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能夠有效收集濕煙囪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有效避免濕煙囪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本裝置設置于一煙囪(1)的外壁頂部,其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固定板(4)以及擋流板(5),煙囪(1)外壁頂部固定有一圈收集槽(2);在收集槽(2)的內部設置有用于加固收集槽(2)的固定板(4);在收集槽(2)的底部設有導流管(3)。在收集槽(2)以及煙囪(1)的上方設置有一圈擋流板(5),擋流板(5)固定于固定板(4)上。
【專利說明】一種濕煙國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采用濕法脫硫工藝的濕煙?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是當今世界各國應用最多和最成熟的工藝,也是國內火電廠脫硫的主導工藝,用于火力發電電廠、化工、冶金等行業。我國300MW以上的火電機組超過90%采用石灰石一石膏濕法煙氣脫硫(WFGD)技術,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系統中吸收塔出口煙氣溫度在50°C左右,而我國《火力發電廠煙氣脫硫設計技術規程》(DL/T5196 - 2004)規定“設計工況下脫硫后煙囪入口的煙氣溫度一般應達到80°C以上排放”,所以早期安裝的WFGD系統基本上都配套有煙氣換熱器(Gas-Gas Heater, GGH)0但是在實際運行中,GGH部件會出現嚴重的腐蝕、換熱元件堵塞等問題,影響WFGD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鑒于《火力發電廠煙氣脫硫設計技術規程》“在滿足環保要求且煙?和煙道有完善的防腐和排水措施并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也可以不設煙氣換熱器”,所以后期設計的WFGD系統很少安裝GGH,原有的WFGD系統也開始取消GGH裝置。
[0003]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無GGH的WFGD系統的飽和凈煙氣直接通過濕煙囪排向大氣時,易產生“煙囪雨”或酸霧沉降現象,帶來新的環保問題。
[0004]“煙囪雨”或酸霧沉降現象成因分析如下:
(I)煙氣的夾帶液
原煙氣經過噴淋層洗滌,并經除霧器除霧后,從吸收塔出口、經連接煙道至煙?頂部排放的過程中,小于50 um直徑的液滴,隨煙氣流一起排放。
[0005](2)煙氣的冷凝液
原煙氣經過噴淋層洗滌,并經除霧器除霧后,從吸收塔出口、經連接煙道至煙?內襯頂部排放的過程中,通常會有0.5?1.(TC的溫降,從而導致了煙氣的飽和-冷凝產生了小液滴。
[0006](3)煙氣二次夾帶液
從除霧器帶走的液滴及冷凝產生的液滴,會在煙?內筒壁的內表面上聚集。隨著液滴的不斷沉積,它們便會受到自身重力的向下拉力,同時,煙氣也會對液體施加一個與煙氣流同一方向的拉力,當來自煙氣的力達到超出液滴自身重力時,液體便會沿著煙囪內筒壁往上走,當到過濕煙囪出口時,便離開煙囪,形成“煙囪雨”現象。
[0007]當濕煙囪頂端內筒的煙氣流速較高時,煙囪頂端內筒壁的冷凝液被帶走的較多,通常它們是造成“煙囪雨”或酸霧沉降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0008]目前,常規的濕煙囪頂部結構大都沒有考慮煙囪內筒壁會結露的潮濕環境,也沒有設置煙?頂部內筒壁冷凝液收集裝置。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利用本裝置,能夠有效收集濕煙?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并通過導流管排到煙?外部,有效避免濕煙囪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從而有效緩解煙?附近的酸霧沉降或煙囪雨現象的發生。
[001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設置于一煙囪的外壁頂部,所述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導流管以及固定板,其中:
在所述煙?外壁頂部固定有一圈所述收集槽;
所述煙囪的上表面也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
在所述收集槽的內部設置有用于加固所述收集槽的所述固定板;
在所述收集槽的底部設有所述導流管。
[0011]較佳地,在所述收集槽以及所述煙?的上方設置有一圈所述擋流板,所述擋流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
[0012]較佳地,所述擋流板到所述煙囪內筒壁內側的距離W5的范圍為50-300mm。
[0013]較佳地,所述擋流板高度W6的范圍為50-300mm。
[0014]較佳地,所述擋流板寬度W7的范圍為100-500mm。
[0015]較佳地,所述收集槽的剖面形狀為U形、V形或梯形。
[0016]較佳地,所述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所述夾角α的范圍為0° ≤ α ≤ 60°。
[0017]較佳地,所述導流管內徑的范圍為32-300_。
[0018]較佳地,所述導流管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或聚丙烯塑料或合金材料。
[0019]較佳地,所述收集槽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或聚丙烯塑料或合金材料;所述固定板與所述收集槽材料相同。
[0020]本發明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使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
I)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內筒壁往上走到煙?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從煙?頂部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從而有效緩解煙囪附近的酸霧沉降或煙囪雨現象的發生。
[0021]2)通過設置檔流板,當濕煙囪頂端內筒的煙氣流速較高時,有效避免了濕煙冷凝的小液滴上升的速度過快直接排放的大氣中而沒有流入收集槽中的現象的發生。
[0022]3 )濕煙頂部內筒壁外側安裝冷凝液收集裝置后,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冷凝液收集裝置無需額外的能耗運行。
[0023] 4)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實施例f實施例3中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f實施例3中圖1中Al-Al剖視圖;
