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制冷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冷柜專用的蒸發器。
背景技術:
蒸發器是制冷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有冷柜類制冷設備,尤其是臥式冷柜的應用中,蒸發器通常使用蒸發器,即將光管纏繞在冷凍室的內膽壁上,制冷劑通過在蒸發管中流動,帶走冷凍室內的熱量,實現制冷,該類蒸發器具有成本低、纏繞安裝方便的特點,因此被大量使用。
上述蒸發器在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例如冷柜的冷凍室內膽壁上的纏繞方式,通常可以分為上供下回和下供上回兩種方式,上述兩種蒸發器的纏繞方式各有利弊,但都存在制冷劑進入蒸發器的初始段蒸發溫度較高,吸熱能力較強,而在蒸發器中的結束段蒸發溫度降低,吸熱能力也降低,使得冷凍室內上下溫度不一致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蒸發器以及冷柜,用以最大限度發揮冷柜的制冷能力。
本發明的提供一種冷柜專用的蒸發器,由蒸發管繞制冷設備的內膽纏繞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器的蒸發管包括第一部分蒸發管和第二部分蒸發管,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上而下纏繞,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毛細管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下而上纏繞,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壓縮機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和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通過三通管連接,所述三通管的出口與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連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一進口與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連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用于與第二毛細管連接;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所述蒸發管為金屬管,所述蒸發管的壁厚為1.0mm;所述蒸發器的蒸發管包括第一部分蒸發管和第二部分蒸發管,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下而上纏繞,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下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毛細管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上而下纏繞,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下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壓縮機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和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通過三通管連接,所述三通管的出口與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連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一進口與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連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用于與第二毛細管連接;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所述蒸發管為金屬管,所述蒸發管的壁厚為1.0mm;所述冷柜的制冷系統中采用如權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蒸發器。
本發明提供的蒸發器以及冷柜,其中的蒸發器,通過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纏繞方式,使得制冷劑也能夠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交叉流通;或者是通過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纏繞方式,使得制冷劑也能夠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交叉流通,能夠最大程度的均衡制冷劑的吸熱能力,使得制冷設備內膽各處的溫度相近,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換熱制冷效果,可以既提高制冷量的利用效率,又能夠改善上部的制冷速度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三。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四。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三通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使用圖2所示的蒸發器的制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蒸發器,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一,如圖1所示,該蒸發器由蒸發管繞制冷設備的內膽纏繞而成,蒸發器的蒸發管包括第一部分蒸發管11和第二部分蒸發管12,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11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上而下纏繞,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11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毛細管21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12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下而上纏繞,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12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壓縮機22的第二接口。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蒸發器,通過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纏繞方式,使得制冷劑也能夠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交叉流通,能夠最大程度的均衡制冷劑的吸熱能力,使得制冷設備內膽各處的溫度相近,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換熱制冷效果,可以既提高制冷量的利用效率,又能夠改善上部的制冷速度體驗。另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二,如圖2所示的,可以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蒸發器中,在第一部分蒸發管11和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12之間通過三通管13連接,所述三通管13的出口與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12連接,所述三通管13的第一進口與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11連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用于與第二毛細管23連接。本實施例中,通過三通管,將蒸發器分為兩種不同規格的蒸發器,其中一個蒸發面積較大的蒸發器,即由第一部分蒸發管和第二部分蒸發管構成的蒸發器;以及一個蒸發面積較小的蒸發器,即僅包括第二部分蒸發管的蒸發器,該蒸發器采取自下而上的纏繞方式設置在制冷設備的內膽上,相當于自下而上逐段制冷,制冷量的利用效率較高,耗電量較小。
本實施例中提供的上述具有兩種蒸發面積的蒸發器,能夠適應于需要兩種制冷能力的制冷系統中,在需要大制冷能力時,可以使用蒸發面積較大的蒸發器,即通過第一毛細管注入制冷劑,而當需要較小的制冷能力時,可以使用蒸發面積較小的蒸發器,即通過第二毛細管注入制冷劑。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蒸發器可以以多種方式纏繞并分布在內膽壁上,例如,上述第一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其中階梯間距排布是在內膽壁上纏繞蒸發管時,相鄰的蒸發管之間的間距自上而下逐漸增大,或自上而下逐漸減小,上述第二部分蒸發管也可以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且具體的,其中的蒸發管為金屬管,例如銅管、鋁管或鍍鋅鋼管,所述蒸發管的壁厚為1.0mm。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另一種蒸發器,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光管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三,該蒸發器的設計思路與圖1所示的蒸發器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該蒸發器的蒸發管為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纏繞方式,具體的,如圖3所示,該蒸發器由蒸發管繞制冷設備的內膽纏繞而成,蒸發器的蒸發管包括第一部分蒸發管31和第二部分蒸發管32,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31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下而上纏繞,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31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毛細管41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32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自上而下纏繞,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32位于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上部位置設置有用于連接壓縮機42的第二接口。
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蒸發器,通過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纏繞方式,使得制冷劑也能夠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交叉流通,能夠最大程度的均衡制冷劑的吸熱能力,使得制冷設備內膽各處的溫度相近,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換熱制冷效果。
另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四,如圖4所示的,可以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蒸發器中,在第一部分蒸發管31和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32之間通過三通管33連接,所述三通管33的出口與所述第二部分蒸發管12連接,所述三通管33的第一進口與所述第一部分蒸發管31連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用于與第二毛細管43連接。本實施例中,通過三通管,將蒸發器分為兩種不同規格的蒸發器,其中一個蒸發面積較大的蒸發器,即由第一部分蒸發管和第二部分蒸發管構成的蒸發器;以及一個蒸發面積較小的蒸發器,即僅包括第二部分蒸發管的蒸發器,該蒸發器采取自上而下的纏繞方式設置在制冷設備的內膽上,該種制冷方式,優先制冷上部,然后逐步制冷下部,從上部體檢到的制冷速度較快。本實施例中提供的上述具有兩種蒸發面積的蒸發器,能夠適應于需要兩種制冷能力的制冷系統中,在需要大制冷能力時,可以使用蒸發面積較大的蒸發器,即通過第一毛細管注入制冷劑,而當需要較小的制冷能力時,可以通過第二毛細管注入制冷劑。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蒸發器可以以多種方式纏繞并分布在內膽壁上,例如,上述第一部分蒸發管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其中階梯間距排布是在內膽壁上纏繞蒸發管時,相鄰的蒸發管之間的間距自上而下逐漸增大,或自上而下逐漸減小,上述第二部分蒸發管也可以沿所述制冷設備的內膽壁等間距排布或以階梯間距排布。且具體的,其中的蒸發管為金屬管,例如銅管、鋁管或鍍鋅鋼管,所述蒸發管的壁厚為1.0mm。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三通管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該三通管包括第一進口51、第二進口52和出口53,具體的,該三通管可以應用到上述圖2或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本發明實施例中圖3所示的蒸發器也可應用到圖5所示的制冷系統中,區別僅在于,其中具有較小換熱面積的蒸發器,即第二部分蒸發管是自上而下纏繞;具有較大面積的蒸發器,即第一部分蒸發管和第二部分蒸發管組成的蒸發器是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方式纏繞。
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