝置可以彼此耦合以配置圖像形成系統。
第二實施例
如上文參考圖39及圖40所描述,第一實施例描述折痕加強輥410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在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兩者上旋轉的配置。在此情況下,如上文參考圖21a至圖23所描述,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沿著副掃描方向在兩個方向上按壓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描述折痕加強輥410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在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中的僅一者上旋轉的配置。在此情況下,雖然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沿著副掃描方向僅在一個方向上按壓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但對于另一驅動系統,有可能利用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驅動力在與其可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將在下文描述細節。由與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附圖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的組件表示相同或對應的組件,且將不重復其詳細描述。
首先,以下內容參考圖41及42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的結構。圖41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的圖示。圖42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的透視圖。
如圖41及圖42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除了圖39及圖40所示的結構之外還包含單向離合器476、反向旋轉齒輪477、單向離合器478以及反向旋轉凸輪479。
單向離合器476被布置在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內部且被如下配置。僅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在特定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6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在與所述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6閑置且不旋轉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單向離合器476充當驅動力阻斷部分。
根據該實施例的單向離合器476被如下配置。僅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在圖42所示的箭頭a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6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a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6閑置。
反向旋轉齒輪477與反向齒輪473嚙合,且當反向齒輪473旋轉時,反向旋轉齒輪477在與反向齒輪473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即,在與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相同的方向上)旋轉。單向離合器478被布置在反向旋轉齒輪477內部且被如下配置。類似于單向離合器476,僅當反向旋轉齒輪477在特定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8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反向旋轉凸輪479。當反向旋轉齒輪477在與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8閑置且不旋轉反向旋轉凸輪479。
根據該實施例的單向離合器478被如下配置。僅當反向旋轉齒輪477在圖42所示的箭頭b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8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反向旋轉凸輪479。當反向旋轉齒輪477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b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單向離合器478閑置。
如上所述而配置的單向離合器476及單向離合器478允許當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旋轉時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及反向旋轉凸輪479中的僅一個旋轉。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及反向旋轉凸輪479的旋轉方向彼此相反。
反向旋轉凸輪479包含一個彎曲表面,該彎曲表面至反向旋轉齒輪477的旋轉軸的距離橫跨該表面是不恒定的。至反向旋轉齒輪477的旋轉軸的距離較長的一部分彎曲表面耦合到反向旋轉驅動傳輸部分480以用于將反向旋轉凸輪479的旋轉運動傳輸到除折痕加強輥410之外的驅動系統。