圖3為實施例1中圖2中Bl-Bl剖視圖(收集槽為U型);
圖4為實施例2中圖2中Bl-Bl剖視圖(收集槽為梯型);圖5為實施例3中圖2中Bl-Bl剖視圖(收集槽為V型);
圖6為實施例4'實施例6中濕煙囪頂部U型內筒壁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在收集槽和煙?上方添加了擋流板);
圖7為實施例4'實施例6中圖6中Al-Al剖視圖;
圖8為實施例4中圖7中Bl-Bl剖視圖(收集槽為U型);
圖9為實施例5中圖7中Bl-Bl剖視圖(收集槽為梯型);
圖10為實施例6中圖7中Bl-Bl剖視圖(收集槽為V型)。
[0025]附圖標記說明:
I 一煙? ;2 一收集槽;3 —導流管;4 一固定板;5 —擋流板;α —收集槽徑向與煙園徑向夾角;β —梯形收集槽外壁與煙囪徑向夾角;Y —V形收集槽外壁與煙囪徑向夾角;δ 一收集槽中與煙囪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W1—收集槽高度;W2—收集槽寬度;W3 —固定板高度;W4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離距;W5 —擋流板到煙囪內筒壁內側的距離;W6 —擋流板高度;W7 —擋流板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參照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0027]參見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附圖,下文將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形式實現,并且不應解釋為受在此提出之實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這些實施例是為了達成充分及完整公開,并且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完全了解本發明的范圍。
[0028]實施例1
如附圖1-3所示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通過鉚接、焊接或粘將結一圈收集槽2固定在煙囪I的外壁頂部。結合附圖2,收集槽2內部裝有固定板4,固定板4可通過鉚接、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于收集槽2內部,用于加固收集槽2,使收集槽2不易斷裂收集槽2底部裝有導流管3。導流管3的開口位置主要根據方便導流管3布置走向來確定,導流管3固定在收集槽底部高度最低的位置。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優選為15°,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
[0029]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合金材料,固定板4與收集槽2材料一致。導流管3采用FRP或PP或合金材料,內筒壁I可以為混凝土、磚、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0030]結合附圖3所示的,收集槽2的剖面為U形,通過設置收集槽2中與煙囪I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δ,夾角δ的范圍為15°≤δ≤45°,優選為30°,且煙? I的上表面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較佳地傾斜角度與夾角δ —致,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內筒壁往上走到煙?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順著煙?上表面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囪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
[0031]導流管3內徑為32~300mm,優選為100mm。
[0032]收集槽高度Wl —般取200~600臟,優選為300mm ;收集槽寬度W2 —般取50~200臟,優選為IOOmm ;固定板高度W3 —般取10(T200mm,優選為150mm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距離W4 一般取10~50mm,優選為30mm。
[0033]實施例2
如附圖1,2和4所示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通過鉚接、焊接或粘將結一圈收集槽2固定在煙囪I的外壁頂部。結合附圖2,收集槽2內部裝有固定板4,固定板4可通過鉚接、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于收集槽2內部,用于加固收集槽2,使收集槽2不易斷裂收集槽2底部裝有導流管3。導流管3的開口位置主要根據方便導流管3布置走向來確定,導流管3固定在收集槽底部高度最低的位置。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優選為15°,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
[0034]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合金材料,固定板4與收集槽2材料一致。導流管3采用FRP或PP或合金材料,內筒壁I可以為混凝土、磚、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0035]結合附圖4所示的,收集槽2的剖面為梯形,梯形收集槽外壁與煙囪徑向夾角與煙囪I徑向呈一定夾角β,夾角β的范圍為30°≤β≤80°,優選為60°,通過設置收集槽2中與煙囪I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δ,夾角δ的范圍為15° < δ <45°,優選為30°,且煙囪I的上表面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較佳地傾斜角度與夾角δ 一致,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囪內筒壁往上走到煙囪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順著煙?上表面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
[0036]導流管3內徑為32~300mm,優選為100mm。
[0037]收集槽高度Wl —般取200~600臟,優選為300mm ;收集槽寬度W2 —般取50~200臟,優選為IOOmm ;固定板高度W3 —般取10(T200mm,優選為150mm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距離W4 一般取10~50mm,優選為30_。
