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冷卻機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薄膜冷卻輥筒。
背景技術:
在紙箱的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紙箱紙板的強度,也為了使紙箱具有一定的放水性,通常需要在紙箱上覆膜。覆膜通常采用PE薄膜、聚乙烯薄膜,而通常薄膜是在高溫下連續生產,薄膜在成型的過程中,薄膜上的熱量會傳給跟其接觸的支撐輥筒,使得輥筒的溫度也會隨之升高。而如果輥筒的溫度過高,將導致薄膜不平整、起皺或粘在輥筒上,影響薄膜的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因此,通常需要對支撐輥筒進行冷卻。
中國專利《一種高溫水冷輥》(CN201420420119.X)公開了一種冷卻輥筒,包括輥筒、冷卻輥筒和設在冷卻輥筒上的螺旋葉片式導流機構,冷卻輥筒置于輥筒內,冷卻輥筒內設有進水管道,進水管道上設有出水口。冷卻水從進水管進入輥筒內后,從輥筒內的一端流出,沿冷卻輥筒上的螺旋葉片導流機構流動對輥筒進行冷卻后,再從輥筒內的另一端流出。由于冷卻水是從輥筒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在此過程中冷卻水會不斷吸收熱量,造成冷卻水在輥筒內流動的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導致輥筒被冷卻的效果也逐漸降低,使得輥筒表面的溫度并不相等,在輥筒的兩端產生溫差。由于薄膜遇冷會發生收縮,如果輥筒表面溫度不等或者出現溫差,將造成薄膜在輥筒上發生不均勻地收縮,最終導致薄膜不平整、起皺,影響薄膜的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薄膜冷卻輥筒,以保證輥筒冷卻效率的同時消除輥筒表面的溫差。
本方案中的薄膜冷卻輥筒,包括輥筒、冷卻管,輥筒兩端設有泄流孔,輥筒轉動連接在冷卻管上,冷卻管與輥筒同軸,輥筒內壁設有螺旋葉片,螺旋葉片在冷卻管與輥筒之間形成螺旋流道;冷卻管上開有若干通孔,通孔沿冷卻管軸向分布在冷卻管上;冷卻管內滑動連接有滑動桿,滑動桿一端伸入冷卻管中,另一端置于冷卻管外,滑動桿內形成有導流孔,導流孔包括入口和出口,導流孔的出口位于冷卻管內并朝向冷卻管的通孔一側,導流孔的入口位于冷卻管外;還包括驅動滑動桿往復運動的往復運動機構,滑動桿連接在往復運動機構上。
本方案的技術原理及有益效果為:輥筒轉動連接在冷卻管上,薄膜貼在輥筒的外表面上,輥筒隨薄膜的移動而轉動。冷卻水從滑動桿上的入口經導流孔后流入冷卻管中,往復運動機構驅動滑動桿在冷卻管內往復滑動,當滑動桿上的導流孔出口與冷卻管上的某一通孔對齊時,冷卻水從通孔進入到螺旋流道內,冷卻水對螺旋流道和輥筒進行冷卻。又由于滑動桿在往復運動機構的驅動下在冷卻管內不斷地往復運動,導流孔的出口在隨滑動桿往復運動的過程中,不斷與滑動桿上不同的通孔對齊,使得冷卻水被輸送到螺旋流道內的不同位置,使得螺旋流道內沿冷卻管的徑向方向都能及時補充冷卻水,從而避免螺旋流道內的冷卻水出現溫差,進而使得輥筒沿其軸線方向被均勻冷卻,避免輥筒表面出現溫差。冷卻水從泄流孔流出輥筒。
將螺旋葉片直接設置在輥筒內壁上,有利于輥筒上的熱量直接傳導到螺旋葉片上而利用整個螺旋葉片的表面進行散熱,散熱面積大,進而有利于輥筒的冷卻。
