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進料筒和送料筒設置在所述處理腔室內且送料筒位于進料筒下方,進料筒內的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抽汽通道,排汽裝置通過抽汽通道與進料筒連通,送料筒內的第二螺旋機構中部設有尾氣通道,多個排渣筒依次設置在送料筒下方;本發明提出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一方面,污泥焚燒產生的高溫尾氣對進料筒進行預熱,使得污泥在進料過程中實現預熱,另一方面,排汽裝置通過第一螺旋機構中部的抽汽通道對污泥在進料中蒸發的水汽進行抽汽,從而使得污泥在燃燒前脫水更加徹底,再一方面,通過排渣筒內的第三螺旋機構,能夠控制焚燒爐渣排出,調節焚燒腔內的燃燒層高度,保證污泥高效連續焚燒。
【專利說明】
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污泥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產物,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和霉菌等,若不加后續的處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經常要對污泥進行濃縮和脫水處理,但經過此處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通常在70%以上,還需對污泥進行進一步地干燥處理。經干燥的污泥中通常仍含有水汽,因此干燥后的污泥大多進行填埋處理,而無法進行其他回收利用。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
[0004]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包括:處理爐體、進料裝置、傳送裝置、排渣裝置、排汽裝置;
[0005]處理爐體內設有處理腔室,排渣裝置設置在所述處理腔室內將所述處理腔室分隔為位于上方的焚燒腔和位于下方的排渣腔,所述焚燒腔側壁設有進氣口、尾氣出口、第一進料口、排汽口,排汽裝置與所述排汽口連通,所述排渣腔底部設有排渣口;
[0006]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筒、第一螺旋機構、第一驅動機構,進料筒水平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進料筒內設有進料腔室,所述進料腔室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位于進料筒的兩端,第二進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第一螺旋機構設置在進料腔室內,第一驅動機構與第一螺旋機構連接用于驅動第一螺旋機構旋轉,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沿第一螺旋機構軸向貫穿的排汽通道,所述排汽通道一端與排汽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進料腔室連通;
[0007]送料裝置包括送料筒、第二螺旋機構、第二驅動機構,送料筒水平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送料筒位于進料筒下方且與進料筒之間間隔預定距離,送料筒內設有送料腔室,所述送料腔室靠近第一出料口一端頂部設有第三進料口且送料筒遠離第一出料口一端設有第二出料口和尾氣入口,所述第三進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在所述第三進料口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進料口內,第二螺旋機構同軸設置在送料筒內,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螺旋機構連接用于驅動第二螺旋機構旋轉,第二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沿第二螺旋機構軸向貫穿的尾氣通道,所述尾氣通道一端與尾氣出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尾氣入口連通;
[0008]排渣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排渣筒、第三螺旋機構,排渣筒水平設置,排渣筒內部具有沿排渣筒軸向延伸的儲渣空腔,所述儲渣空腔頂部具有進料開口且端部設有第三出料口,第三螺旋機構位于排渣筒內且平行于排渣筒軸向設置,第三螺旋機構在所述第三出料口所在平面內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出料口內。
[0009]優選地,進料筒與送料筒平行布置。
[0010]優選地,進料筒與送料筒的軸線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內。[0011 ]優選地,第一螺旋機構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與進料筒遠離進料口一端之間間隔預定距離。
[0012]優選地,排渣裝置包括多個排渣筒,多個排渣筒平行設置且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13]優選地,排渣筒垂直于進料筒設置。
[0014]本發明中,所提出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進料筒和送料筒設置在所述處理腔室內且送料筒位于進料筒下方,進料筒內的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抽汽通道,排汽裝置通過抽汽通道與進料筒連通,送料筒內設有第二螺旋機構,第二螺旋機構中部設有尾氣通道,多個排渣筒依次設置在送料筒下方。通過上述優化設計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結構設計合理,一方面,污泥焚燒產生的高溫尾氣對進料筒進行預熱,使得污泥在進料過程中實現預熱,另一方面,排汽裝置通過第一螺旋機構中部的抽汽通道對污泥在進料中蒸發的水汽進行抽汽,從而使得污泥在燃燒前脫水更加徹底,從而提高污泥燃燒效率,再一方面,通過排渣筒內的第三螺旋機構,能夠控制焚燒爐渣排出,調節焚燒腔內的燃燒層高度,保證污泥高效連續焚燒。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7]參照圖1,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包括:處理爐體1、進料裝置、傳送裝置、排渣裝置、排汽裝置2;
[0018]處理爐體I內設有處理腔室,排渣裝置設置在所述處理腔室內將所述處理腔室分隔為位于上方的焚燒腔和位于下方的排渣腔,所述焚燒腔側壁設有進氣口、尾氣出口、第一進料口、排汽口,排汽裝置2與所述排汽口連通,所述排渣腔底部設有排渣口;
[0019]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筒31、第一螺旋機構32、第一驅動機構,進料筒31水平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進料筒31內設有進料腔室,所述進料腔室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位于進料筒31的兩端,第二進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第一螺旋機構32設置在進料腔室內,第一螺旋機構32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與進料筒31遠離進料口一端之間間隔預定距離,第一驅動機構與第一螺旋機構32連接用于驅動第一螺旋機構32旋轉,第一螺旋機構32中部設有沿第一螺旋機構32軸向貫穿的排汽通道,所述排汽通道一端與排汽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進料腔室連通;
