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防潮箱,尤其涉及一種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
背景技術:
目前,凡是需要防止潮濕或避免霉變的物品如電子產品、檔案資料、古玩字畫等,人們首選的保存方法是將它們放在帶有除濕主機的防潮箱內,以確保長期保存和使用。除濕主機是防潮箱內的核心部件,防潮箱的干燥性能完成取決于除濕主機的性能。現有除濕器的種類比較多,如公開號為CN2606285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防潮箱除濕裝置”,包括上、下殼體、帶網孔的干燥盒、于干燥盒內的發熱機構、導熱板、樞設在上、下殼體上下方的上、下閥板和一個由形狀記憶合金線圈和拉簧構成的驅動機構以及一個用來控制發熱機構并藉此使驅動機構作用的主控機構。其中,發熱機構設于干燥盒內的中間位置,干燥盒內于發熱機構的周圍填充滿干燥劑,從而共同形成吸濕模塊。但由于該干燥盒內的干燥劑容量大,使得發熱功率高且除濕時間長,造成能耗大,另外,由于干燥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不夠,導致吸濕能力不突出。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耗低且吸排濕速度快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包括帶網孔的干燥盒、帶網孔的分隔元件及兩發熱片,所述分隔元件整體呈倒“T”,所述分隔元件設于干燥盒內并將干燥盒的內部空間分隔成位于所述內部空間底部的第一風道、位于所述第一風道上側中部的第二風道、及位于所述第一風道上側且分別位于第二風道兩側的兩除濕區,所述兩發熱片分別設于兩除濕區內,每一除濕區內于發熱片的周圍填充滿顆粒狀的干燥劑。所述分隔元件包括底板、由所述底板的兩側分別向下延伸的兩側板、及由所述底板頂面中部向上延伸并呈間隔設置的兩隔板,所述第一風道位于所述底板與干燥盒的底壁之間,所述第二風道位于所述兩隔板之間且位于干燥盒的頂壁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兩隔板的底端通過一連接板連接,并通過所述連接板與底板相固定。所述干燥盒呈方形,包括上蓋及與上蓋相結合的下蓋。所述干燥盒為鋁制網盒。所述干燥劑為分子篩干燥劑。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通過在帶網孔的干燥盒內設置帶網孔的分隔元件,以在干燥盒內形成第一風道、第二風道、及由第二風道隔開的兩除濕區,使得每一除濕區內干燥劑在該除濕區的所有面均能夠與空氣接觸,大大地增加了干燥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使吸濕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對于使用凡得瓦爾力來吸排濕的干燥劑來說,可提升兩倍的吸排濕速度,并而通過設置第一風道與第二風道,發熱片加熱時可產生自然對流,無需使用風扇強制對流即可達到自然強制對流的能力,以得到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干燥盒內通過分隔元件分隔成獨立的兩除濕區并在每一除濕區內分別設置發熱片,使得發熱片可選用比現有發熱片功率小的發熱片,相對于現有發熱片,由于每一發熱片所使用的干燥劑減少一半以上,所以發熱片的加熱時間及溫度都可以下調到現有設計值的1/2甚至更低,從而無需長時間加熱即可達到工作效果,相較于現有設計其用電量可下降50%以上,是一項節能減碳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新產品;該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無需增加對流方式,且無需改變現有除濕主機的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下降的顯著效果。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實現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相信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與特點,應當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描述,將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顯而易見。附圖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的橫截面示意圖;圖3為圖I中沿A-A線的剖視圖;圖4為圖2所示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中分隔元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至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的一較佳實施例。