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領域,具體是一種節能型加熱器。
背景技術:
加熱器是由加熱元件和附件組成的器件,操作時使加熱元件通電并發熱,利用熱傳導的原理將加熱元件周圍的液體加熱至一定溫度?,F有的加熱器的加熱元件通常直接設置在周圍的液體中,一旦加熱元件受損,很可能導致漏電現象的發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安全性能低,無法實現水與通電組件的分離,同時,加熱過程緩慢,加熱不均勻,降低了加熱的效率和效果,加熱時產生的熱量容易散失,增加了電力消耗,加熱成本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節能型加熱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節能型加熱器,包括保溫筒、鐵芯筒和螺旋導流葉片,所述保溫筒上端開口處螺紋連接密封端蓋,密封端蓋上端中部連接熱水出水管,密封端蓋下端中部連接鐵芯筒,鐵芯筒內部設有導向管,導向管外壁設有螺旋導流葉片,螺旋導流葉片與鐵芯筒之間形成螺旋導流腔,所述鐵芯筒與保溫筒之間形成預熱腔,保溫筒上端側面連接冷水注水管,冷水注水管連通預熱腔,所述保溫筒底部設置為儲污室,所述保溫筒外部纏繞有感應線圈。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向管頂端固定在密封端蓋上,導向管內部設置為中空管芯。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旋導流腔與熱水出水管連通,密封端蓋上開設有通孔。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溫筒底端連接排污管,排污管上安裝有排污閥,排污管連通儲污室。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感應線圈外側的保溫筒上包裹有絕緣護套。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一種節能型加熱器,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鐵芯筒在磁場中受到電磁感應產生渦流而發熱,冷水在預熱腔吸收鐵芯筒向外散發的熱量,減少鐵芯筒的熱量傳遞到保溫筒而向外散失,節能環保,然后沿螺旋導流腔向上流動,同時,吸收鐵芯筒向內散發的熱量再次加熱,螺旋導流腔延長了水流的加熱路徑,使水加熱更充分,加熱后的熱水從熱水出水管輸出,加熱效果好,加熱效率高,節能環保,安全性能高,相對于傳統的電加熱器,實現了水與通電組件的分離,不易發生漏電的危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熱水出水管、2-密封端蓋、3-絕緣護套、4-感應線圈、5-保溫筒、6-鐵芯筒、7-儲污室、8-排污管、9-排污閥、10-冷水注水管、11-預熱腔、12-螺旋導流腔、13-螺旋導流葉片、14-導向管、15-中空管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節能型加熱器,包括保溫筒5、鐵芯筒6和螺旋導流葉片13,所述保溫筒5采用pe樹脂制成的開口向上的圓柱狀筒體結構,結構強度高,保溫效果好,所述保溫筒5上端開口處螺紋連接密封端蓋2,密封端蓋2上端中部連接熱水出水管1,密封端蓋2下端中部連接鐵芯筒6,鐵芯筒6內部設有導向管14,導向管14頂端固定在密封端蓋2上,導向管14內部設置為中空管芯15,降低了導向管14的重量,導向管14外壁設有螺旋導流葉片13,螺旋導流葉片13與鐵芯筒6之間形成螺旋導流腔12,螺旋導流腔12與熱水出水管1連通,密封端蓋2上開設有實現螺旋導流腔12與熱水出水管1連通的通孔。
所述鐵芯筒6與保溫筒5之間形成預熱腔11,保溫筒5上端側面連接冷水注水管10,冷水注水管10連通預熱腔11,所述保溫筒5底部設置為儲污室7,保溫筒5底端連接排污管8,排污管8上安裝有排污閥9,排污管8連通儲污室7,冷水通過冷水注水管10注入保溫筒5后,水中雜質沉淀到儲污室7內,定期打開排污閥9,便于將儲污室7內污物從排污管8排出,防止污物堵塞保溫筒5。
所述保溫筒5外部纏繞有感應線圈4,感應線圈4外側的保溫筒5上包裹有絕緣護套3,使用時,感應線圈4的接線端電連接高頻交變電流,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高頻交變電流產生磁場,鐵芯筒6在磁場中,受到電磁感應產生渦流而發熱,冷水注水管10注入的冷水在預熱腔11吸收鐵芯筒6向外散發的熱量,減少鐵芯筒6的熱量傳遞到保溫筒5而向外散失,預熱后的冷水向下流動至鐵芯筒6底端,然后沿螺旋導流腔12向上流動,同時,吸收鐵芯筒6向內散發的熱量再次加熱,螺旋導流腔12延長了水流的加熱路徑,使水加熱更充分,加熱后的熱水從熱水出水管1輸出,加熱效果好,加熱效率高,節能環保,安全性能高,相對于傳統的電加熱器,實現了水與通電組件的分離,不易發生漏電的危險。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