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芯體,具體是一種適用于新風換氣機的全熱交換器,屬于新風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新風換氣機簡稱新風機,是一種有效的空氣凈化設備,能夠使室內空氣產生循環,一方面把室內污濁的空氣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鮮的空氣經過殺菌,消毒、過濾等措施后,再輸入到室內,讓房間里每時每刻都是新鮮干凈的空氣,新風機通過自主送風和引風,使室內空氣實現對流,從而最大程度地進行室內空氣置換,新風機內置多功能凈化系統保證進入室內的空氣潔凈健康。
全熱交換器是一個熱量回收裝置,是指新風換氣機在送風和排風的同時進行熱量回收的裝置,全熱交換器能夠使室內能量與室外的能量達到平衡,實現雙向流熱回收。
全熱交換器通常是通過全熱換熱芯體實現對經過全熱交換器的送風和排風進行熱量交換,新風換氣機工作時,室內排風和進風分別呈正交叉方式流經全熱換熱芯體時,由于氣流分隔板兩側氣流存在著溫差和蒸汽分壓差,兩股氣流通過分隔板時呈現傳熱傳質現象,引起全熱交換過程。
現有的全熱換熱芯體通常采用翅片結構,即采用在通道內設置多個并排設置的翅片以增大接觸換熱面積,但這種傳統的并排翅片結構的全熱換熱芯體的熱交換效率不高;而且傳統的并排翅片結構的全熱換熱芯體對送回風進行整流和導流的效果不明顯,易使進回風氣流在全熱交換器內部形成紊亂氣流、換熱功耗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風換氣機用全熱交換器,能夠在進一步增大換熱面積的基礎上實現對送回風進行有效整流和導流、防止進回風氣流形成紊亂氣流、降低換熱功耗,特別適用于新風換氣機的雙向流熱回收工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新風換氣機用全熱交換器包括頂面層、底面層和全熱交換單元;所述全熱交換單元包括支撐框架、分隔板和整流導流翅片組;所述的支撐框架為菱形結構,支撐框架內部自上而下被多件均布設置的分隔板分隔為多層結構;整流導流翅片組固定安裝在多層結構的層與層之間,包括多個翅片板,多個翅片板沿分隔板板面方向對應傾斜設置并首尾連接呈端面為連續的W形結構,連續的W形結構的多個翅片板構成氣流通道,且上一層的氣流通道與下一層的氣流通道互相垂直交叉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分隔板上設有熱交換膜。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翅片板首尾連接的位置設置成圓弧形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翅片板首尾連接位置的圓弧形結構的圓心角設置為60°。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翅片板的表面沿條形孔長度方向上設有垂直于翅片板板面的凹凸槽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的分隔板和整流導流翅片組均采用鋁質材質。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翅片板是厚度為1mm的鋁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風換氣機用全熱交換器的整流導流翅片組的翅片板由于是沿分隔板板面方向對應傾斜設置并首尾連接呈端面為連續的W形結構、連續的W形結構的多個翅片板構成氣流通道,因此不僅能加大換熱面積還能對送回風起到整流導流作用、防止進回風氣流形成紊亂氣流、降低換熱功耗;由于翅片板首尾連接的位置設置成圓弧形結構,因此可以減少通道內的風壓損失;由于圓弧形結構的圓心角設置為60°,60°的角度設置既可保障風壓損失控制在30pa內、同時又可保障足夠充分的熱交換面積;由于翅片板的表面沿條形孔長度方向上設有垂直于翅片板板面的凹凸槽結構,因此可以實現復合強化傳熱,特別適用于新風換氣機的雙向流熱回收工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全熱交換單元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全熱交換單元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中:1、分隔板,2、整流導流翅片組,21、翅片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本新風換氣機用全熱交換器包括頂面層、底面層和全熱交換單元。
所述全熱交換單元包括支撐框架、分隔板1和整流導流翅片組2;所述的支撐框架為菱形結構,如圖1、圖2所示,支撐框架內部自上而下被多件均布設置的分隔板1分隔為多層結構;整流導流翅片組2固定安裝在多層結構的層與層之間,包括多個翅片板21,多個翅片板21沿分隔板1板面方向對應傾斜設置并首尾連接呈端面為連續的W形結構,連續的W形結構的多個翅片板21構成氣流通道,且上一層的氣流通道與下一層的氣流通道互相垂直交叉設置,連續的W形結構的多個翅片板21不僅能加大換熱面積還能對送回風起到整流導流作用、防止進回風氣流在全熱交換器內部亂竄。
本新風換氣機用全熱交換器在使用時,室內排風和進風分別經相鄰層的多個翅片板21構成的呈正交叉方式的氣流通道進出全熱交換器,氣流流經全熱換熱芯體時由于分隔板1兩側氣流存在著溫差和蒸汽分壓差,兩股氣流經過分隔板1時呈現傳熱傳質現象,實現全熱交換過程。
為了提高氣流的傳熱傳質效率,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分隔板1上設有熱交換膜,熱交換膜可以快速實現熱量傳導,進而提高氣流的傳熱傳質效率。
為了減小氣流通道內的風壓損失,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如圖2所示,所述的翅片板21首尾連接的位置設置成圓弧形結構,圓弧形結構可以減少通道內的風壓損失。
為了進一步減小氣流通道內的風壓損失,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翅片板21首尾連接位置的圓弧形結構的圓心角設置為60°,60°的角度設置既可保障風壓損失控制在30pa內、同時又可保障足夠充分的熱交換面積。
為了實現強化傳熱,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如圖3所示,所述的翅片板21的表面沿條形孔長度方向上設有垂直于翅片板21板面的凹凸槽結構,當氣流經過翅片板21時會引起傳熱傳質材料的受迫振動,進而實現氣體的低速湍流,同時使得換熱表面的污垢減少,降低污垢熱阻,進而實現復合強化傳熱的目的,在迎面風速較高的時振動幅度加大,傳熱強化力度加大,即使在風速較高時也可以保證熱交換效果。
由于鋁的熱導率為236W/mk,熔點為663℃,導熱性能較好,因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的分隔板1和整流導流翅片組2均采用鋁質材質。
為了保證足夠的熱交換能力和剛變形能力,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的翅片板21是厚度為1mm的鋁板。
本新風換氣機用全熱交換器的整流導流翅片組2的翅片板21由于是沿分隔板1板面方向對應傾斜設置并首尾連接呈端面為連續的W形結構、連續的W形結構的多個翅片板21構成氣流通道,因此不僅能加大換熱面積還能對送回風起到整流導流作用、防止進回風氣流形成紊亂氣流、降低換熱功耗;由于翅片板21首尾連接的位置設置成圓弧形結構,因此可以減少通道內的風壓損失;由于圓弧形結構的圓心角設置為60°,60°的角度設置既可保障風壓損失控制在30pa內、同時又可保障足夠充分的熱交換面積;由于翅片板21的表面沿條形孔長度方向上設有垂直于翅片板21板面的凹凸槽結構,因此可以實現復合強化傳熱,特別適用于新風換氣機的雙向流熱回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