該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包括帶網孔11的干燥盒10、帶網孔21的分隔元件20及兩發熱片30,所述分隔元件20整體呈倒“T”,所述分隔元件20設于干燥盒10內并將干燥盒10的內部空間分隔成位于所述內部空間底部的第一風道101、位于所述第一風道101上側中部的第二風道102、及位于所述第一風道101上側且分別位于第二風道102兩側的兩除濕區103,所述兩發熱片30分別設于兩除濕區103內,每一除濕區103內于發熱片30的周圍填充滿顆粒狀的干燥劑40。所述分隔元件20包括底板22、由所述底板22的兩側分別向下延伸的兩側板23、及由所述底板22頂面中部向上延伸并呈間隔設置的兩隔板24,所述第一風道101位于所述底板22與干燥盒10的底壁12之間,所述第二風道102位于所述兩隔板24之間且位于干燥盒10的頂壁13與所述底板22之間。所述兩隔板24的底端通過一連接板25連接,并通過所述連接板25與底板22相固定。所述干燥盒10呈方形,包括上蓋14及與上蓋14相結合的下蓋15。所述干燥盒10為鋁制網盒,但不限於網狀。所述干燥劑40為分子篩干燥劑。[0024]上述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通過在帶網孔的干燥盒內設置帶網孔的分隔元件,以在干燥盒內形成第一風道、第二風道、及由第二風道隔開的兩除濕區,使得每一除濕區內干燥劑在該除濕區的所有面均能夠與空氣接觸,大大地增加了干燥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使吸濕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對于使用凡得瓦爾力來吸排濕的干燥劑來說,可提升兩倍的吸排濕速度,并而通過設置第一風道與第二風道,發熱片加熱時可產生自然對流,無需使用風扇強制對流即可達到自然強制對流的能力,以得到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干燥盒內通過分隔元件分隔成獨立的兩除濕區并在每一除濕區內分別設置發熱片,使得發熱片可選用比現有發熱片功率小的發熱片,相對于現有發熱片,由于每一發熱片所使用的干燥劑減少一半以上,所以發熱片的加熱時間及溫度都可以下調到現有設計值的1/2甚至更低,從而無需長時間加熱即可達到工作效果,相較于現有設計其用電量可下降50%以上,是一項節能減碳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新產品;該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無需增加對流方式,且無需改變現有除濕主機的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下降的顯著效果。以上所述,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后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帶網孔的干燥盒、帶網孔的分隔元件及兩發熱片,所述分隔元件整體呈倒“T”,所述分隔元件設于干燥盒內并將干燥盒的內部空間分隔成位于所述內部空間底部的第一風道、位于所述第一風道上側中部的第二風道、及位于所述第一風道上側且分別位于第二風道兩側的兩除濕區,所述兩發熱片分別設于兩除濕區內,每一除濕區內于發熱片的周圍填充滿顆粒狀的干燥劑。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元件包括底板、由所述底板的兩側分別向下延伸的兩側板、及由所述底板頂面中部向上延伸并呈間隔設置的兩隔板,所述第一風道位于所述底板與干燥盒的底壁之間,所述第二風道位于所述兩隔板之間且位于干燥盒的頂壁與所述底板之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兩隔板的底端通過一連接板連接,并通過所述連接板與底板相固定。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盒呈方形,包括上蓋及與上蓋相結合的下蓋。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盒為鋁制網盒。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劑為分子篩干燥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包括帶網孔的干燥盒、帶網孔的分隔元件及兩發熱片,分隔元件整體呈倒“T”,所述分隔元件設于干燥盒內并將干燥盒的內部空間分隔成位于所述內部空間底部的第一風道、位于第一風道上側中部的第二風道、及位于所述第一風道上側且分別位于第二風道兩側的兩除濕區,兩發熱片分別設于兩除濕區內,每一除濕區內于發熱片的周圍填充滿顆粒狀的干燥劑。本實用新型的防潮箱用除濕主機的吸濕模塊,大大地增加了干燥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吸濕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發熱片的加熱時間及溫度都可下調一半,無需長時間加熱即可達到工作效果,用電量可下降50%以上,是一項節能減碳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新產品。
文檔編號B01D53/28GK202700327SQ20122029375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0日
發明者蘭義梅 申請人:東莞市高強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