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送風換熱系統。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室內風管機直接安裝在天花板上進行局部吊頂或者室內風管機在安裝風管后直接安裝在天花板上進行局部吊頂,空調器的出風口或者空調器的外接出風風管處無燈帶或者其他裝飾物遮擋時,空調器的安裝不受影響,空調器的制冷或者制熱效果較好,但在實際裝修中由于裝修需求,需要在空調器出風口處或者空調器的出風風管處設置吊頂燈帶或者其他裝飾物,這將會嚴重影響空調器的制冷或制熱效果,同時也會影響風管的連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送風換熱系統,所述送風換熱系統通過變換風機組件的安裝位置,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送風、回風方式,滿足更多實際安裝工況的需求,并且本實用新型的送風換熱系統的出風位置處可以外接風管,可以滿足更多家裝空調的需求。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送風換熱系統,包括:第一殼體,所述第一殼體上設有兩個通氣口,所述第一殼體外部的空氣由其中一個所述通氣口進入且從另一個所述通氣口排出;換熱器,所述換熱器設在所述第一殼體內;風機組件,所述風機組件可拆卸地設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風機組件包括出風口和至少一個進風口,所述兩個通氣口的其中一個可與所述出風口和所述進風口分別相對。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送風換熱系統,通過將風機組件可拆卸地設置在第一殼體上,并且第一殼體上的其中一個通氣口可以與風機組件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分別相對,通過改變與第一殼體上的通氣孔相對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從而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的進、出風位置或者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外接風管的位置,由此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的送風、回風方式,從而可以滿足更多的實際安裝工況的需求。此外,風機組件可拆卸地設置在 第一殼體上,在送風換熱系統安裝完畢后,可以在不改動原安裝好的送風換熱系統的其他組件的情況下,對風機組件進行單獨拆卸和安裝就可以實現變換送風換熱系統的送回風方式,操作簡單方便。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送風換熱系統,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進風口包括多個且所述多個進風口彼此朝向不同。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風機組件包括:風機;第二殼體,所述風機設在所述第二殼體內,所述出風口形成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側壁上,所述進風口形成在所述第二殼體的與所述第一側壁朝向不同的其他側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殼體為立方體形,所述出風口和所述多個進風口分別形成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不同側壁上。
可選地,所述第一殼體上設有安裝結構,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多個彼此朝向不同的定位結構,所述多個定位結構可分別與所述安裝結構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結構包括掛鉤,所述掛鉤設在所述第一殼體上且向上傾斜延伸,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與所述掛鉤配合的通孔。
可選地,所述安裝結構包括支撐板,所述支撐板水平延伸,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豎直安裝孔,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與所述安裝孔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安裝孔和所述定位孔通過緊固件相連。
可選地,所述第二殼體為立方體形,所述多個定位結構分別形成在所述第二殼體的拐角處。
可選地,所述送風換熱系統還包括至少一個擋板,當所述多個進風口中的一個用于進風時,所述擋板用于遮擋其余所述進風口。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的爆炸圖;
圖2是圖1中A處放大示意圖;
圖3是圖1中B處放大示意圖;
圖4是圖1中C處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1中D處放大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出風口與第一通氣口相對設置;
圖7是圖6中E處放大示意圖;
圖8是圖6中F處放大示意圖;
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第二進風口與第一通氣口相對設置;
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第三進氣口與第一通氣口相對設置;
圖1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第一進氣口與第一通氣口相對設置。
附圖標記:
送風換熱系統100;
第一殼體1;第一通氣口11;第二通氣口12;安裝結構13;掛鉤131;支撐板132;安裝孔1321;螺栓101;
