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商用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鑒于我國餐廚垃圾的特殊性,我國餐廚廢棄物的技術選擇不能盲目照搬國外案例。國外的處理思路偏向于減量化、無害化,我國餐廚廢棄物量大、有機質含量高,處理思路要尋求資源化,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循環利用。
但是餐廚垃圾的資源化難主要表現在收運環節。含水量過高造成了餐廚垃圾的處理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餐廚垃圾的成分中,85%以上是水分,無論是做厭氧消化或是生物堆肥處理,從物流角度上都是不經濟的。一噸水通過下水道進入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成本大約1元左右, 而通過餐廚垃圾收集后進行交通運輸的成本要100元甚至200元以上。一些餐廚企業為了湊足數量,采取往垃圾里摻水等方法,除了面上浮著一層油花花,下面幾乎是水,收運的效率大大降低。含水量過高也使得餐廚垃圾加快了腐蝕進程,資源化利用率降低。
現有的餐廚垃圾的脫水方式有加熱蒸發方式和離心脫水方式的脫水率低,脫水率僅達50%,減容率約40%,而且加熱蒸發方式和離心脫水方式的能耗高,另外加熱蒸發方式和離心脫水方式只能間歇運行,連續作業性能差,處理速度慢,影響了廚房的工作效率和環境。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脫水效率高、能耗底的商用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商用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它包括用于將餐廚垃圾研磨擊碎的研磨部、用于將研磨部研磨擊碎后的餐廚垃圾脫水甩干的脫水部,
所述研磨部包括研磨殼體、安裝于所述研磨殼體內的研磨腔、安裝于所述研磨腔內且將所述研磨腔分為上研磨腔和下研磨腔的研磨組件、安裝于所述研磨殼體內且位于下研磨腔下方的研磨電機,所述研磨電機的轉軸穿過研磨腔的底部與所述研磨組件相傳動連接,所述下研磨腔與所述研磨殼體上均開有開口,兩個開口形成垃圾的排出口,
所述脫水部包括脫水殼體、設置于所述脫水殼體內的脫水機構,所述脫水殼體下端部開設有與所述排出口相連通的垃圾的進料口、其上端部開設有垃圾的出料口,所述脫水機構包括轉動連接于所述脫水殼體內的用于擠干垃圾的螺旋葉片、與所述螺旋葉片相傳動連接的脫水電機。
優化的,所述研磨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研磨殼體內的研磨圈、與所述研磨電機的轉軸相固定連接且位于研磨圈內的研磨盤,所述研磨圈為呈筒狀的圈本體,圈本體的內側周圈間隔設有多個研磨條,其內側底部設有向其軸心延伸的研磨凸起,所述研磨凸起突出于所述研磨條外,所述研磨盤位于所述研磨凸起上方且其周圍具有研磨齒輪。
進一步地,所述研磨盤上連接有重型研磨塊,所述重型研磨塊對著的所述研磨圈內壁的側面上開設有貫穿所述重型研磨塊上下端面的研磨槽,與上述側面相對的側面以及上端面之間設有弧形過渡面。
優化的,所述脫水機構還包括與所述脫水電機相傳動連接且豎直設置的脫水轉軸,所述螺旋葉片固定于所述脫水轉軸上,所述進料口與出料口均位于所述脫水殼體的側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脫水轉軸的上端連接有用于擠壓、排出垃圾撥片,所述撥片與所述脫水轉軸相垂直其兩端具有向下延伸的翼部。
優化的,所述脫水部還包括脫水箱體,所述脫水殼體以及脫水機構安裝于所述脫水箱體內,所述脫水箱體在所述進料口和出料口相對的位置上分別開設有進料孔和出料孔。
優化的,所述脫水殼體的側壁為網格狀。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商用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將餐廚垃圾經過研磨部的研磨和脫水部的脫水處理,從源頭上控制水分,有效地縮短餐廚垃圾的收集、運輸過程,避免了餐廚垃圾收運對環境的污染,大幅降低餐廚垃圾收運成本,保證餐廚垃圾收運的經濟性, 實現餐廚垃圾的就地回收,再將餐廚垃圾收運環節節省下來的部分資金補貼給一些餐飲企業,激勵餐飲企業自覺自愿地將餐廚垃圾交給餐廚垃圾生物處理廠,不但解決了餐廚垃圾生物處理廠餐廚垃圾的收運和運行問題,大幅提高餐廚垃圾生物處理廠的利潤率,同時還會大幅減少執法成本,并且矯正了餐廚垃圾扭曲非法的利益鏈, 真正實現餐廚垃圾的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研磨圈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研磨盤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重型研磨塊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脫水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脫水機構和脫水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脫水部的分解視圖(圖中虛線表示各部件安裝位置);