為了在圖42所示的箭頭a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首先在引擎控制部分102的控制下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a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由此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a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反向齒輪473。因此,折痕加強輥旋轉齒輪滑輪474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a相同的方向上旋轉,且經由正時皮帶472將所述旋轉傳輸到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
當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旋轉時,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與其互鎖地旋轉,且折痕加強輥410在圖40所示的方向上旋轉。在此過程中,反向旋轉齒輪477由于單向離合器478的功能而不旋轉。
另一方面,為了將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驅動力用于另一驅動系統,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首先在引擎控制部分102的控制下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b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從而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b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反向旋轉齒輪477。
因此,反向旋轉凸輪479在與圖42所示的箭頭b相同的方向上旋轉,且經由反向旋轉驅動傳輸部分480將其旋轉運動傳輸到除折痕加強輥410之外的驅動系統。在此過程中,折痕加強輥旋轉滑輪475由于單向離合器476的功能而不旋轉。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反向旋轉驅動傳輸部分480充當到另一驅動單元的驅動傳輸部分。
此配置允許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利用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驅動力在與其可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折痕加強輥410以用于另一驅動系統。
當如上所述而配置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時,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首先停止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旋轉以停止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然而,折痕加強輥410由于單向離合器476的功能而通過其自身的慣性力引起的旋轉轉矩繼續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一會兒。這是因為,當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旋轉停止時,由于單向離合器476的功能,由慣性力引起的旋轉轉矩無法被在與折痕加強輥410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的任何力抵消。
因此,在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中,當折痕加強輥410預定旋轉一定角度θ且在旋轉角度θ處停止時,折痕加強輥410實際上將在停止之前旋轉多于預定角度θ,使得無法知曉折痕加強輥410的準確的旋轉角度。
出于此原因,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需要用于在旋轉到旋轉角度θ之后準確地在預定角度θ處停止折痕加強輥410的停止裝置。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包含用于在一定位置處停止折痕加強輥410的停止裝置490。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停止裝置490充當旋轉停止部分。
以下內容參考圖43至圖45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490的結構。圖43是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490的透視圖。圖44是從垂直于在主掃描方向上及副掃描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的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490的透視圖。圖45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490的圖示。
如圖43至圖45所示,在折痕加強輥410的主掃描方向上在與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相對的一側上提供根據該實施例的停止裝置490,且所述停止裝置包含停止裝置固定部分491、旋轉部分492、旋轉螺桿493、耦合部分494、旋轉停止部分495、扭力彈簧496、傳感器497、傳感器阻斷部分498以及旋轉停止動作部分499。
停止裝置固定部分491是用于將停止裝置490固定到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的固定部分。旋轉部分492使用旋轉螺桿493固定到停止裝置固定部分491,以便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旋轉螺桿493在圖43及圖45所示的箭頭c方向上旋轉。充當旋轉部分492的旋轉軸的旋轉螺桿493將旋轉部分492固定到停止裝置固定部分491,使得旋轉部分492可以在圖43及圖45所示的箭頭c方向上旋轉。耦合部分494耦合旋轉部分492與旋轉停止部分495。旋轉停止部分495通過耦合部分494耦合到旋轉部分492以便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旋轉螺桿493在圖43及45所示的箭頭d方向上旋轉。
