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及回收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及回收系統。該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包括槽體、開設于槽體上的進料口、至少兩條導料槽和沖槽管路,所述導料槽分別與進料口連通、且傾斜于進料口布置,所述沖槽管路連接于導料槽一側;該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還包括砂石分離單元、水力旋流分離器、攪拌池和沉淀池,所述砂石分離單元包括有濕混凝土回收機和砂石分離振動篩,濕混凝土回收機與回收槽進料口連通。上述回收槽,使用時每個罐車獨自使用一條傾斜的導料槽,可大大縮短導料槽的長度,進而縮短殘余濕混凝土的輸送距離,上述系統可以實現免混凝土結構基礎的平地洗車、殘余濕混凝土輸送順暢的要求。
【專利說明】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及回收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回收【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及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對混凝土生產企業環保的要求以及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殘余濕混凝土回收設備逐漸在國內混凝土生產企業推廣開來。殘余濕混凝土回收機的前端需要回收槽用作接罐車排出的殘余濕混凝土,并將殘余濕混凝土輸送至殘余濕混凝土回收機。
[0003]現有市場上的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的回收槽通常采用兩個或多個罐車共用一條長槽型,傾斜的溜槽結構。此種結構決定了殘余濕混凝土的輸送距離較長,存在需要設備使用方制作較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基礎的斜坡洗車位、輸送殘余混凝土不順暢易堵的兩個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槽及回收系統,可以實現免混凝土結構基礎的平地洗車、殘余濕混凝土輸送順暢的要求。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體、開設于槽體上的進料口、至少兩條導料槽和沖槽管路,所述導料槽分別與進料口連通、且傾斜于進料口布置,所述沖槽管路連接于導料槽一側。
[0006]進一步的,還包括閘板,所述閘板設置于進料口處用于調節進料口的流速。
[0007]進一步的,導料槽設有兩條,且兩條導料槽以進料口為中線對稱布置。
[0008]進一步的,槽體上設有支撐板,該支撐板設置于導料槽間以銜接多條導料槽。
[0009]一種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包括上述的回收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砂石分離單元、水力旋流分離器、攪拌池和沉淀池,所述砂石分離單元包括有濕混凝土回收機和砂石分離振動篩,濕混凝土回收機與回收槽進料口連通。
[0010]進一步的,水力旋流分離器上開有進口、低濃度泥漿水出口和高濃度泥漿水出口,該進口與濕混凝土回收機的溢流口連接、低濃度泥漿水出口與攪拌池連通、高濃度泥漿水出口連接于回收槽上。
[0011]進一步的,沉淀池上設有可開合的排漿通道和溢流通道,該排漿通道與溢流通道分別與攪拌池連通。
[0012]進一步的,還包括自動控制單元,該自動控制單元用于監控整套系統運行情況。
[0013]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使用時每個罐車獨自使用一條傾斜的導料槽,可大大縮短導料槽的長度,進而縮短殘余濕混凝土的輸送距離;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系統可以實現免混凝土結構基礎的平地洗車、殘余濕混凝土輸送順暢的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殘余濕混凝土回收槽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殘余濕混凝土回收槽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8]參照圖1至圖2所示,一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1,包括槽體11、開設于槽體上的進料口 12、兩條導料槽13、兩條沖槽管路14、支撐板15和閘板16,兩條導料槽13分別以進料口 12與進料口連通、且以進料口為起點、發散傾斜于進料口 12布置,沖槽管路14連接于導料槽13 —側,支撐板15為銜接兩導料槽13的三角斜板,閘板16設置于進料口 12處用于調節進料口的流速。
[0019]參照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包括回收槽1、砂石分離單元2、水力旋流分離器3、攪拌池4、沉淀池5、自動控制單元6 ;
[0020]砂石分離單元2包括有濕混凝土回收機21和砂石分離振動篩22,濕混凝土回收機21上開有裝料口 211、卸料口 212和溢料口 213,裝料口 211與回收槽I的進料口 12相連,砂石分離振動篩22設于濕混凝土回收機21的卸料口 212處;
[0021]水力旋流分離器3上設有進口 31、低濃度泥漿水出口 32、高濃度泥漿水出口 33,進口 31與濕混凝土回收機21的溢流口 213連接,低濃度泥漿水出口 32通入攪拌池4中,高濃度泥漿水出口 33接于回收槽I上;
[0022]攪拌池4與沖槽管路14的進水管路連通,攪拌池4為可移動的箱式或筒式結構,攪拌池4內設有攪拌器41;
[0023]沉淀池5上設有可開合的排漿通道51、溢流通道52,沉淀池5通過排漿通道51、溢流通道52與攪拌池6連通;
[0024]自動控制單元6包括有用于監控整套系統運行情況的控制流程圖。
[0025]參照圖1至圖3所示,上述用于參與混凝土回收的系統的工作路程如下:
[0026]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在使用時,混凝土運輸車100開到回收槽I處,啟動洗車加水管路進行加水清洗;
[0027]清洗后的殘余混凝土倒入回收槽1,在沖槽管路14的高壓水流的沖擊輔助下,通過回收槽的進料口 12進入濕混凝土回收機21中進行充分的清洗和分離,洗凈的骨料被推送至卸料口 212排出,經砂石分離振動篩22篩分后循環利用;
[0028]由濕混凝土回收機溢流口 213流出的泥漿水經進口 31被抽入水力旋流分離器3,濃度符合混凝土生產要求的泥漿水通過低濃度泥漿水出口 32排入攪拌池4,而水力旋流分離器3提濃后的高濃度泥漿水(含顆粒)通過高濃度泥漿水出口 33借由回收槽I排入濕混凝土回收機21中進行二次處理;
[0029]攪拌池4內的攪拌器41間歇式攪拌,以防止泥漿水沉淀凝固,部分泥漿水通過高壓污水泵輸送到攪拌主樓污水箱中待用;
[0030]當用戶泥漿水使用量少或者不用,可通過排漿通道51將攪拌池4內的泥漿排入沉淀池5沉淀,再由鏟車挖走,以防止泥漿水在攪拌池4內沉淀結塊。
[0031]自動控制單元6用于監控整套系統運行情況。
[0032]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若干【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體、開設于槽體上的進料口、至少兩條導料槽和沖槽管路,所述導料槽分別與進料口連通、且傾斜于進料口布置,所述沖槽管路連接于導料槽一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閘板,所述閘板設置于進料口處用于調節進料口的流速。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料槽設有兩條,且兩條導料槽以進料口為中線對稱布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的回收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體上設有支撐板,該支撐板設置于導料槽間以銜接多條導料槽。
5.一種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包括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所述的回收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砂石分離單元、水力旋流分離器、攪拌池和沉淀池,所述砂石分離單元包括有濕混凝土回收機和砂石分離振動篩,濕混凝土回收機與回收槽進料口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旋流分離器上開有進口、低濃度泥漿水出口和高濃度泥漿水出口,該進口與濕混凝土回收機的溢流口連接、低濃度泥漿水出口與攪拌池連通、高濃度泥漿水出口連接于回收槽上。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上設有可開合的排漿通道和溢流通道,該排漿通道與溢流通道分別與攪拌池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殘余濕混凝土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自動控制單元,該自動控制單元用于監控整套系統運行情況。
【文檔編號】B09B3/00GK204247675SQ201420683615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3日
【發明者】余延華, 呂輝祥, 姚亞鵬 申請人:福建南方路面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