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液處理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染色廢液的特殊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如今,世界面臨的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破壞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而其中大部分的污染都有工廠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現在,越來越多的環保公司加入到環境保護這個行列,工廠污染物排放也得到有效控制,但空氣PM指數過高、重度霧霾和水源惡化卻經常發生。而國家對有效三廢處理方法和裝置的需求日益遞增,但處理裝置都存在許多不足:1、成本造價太高,一臺廢液處理裝置的成本遠遠高于企業的預算,對中小型企業造成的壓力太大;2、運營成本高,維護麻煩,有些處理裝置雖然高效、快捷,但如果發生機器故障,很難修理;3、裝置消耗能耗大,有些工藝和方法雖然可以達到水處理的排放標準,但處理起來所消耗的時間太長、費用太高;4、工藝復雜,不利于日常運行和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染色廢液特殊處理裝置,該處理裝置能縮短的工藝流程,減少運營成本,成本耗能低,非常適合企業廢液的處理。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染色廢液特殊處理裝置,包括沉淀室和過濾吸附室,所述沉淀室設于所述過濾吸附室上方,所述沉淀室內部設有攪拌器,頂部設有廢液進液管和加藥管,底部設有污泥排放管,在所述沉淀室上還設有清水排放管,所述清水排放管的下端與所述污泥排放管下端均伸入所述過濾吸附室內,在所述過濾吸附室內設有至少一層過濾吸附層。
優選的,所述過濾吸附層的過濾吸附面均為波浪形,并且設有兩層,分別為上過濾吸附層和下過濾吸附層。
優選的,所述上過濾吸附層對應所述污泥排放管,且所述上過濾吸附層包括粗格柵和粗過濾層。
優選的,所述粗格柵截面為L型結構,所述粗過濾層設于所述L型結構的橫邊上。
優選的,所述粗過濾層為過濾棉層。
優選的,所述下過濾吸附層對應所述清水排放管,且所述下過濾吸附層包括細格柵和細過濾層。
優選的,所述細過濾層為活性炭層。
優選的,所述加藥管上設有加藥開關閥和計量加藥泵,并在所述加藥管的進藥端密封連接加藥箱。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特殊工藝將攪拌和沉淀、過濾和吸附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效的減少了工藝流程;沉淀室和和過濾吸附室的特殊設計,有效避免故障的發生,可以有效減少公司運營成本,增加污水處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廢液進液管,2-加藥管,3-計量加藥泵,4-加藥箱,5-攪拌器,6-沉淀室,7-清水排放管,8-污泥排放管,9-粗過濾層,10-粗格柵,11-過濾吸附室,12-細過濾層,13-細格柵,14-排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描述。
參照附圖1所示的一種染色廢液特殊處理裝置,包括沉淀室6和過濾吸附室11,所述吸附過濾室底部設有排水管14,沉淀室6為PP耐腐蝕裝置,其容量在50-200L之間,所述沉淀室6的下方為錐形結構,所述沉淀室6設于所述過濾吸附室11上方,所述沉淀室6內部設有攪拌器5,頂部設有廢液進液管1和加藥管2,底部設有污泥排放管8,廢液進液管1上還設置污水開關閥,在所述沉淀室6上還設有清水排放管7,清水排放管7設于所述沉淀室6的側邊,下層的污泥排放管8為單獨排放口,并且優先排放,側邊清水排放管7上設有調節閥可上下調節,方便排放,所述清水排放管7的下端與所述污泥排放管8下端均伸入所述過濾吸附室11內,在所述過濾吸附室11內設有兩層過濾吸附層;過濾吸附室11中的水可以循環利用,再循環回沉淀室6,進行清洗。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過濾吸附層的過濾吸附面均為波浪形,兩層過濾吸附層分別為上過濾吸附層和下過濾吸附層,并且過濾吸附層由不銹鋼材質固定;所述上過濾吸附層對應所述污泥排放管8,且所述上過濾吸附層包括粗格柵10和粗過濾層9;所述粗格柵10截面為L型結構,所述粗過濾層9設于所述L型結構的橫邊上;所述粗過濾層9為過濾棉層;所述下過濾吸附層對應所述清水排放管7,且所述下過濾吸附層包括細格柵13和細過濾層12;所述細過濾層12為活性炭層;因此,過濾和吸附共用一個池,并且從上到下依次由過濾棉層、粗格柵10、活性炭層、細格柵13組成,過濾和吸附材質可以隨時更換。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加藥管2上設有加藥開關閥和計量加藥泵3,并在所述加藥管2的進藥端密封連接加藥箱4,加藥箱4中的藥為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可以提高污泥的絮凝效果,促進混凝造粒,提高廢液的處理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處理方法是:廢料通過廢液進液管1加入到沉淀室6,沉淀室6中的攪拌器5開始工作,快速攪拌,攪拌過程中通過計量泵定量向沉淀室6內加藥,并在沉淀室6中進行4~6h沉淀,待上層液體完全變清后,取上層清液質檢合格后,開啟污泥排放管8上的開關閥出料,待沒有污泥出來后,開啟清水排放管7上的側邊閥,將上層清液排盡,剩余的廢液和廢水進入吸附沉淀室6后經過吸附層和石墨層、格柵的作用下,最終得到的工業廢水,檢測合格后通過排水管14排出并加以循環利用,攪拌完成后,將沉淀室6內上層合格的清水直接向外排放,待排放至不合格的廢液和廢水那層后,將剩余的廢液和廢水通過清水排放管7排放到吸附過濾室進行二次處理;上層的清水可以循環利用,再循環回沉淀室6,進行清洗。
將攪拌和沉淀融合在一起,并且實現上層清水和下層污泥分開排放;過濾和吸附融合在一起,通過使用過濾棉層、活性炭層和粗格柵10以及細格柵13的搭配使用的過濾吸附室11,通雙層分開過濾吸附的設計增加過濾吸附面積,有效防止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