扭力彈簧496附接到旋轉部分492的一部分的周邊,其使用旋轉螺桿493附接到停止裝置固定部分491。扭力彈簧496的一側固定到停止裝置固定部分491,且其另一側固定到旋轉停止部分495。此配置施加扭力彈簧496的彈力以阻止旋轉停止部分495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旋轉螺桿493旋轉,使得旋轉停止部分495可以返回到原始位置。根據該實施例的扭力彈簧496的彈力大于折痕加強輥410的慣性力。
傳感器497包含發射紅外線的紅外線發射部分及接收紅外線的紅外線接收部分。當從紅外線發射部分發射到紅外線接收部分的紅外線被傳感器阻斷部分498阻斷時,傳感器497向引擎控制部分102通知所述阻斷。傳感器阻斷部分498固定到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以便可以與折痕加強輥410一起旋轉。當折痕加強輥410旋轉一定角度θ時,傳感器阻斷部分498阻斷從紅外線發射部分發射到傳感器497中的紅外線接收部分的紅外線。此配置允許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在傳感器阻斷部分498阻斷傳感器497(如上所述)時檢測折痕加強輥410旋轉一定角度θ,且在此時執行用于停止折痕加強輥410的控制,也就是說,用于停止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旋轉的控制。
旋轉停止動作部分499布置在傳感器阻斷部分498的遠端處,且被配置為當折痕加強輥410旋轉一定角度θ時接觸旋轉停止部分495。
當折痕加強輥410旋轉一定角度θ且停止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旋轉以在旋轉角度θ處停止折痕加強輥410時,包含如上所述而配置的停止裝置490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通過在其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力而抵消由折痕加強輥410的慣性力引起的旋轉轉矩。
因此,當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如圖41及圖42中所說明而配置且折痕加強輥410預定旋轉一定角度θ且在旋轉角度θ處停止時,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防止折痕加強輥410在折痕加強輥驅動電機471的旋轉停止之后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一會兒。
也就是說,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防止折痕加強輥410在折痕加強輥410預定旋轉一定角度θ且在旋轉角度θ處停止時在停止之前旋轉多于一定角度θ。因此,當折痕加強輥驅動裝置470如圖41及圖42中所說明而配置時,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使其旋轉旋轉角度θ之后在所述一定角度θ處準確地停止折痕加強輥410,使得可以一直知曉折痕加強輥410的準確旋轉角度。
第三實施例
在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中,如圖8至圖10、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所示,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圍繞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以規則間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旋轉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
因此,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而使用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在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每個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因此,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
另一方面,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具有一種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以螺旋方式在按壓力傳輸輥413的表面上布置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周圍并與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所述按壓力傳輸輥充當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的圓柱形旋轉體。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而在一個方向(即,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類似于第一實施例,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短時間內將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因此,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可以具備簡單配置。
將在下文描述細節。由與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附圖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的組件表示相同或對應的組件,且將不重復其詳細描述。