[0038]實施例3
如附圖1,2和5所示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通過鉚接、焊接或粘將結一圈收集槽2固定在煙囪I的外壁頂部。結合附圖2,收集槽2內部裝有固定板4,固定板4可通過鉚接、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于收集槽2內部,用于加固收集槽2,使收集槽2不易斷裂,收集槽2底部裝有導流管3。導流管3的開口位置主要根據方便導流管3布置走向來確定,導流管3固定在收集槽底部坡度最低的位置。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 ,優選為15° ,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
[0039]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合金材料,固定板4與收集槽2材料一致。導流管3采用FRP或PP或合金材料,內筒壁I可以為混凝土、磚、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0040]結合附圖5所示的,收集槽2的剖面為V形,V形收集槽外壁與煙囪徑向夾角與煙囪I徑向呈一定夾角Y,夾角Y的范圍為30°≤Y≤80°,優選為60°,通過設置收集槽2中與煙囪I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δ,夾角δ的范圍為15° < δ <45°,優選為30°,且煙囪I的上表面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較佳地傾斜角度與夾角δ 一致,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囪內筒壁往上走到煙囪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順著煙?上表面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
[0041]導流管3內徑為32~300mm,優選為100mm。
[0042]收集槽高度Wl —般取20(T600mm,優選為300mm ;固定板高度W3 —般取100~200mm,優選為150mm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距離W4 —般取10~50mm,優選為30mm。
[0043]實施例4
如附圖6,7和8所示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通過鉚接、焊接或粘將結一圈收集槽2固定在煙囪I的外壁頂部。結合附圖7,收集槽2內部裝有固定板4,固定板4可通過鉚接、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于收集槽2內部,用于加固收集槽2,使收集槽2不易斷裂,收集槽2底部裝有導流管3。導流管3的開口位置主要根據方便導流管3布置走向來確定,導流管3固定在收集槽底部坡度最低的位置。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 ,優選為15° ,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在收集槽2以及煙囪I的上方設置有一圈擋流板5,擋流板5固定于固定板4上,當濕煙囪頂端內筒的煙氣流速較高時,有效避免了濕煙冷凝的小液滴上升的速度過快直接排放的大氣中而沒有流入收集槽中的現象的發生。
[0044]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合金材料,固定板4與收集槽2材料一致。導流管3采用FRP或PP或合金材料,內筒壁I可以為混凝土、磚、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0045]結合附圖8所示的,收集槽2的剖面為U形,通過設置收集槽2中與煙囪I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δ,夾角δ的范圍為15°≤δ≤45°,優選為30°,且煙? I的上表面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較佳地傾斜角度與夾角δ —致,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內筒壁往上走到煙?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順著煙?上表面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囪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
[0046]導流管3內徑為32~300mm,優選為100mm。
[0047]收集槽高度Wl —般取200~600臟,優選為300mm ;收集槽寬度W2 —般取50~200臟,優選為IOOmm ;固定板高度W3 —般取10(T200mm,優選為150mm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距離W4—般取10~50臟,優選為30mm;擋流板到煙囪內筒壁內側的距離W5—般取50~300臟,優選為150mm;擋流板高度W6—般取5(T300mm,優選為120mm ;擋流板寬度W7—般取100~500臟,優選為300mm。
[0048]實施例5
如附圖6,7和9所示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通過鉚接、焊接或粘將結一圈收集槽2固定在煙囪I的外壁頂部。結合附圖7,收集槽2內部裝有固定板4,固定板4可通過鉚接、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于收集槽2內部,用于加固收集槽2,使收集槽2不易斷裂,收集槽2底部裝有導流管3。導流管3的開口位置主要根據方便導流管3布置走向來確定,導流管3固定在收集槽底部坡度最低的位置。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 ,優選為15° ,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在收集槽2以及煙囪I的上方設置有一圈擋流板5,擋流板5固定于固定板4上,當濕煙囪頂端內筒的煙氣流速較高時,有效避免了濕煙冷凝的小液滴上升的速度過快直接排放的大氣中而沒有流入收集槽中的現象的發生。