換熱器2;
風機組件3;風機31;第二殼體32;第一側壁321;第二側壁322;第三側壁323;第四側壁324;進風口33;第一進風口331;第二進風口332;第三進風口333;出風口34;定位結構35;通孔351;定位孔352;第一拐角36;第二拐角37;第三拐角38;第四拐角39;
擋板4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 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參考圖1-圖11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100。
如圖1-圖1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送風換熱系統100包括:第一殼體1、換熱器2和風機組件3。
第一殼體1上設有兩個通氣口,第一殼體1外部的空氣由其中一個通氣口進入且從另一個通氣口排出,換熱器2設在第一殼體1內,第一殼體1外部的空氣可以由第一殼體1上一個通氣口進入第一殼體1內部并與設置在第一殼體1內部的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經過換熱后的空氣再由第一殼體1上的另一個通氣口排出第一殼體1。例如,如圖1所示,第一殼體1上設有第一通氣口11和第二通氣口12,第一通氣口11位于第一殼體1的左側面上,第二通氣口12位于第一殼體1的右側面上,第一殼體1外部的空氣可以由第一通氣口11進入第一殼體1內部并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經過換熱后的空氣由第二通氣口12從第一殼體1內排出;或者第一殼體1外部的空氣可以由第二通氣口12進入第一殼體1內部并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經過換熱后空氣由第一通氣口11從第一殼體1內排出。
風機組件3可拆卸地設在第一殼體1上,風機組件3包括出風口34和至少一個進風口33,也就是說進風口33的個數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兩個通氣口的其中一個可與出風口34和進風口33分別相對,也就是說第一殼體1上的兩個通氣口的其中一個通氣口可以與風機組件3的出風口34相對,也可以與風機組件3的進風口33相對,通過改變與通氣口相對的進風口33和出風口34,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進、出風位置或者外接風管的位置,從而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
具體而言,當第一殼體1上的其中一個通氣口與風機組件3的出風口34相對時,室內空氣由風機組件3的進風口33進入風機組件3內,進入風機組件3內部的空氣可以依次通過風機組件3的出風口34和與風機組件3出風口34相對的通氣口進入第一殼體1內并且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換熱后的空氣接著由第一殼體1上的另一個通氣口排出;當需要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進、出風位置時,可以將風機組件3拆卸下來并將其變換位置后重新安裝在第一殼體1上使得第一殼體1上的其中一個通氣口與風 機組件3的進風口33相對,室內空氣將由第一殼體1上另一個通氣口進入第一殼體1內部并且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換熱后的空氣可以依次通過第一殼體1上與風機組件3的進風口33相對的通氣口和風機組件3的進風口33進入風機組件3內部并且經由風機組件3的出風口34排出。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送風換熱系統100,通過將風機組件3可拆卸地設置在第一殼體1上,并且第一殼體1上的其中一個通氣口可以與風機組件3的進風口33和出風口34分別相對,通過改變與第一殼體1上的通氣孔相對的進風口33和出風口34,從而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進、出風位置或者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外接風管的位置,由此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風、回風方式,從而可以滿足更多的實際安裝工況的需求。此外,風機組件3可拆卸地設置在第一殼體1上,在送風換熱系統100安裝完畢后,可以在不改動原安裝好的送風換熱系統100的其他組件的情況下,對風機組件3進行單獨拆卸和安裝就可以實現變換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操作簡單方便。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風機組件3上的進風口33的個數可以為多個,并且多個進風口33彼此朝向不同,從而使得送風換熱系統100可供選擇的送回風方式更多,使得其在實際安裝過程更加靈活。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風機組件3包括風機31和第二殼體32,其中風機31設在第二殼體32內,出風口34形成在第二殼體32的第一側壁321上,進風口33形成在第二殼體32的與第一側壁321朝向不同的其他側壁上,具體而言,可以僅在與第一側壁321朝向不同的其他側壁中的部分側壁上形成有進風口33,也可以是在與第一側壁321上朝向不同的其他側壁中的全部側壁上形成有進風口33。