首先,以下內容參考圖46至圖49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一示例。圖46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透視圖。圖47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正視圖。圖48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側視圖。圖49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分解視圖。
在所述結構的第一示例中,如圖46至圖49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具有一種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布置在按壓力傳輸輥413的表面上并與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因此,按壓力傳輸部分412沿著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以螺旋方式布置。
按壓力傳輸輥413是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可旋轉的圓柱形旋轉體,該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在主掃描方向上圍繞一軸線旋轉。如此配置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僅允許按壓力傳輸部分412的一部分接觸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而在一個方向(即,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供具有簡單配置的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
以下內容參考圖50至圖53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結構的第二示例。圖50是從主掃描方向的斜向上側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透視圖。圖51是從副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正視圖。圖52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側視圖。圖53是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分解視圖。
在所述結構的第二示例中,如圖50至圖53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具有一種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布置在按壓力傳輸輥413的外圍表面上并與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并且相對于在折痕加強輥410的主掃描方向上的中心布置成對稱的v形。如此配置的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允許壓力傳輸部分412的兩個點同時接觸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而在沿著主掃描方向的兩個方向上連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雖然與圖50至圖53所示的結構相比減小了按壓力,但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短時間內將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提高生產力且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的同時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上。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提供具有簡單配置的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
以下內容參考圖54描述根據該實施例的片材支撐板420的結構的示例。圖54是從主掃描方向觀看的根據該實施例的片材支撐板420的側視圖。
如圖54所示,根據該實施例的片材支撐板420具有一種配置,使得在折痕加強輥410的按壓力作用的方向上擴展或收縮的彈性體423附接在片材支撐板420與固定在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內部的固定部件424之間。也就是說,在所述實施例中,彈性體423充當按壓部分。圖54說明其中彈性體423是壓縮彈簧的示例。可替代地,彈性體423可以是諸如片簧、橡膠、海綿及塑料樹脂等彈性材料。
如圖54所示,在折痕加強處理中,通過壓力傳輸部分412經由片材6進行按壓而壓縮彈性體423,使得根據該實施例的片材支撐板420在折痕加強輥410的按壓力作用的方向上移動。由于彈性體423在該點的彈力,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如上所述,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具有一種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壓力傳輸部分412與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并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以螺旋方式在圓柱形按壓力傳輸輥413的表面上布置在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的周圍。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圍繞作為旋轉軸的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旋轉而在一個方向(即,主掃描方向)上連續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短時間內將壓力傳輸部分412的按壓力集中地施加到整個折痕上。因此,根據該實施例的折痕加強輥410可以通過簡單配置在不降低生產力的情況下將足夠的按壓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時減小折痕加強輥旋轉軸桿411上的負載。因此,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折痕加強裝置可以具備簡單配置。