基于上述方案的優化方案一:所述往復運動機構包括轉輪和連桿,連桿的一端偏心地鉸接在轉輪上,另一端鉸接在滑動桿上。利用轉輪的圓周運動,帶動連桿推動滑動桿在冷卻管內作往復運動。
基于優化方案一的優化方案二:所述滑動桿上設有滑塊,所述冷卻管內壁開有與滑塊相配合的滑槽,滑塊滑動連接在滑槽中。利用滑塊在滑槽內的定向滑動對滑動桿的往復運動形成導向作用,避免滑動桿在往復運動的過程中發生旋轉而使得導流孔的出口無法與冷卻管上的通孔對齊,影響冷卻水流入螺旋流道中。
基于優化方案一的優化方案三:所述通孔的直徑大于所述出口的直徑。便于出口對齊通孔,進而使得冷卻水通暢地流入螺旋滑到內。
基于優化方案一的優化方案四:還包括冷卻池,冷卻池位于泄流孔下方。使用冷卻池對冷卻廢水進行回收冷卻,以進行循環利用,減少水的浪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薄膜冷卻輥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輥筒1、冷卻管2、泄流孔3、螺旋葉片4、通孔5、滑動桿6、導流孔7、轉輪8、連桿9、滑塊10、滑槽11、冷卻池12。
實施例薄膜冷卻輥筒1基本如附圖1所示:包括輥筒1、冷卻管2,輥筒1兩端設有泄流孔3,輥筒1轉動連接在冷卻管2上,冷卻管2與輥筒1同軸,輥筒1內壁設有螺旋葉片4,螺旋葉片4在冷卻管2與輥筒1之間形成螺旋流道;冷卻管2上開有若干通孔5,通孔5沿冷卻管2軸向分布在冷卻管2上;冷卻管2內滑動連接有滑動桿6,滑動桿6上設有滑塊10,冷卻管2內壁開有與滑塊10相配合的滑槽11,滑塊10滑動連接在滑槽11中,滑動桿6一端伸入冷卻管2中,另一端置于冷卻管2外,滑動桿6內形成有導流孔7,導流孔7包括入口和出口,導流孔7的出口位于冷卻管2內并朝向冷卻管2的通孔5一側,導流孔7的入口位于冷卻管2外;還包括轉輪8和連桿9,連桿9的一端偏心地鉸接在轉輪8上,另一端鉸接在滑動桿6上,轉輪8上安裝有電機;還包括冷卻池12,冷卻池12位于泄流孔3下方。
冷卻水從滑動桿6上的入口經導流孔7后流入冷卻管2中,啟動電機,電機帶動轉輪8轉動,轉輪8驅動連桿9運動,連桿9帶動滑動桿6在冷卻管2內作往復直線運動;在滑動桿6運動的過程中,滑動桿6上設置的滑塊10在滑槽11內的定向滑動對滑動桿6的往復運動形成導向作用,避免滑動桿6在往復運動的過程中發生旋轉。當滑動桿6上的導流孔7出口與冷卻管2上的某一通孔5對齊時,冷卻水從通孔5進入到螺旋流道內,冷卻水對螺旋流道和輥筒1進行冷卻。通孔5的直徑大于出口的直徑。出口容易與通孔5對齊,冷卻水可以通暢地流入螺旋滑到內。又由于滑動桿6在往復運動機構的驅動下在冷卻管2內不斷地往復運動,導流孔7的出口在隨滑動桿6往復運動的過程中,不斷與滑動桿6上不同的通孔5對齊,使得冷卻水被輸送到螺旋流道內的不同位置,使得螺旋流道內沿冷卻管2的徑向方向都能及時補充冷卻水,從而避免螺旋流道內的冷卻水出現溫差,進而使得輥筒1沿其軸線方向被均勻冷卻,避免輥筒1表面出現溫差。
螺旋葉片4直接設置在輥筒1內壁上,輥筒1上的熱量直接傳導到螺旋葉片4上而利用整個螺旋葉片4的表面進行散熱,散熱面積大,有利于輥筒1的冷卻。現有技術中將螺旋葉片4設置在冷卻管2上,輥筒1上的熱量無法直接傳遞到螺旋葉片4上,只能利用輥筒1的內壁進行散熱冷卻。因此本方案冷卻效率更高。
冷卻水從泄流孔3流出輥筒1,并流入到冷卻池12中進行回收再利用。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