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風道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現有室內圓形柜機空調大部分采用貫流風葉形式,因風道型線限定,風道出風口往往與空調正面形成夾角。如此導致風向不居中,影響用戶舒適性體驗。
另外,從風道吹出的冷風不居中也會吹到面板上,形成凝露水滴到地面上,影響用戶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風道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調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出風方向不居中于出風端口,且容易出現凝露現象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風道部件,包括:出風框,出風框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和出風口通道風道連通;貫流風葉,貫流風葉可旋轉地安裝在風道內;面板,面板設置在出風框外,且面板上設置有與出風口對應的出風端口;導流結構,導流結構設置在出風口和出風端口之間以使從出風口流出的風完全從出風端口流出。
進一步地,導流結構為導流通道,導流通道的與風道的出風方向相對的面為圓弧面。
進一步地,風道包括:導流側壁,導流側壁形成在出風框的第一側,并從進風口延伸至出風端口處;蝸舌,蝸舌設置在出風框的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并從進風口延伸至出風口處,蝸舌與導流側壁之間形成導流通道;其中,圓弧面與蝸舌的靠近出風端口的端部相切連接。
進一步地,蝸舌的內表面到風道的中心線的距離不大于圓弧面的內表面到風道的中心線的距離。
進一步地,蝸舌的內表面的到風道的中心線的距離比圓弧面的內表面到風道的中心線的距離小0至0.5mm。
進一步地,圓弧面與出風端口法向相切連接。
進一步地,導流通道與面板一體設置。
進一步地,導流結構和出風框之間通過定位機構進行定位。
進一步地,定位機構包括定位凹槽和定位凸起,定位凹槽和定位凸起兩者之一設置在導流結構上,定位凹槽和定位凸起兩者另一設置在出風框上。
進一步地,導流結構為設置在出風口和出風端口之間的導風格柵或圓弧形導風板。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風道部件,風道部件為上述的風道部件。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貫流風葉在風道內轉動,從而使得空氣從進風口進入到風道內,并在貫流風葉的作用下流動至出風口處。當風道內的風流動至出風口和面板上的出風端口之間時,由于本實用新型中出風口和出風端口之間具有導流結構,通過導流結構的作用,能夠對從出風口流出的風進行導向,使得從出風口流出的風能夠完全從出風端口流出。
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中的出風口和出風端口之間設置有導流結構,通過導流結構的作用,能夠對從出風口流出的風的風向進行糾正,即使出風方向居中于出風端口,使出風端口流出的風量最大化,便于提高用戶的舒適性體驗。與此同時,由于導流結構的設置,能夠使出風口流出的風完全從出風端口流出,進而防止風吹到面板上而產生凝露現象。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風道部件的主視圖;
圖2示意性示出了圖1中的A-A視圖;
圖3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風道部件在出風端口處的局部視圖;以及
圖4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風道部件在出風端口處的局部放大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出風框;11、進風口;12、出風口;13、風道;131、導流側壁;132、蝸舌;20、貫流風葉;30、面板;31、出風端口;40、導流結構;41、圓弧面;50、定位機構;51、定位凹槽;52、定位凸起;60、外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申請的實施方式例如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參見圖1至圖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風道部件。本實施例中的風道部件尤其指圓形柜機空調中的風道部件。
本實施例中的風道部件包括出風框10、貫流風葉20、面板30、導流結構40以及外面板60。其中,出風框10上設置有進風口11和出風口12,進風口11和出風口12通道風道13連通;安裝時,將貫流風葉20可旋轉地安裝在風道13內;面板30設置在出風框10的外部,且該面板30上設置有與出風口12對應的出風端口31;導流結構40設置在出風口12和出風端口31之間以使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完全從出風端口31流出;外面板60設置在面板30的外部,通過外面板60的作用,便于將出風端口31打開或關閉。
根據本實施例的上述結構,當本實施例中的風道部件工作時,首先使外面板60將出風端口31打開,然后使貫流風葉20在風道13內轉動,從而使得空氣從進風口11進入到風道13內,并在貫流風葉20的作用下流動至出風口12處。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的貫流風葉20通過設置在出風框10上的電機驅動。
當風道13內的風流動至出風口12和面板30上的出風端口31之間時,由于本實施例中出風口12和出風端口31之間具有導流結構40,通過導流結構40的作用,能夠對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進行導向,使得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能夠完全從出風端口31流出。
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的出風口12和出風端口31之間設置有導流結構40,通過導流結構40的作用,能夠對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的風向進行糾正,即使出風方向居中于出風端口31,使出風端口31流出的風量最大化,便于提高用戶的舒適性體驗。與此同 時,由于導流結構40的設置,能夠使出風口12流出的風完全從出風端口31流出,進而防止風吹到面板30上而產生凝露現象。