如上文參考圖54所描述,所述實施例描述一個示例,其中使用當彈性體423被壓縮時產生的彈力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可替代地,壓力傳輸部分412可以被配置為在折痕加強輥410的按壓力作用的方向上擴展或收縮的彈性體,并且可以使用當彈性體被壓縮時產生的彈力按壓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所述實施例示范了包含如圖46至圖49及圖50至圖53中所說明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410以及如圖54中所說明而配置的彈性體423和固定部件424的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替代地,折痕加強處理單元4可以包含如圖8至圖10、圖11至圖13、圖14至圖16及圖17至圖19中所說明而配置的折痕加強輥410以及如圖54中所說明而配置的彈性體423和固定部件424。
第四實施例
接下來,以下內容描述每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另一配置。
第一示例
圖55a至圖55c是說明根據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配置的圖示。圖55a是透視圖,且圖55b是其正視圖。在圖55a至圖55c中,折痕加強輥410包含軸桿60、彈性部件61及按壓部件62。多個彈性部件61a至61n被布置在軸桿60上,且多個按壓部件62a至62n被提供到彈性部件61a至61n的相應遠端。當按壓部件62a至62n接觸片材束39或與其相向的第二輸送導向板55時,彈性部件61a至61n彈性地變形以在相應的按壓部件62a至62n中產生按壓力。在所述實施例中,按壓部件62a至62n布置在與片材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文被稱作寬度方向),而其角度沿著旋轉方向變化以覆蓋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附圖標記61總體上指示彈性部件,且附圖標記62總體上指示按壓部件。
在圖55中,中心部分處的兩個鄰近的按壓部件62a及62b以相同的相位附接到軸桿60,且與其鄰近的兩個按壓部件62c及62d以從按壓部件62a及62b朝向旋轉方向的下游側轉移例如角度α的相同相位附接到軸桿60。類似地,鄰近于按壓部件62c及62d的按壓部件62e及62f以從62c及62d朝向旋轉方向的下游側轉移角度α的相同相位附接到軸桿60,且鄰近于按壓部件62e及62f的按壓部件62g及62h以從按壓部件62e及62f朝向旋轉方向的下游側轉移角度α的相同相位附接到軸桿60。因此,另一對按壓部件62i及62j、62k及62l以及62m及62n分別以朝向旋轉方向的下游側彼此轉移角度α的相同相位在軸桿60的軸方向上附接。
因此,當軸桿60旋轉時,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可以在轉移角度α的同時被朝向外部連續加壓。本文中的角度α是指經移位以使得按壓部件62可在軸桿60旋轉時從中心部分朝向外部對折痕加壓的預設角度(參考圖56)。
圖55c是由圖55a中的附圖標記62n標示的按壓部件的側視圖。如圖55c所示,在所述示例中,按壓部件62n是例如輥等旋轉體。旋轉軸桿63被提供給附接到軸桿60的彈性部件61n,且按壓部件62n被旋轉軸桿63可旋轉地支撐。作為旋轉體的按壓部件62n通過在其上滾動而按壓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使得按壓部件62n與片材表面之間的未對準(misalignment)在它們彼此接觸時在接觸部分處變得最小。這種配置可以防止產生皺紋,且提高折疊質量。相同情形適用于其他按壓部件62a至62m。彈性部件61a至61n可以是金屬片簧或彈性合成樹脂材料。按壓部件62a至62n可以不是旋轉體并且可以附接到將不旋轉的彈性部件61a至61n。在此情況下,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低摩擦系數的合成樹脂材料。
在此示例中,由合成樹脂材料制成的具有相同直徑的輥被用作按壓部件61a至61n。從軸桿60的中心60a到旋轉軸桿63的中心63a的距離l1被設定成對于所有按壓部件61a至61n都相同(參考圖55c)。因此,從軸桿60的中心60a到按壓部件61a至61n中的每一個的最外周界的距離l2對于所有按壓部件61a至61n都相同,且按壓部件61a至61n被定位在圍繞中心60a的相同圓弧的軌跡上。因此,按壓部件61a至61n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按壓力(加壓力)對折疊部分(折痕)39a進行折痕加強。剛性輥是適當的,但也可以使用彈性輥。在此情況下,考慮彈性部件61的彈性模量而選擇輥的材料的彈性模量(硬度)。
圖56a至圖56d是說明從一側觀看的由根據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410進行的折痕加強操作的操作解釋性示意圖。圖57a至圖57f是說明從頂部觀看的折痕加強操作中的按壓位置的移位的解釋性示意圖。
如圖56a至圖56d所示,通過一對中心折疊輥47及48在中心折疊的片材束39由一對折疊部分輸送輥49及50輸送到折痕加強輥部分51(圖56a)。當片材束39被輸送到折痕加強輥部分51下方的折痕加強位置時,片材束39停止,且折痕加強輥部分51的軸桿60開始旋轉(圖56b)。根據所述旋轉,布置在中心部分的按壓部件62a及62b首先對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加壓(按壓),且按壓部件62c至62n根據軸桿60的旋轉對折疊部分39a從內部到外部連續加壓(圖56c)。當此加壓操作時,換句話說,當已經執行折痕加強操作直到最外側按壓部件62m及62n時,折疊部分39a在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上被折痕加強。
