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級厭氧污水處理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城市配套市政管網區域的厭氧污水處理設備,屬于污水處 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廢水厭氧處理技術因其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及能產生能量等優點,而得到較 快的發展。特別是水力停留時間(HRT)與生物固體停留時間(SRT)的分離而導致高效反應 器的研制和推廣,使污水厭氧處理技術成為污水生物處理兩大技術之一。從已開發的反應 器系統來看,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膨脹顆粒污泥床(EGSB)、內循環(IC)反應器、厭氧 折流板反應器(ABR)及其衍生的其它系統應用最廣。這些反應器內部能自然生成具有出色 降解有機物能力的和優越沉降性能的厭氧顆粒污泥。與好氧處理相比,厭氧處理的優勢在 于(1)不需要供氧,節省操作費用;(2)污泥產生量比好氧過程少3 20倍,污泥易處理; ⑶投資少,容易維護等;(4)有機負荷高,適用于高濃度廢水的處理;(5)要求進水水溫范 圍較廣,高中常溫均可;(6)厭氧過程產生沼氣,使貯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得到回收。但這些技術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如反應器內污泥濃 度較低,厭氧微生物生長環境不良,厭氧處理的速率和效率都較低,出水水質不穩定,處理 效率難以進一步提高,需要動力等問題,在市政管網未覆蓋區域具有較大的應用局限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厭氧污水處理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運行成本低、管理 方便、處理效果穩定、處理效率高的適用于無城市配套市政管網區域的多級厭氧污水處理 設備。本實用新型的多級厭氧污水處理設備采用以下技術方案該多級厭氧污水處理設備包括通過隔墻隔開的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 池、第三厭氧接觸池和沉淀池;第一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總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 ;第 二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二厭氧接觸池進水口與第一厭氧接 觸池出水口連接;第三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三厭氧接觸池進 水口與第二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沉淀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總出水口,沉淀池 進水口與第三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池和第三厭氧接觸 池內均設有填料架,填料架之間填充有聚丙烯彈性立體填料。污水依次流經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池和第三厭氧接觸池,最后經沉淀 池出水。采用三級厭氧接觸工藝,在各級厭氧接觸池內培養各自相對適宜的微生物種群,為 其創造更為適宜的成長環境,利于厭氧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機物,使有機物降解充分,保證 系統穩定運行達標排放。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多級厭氧接觸后沉淀實現污水中有機物的降解,無需 動力,分散處理靈活,運行成本低,配套組合設置,無需人工管理,處理效果穩定、處理效率高,地埋安放不占用土地,利于推廣。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沿A-A線的剖視圖。圖3是圖1中沿B-B線的剖視圖。圖4是圖1中沿C-C線的剖視圖。圖中1、第一厭氧接觸池,2、第二厭氧接觸池,3、第三厭氧接觸池,4、沉淀池,5、第 一厭氧接觸池出水口,6、第二厭氧接觸池進水口,7、第二厭氧接觸池出水口,8、填料,9、總 進水口,10、總出水口,11、第三厭氧接觸池進水口,12、第三厭氧接觸池出水口,13、沉淀池 進水口,14、上填料架,15、下填料架,16、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多級厭氧污水處理設備包括一個主 體,該主體通過隔墻隔開分為第一厭氧接觸池1、第二厭氧接觸池2、第三厭氧接觸池3和沉 淀池4四部分,主體的頂部設有一個通孔16。第一厭氧接觸池1的底部設有總進水口 9,上 部設有出水口 5 ;第二厭氧接觸池2的底部設有進水口 6,上部設有出水口 7,第二厭氧接觸 池進水口 6與第一厭氧接觸池出水口 5連接;第三厭氧接觸池3的底部設有進水口 11,上部 設有出水口 12,第三厭氧接觸池進水口 11與第二厭氧接觸池出水口 7連接;沉淀池4的底 部設有進水口 13,上部設有總出水口 10,沉淀池進水口 13與第三厭氧接觸池出水口 12連 接,沉淀池4的底部呈錐形(參見圖3)。第一厭氧接觸池1、第二厭氧接觸池2和第三厭氧 接觸池3內均設有上填料架14和下填料架15 (參見圖2),上填料架14和下填料架15之間 填充有聚丙烯彈性立體填料8。污水由總進水口 9進入第一厭氧接觸池1,由第一厭氧接觸池1依次流經第二厭氧 接觸池2和第三厭氧接觸池3,最后經沉淀池4出水。三級厭氧接觸池內填充的聚丙烯彈性 立體填料8比表面積大,生物量大,具有一定剛性的彈性絲條受水流的沖擊,產生輕微的顫 動而引成紊流,增加了水(有機物)與微生物的接觸,提高了傳質效應、促進微生物的新陳 代謝,從而強化了廢水的處理效率;同時耐沖擊負荷,厭氧微生物的有機負荷率高,不會出 現生物濾池的堵塞和沖洗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截留水中的懸浮物,所以也不會出現厭氧懸 浮污泥床的跑泥問題。采用三級厭氧接觸工藝,在各級厭氧接觸池內培養各自相對適宜的 微生物種群,為其創造更為適宜的成長環境,利于厭氧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機物,使有機物 降解充分,保證系統穩定運行達標排放;本身采用的厭氧接觸工藝使得大部分污泥(厭氧 微生物)固定生長在填料上,從而厭氧反應器剩余污泥量極少。沉淀池可以對厭氧接觸后 的污水進行泥水分離,保證出水水質。本實用新型具體以下特點1.能耗大大降低,而且還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氣);2.污泥產量很低;3.厭氧微生物有可能對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機物進行降解或部分降 解;[0020]4.反應過程較為復雜——厭氧消化是由多種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協同工 作的一個連續的微生物過程;5.在市政管網未覆蓋區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應用性,相對集中式處理設施而言 一次性投資低,運行成本低,污泥量很少,管理方便;因其埋地設置,不占用土地。采用組合 裝置,占地面積小,無動力,處理效果穩定,處理效率高。
權利要求一種多級厭氧污水處理設備,包括通過隔墻隔開的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池、第三厭氧接觸池和沉淀池;其特征是第一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總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二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二厭氧接觸池進水口與第一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第三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三厭氧接觸池進水口與第二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沉淀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總出水口,沉淀池進水口與第三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池和第三厭氧接觸池內均設有填料架,填料架之間填充有聚丙烯彈性立體填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級厭氧污水處理設備,包括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池、第三厭氧接觸池和沉淀池;第一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總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二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二厭氧接觸池進水口與第一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第三厭氧接觸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出水口,第三厭氧接觸池進水口與第二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沉淀池的底部設有進水口,上部設有總出水口,沉淀池進水口與第三厭氧接觸池出水口連接;第一厭氧接觸池、第二厭氧接觸池和第三厭氧接觸池內均設有填料架,填料架之間填充有聚丙烯彈性立體填料。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無需動力,運行成本低,處理效果穩定、處理效率高。
文檔編號C02F3/28GK201713413SQ20102019929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4日
發明者張克峰, 張勇, 張延浩, 張永舉, 王永磊, 王琳, 陳文兵, 陳文娟, 陳鵬 申請人: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