以上附圖中:1、研磨部;2、脫水部;11、研磨殼體;12、研磨腔;13、研磨組件;121、上研磨腔;122、下研磨腔;131、研磨圈;132、研磨盤;133、研磨條;134、研磨凸起;135、研磨電機;136、重型研磨塊;137、研磨槽;21、脫水殼體;22、脫水機構;23、脫水箱體;24、支撐腿;211、進料口;212、出料口;213、固定塊;221、螺旋葉片;222、脫水電機;223、脫水轉軸;224、撥片;225、安裝板;231、安裝塊;232、進料孔;233、出料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商用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包括用于將餐廚垃圾研磨擊碎的研磨部1、用于將研磨部研磨擊碎后的餐廚垃圾脫水甩干的脫水部2。研磨部1安裝于水池下方,脫水部2位于研磨部1一側。
如圖2、3、4所示,研磨部1包括研磨殼體11、安裝于研磨殼體11內的研磨腔12、安裝于研磨腔12內且將研磨腔12分為上研磨腔121和下研磨腔122的研磨組件13、安裝于研磨殼體12內且位于下研磨腔122下方的研磨電機14,研磨電機14的轉軸穿過研磨腔12的底部與研磨組件13相傳動連接,下研磨腔122與研磨殼體11上均開有開口,兩個開口形成垃圾的排出口15,研磨組件13包括固定于研磨殼體11內的研磨圈131、與研磨電機135的轉軸相固定連接且位于研磨圈內的研磨盤132,研磨圈131為呈筒狀的圈本體,圈本體的內側周圈間隔設有多個研磨條133,其內側底部設有向其軸心延伸的研磨凸起134,研磨凸起134突出于研磨條133外,研磨盤132位于研磨凸起134上方,其周圍具有研磨齒輪,上下端面上開設有貫穿的研磨孔。研磨盤132上連接有重型研磨塊136,重型研磨塊136對著的研磨圈131內壁的側面上開設有貫穿重型研磨塊136上下端面的研磨槽137,與上述側面相對的側面以及上端面之間設有弧形過渡面。研磨槽137與研磨條133之間形成鋸齒狀研磨空間,極大的提高了研磨效率。
研磨部工作原理:餐廚垃圾從頂部入口放入研磨部后落在研磨腔底部的重型研磨塊和研磨盤上,大骨頭或硬度大的餐廚垃圾由重型研磨器研磨擊碎,和其他餐廚垃圾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推向研磨腔的內壁,經過研磨盤上的重型研磨塊以及研磨盤齒輪和研磨圈內壁的研磨條和研磨凸起的研磨,餐廚垃圾被研磨成極細小顆粒,隨著水流流入脫水部。餐飲業的所有食物垃圾都能被研磨,即使偶爾的一些和食物垃圾混著一起的紙制品,比如餐巾紙,紙杯,紙盤等也能處理。
如圖5、6、7所示,脫水部2包括脫水殼體21、設置于脫水殼體21內的脫水機構22、脫水箱體23、安裝于脫水箱體23底部的支撐腿24,脫水殼體21以及脫水機構22安裝于脫水箱體23內。脫水殼體21的側壁為網格狀,被擠出污水能迅速與餐廚垃圾分離,脫水殼體21下端部開設有與排出口15相連通的垃圾的進料口211、其上端部開設有垃圾的出料口212,脫水機構22包括轉動連接于脫水殼體21內的用于擠干垃圾的螺旋葉片221、與螺旋葉片221相傳動連接的脫水電機222、與脫水電機222相傳動連接且豎直設置的脫水轉軸223、與脫水轉軸223上端相轉動連接用于使脫水轉軸223定位的安裝板225,螺旋葉片221固定于脫水轉軸223上,進料口211與出料口212均位于脫水殼體21的側壁上。脫水轉軸223的上端部連接有用于擠壓、排出垃圾撥片224,撥片224與脫水轉軸223相垂直其兩端具有向下延伸的翼部,安裝板225的兩端固定在脫水箱體23上,脫水殼體21側壁上端具有多個固定塊213,脫水箱體23上具有多個與固定塊213相配合的安裝塊231,固定塊213與安裝塊231一一對應固定連接,且連接面為楔形面,楔形面拼合形成的錐形體上小下大。由于脫水機構通過旋轉將垃圾向上輸送擠壓脫水,脫水殼體21內的垃圾會對脫水殼體21具有向上的摩擦力以及向法向移動的推力,而楔形塊能有效抵消這兩個力,防止長時間使用造成脫水殼體21的松動,脫水箱體23在進料口211和出料口212相對的位置上分別開設有進料孔232和出料孔233。
餐廚垃圾流入脫水部后,85%以上的水分經過螺旋葉片沿著網格狀的脫水殼體側壁向外被擠出,餐廚垃圾殘渣也經過螺旋葉片沿著脫水殼體向上至脫水殼體頂部后由不斷旋轉的撥片從脫水箱體的出料孔撥排出而落入在收集筒中。
綜上,本商用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脫水效率高,脫水率可達85%,垃圾體積降低85%以上。
2).能耗低,本項目螺旋脫水方式能耗低,整體能耗可降低60%以上。
3).處理速度快,處理規模大,最高每小時可處理1000kg/h以上。
4).一體化設計,可將不銹鋼水池、操作臺等設備與研磨部和脫水部結合為一體,使得商用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一體化程度更高、所需空間更小,可以與其它廚房設備融合安裝在一起。
5).研磨部可將餐飲業的所有食物垃圾研磨,一些和食物垃圾混著一起的紙制品,比如餐巾紙,紙杯,紙盤等也能處理。
6).操作更方便,食材經料理后的產生的垃圾可直接撥入研磨部入口進行處理。
7).連續作業,本項目螺旋脫水方式可以連續運行,實現餐廚垃圾的即產即清,保證了廚房的工作效率和環境,而加熱蒸發方式和離心脫水方式只能間歇運行,影響了廚房的工作效率和環境,特別是對于垃圾產量大的規模餐飲單位。
8).資源化, 處理后的產品能作為有機肥的原料進入市場,形成餐廚垃圾處理的產業鏈,實現餐廚垃圾的循環利用。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