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數控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防墜落數控機械升降臺。
背景技術:
升降臺是一種垂直運送人或物的起重機械。也指在工廠、自動倉庫等物流系統中進行垂直輸送的設備,除作為不同高度的貨物輸送外,廣泛應用于高空的安裝、維修等作業。升降臺自由升降的特點目前已經廣泛運用于市政維修,碼頭、物流中心貨物運輸,建筑裝潢等。現有的數控機械升降臺在出現故障時,往往會導致升降臺突然下滑,導致升降臺頂部的物件或人員損壞或受傷,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雖然現有的升降臺會設有防墜落裝置,但其效果不佳,為此,提出一種防墜落數控機械升降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墜落數控機械升降臺,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防墜落數控機械升降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部設有升降裝置,所述底座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支撐柱和第二支撐柱,所述第一支撐柱和第二支撐柱的頂部分別安裝有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所述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的氣缸桿分別連接有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升降裝置的外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導向架和第二導向架,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分別卡在第一導向架和第二導向架內側的槽道內,所述升降裝置的左側頂部安裝有電機,所述升降裝置的頂部連接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頂部設有升降臺。
優選的,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部設有柱形槽,所述外殼的內側頂部左右兩側分別活動連接有主動齒輪盤和被動齒輪盤,所述主動齒輪盤與電機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外殼的內部左右兩側均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內部分別設有轉軸和限位柱,所述轉軸的外側套接有卡桿,所述卡桿的右側頂部通過彈簧與凹槽的內部右側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凹槽等距分布在外殼的內部左右兩側,且凹槽的數量不少于八個。
優選的,所述卡桿的右側連接有貫穿外殼的繩索,所述繩索分別與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升降柱的外部左右兩側均設有齒牙槽,且齒牙槽分別與主動齒輪盤和被動齒輪盤嚙合相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通過卡桿將升降柱卡住,使得升降臺在出現故障時,升降臺不會下降,從而保證升降臺上端的設備不被損壞,提高了裝置的安全性,通過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分別帶動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同時拉動繩索,使得卡桿的運動保持一致,進而使得升降柱能夠順利下降,提高了裝置的運行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A區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升降裝置、3升降柱、4升降臺、5電機、6第一支撐柱、7第二支撐柱、8第一氣缸、9第二氣缸、10第一導向架、11第二導向架、12第一連接桿、13第二連接桿、14主動齒輪盤、15被動齒輪盤、16齒牙槽、17柱形槽、18外殼、19凹槽、20轉軸、21卡桿、22彈簧、23限位柱、24繩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防墜落數控機械升降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頂部設有升降裝置2,所述底座1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支撐柱6和第二支撐柱7,所述第一支撐柱6和第二支撐柱7的頂部分別安裝有第一氣缸8和第二氣缸9,所述第一氣缸8和第二氣缸9的氣缸桿分別連接有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所述升降裝置2的外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導向架10和第二導向架11,所述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分別卡在第一導向架10和第二導向架11內側的槽道內,所述升降裝置2的左側頂部安裝有電機5,所述升降裝置2的頂部連接有升降柱3,所述升降柱3的頂部設有升降臺4。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裝置2包括外殼18,所述外殼18內部設有柱形槽17,所述外殼18的內側頂部左右兩側分別活動連接有主動齒輪盤14和被動齒輪盤15,所述主動齒輪盤14與電機5相連接,用于控制升降柱3上下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外殼18的內部左右兩側均設有凹槽19,所述凹槽19的內部分別設有轉軸20和限位柱23,所述轉軸20的外側套接有卡桿21,所述卡桿21的右側頂部通過彈簧22與凹槽19的內部右側相連接,用于卡住升降柱3,防止升降柱3下滑。
進一步的,所述凹槽19等距分布在外殼18的內部左右兩側,且凹槽19的數量不少于八個,使得升降柱3在任何位置都能被卡桿21卡住。
進一步的,所述卡桿21的右側連接有貫穿外殼18的繩索24,所述繩索24分別與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相連接,用于將卡桿21拉進凹槽19內,使得升降柱3能夠順利下降。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柱3的外部左右兩側均設有齒牙槽16,且齒牙槽16分別與主動齒輪盤14和被動齒輪盤15嚙合相接,使得主動齒輪盤14能夠順利控制升降柱3進行移動。
具體的,使用時,當需要抬升升降臺4時,啟動電機5,使得電機5帶動主動齒輪盤14運動,主動齒輪盤14轉動則會通過齒牙槽16帶動升降柱3向上運動,升降柱3帶動升降臺4向上抬升,此時升降柱3離開的地方,卡桿21會在彈簧22的推動下而彈出凹槽19,從而卡住升降柱3,防止升降柱3因故障而突然下降;當需要降低升降臺4高度時,通孔數控同時控制第一氣缸8和第二氣缸9啟動,使得第一氣缸8和第二氣缸9分別控制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向外側移動,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則在第一導向架10和第二導向架11的導向下進行移動,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的移動帶動繩索24繃緊并運動,繩索24帶動卡桿21縮進凹槽19內,此時經數控控制,電機5啟動,電機5帶動主動齒輪盤14反向轉動,使得升降柱3,順利向下縮進柱形槽17內,當升降臺4運動至需要位置時,停止電機5,并控制第一氣缸8和第二氣缸9同時帶動第一連接桿12和第二連接桿13回程運動,使得繩索24松弛,此時彈簧22則推動卡桿21彈出凹槽19,從而卡住升降柱3,防止升降柱3下降;限位柱23用于限制卡桿21的移動位置,使得卡桿21能夠卡住升降柱3。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