進一步地,第二殼體32可以為立方體形,出風口34和多個進風口33分別形成在第二殼體32的不同側壁上,例如,圖1中所示,第二殼體32包括第一側壁321、第二側壁322、第三側壁323和第四側壁324,第一側壁321與第三側壁323平行,第二側壁322和第四側壁324平行,第三側壁323位于第一側壁321的左側,第四側壁324位于第一側壁321的上方,風機組件3的出風口34形成在第一側壁321上,第二側壁322上形成有第一進風口331,第三側壁323上形成有第二進風口332,第四側壁324上形成有第三進風口333。第一殼體1上的第一通氣口11可以分別與出風口34、第一進風口331、第二進風口332和第三進風口333相對,第一殼體1上的第二通氣口12也可以分別與出風口34、第一進風口331、第二進風口332和第三進風口333相對,通過改變與第一通氣口11或者第二通氣口12相對的出風口34或進風口33,可以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從而在安裝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工況來確定送風換熱系統 100的送、回風方式以避免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進風或者出風位置被天花板上的裝飾物遮擋而影響機組的制冷、制熱效果或者影響出風位置處外機風管的連接。
例如,若根據實際安裝工況選定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為下側進風且右側出風的方式時,如圖1和圖6所示,可以以將第二殼體32的出風口34與第一殼體1的第一通風口相對的方式將第二殼體32安裝在第一殼體1上,此時空氣可以由位于下側的第一進風口331進入第二殼體32內部,進入第二殼體32內的空氣在風機31的驅動下朝向出風口34流動并且經由與出風口34相對的第一通氣口11進入第一殼體1內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接著換熱后的空氣經由第二通氣口12排出,另外,圖1和圖6中所示的送風換熱系統100的設置方式還可以實現左側進風右側出口的送回風方式,此時室內空氣可以由位于左側的第二進風口332進入第二殼體32內,進入第二殼體32內的空氣在風機31的驅動下朝向出風口34流出并且經由與出風口34相對的第一通氣口11進入第一殼體1內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接著換熱后的空氣經由第二通氣口12排出;若根據實際安裝工況需求選定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為右側進風且左側出風的方式時,如圖9所示,可以以將第二進風口332與第一通氣口11相對的方式將第二殼體32安裝在第一殼體1上,此時送風換熱系統100中位于右側的第二通氣口12可以用于進風,位于左側的出風口34可以用于出風,具體而言,室內空氣可以由第二通氣口12進入第一殼體1內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換熱后的空氣依次經由第一通氣口11和第二進風口332進入第二殼體32內部,接著第二殼體32內部的空氣在風機31的驅動下由出風口34排出;若根據實際安裝工況需求選定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為右側進風且下側出風的方式時,可以通過繼續改變與第一通氣口11相對的進風口33來實現,如圖10中所示,通過將第三進風口333與第一通氣口11相對設置,使得室內空氣可以由位于右側的第二通氣口12進入第一殼體1內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換熱后的空氣依次經由第一通氣口11和第三進風口333進入第二殼體32內,接著第二殼體32內的空氣在風機31的驅動下由出風口34送出,或者還可以是如圖11中所示,通過將第一進風口331與第一通氣口11相對設置,使得室內空氣可以由位于右側的第二通氣口12進入第一殼體1內與換熱器2中的冷媒進行換熱,換熱后的空氣依次通過第一通氣口11和第一進風口331進入第二殼體32內,接著第二殼體32內的空氣在風機31的驅動下由位于下側的出風口34送出。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送風換熱系統100包絡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32,出風口34形成在第二殼體32的第一側壁321上,進風口33形成在第二殼體32的與第一側壁321朝向不同的其他側壁上,第一殼體1上設有安裝結構13,第二殼體32上設 有多個彼此朝向不同的定位結構35,多個定位結構35可分別與安裝結構13配合,從而可以將第二殼體32以多種方位安裝固定在第一殼體1上,并且通過變換第二殼體32的安裝位置可以獲得多種送回風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可選實施例中,如圖1、圖2和圖7中所示,安裝結構13包括掛鉤131,掛鉤131設在第一殼體1上且向上傾斜延伸,定位結構35包括與掛鉤131配合的通孔351,通過掛鉤131與通孔351相配合的連接方式將第二殼體32固定在第一殼體1上,結構簡單、安裝和拆卸方便,在將第二殼體32安裝固定在第一殼體1上后,若發現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效果不好或者安裝工況發生改變,可以便于第二殼體32的拆卸和再次安裝,可以避免采用螺栓或螺釘等緊固件連接方式將送風換熱系統100安裝在天花板頂部后拆卸困難。當然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掛鉤131與通孔351間的配合固定方式僅僅作為送風換熱系統100安裝方式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32之間還可以通過鉚接、螺栓、螺釘連接等連接方式來將第一殼體1固定在第二殼體32上。