當結束片材束39的整個寬度上的加壓操作(折痕加強操作)時,折痕加強輥部分51的按壓部件62變為與片材束39分開,并且由所述對輸送輥49及50輸送片材束39(圖56d)。片材束39被從該對折疊部分輸送輥49及50傳遞到一對折疊部分紙張排出輥52和53以在稍后階段被排出到紙排出托架46上。
圖57示出在該點的加壓狀態的變化。如上所述,按壓部件62從中心部分朝向外側對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加壓。也就是說,中心部分處的按壓部件62a及62b首先在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按壓中心部分(圖57a)。隨著軸桿60旋轉,從外側鄰近的按壓部件62c、62d、...至最外側按壓部件62m及62n朝向外部連續執行加壓操作(圖57b至圖57f)。已連續完成加壓操作的按壓部件62變為與折痕39a分開以便按照加壓次序釋放所述加壓(圖57d至圖57f)。雖然圖57僅將按壓部件62a至62h顯示為按壓部件62,但由附圖標記62a至62n標示的所有按壓部件62隨著軸桿60旋轉執行所述加壓操作及加壓釋放操作。顯然,實際上有助于所述加壓操作的按壓部件62的數目依據片材束39的片材大小及片材寬度方向上的按壓部件62的尺寸而變化。
對在中心折疊的片材束39執行圖56所示的折痕加強操作。片材或片材束的另一折疊類型例如包含z形折疊。z形折疊包含兩個折疊部分,也就是說,在片材的長度方向上的1/2位置處的第一折疊部分39b以及在其1/4位置處的第二折疊部分39c。此示例可以適用于在輸送方向上存在多個折疊部分的情況。在此情況下,z形折疊機構是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且在本文中省略其描述。
圖58a至圖58f是說明在z形折疊片材束39上執行折痕加強處理的情況中的操作的操作示意圖,并且對應于圖56a至圖56d。在圖58a至圖58f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折疊部分39b及第二折疊部分39c上獨立地執行參考圖56a至圖56d描述的加壓操作。也就是說,圖58a至圖58c所示的操作與圖56a至圖56c中的操作相同。在片材束39的第一折疊部分39b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被加壓之后,再次通過該對折疊部分輸送輥49及50輸送片材束39(圖58d)。當將片材束39的第二折疊部分39c輸送到折痕加強輥410下方的折痕加強位置時,片材束39停止,且折痕加強輥410再次執行與第一折疊部分39b上的加壓操作相同的操作。也就是說,從中心部分朝向外側對第二折疊部分39c連續加壓(圖58e)。在結束片材束39的第二折疊部分39c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上的加壓操作之后,在稍后階段由該對折疊部分輸送輥49及50朝向該對折疊部分紙張排出輥52和53輸送片材束39(圖58f)。
圖59a及59b說明在此過程中的加壓狀態的變化。圖59a中的操作與圖57所示的操作相同,其中按壓位置從按壓部件62a及62b朝向外側連續移動到按壓部件62m及62n,第一折疊部分39b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被加壓,且折疊部分被折痕加強。此操作對應于圖58a至圖58d。圖59b是說明對第二折疊部分39c加壓時的加壓狀態的變化的圖示。同樣在圖59b的情況下,當將片材束39的第二折疊部分39c輸送到折痕加強輥410下方的折痕加強位置時,重復與第一折疊部分39b上的操作相同的操作。在第二折疊部分39c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被加壓(圖59b中的(a)至(f))且結束所述加壓操作之后,由該對折疊部分輸送輥49及50將片材束39輸送到折疊部分紙張排出輥52和53,且結束折痕加強操作。
在此配置和操作下,不一定提供多組折痕加強輥410以用于折痕加強,使得可以減小設備的大小且可以節約空間。片材束39被從中心部分朝向外側連續加壓,使得由于所述加壓而在折疊部分39a、第一折疊部分39b及第二折疊部分39c中產生的變形可以耗散到片材束39的兩端。因此,可以使折疊高度較小,同時防止在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39b及39c中產生皺紋。
雖然在第一示例中描述了片材束39,但相同描述適用于一個片材的情況。
第二示例
圖60a及60b是說明根據第二示例的折痕加強輥410的配置的圖示。圖60a是其透視圖,且圖60b是其正視圖。在第一示例中,折痕加強輥410被配置為從中心部分朝向兩個外端對片材束39連續加壓。相比而言,在第二示例中,折痕加強輥410被配置為在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從一端朝向另一端連續地改變加壓位置。具體來說,如圖55所示,折痕加強輥410包含布置在第一示例中的中心部分的一側上的按壓部件62。也就是說,在第二示例中,折痕加強輥410具有一種配置,使得多個按壓部件62b、62d、62f、62h、62j、62l、62n及62p并排布置(其中按壓部件62b在中心部分處),且朝向圖55a中的近側彼此轉移角度α。其他部分與第一示例中的那些相同。
在此配置下,當軸桿60旋轉時,圍繞軸桿60旋轉一排按壓部件62b至62p,并且可以從一端朝向另一端對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連續加壓。如第一示例中的圖56及圖58中所說明而執行按壓操作。圖61示出在此過程中的加壓狀態的變化。
根據圖61a至圖61i所示的第二示例的加壓狀態的變化等效于當使用第一示例中的一半按壓部件62在片材束39的整個寬度上執行圖57所示的操作時的變化。圖61a示出按壓部件62b的按壓開始狀態,且按壓部件從該狀態連續地移位,且按壓部件63d、63f、...在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的寬度方向上對整個區域加壓。此配置允許針對二折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或針對z形折疊片材束39的第一折疊部分39b及第二折疊部分39c以可靠的方式對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進行折痕加強。在z形折疊的情況下,類似于圖59a及圖59b,停止片材束39且在第一折疊部分39b及第二折疊部分39c上執行類似的折痕加強操作。