[0049]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合金材料,固定板4與收集槽2材料一致。導流管3采用FRP或PP或合金材料,內筒壁I可以為混凝土、磚、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0050]結合附圖9所示的,收集槽2的剖面為梯形,梯形收集槽外壁與煙囪徑向夾角與煙囪I徑向呈一定夾角β,夾角β的范圍為30°≤β≤80°,優選為60°。通過設置收集槽2中與煙囪I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δ,夾角δ的范圍為15° < δ <45°,優選為30°,且煙囪I的上表面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較佳地傾斜角度與夾角δ 一致,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囪內筒壁往上走到煙囪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順著煙?上表面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
[0051]導流管3內徑為32~300mm,優選為100mm。
[0052]收集槽高度Wl —般取200~600臟,優選為300mm ;收集槽寬度W2 —般取50~200臟,優選為IOOmm ;固定板高度W3 —般取10(T200mm,優選為150mm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距離W4—般取10~50臟,優選為30mm;擋流板到煙囪內筒壁內側的距離W5—般取50~300臟,優選為150mm;擋流板高度W6—般取5(T300mm,優選為120mm ;擋流板寬度W7—般取100~500臟,優選為300_。
[0053]實施例6
如附圖6,7和10所示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示意圖,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通過鉚接、焊接或粘將結一圈收集槽2固定在煙囪I的外壁頂部。結合附圖7,收集槽2內部裝有固定板4,固定板4可通過鉚接、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于收集槽2內部,用于加固收集槽2,使收集槽2不易斷裂,收集槽2底部裝有導流管3。導流管3的開口位置主要根據方便導流管3布置走向來確定,導流管3固定在收集槽底部坡度最低的位置。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優選為15°,通過設置收集槽徑向與煙囪徑向呈夾角α,方便收集槽中的液體從導流管中排出。在收集槽2以及煙囪I的上方設置有一圈擋流板5,擋流板5固定于固定板4上,當濕煙囪頂端內筒的煙氣流速較高時,有效避免了濕煙冷凝的小液滴上升的速度過快直接排放的大氣中而沒有流入收集槽中的現象的發生。
[0054]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合金材料,固定板4與收集槽2材料一致。導流管3采用FRP或PP或合金材料,內筒壁I可以為混凝土、磚、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0055]結合附圖10所示的,收集槽2的剖面為V形,V形收集槽外壁與煙囪徑向夾角與煙囪I徑向呈一定夾角Y,夾角Y的范圍為30°≤Y≤80°,優選為60°。通過設置收集槽2中與煙囪I連接的部分的上表面與煙囪的側面呈夾角δ,夾角δ的范圍為15° < δ <45°,優選為30°,且煙囪I的上表面沿外壁方向向下傾斜,較佳地傾斜角度與夾角δ 一致,冷凝的液體會沿著煙囪內筒壁往上走到煙囪頂部,此時冷凝的小液滴會順著煙?上表面流入收集槽,有效避免濕煙?頂部內筒壁的冷凝液被煙氣流二次夾帶排到大氣中。
[0056]導流管3內徑為32?300mm,優選為100mm。
[0057]收集槽高度Wl —般取20(T600mm,優選為300mm ;固定板高度W3 —般取100?200mm,優選為150mm ;固定板離收集槽頂部距離W4 —般取10?50mm,優選為30mm ;擋流板到煙囪內筒壁內側的距離W5 —般取5(T300mm,優選為150mm ;擋流板高度W6 —般取5(T300mm,優選為120mm ;擋流板寬度W7 —般取100?500臟,優選為300mm。
[0058]上述公開的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該實施例只為更清楚的說明本發明所用,而并非對本發明的限定,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在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于一煙囪(I)的外壁頂部,所述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包括收集槽(2)、導流管(3)以及固定板(4),其中: 在所述煙囪(I)外壁頂部固定有一圈所述收集槽(2); 在所述收集槽(2)的內部設置有用于加固所述收集槽(2)的所述固定板(4); 在所述收集槽(2)的底部設有所述導流管(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集槽(2)以及所述煙囪(I)的上方設置有一圈擋流板(5),所述擋流板(5)固定于所述固定板(4)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流板(5)到所述煙囪(I)內筒壁內側的距離W5的范圍為5(T300mm。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流板(5)的高度W6的范圍為5(T300mm。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流板(5)的寬度W7的范圍為10(T500m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槽(2)的剖面形狀為U形、V形或梯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槽(2)徑向與煙囪(I)徑向呈夾角α,所述夾角α的范圍為0°<α<60°。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管(3)內徑的范圍為32~300mm。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管(3)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或聚丙烯塑料或合金材料。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煙囪頂部內筒壁外側冷凝液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槽(2)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或聚丙烯塑料或合金材料;所述固定板(4)的材料與所述收集槽(2)的材料相同。
【文檔編號】F23J13/00GK103453537SQ201310363807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0日
【發明者】戴永陽, 靳慶新, 趙江明 申請人:上海迪夫格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