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能源傳導裝置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
背景技術:
太陽能光熱光電空氣冷的綜合利用技術是將聚光、分光、熱電聯用等技術集成,通過對太陽能全波段能量進行一體化地利用,可極大地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市場應用價值。地下蓄能,就是利用地下水層空間蓄能,把能量蓄存到地下含水層空間,一般為地下飽含水的砂層、沙礫石層孔隙或石灰石溶洞空間。在太陽能或冷能傳導至地下蓄能的過程中,需要能量傳導工件傳導熱能?,F有的導熱管道不能滿足傳導太陽能及冷能至地下蓄能的過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導熱管道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能傳導熱能、冷能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包括能量傳輸管件,所述能量傳輸管件包括能量傳輸管件本體隔熱管道及厚重圍護結構,所述隔熱管道設于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及所述厚重圍護結構之間,所述厚重圍護結構圍設于所述隔熱管道,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具有良好的傳導能量性能,所述厚重圍護結構為保溫材料,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能傳導熱能及冷能。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還包括能量傳導終端,所述能量傳導終端與所述能量傳輸管件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能量傳導終端為地下蓄能結構,所述能量傳導終端的材質為FTC相變保溫材料。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厚重圍護結構包括厚重海綿圍護層及錫紙板層,所述錫紙板層圍設于所述厚重海綿圍護層。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厚重圍護結構還包括相變圍護結構材料,所述相變圍護結構材料設于所述圍護結構。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采用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所述隔熱管道及所述厚重圍護結構的結構設計,可通過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在有效傳導熱量的同時,通過所述隔熱管道及所述厚重圍護結構以保持能量不被浪費,傳熱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與所述能量傳導終端連接,所述能量傳導終端采用所述地下蓄能結構的方式,將能量傳導至地下。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能傳導熱能,又能傳導冷能,便于將太陽熱能及冷能快速高效地傳導至地下進行蓄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的厚重圍護結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1包括能量傳輸管件11及能量傳導終端12。所述能量傳導終端12與所述能量傳輸管件11連接。
所述能量傳輸管件11包括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隔熱管道112及厚重圍護結構113。所述隔熱管道112設于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及所述厚重圍護結構113之間,所述厚重圍護結構113圍設于所述隔熱管道112。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具有良好的傳導能量性能,所述厚重圍護結構113為保溫材料。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能傳導熱能及冷能。
請再次參閱圖2,是圖1所示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的厚重圍護結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厚重圍護結構113包括厚重海綿圍護層131及錫紙板層132。 所述錫紙板層132圍設于所述厚重海綿圍護層131。所述厚重海綿圍護層131為相變圍護結構材料。
所述能量傳導終端12為地下蓄能結構,所述能量傳導終端12的材質為FTC相變保溫材料。
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太陽能綜合系統中的新型導熱管1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采用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所述隔熱管道112及所述厚重圍護結構113的結構設計,可通過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在有效傳導熱量的同時,通過所述隔熱管道112及所述厚重圍護結構113以保持能量不被浪費,傳熱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與所述能量傳導終端12連接,所述能量傳導終端12采用所述地下蓄能結構的方式,將能量傳導至地下。所述能量傳輸管件本體111能傳導熱能,又能傳導冷能,便于將太陽熱能及冷能快速高效地傳導至地下進行蓄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