結合圖1至圖4可以知道,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可以將導流結構40設置為導流通道,且該導流通道的與風道13的出風方向相對的面為圓弧面41。由于本實施例中與風道13的出風方向相對的面為圓弧面41,通過圓弧面41的作用,能夠對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進行緩慢的過渡導流作用,不僅能夠將風從出風口12處引流至出風端口31處,還便于降低本實施例中的風道部件的噪音。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還可以將導流結構40設置為導風格柵,安裝時,同樣將導風格柵設置在出風口12和出風端口31之間,使用時,通過調節導風格柵的導風角度對出風口12流出的風的風向進行糾正,進而避免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直接吹到面板30上而產生凝露現象。
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還可以將導流結構40設置為圓弧形導風板,安裝時,將圓弧形導風板安裝在出風口12和出風端口31之間,并使得圓弧形導風板安裝在風道13的與出風方向相對的一側。當風道部件工作時,圓弧形導風板能夠對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進行緩慢的過渡導流,不僅能夠將風從出風口12處引流至出風端口31處,還便于降低本實施例中的風道部件的噪音。
參見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風道13包括導流側壁131和蝸舌132。
其中,導流側壁131形成在出風框10的第一側,并從進風口11延伸至出風端口31處;蝸舌132設置在出風框10的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并從進風口11延伸至出風口12處,蝸舌132與導流側壁131之間具有導流通道。安裝貫流風葉20時,將貫流風葉20安裝在導流通道內,便于送風。
本實施例中的導流側壁131為弧形側壁,該弧形側壁的形狀與貫流風葉20轉動形成的風的出風方向基本相似,便于導流和降低風道部件的噪音。
安裝導流結構40時,使導流結構40的圓弧面41與蝸舌132的靠近出風端口31的端部相切連接,便于進一步降低本實用新型的風道部件的噪音。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說的相切連接是指蝸舌132與圓弧面41連接好之后,蝸舌132的位于出風口12處的切線與圓弧面41在出風口12處的切線一致的連接方式。
安裝時,可以使圓弧面41與蝸舌132固定在一起,也可以僅僅使兩者搭接在一起,只要是便于將出風口12流出的風完全引流至出風端口31流出的方式均可
結合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蝸舌132的內表面到風道13的中心線的距離不大于圓弧面41的內表面到風道13的中心線的距離,這樣,當風從出風口12流動至導流結構40時,導流結構40不會凸出蝸舌132而到達出風口12內部進而阻礙風的流向而產生噪音,能夠有效提高本實施例風道部件的用戶舒適性體驗。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的蝸舌132的內表面的到風道13的中心線的距離比圓弧面41的內表面到風道13的中心線的距離小0至0.5mm,即D的厚度在0至0.5mm的范圍內,例如0.2mm、0.4mm等。在此范圍內,即能夠避免噪音的出現,還能夠將出風口12流出的風順暢地導流至出風端口31處。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的圓弧面41的靠近出風端口31的一端與出風端口31法向相切連接,從而使從出風口12流出的風的風向與出風口12的中心線的方向一致,從而使出風口12吹出的風達到劇中狀態,防止冷風直接吹到面板30上,進而到達防止凝露現象出現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法向相切連接是指使圓弧面41的靠近出風端口31的一端處的切線與出風端口31所在的平面垂直的連接方式。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的導流通道與面板30一體設置,結構穩定,且便于有效防止冷風直接吹在面板30上而出現凝露現象。
為了便于提高本實施例的風道部件的結構穩定性,本實施例中的導流結構40和出風框10之間通過定位機構50進行定位。
結合圖2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定位機構50包括定位凹槽51和定位凸起52。將定位凹槽51和定位凸起52兩者之一設置在導流結構40上,定位凹槽51和定位凸起52兩者另一設置在出風框10上。通過定位凸起52和定位凹槽51的配合關系,便于將導流結構40精準地定位在出風口12和出風端口31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將定位機構50設置螺釘、鉚釘或螺栓等定位機構,只要是便于將導流結構40精確地定位在出風口12處的其他變形方式,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根據上述的結構可以知道,本實用新型在在面板30的出風端口31與出風框10的出風口12之間設置導流結構40,從貫流風葉20吹出的風經過蝸舌132導流后,再經導流結構40導向使風向糾正,便于提高用戶的舒適性體驗。
導流結構40的圓弧面41與出風端口31法向相切,使從風道13吹出的達到居中狀態。使冷風不直接吹到面板30上,達到防止凝露的效果。蝸舌132的內表面的到風道13的中心線的距離比圓弧面41的內表面到風道13的中心線的距離小0至0.5mm,導流結構40的圓弧面41與蝸舌132的靠近出風端口31的端部相切連接,這樣可在裝配、零件尺寸存在誤差的情況下,不會使圓弧面41的高于蝸舌132的內表面(高于蝸舌132的內表面面將形成擋風面,形成噪音和影響性能)。
此外,本實施例中的風道13在靠近的圓弧面41的位置設置定位機構50,使導流弧面精準定位在風口處。
根據上述的實施例可以知道,無導流結構40時,風向偏向右邊,與正面法向形成較大夾角,增加導流結構40后,風向居中,冷風不會吹到面板30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該空調器包括風道部件,該風道部件為上述實施例中的風道部件。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1、通過增加與風道配合的導流結構從而糾正風向,提高用戶舒適性體驗。
2、糾正風向,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面板上,解決面板凝露問題。
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