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扣雞結構的模具。
背景技術:
汽車空調面板的調速模塊在注膠時為埋入成型,需要包膠五只端子,對尺寸要求較高,產(chǎn)品表面要求外觀無缺料、縮水、毛邊、氣泡、頂白等缺陷。產(chǎn)品分為凸起部和框體部兩個,框體部的接線槽一端采用滑塊出模,在合模過程中,滑塊還沒到位,公母模板已經(jīng)開始合模,框體部內的端子還未固定被母模壓壞。因此,產(chǎn)品質量不高,生產(chǎn)能本增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母模扣雞模具結構,從而實現(xiàn)公母模正常合模,產(chǎn)品無損傷。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母模扣雞模具結構,包括依次設置的上固定板、母模板、公模板、模腳以及下固定板;所述母模板內設有母模仁,所述公模板內設有公模仁,所述母模仁與所述公模仁之間形成工件的型腔,所述工件包括框體部和凸起部,所述母模板內設有連接至所述上固定板的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下方設有斜導柱座體,所述斜導柱座體插入所述框體部,所述母模板的兩側設有扣雞結構,所述扣雞結構包括固定于所述母模板內的基座、固定連接于所述公模板外側的擋塊、以及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固定板下表面的斜壓塊,所述基座的外側與所述母模板外側齊平,所述斜壓塊與所述擋塊相對應,所述斜壓塊的一側設有斜面,所述基座內設有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內設有彈簧,所述斜面下壓所述第二滑塊使其完全縮進所述母模板內時,所述斜壓塊插入所述擋塊內。
具體的,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斜導柱座體內貫穿設有斜導柱。
具體的,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母模板內設有澆口套。
具體的,所述框體部和所述凸起部的側面均設有連通至所述澆口套的流道。
具體的,所述第二滑塊的頂部兩側設有滑動部,所述滑動部置于所述基座與所述母模板之間形成的滑槽內。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母模扣雞模具結構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利用第二滑塊實現(xiàn)上固定板和母模板的最先合模,第一滑塊使得斜導柱座體固定端子的注膠位置到位,再進行母模板與公模板的合模,不會造成端子被母模板壓壞,后續(xù)進行注膠工作的循環(huán);整體結構簡單合理,實現(xiàn)了母模板與公模板正常順序合模的要求,產(chǎn)品完整無損傷,提高產(chǎn)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施例上固定板、母模板以及工件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實施例去除上固定板、母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施例上固定板、母模板以及工件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5是本實施例第一滑塊、斜導柱座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施例第二滑塊、斜壓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shù)字表示:
1上固定板、11母模板、12公模板、13模腳、14下固定板、15母模仁、16公模仁、2工件、21框體部、22凸起部、23第一滑塊、24傾斜部、25固定部、26斜導柱座體、27接線槽、28型芯、29斜導柱、3基座、31第二滑塊、32擋塊、33斜壓塊、34滑動部、35第一斜面、36第二斜面、4澆口套、41流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實施例:
參照圖1-6所示,本實施例是母模扣雞模具結構,包括依次設置的上固定板1、母模板11、公模板12、模腳13以及下固定板14;母模板11內設有母模仁15,公模板12內設有公模仁16,母模仁15與公模仁16之間形成工件2的型腔(圖中未標注),工件2包括框體部21和凸起部22,母模板11內設有固定連接至上固定板1的第一滑塊23,第一滑塊23包括傾斜部24和固定部25,固定部25與傾斜部24的連接處下方可完全貼合的設有斜導柱座體26,斜導柱座體26位于母模仁15一側,框體部21的端部為接線槽27,接線槽27上需要包膠五個端子(圖中未標注),公模仁16上設有與每個端子相對應柱形的型芯28,第一滑塊23和斜導柱座體26內貫穿設有斜導柱29,第一滑塊23帶動斜導柱29與斜導柱座體26合模時貼合到位,斜導柱座體26可固定接線槽27,便于固定端子外周的注膠成型。
母模板11和公模板12的兩側設有扣雞結構,扣雞結構包括固定于母模板11內的基座3、在基座3內設有可移動的第二滑塊31、固定連接于公模板12外側的U型的擋塊32、以及固定連接于上固定板1下表面的斜壓塊33,第二滑塊31的頂部兩側設有滑動部34,基座3與母模板11之間形成了滑槽(圖中未標注),滑動部34可在滑槽內移動,由于第二滑塊31內設有彈簧(圖中未標注),彈簧固定連接至母模板11,第二滑塊31向外移動時不能脫離母模板11。斜壓塊33與擋塊32相對應,斜壓塊33的底端設有第一斜面35,第二滑塊31的外側端部設有第二斜面36,第一斜面35下壓第二斜面36使其完全縮進母模板11內時,斜壓塊33插入擋塊32內U型開口處。
上固定板1和母模板11內設有澆口套4。框體部21和凸起部22的側面均設有連通至澆口套4的流道41。
應用本實施例時,自然開模狀態(tài)時,第一滑塊23脫離接線槽27,第二滑塊31露出母模板11外側,合模時,上固定板1和母模板11合模后,斜壓塊33將第二滑塊31推進母模板11內并抵持,母模板11和公模板12合模后,斜壓塊33與擋塊32完全合并。本實施例利用第二滑塊31實現(xiàn)上固定板1和母模板11的最先合模,第一滑塊23使得斜導柱座體26固定端子的注膠位置到位,再進行母模板11與公模板12的合模,不會造成端子被母模板11壓壞,后續(xù)進行注膠工作的循環(huán)。整體結構簡單合理,實現(xiàn)了母模板11與公模板12正常順序合模的要求,產(chǎn)品完整無損傷,提高產(chǎn)品質量。
本實用新型中固定方式和移動方式均采用模具技術中常用的結構,例如模腳配合螺釘固定、焊接固定;頂針移動等等。這些模具技術已經(jīng)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因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