根據第二示例,折痕加強輥410從一端朝向另一端對片材束39連續加壓,使得可以從一端朝向另一端耗在散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中產生的變形。因此,可以在減小折疊高度的同時防止在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或第一和第二折疊部分39b及39c中產生皺紋。
在此未具體描述的其它部分與第一示例中相同,且將不重復其描述。
第三示例
圖62是說明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正視圖,且圖63是其透視圖。
在第三示例中,第一示例中的圖55c所示的彈性部件61n被圓柱形部件161替換,且第二示例中的圖60所示的包含多個按壓部件的一列按壓部件62n被單一按壓凸出部162替換,所述單一按壓凸出部具有一體地布置在圓柱形部件161的表面上的凸出橫截面。也就是說,按壓凸出部162與可圍繞軸桿160旋轉的圓柱形部件161的表面上的凸出部件以螺旋方式一體地形成。如圖63所示,彈性凸出部162以螺旋方式一體地形成,使得棒狀部件的具有圓形橫截面的上半部分(具有凸出橫截面的彈性部件)纏繞圓柱形部件161的表面。第一和第二示例中的按壓部件62對應于第三示例中的按壓凸出部162,彈性部件61對應于圓柱形部件161,軸桿60對應于軸桿160,且折痕加強輥410對應于折痕加強輥151。
圖64a及圖64b是用于解釋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的折痕加強功能的示意圖。在此示例中,如圖64a及圖64b所示,充當彈性部件的壓縮彈簧56例如被布置在第一輸送導向板54的與上面布置有圓柱形部件161的一側相對的一側上。圖64a示出不執行折痕加強操作的狀態。在此狀態中,按壓凸出部162不接觸第一輸送導向板54。例如,當在此狀態中輸送z形折疊片材束39時,折痕加強輥151根據當片材束39停止時的正時而旋轉,且按壓凸出部162接觸第一輸送導向板54。當按壓凸出部162接觸第一輸送導向板54時,壓縮彈簧56被壓縮(彈性地)變形,且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被第一輸送導向板54及壓縮彈簧56加壓。
按壓凸出部162在正交于輸送方向的方向上以螺旋方式延伸,并且在軸桿160旋轉時能夠對片材束39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連續加壓。此加壓等效于根據圖60所示的第二示例的按壓部件62n的連續按壓的操作。作為壓縮彈簧56的代替,可以使用具有彈性功能的已知部件,例如具有不同于壓縮彈簧56的彈性功能的彈性部件,例如片簧及扭轉螺旋彈簧。在圖64中,在第一輸送導向板54的下表面側上輸送片材束39。第二輸送導向板55被布置在第一輸送導向板54下方,并且z形折疊片材束39在形成于第一和第二輸送導向板54與55之間的空間中被移動。此空間是輸送路徑。
例如,第三示例的配置對應于第一示例的配置(圖55c),使得尺寸關系被設定為使得從軸桿160的軸線到圓柱形部件161的圓柱形表面的距離是l1,并且從所述軸線到按壓凸出部162的最凸出部分的距離是l2。
圖65a至圖65f是說明由根據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強輥151對z形折疊片材束39進行折痕加強的操作的操作示意圖。
如圖65a所示,已經由輸送方向的上游側上的折疊處理裝置(未圖示)進行z形折疊的片材束39沿著第一和第二輸送導向板54及55之間的輸送路徑被輸送。如圖65b所示,當片材束39的第一折疊部分38b被輸送到折痕加強輥151附近時,片材束39停止,并且折痕加強輥151開始旋轉。如圖65c所示,當折痕加強輥151旋轉時,按壓凸出部162在正交于輸送方向的方向上對片材束39的第一折疊部分39b的附近連續加壓。如圖65d所示,在片材束39的第一折疊部分39b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被加壓之后,再次使用輸送輥(未圖示)輸送片材束39。
當片材束39的第二折疊部分39c被輸送到折痕加強輥151的圓柱形部件161附近時,片材束39停止。如圖65e所示,按壓凸出部162隨后對片材束39的第二折疊部分39c連續加壓,類似于第一折疊部分39b。如圖65f所示,當在片材束39的第二折疊部分39c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上的加壓操作結束時,片材束39由輸送輥(未圖示)輸送以排出到例如紙排出托架46上。以此方式,同樣在第三示例中,對z形折疊片材束39的第一和第二折疊部分39b及39c執行折痕加強操作。
圖66及圖67分別是第三示例中的對應于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強輥151的正視圖及透視圖。按壓凸出部162以螺旋方式在相同軸上連續地布置在圓柱形部件161的外周界上。因此,隨著軸桿160旋轉,按壓凸出部162以圖62及圖63所示的布置以及圖66及圖67所示的布置中的任一者連續接觸第一輸送導向板54。在圖62及圖63所示的示例中,按壓凸出部162一次在一個點處與片材束39接觸。在圖66及圖67所示的示例中,按壓凸出部162一次在兩個點處與片材束39接觸。
在圖62及圖63所示的示例中,按壓凸出部162一次在一個點處與片材束39接觸,使得可以減小驅動折痕加強輥151的電機上的負載轉矩。因此,可以減小電機的大小,并且可以簡單地配置驅動系統。在圖66及圖67所示的示例中,按壓凸出部162同時在折痕的兩個點(多個點)處與片材束39接觸,使得可以增加按壓力。也就是說,雖然電機上的負載轉矩與先前示例相比有所增加,但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圖62及圖63所示的配置下,按壓凸出部162接連地且連續地接觸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或第一和第二折疊部分39b及39c,并且從一端朝向另一端對片材束39加壓。這種配置可以防止在片材束39中產生皺紋。在圖66及圖67所示的配置下,按壓凸出部162接連地且連續地接觸片材束39的折疊部分39a或第一和第二折疊部分39b及39c,并且從中心部分朝向片材束39的一端及另一端對片材束39加壓。類似于圖62及圖63所示的配置,這種配置可以防止在片材束39中產生皺紋。
實施例可以提供用于按壓片材的小型、低成本、高產量的片材處理裝置。
雖然已經相對于特定實施例描述本發明以進行完整及清楚的公開,但所附權利要求書未因此受到限制且將解釋為包含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想到的適當地落在所闡述的本文中的基本教義內的所有修改及替代性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