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的內循環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裝置,特別是對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改進。
技術背景目前處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有采用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的,其特點是在處理池中填充有活性污泥,池底安裝有帶噴孔的布水器,污水從布水器噴出后,與懸浮于水中的活性污泥接觸,被截留吸附和降解。由于工業產生的高濃度廢水水質波動較大,受厭氧污泥負荷的限制,停留時間與上流速度不相匹配,上流速度一般低于0.8m/Hr,該速度不能滿足污泥流化床的懸浮流化要求;另外由于濃度的變化,廢水有機負荷隨之變化,會對系統中微生物生長造成影響;同時,有機負荷過高,導致產酸率大于產氣率,揮發酸將累積而使PH值下降,破壞產甲烷階段的正常進行,使整個反應失去平衡,從而使處理效率大幅度降低。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改進的內循環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其結構簡單,既可保證處理后的出水均勻進入后續處理設備,又可增加廢水在處理池內的循環,穩定上流速度,增強廢水與污泥的物質能量交換,緩沖廢水有機負荷,提高裝置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使裝置的處理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解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方案是在現有的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UASB)處理廢水裝置基礎上,處理池中填充有活性污泥,池底安裝有帶噴孔的布水器,進行了如下改進,即在處理池旁設置一與其隔離的循環集水池,循環集水池的下部通過循環泵與處理池中布水器接通,上部通過溢流口與處理池上部溢流出水堰連通,在循環集水池上部裝有收水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依次表示收水器1、循環集水池2、循環泵3、布水器4、處理池5、三相分離器6。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現有的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UASB)處理廢水裝置為圖中的左邊部分,即在處理池5中填充有活性污泥,池底安裝有帶噴孔的布水器4,污水由布水器4向上噴出,使池中污泥處于懸浮流化狀態,在與廢水的接觸過程中,對廢水中的懸浮物起到截留吸附和降解作用。本裝置的改進方案是,在處理池5旁設置一與其隔離的循環集水池2,循環集水池2的下部通過循環泵3與處理池5中的布水器4接通,上部通過溢流口與處理池5上部溢流出水堰連通。在循環集水池2上部裝有收水器1,從而可使池中上部澄清的水連續流出。廢水及循環集水池2下部的水一起進入布水器4,調整閥門的開合度,使布水器布水后廢水上流速度為0.8m/hr~1.2m/hr,確保厭氧污泥呈懸浮流化狀態,以獲得設備的最佳處理效果。
本實用新型在現有的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基礎上,僅增加了循環集水池和循環泵,所增加的設施結構簡單,因此整個設備的投資費用不會增加很多。但是,這一技術改進卻可增加廢水在UASB池內的循環,提高廢水在池內的上流速度,確保污泥處于懸浮流化狀態,強化活性污泥與廢水的接觸程度,由于污泥均勻懸浮于水中,形成一層過濾層,對廢水中的懸浮物也起到了截留吸附作用,使裝置的處理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由于內循環的作用,使進入UASB系統內的有機污染物濃度得到稀釋,減小有毒物質對系統的危害,同時穩定有機負荷,確保系統出水相對穩定。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內循環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在處理池中填充有活性污泥,池底安裝有帶噴孔的布水器,其特征在于在處理池旁設置一隔離的循環集水池,循環集水池的下部通過循環泵與處理池中布水器接通,上部通過溢流口與處理池上部溢流出水堰連通,在循環集水池上部裝有收水器。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內循環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其特征在于處理池中布水器布水后廢水上流速度為0.8m/hr~1.2m/hr。
專利摘要改進的內循環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裝置,特別是對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改進。本裝置在現有的上流式厭氧污泥流化床處理廢水裝置基礎上,進行了如下改進在處理池旁設置一隔離的循環集水池,循環集水池的下部通過循環泵與處理池中布水器接通,上部通過溢流口與處理池上部溢流出水堰連通,在循環集水池上部裝有收水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既可保證處理后的出水均勻進入后續處理設備,又可增加廢水在處理池內的循環,穩定上流速度,增強廢水與污泥的物質能量交換,緩沖廢水有機負荷,提高裝置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使裝置的處理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文檔編號C02F3/28GK2721625SQ200420061330
公開日2005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16日
發明者鄭一新 申請人:鄭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