[0020]送料裝置包括送料筒41、第二螺旋機構42、第二驅動機構,送料筒41水平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送料筒41位于進料筒31下方且與進料筒31之間平行間隔布置,進料筒31與送料筒41的軸線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內,送料筒41內設有送料腔室,所述送料腔室靠近第一出料口一端頂部設有第三進料口且送料筒41遠離第一出料口一端設有第二出料口和尾氣入口,所述第三進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在所述第三進料口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進料口內,第二螺旋機構42同軸設置在送料筒41內,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螺旋機構42連接用于驅動第二螺旋機構42旋轉,第二螺旋機構42中部設有沿第二螺旋機構42軸向貫穿的尾氣通道,所述尾氣通道一端與尾氣出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尾氣入口連通;
[0021]排渣裝置包括多個排渣筒51、第三螺旋機構52,排渣筒51水平設置且垂直于進料筒31設置,多個排渣筒51平行設置且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排渣筒51內部具有沿排渣筒51軸向延伸的儲渣空腔,所述儲渣空腔頂部具有進料開口且端部設有第三出料口,第三螺旋機構52位于排渣筒51內且平行于排渣筒51軸向設置,第三螺旋機構52在所述第三出料口所在平面內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出料口內。
[0022]本實施例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的具體工作過程中,待燃燒污泥從第一進料口進入處理爐體內,第一驅動機構驅動第一螺旋機構旋轉,使得污泥通過進料筒內的進料腔室進入送料筒內,然后第二驅動機構驅動第二螺旋機構旋轉,使得污泥通過送料筒的送料腔室落至排渣筒上方,空氣通過進氣口進入焚燒腔使得污泥在處理爐內燃燒,燃燒產生的尾氣對進料筒和送料筒內的污泥進行預熱;在燃燒過程中,排汽裝置通過進料筒內的抽汽通道將污泥進料過程中蒸發的水汽抽出,從而進一步降低污泥中的含水率,同時尾氣從送料筒中部的尾氣通道排出,對去除水汽的污泥進行內外同時預熱,大大提高污泥燃燒效率;第三驅動機構驅動第三螺旋機構旋轉,定期將排渣筒內燃燒后的殘渣排出。
[0023]在本實施例中,所提出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進料筒和送料筒設置在所述處理腔室內且送料筒位于進料筒下方,進料筒內的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抽汽通道,排汽裝置通過抽汽通道與進料筒連通,送料筒內設有第二螺旋機構,第二螺旋機構中部設有尾氣通道,多個排渣筒依次設置在送料筒下方。通過上述優化設計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結構設計合理,一方面,污泥焚燒產生的高溫尾氣對進料筒進行預熱,使得污泥在進料過程中實現預熱,另一方面,排汽裝置通過第一螺旋機構中部的抽汽通道對污泥在進料中蒸發的水汽進行抽汽,從而使得污泥在燃燒前脫水更加徹底,從而提高污泥燃燒效率,再一方面,通過排渣筒內的第三螺旋機構,能夠控制焚燒爐渣排出,調節焚燒腔內的燃燒層高度,保證污泥高效連續焚燒。
[0024]在【具體實施方式】中,第一螺旋機構32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與進料筒31遠離進料口一端之間間隔預定距離,使得污泥從進料筒進入送料筒時不發生堵塞,保證進料順暢。
[0025]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處理爐體(I)、進料裝置、傳送裝置、排渣裝置、排汽裝置(2); 處理爐體(I)內設有處理腔室,排渣裝置設置在所述處理腔室內將所述處理腔室分隔為位于上方的焚燒腔和位于下方的排渣腔,所述焚燒腔側壁設有進氣口、尾氣出口、第一進料口、排汽口,排汽裝置(2)與所述排汽口連通,所述排渣腔底部設有排渣口 ; 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筒(31)、第一螺旋機構(32)、第一驅動機構,進料筒(31)水平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進料筒(31)內設有進料腔室,所述進料腔室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位于進料筒(31)的兩端,第二進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第一螺旋機構(32)設置在進料腔室內,第一驅動機構與第一螺旋機構(32)連接用于驅動第一螺旋機構(32)旋轉,第一螺旋機構(32)中部設有沿第一螺旋機構(32)軸向貫穿的排汽通道,所述排汽通道一端與排汽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進料腔室連通; 送料裝置包括送料筒(41)、第二螺旋機構(42)、第二驅動機構,送料筒(41)水平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送料筒(41)位于進料筒(31)下方且與進料筒(31)之間間隔預定距離,送料筒(41)內設有送料腔室,所述送料腔室靠近第一出料口 一端頂部設有第三進料口且送料筒(41)遠離第一出料口一端設有第二出料口和尾氣入口,所述第三進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在所述第三進料口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進料口內,第二螺旋機構(42)同軸設置在送料筒(41)內,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螺旋機構(42)連接用于驅動第二螺旋機構(42)旋轉,第二螺旋機構(42)中部設有沿第二螺旋機構(42)軸向貫穿的尾氣通道,所述尾氣通道一端與尾氣出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尾氣入口連通; 排渣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排渣筒(51)、第三螺旋機構(52),排渣筒(51)水平設置,排渣筒(51)內部具有沿排渣筒(51)軸向延伸的儲渣空腔,所述儲渣空腔頂部具有進料開口且端部設有第三出料口,第三螺旋機構(52)位于排渣筒(51)內且平行于排渣筒(51)軸向設置,第三螺旋機構(52)在所述第三出料口所在平面內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出料口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進料筒(31)與送料筒(41)平行布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進料筒(31)與送料筒(41)的軸線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內。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機構(32)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與進料筒(31)遠離進料口一端之間間隔預定距離。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排渣裝置包括多個排渣筒(51),多個排渣筒(51)平行設置且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上。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污泥焚燒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排渣筒(51)垂直于進料筒(31)設置。
【文檔編號】F23G7/00GK105927988SQ201610511205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0日
【發明人】李啟仁, 曹文波, 明永剛, 舒志強, 魏凌敏, 唐武才, 李文龍, 何加良
【申請人】安徽未名鼎和環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