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照明組件,更確切地說涉及一種空調器裝飾燈組件。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對家用電器的審美也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逐漸增加了裝飾元素。
現有技術的空調器,為了更加美觀,往往會在空調器上增加裝飾燈,但是,現有技術中的裝飾燈結構復雜,且都安裝在空調器內,即在空調器上安裝的難度大,安裝時會造成裝飾燈的損壞,另外,現有的裝飾燈的燈光為透射光,導致顯示效果不佳,且裝飾燈的使用壽命短,安全性能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光線損失小、光照范圍大、安裝簡單的空調器裝飾燈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以下結構的空調器裝飾燈組件,包括發光源與光線折射率大于空氣的光線折射率的反射結構,所述的反射結構上發光源光線的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所述的臨界角為反射結構上光線折射角為90°的角度。
優選的,所述的反射結構傾斜設置在發光源上方且能將發光源的光線進行偏轉0°-120°。
優選的,所述的反射結構由透明材料制成且反射結構遠離發光源的一側設有若干連續排布的凸條。
優選的,所述的發光源包括基座和設置在基座內的點光源。
優選的,所述的基座可拆卸連接有將點光源光線進行分散的透射膜。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的基座的底座,所述的基座與底座可拆式連接。
優選的,所述的基座一端設有插塊且另一端設有卡塊,所述的底座設有與插塊相配的插槽和與卡塊相配的卡槽。
優選的,所述的卡塊包括U形主體,所述的U形主體一側與基座連接,另一側設有與卡槽相配的凸筋。
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裝飾燈組件,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通過反射結構 能將發光源的光源全反射出去,即不通過普通反射,避免了普通反射存在特定的光吸收問題,使反光源的燈光色彩不發生改變,減少了光線損失,且反射結構與發光源呈一定角度排布實現全反射,避免了直線狀排布,使反光源和反射結構都可安裝在空調器外側,使降低了安裝和維修的困難程度,且減少了整個結構所占用的體積并增加了光照范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裝飾燈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裝飾燈組件的爆炸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發光源和反射結構的配合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發光源和底座的配合示意圖。
圖中所示:1、發光源;11、基座;12、點光源;2、反射結構;2、凸條;3、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裝飾燈組件,包括發光源1與光線折射率大于空氣的光線折射率的反射結構2,所述的反射結構2上發光源1光線的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所述的臨界角為反射結構2上光線折射角為90°的角度,即不通過普通反射,避免了普通反射存在特定的光吸收問題,使反光源的燈光色彩不發生改變,減少了光線損失,且反射結構2與發光源1反射結構2傾斜設置在發光源1上方實現全反射,避免了直線狀排布,使反光源和反射結構2都可安裝在空調器外側,使降低了安裝和維修的困難程度,且減少了整個結構所占用的體積并增加了光照范圍。
如反射結構2由玻璃制成,該玻璃的折射率為2左右,可以得出反射結構2的臨界角為30°左右,即將反射結構2傾斜設置在光源上方,使反射結構2上全反射面的法線與光線夾角大于30°,即可以將射入反射結構2的光進行全反射,且光線偏移的角度為0°-120°。
如反射結構2由透明塑料制成,該透明塑料的折射率為1.414左右,可以得出反射結構2的臨界角為45°左右,即將反射結構2傾斜設置在光源上方,使反射結構2上全反射面的法線與光線夾角大于45°,即可以將射入反射結構2的光進行全反射,且光線偏移的角度為0°-90°。
所述的反射結構2還可以由其他透明材料制成,如透明樹脂、人工水晶等,反射結構2遠離發光源1的一側設有若干連續排布的凸條2,即凸條2呈波浪狀排布,能在保證全反射的前提下改變光線的反射角度,擴大全反射之后的光照范圍,即能將條狀的發 光源1光線擴大成塊狀的光線,使光照范圍大大增加,且分布均勻。
所述的發光源1包發光源1括基座11和設置在基座11內的點光源12,所述的基座11可拆卸連接有將點光源12光線進行分散的透射膜,通過設置可拆卸連接的透射膜,不僅能將點光源12光線均勻轉成條狀光源,且可以在透射膜設置圖案和顏色,進一步增加裝飾燈的多樣性,所述的發光源1為均勻發光的條狀光源也能達到全反射的效果。
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的基座11的底座3,所述的基座11與底座3可拆式連接,且所述的基座11一端設有插塊且另一端設有卡塊,所述的底座3設有與插塊相配的插槽和與卡塊相配的卡槽,所述的卡塊包括U形主體,所述的U形主體一側與基座11連接,另一側設有與卡槽相配的凸筋,通過插接和卡接的方式固定,大大簡化了固定難度,且固定穩定,尤其通過設有U形主體的卡塊,結構強度高,不易損壞。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