可選地,掛鉤131還可以設置在第二殼體32上且向下傾斜延伸,第一殼體1上設置有與掛鉤131相配合的通孔351,通過掛鉤131與通孔351相配合以將第二殼體32固定在第一殼體1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選實施例中,如圖1、圖3和圖8中所示,安裝結構13包括支撐板132,支撐板132水平延伸,支撐板132上設有豎直安裝孔1321,定位結構35包括與安裝孔1321配合的定位孔352,安裝孔1321和定位孔352通過緊固件相連,從而將第二殼體32固定在第一殼體1上。緊固件的類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選定,例如可以是圖3、圖6和圖8中所示的螺栓101。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優選實施例中,如圖1-圖3和圖7-圖8中所示,安裝結構13可以同時包括掛鉤131和支撐板132,定位結構35同時包括分別與掛鉤131和支撐板132上安裝孔1321相配合的通孔351和定位孔352,具體而言,第一殼體1上設置有掛鉤131和支撐板132,第二殼體32上設置有分別與掛鉤131和支撐板132上安裝孔1321相配合的通孔351和定位孔352,通過掛鉤131與通孔351之間的配合以及通過緊固件將支撐板132上的安裝孔1321與第二殼體32上的定位孔352相連接,從而使得第二殼體32可以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第一殼體1上,由此使得送風換熱系統100地運行更加安裝可靠。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送風換熱系統100的第二殼體32為立方體形,多個定位結構35分別形成在第二殼體32的拐角處,優選地,第二殼體32的每個拐角 處均形成有定位結構35,從而使得第二殼體32的安裝方式更加多樣化,由此可以獲得的送回風方式更多。例如圖1-圖5中所示,第二殼體32的截面為正方形結構,第一側壁321的下端與第二側壁322的右端構成第一拐角36,第二側壁322的左端與第三側壁323的下端構成第二拐角37,第三側壁323的上端與第四側壁324的左端構成第三拐角38,第四側壁324的右端與第一側壁321的上端構成第四拐角39,在第一拐角36處設置了兩個與第一殼體1上掛鉤131相配合的通孔351和兩個與支撐板132上安裝孔1321相配合的定位孔352,兩個通孔351和兩個定位孔352分別位于第一拐角36處的第一側壁321和第二側壁322上,也就是說在第一側壁321的下端形成有一個通孔351和一個定位孔352,在第二側壁322的右端形成有一個通孔351和一個定位孔352,同樣地,在第二拐角37、第三拐角38和第四拐角39處也分別設置了兩個與掛鉤131相配合的通孔351和兩個與支撐板132上安裝孔1321相配合的定位孔352,第二拐角37處的兩個通孔351分別位于第二側壁322的左端和第三側壁323的下端處,第二拐角37處的兩個定位孔352也分別位于第二側壁322的左端和第三側壁323的下端處,第三拐角38處的兩個通孔351分別位于第三側壁323的上端和第四側壁324的左端處,第四拐角39處的兩個通孔351分別位于第四側壁324的右端和第一側壁321的上端處,將定位結構35分別設置在第二殼體32的拐角處不僅便于生產制造和第二殼體32的安裝,同時使得第二殼體32上出風口34和進風口33位置的設置更加靈活,可選擇的范圍更大。另外,第二殼體32為立方體結構,使得第二殼體32的安裝方便,在改變送風換熱系統100的送回風方式時,也就是說在變換與第一殼體1上的通氣口相對的出風口34和進風口33時,可以直接通過變換第二殼體32上與通氣口所在側面相連的側壁即可,操作簡單方便。
優選地,第二殼體32為立方體形結構,第二殼體32的側壁為正方形結構,第一殼體1上通氣口所在的側面也為正方形結構,第二殼體32的側壁的邊長與第一殼體1上通氣口所在側面的邊長可以大致相等,從而不僅使得第二殼體32在安裝時的定位可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并且送風換熱系統100的整體結構整齊美觀。
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第二殼體32的結構形狀還可以是長方體形、球形或者橢圓球形。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送風換熱系統100還包至少一個擋板4,當多個進風口33中的一個用于進風時,擋板4用于遮擋其余進風口33,從而保證送風換熱系統100的空氣流通可以集中,使得送風換熱系統100可以穩定可靠的運行。例如,圖1-圖11中所示的送風換熱系統100包括第一進風口331、第二進風口332和第三進風口333 三個進風口33,當第一進風口331用于進風時,如圖6和圖11所示,第二進風口332和第三進風口333位置處分別設置一個擋板4用以將第二進風口332和第三進風口333分別遮擋;當第二進風口332用于進風時,如圖9中所示,第一進風口331和第三進風口333位置處分別設置一個擋板4用以將第一進風口331和第三進風口333遮擋;當第三進風口333用于進風時,如圖10所示,第一進風口331和第二進風口332位置處分別設置一個擋板4用以將第一進風口331和第二進風口332分別遮擋。
優選地,擋板4的形狀和尺寸可以和進風口33處開口的形狀和尺寸相匹配,具體而言,擋板4的形狀與進風口33的開口形狀可以大致相同,擋板4的尺寸與進風口33處開口的尺寸可以大致相同,從而使得擋板4與進風口33的遮擋效果更好,并且可以降低擋板4的生產成本。
優選地,送風換熱系統100中的擋板4可拆卸地設置在進風口33位置處,在實際安裝時,可以根據需要對擋板4進行安裝或者拆卸。擋板4可以通過鉚接、螺栓連接、螺釘連接、掛鉤或者卡扣等配合方式安裝在第二殼體32的側壁上以遮擋進風口33。
可選地,送風換熱系統100的擋板4在打開進風口33位置和關閉進風口33位置之間可以移動,例如擋板4可以通過抽拉的方式或者翻轉的方式在打開進風口33位置和關閉進風口33位置間移動,在當擋板4位于打開進風口33位置處時,進風口33被打開,空氣可以通過進風口33,當擋板4位于關閉進風口33位置處時,進風口33被遮擋,空氣無法通過進風口33。
擋板4的材料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選定,可以鈑金、也可以是塑料材料等。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送風換熱系統100還可以包括過濾網以對進入送風換熱系統100內的空氣進行過濾,例如當第一進風口331用于進風時,可以將過濾網設置在第一進風口331位置處,當第二進風口332用于進風時,可以將過濾網設置在第二進風口332位置處,當第三進風口333用于進風時,可以過濾網設置在第三進風口333位置處,從而可以對進入系統內的空氣進行過濾,保證機組安全可靠地運行。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意性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