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攪拌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消毒液用低能耗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消毒是指殺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學的方法來達到消毒的作用。用于消毒的化學藥物叫做消毒劑。理想的消毒劑應具備殺菌譜廣、殺菌能力強、作用速度快、穩(wěn)定性好、毒性低、腐蝕性低、刺激性小、易溶于水、對人和動物安全及價廉易得、對環(huán)境污染程度低等特點。液狀的消毒劑又稱消毒液,要使用消毒液時,應該對消毒液進行攪拌,使消毒液混合均勻,從而使消毒液的消毒效果更理想,這樣便于消毒液的使用,同時便于消毒液消毒效果的充分發(fā)揮。
現(xiàn)有的消毒液攪拌設備存在攪拌效率低、高能耗和設備操作復雜的缺點,因此亟需設計一種攪拌效率高、能耗低和操作簡單的消毒液用低能耗攪拌設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現(xiàn)在的消毒液攪拌設備攪拌效率低、高能耗和設備操作復雜的缺點,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攪拌效率高、能耗低和操作簡單的消毒液用低能耗攪拌設備。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這樣一種消毒液用低能耗攪拌設備,包括有攪拌箱、出液管、閥門、密封圈、第一軸承座、第一皮帶輪、第一搖桿、第一轉軸、第一旋轉葉片、攪拌桿、支板、密封毛氈、第二軸承座、第二轉軸、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第三軸承座、第三轉軸、平皮帶、第二皮帶輪、第二搖桿;攪拌箱的右壁下方通過法蘭連接的方式連接有出液管,出液管上設有閥門,攪拌箱的右壁下方開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內設有密封圈,攪拌箱的右壁下方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軸承座,第一軸承座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穿過第一通孔和密封圈,第一轉軸和密封圈接觸,第一轉軸右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旋轉葉片,第一轉軸上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皮帶輪,第一皮帶輪左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搖桿,攪拌箱的頂部開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內設有密封毛氈,攪拌箱的頂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軸承座和第三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位于第三軸承座的右方,第二軸承座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上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錐齒輪,第二轉軸穿過第二通孔和密封毛氈,第二轉軸和密封毛氈接觸,第二轉軸底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支板,支板底部左側和右側均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攪拌桿,攪拌桿上開有小孔,第三軸承座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三轉軸,第三轉軸上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錐齒輪和第二皮帶輪,第二錐齒輪位于第二皮帶輪的右方,第二錐齒輪和第一錐齒輪嚙合,第二皮帶輪和第一皮帶輪之間繞有平皮帶,第三轉軸左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搖桿。
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第一橡膠墊和第二橡膠墊,第一搖桿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橡膠墊,第二搖桿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橡膠墊。
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第二旋轉葉片,攪拌桿底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旋轉葉片。
優(yōu)選地,攪拌箱的立體形狀為長方體形。
優(yōu)選地,支板的材質為優(yōu)質鋼材。
工作原理:起初,攪拌箱內裝有適量的消毒液。當要對消毒液進行攪拌時,人工可以坐著搖動第一搖桿,第一搖桿帶動第一轉軸轉動,第一轉軸帶動第一皮帶輪和第一旋轉葉片轉動,第一旋轉葉片將攪拌消毒液,同時第一皮帶輪通過平皮帶帶動第二皮帶輪轉動,第二皮帶輪帶動第三轉軸轉動,第三轉軸帶動第二錐齒輪轉動,第二錐齒輪帶動第一錐齒輪轉動,第一錐齒輪通過第二轉軸帶動支板和攪拌桿轉動,這時攪拌桿將對攪拌箱內的消毒液進行攪拌。第一旋轉葉片和攪拌桿對攪拌箱內的消毒液同時進行攪拌時,可以使消毒液攪拌的更均勻,同時加快消毒液的攪拌效率。當工人坐著轉動第一搖桿時,工人可以站起來,搖動第二搖桿,這時第一旋轉葉片和攪拌桿將繼續(xù)對消毒液進行攪拌,這樣可以為工人提供多種的攪拌方式,使工人有一定的活動空間。當攪拌箱內的消毒液攪拌好后,工人停止攪拌,工人打開閥門,攪拌好的消毒液將從出液管流到下一地方。
因為還包括有第一橡膠墊和第二橡膠墊,第一搖桿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橡膠墊,第二搖桿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橡膠墊,所以當工人在轉動第一搖桿或第二搖桿時,第一橡膠墊或第二橡膠墊將增大工人和第一搖桿或第二搖桿的接觸面積,從而保護工人的手,同時工人將更輕松的轉動第一搖桿或第二搖桿。
因為還包括有第二旋轉葉片,攪拌桿底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旋轉葉片,所以當攪拌桿在攪拌攪拌箱內的消毒液時,第二旋轉葉片增大了攪拌桿和消毒液的接觸面積,從而對消毒液進行攪拌時,可以攪拌的更均勻和更快速,進而可以縮短攪拌的時間。
(3)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對消毒液進行攪拌時,使消毒液的攪拌達到了更均勻和攪拌速度更快的效果,且由于裝置操作簡單和裝置結構簡單,工人簡單易懂,很容易對消毒液進行攪拌,同時工人有兩種攪拌的方式,工人可以隨時變換方式,從而提高攪拌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第三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攪拌箱,2-出液管,3-閥門,4-密封圈,5-第一軸承座,6-第一皮帶輪,7-第一搖桿,8-第一通孔,9-第一轉軸,10-第一旋轉葉片,11-小孔,12-攪拌桿,13-支板,14-第二通孔,15-密封毛氈,16-第二軸承座,17-第二轉軸,18-第一錐齒輪,19-第二錐齒輪,20-第三軸承座,21-第三轉軸,22-平皮帶,23-第二皮帶輪,24-第二搖桿,25-第一橡膠墊,26-第二橡膠墊,27-第二旋轉葉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消毒液用低能耗攪拌設備,如圖1-3所示,包括有攪拌箱1、出液管2、閥門3、密封圈4、第一軸承座5、第一皮帶輪6、第一搖桿7、第一轉軸9、第一旋轉葉片10、攪拌桿12、支板13、密封毛氈15、第二軸承座16、第二轉軸17、第一錐齒輪18、第二錐齒輪19、第三軸承座20、第三轉軸21、平皮帶22、第二皮帶輪23、第二搖桿24;攪拌箱1的右壁下方通過法蘭連接的方式連接有出液管2,出液管2上設有閥門3,攪拌箱1的右壁下方開有第一通孔8,第一通孔8內設有密封圈4,攪拌箱1的右壁下方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軸承座5,第一軸承座5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轉軸9,第一轉軸9穿過第一通孔8和密封圈4,第一轉軸9和密封圈4接觸,第一轉軸9右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旋轉葉片10,第一轉軸9上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皮帶輪6,第一皮帶輪6左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搖桿7,攪拌箱1的頂部開有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內設有密封毛氈15,攪拌箱1的頂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軸承座16和第三軸承座20,第二軸承座16位于第三軸承座20的右方,第二軸承座16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轉軸17,第二轉軸17上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錐齒輪18,第二轉軸17穿過第二通孔14和密封毛氈15,第二轉軸17和密封毛氈15接觸,第二轉軸17底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支板13,支板13底部左側和右側均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攪拌桿12,攪拌桿12上開有小孔11,第三軸承座20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三轉軸21,第三轉軸21上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錐齒輪19和第二皮帶輪23,第二錐齒輪19位于第二皮帶輪23的右方,第二錐齒輪19和第一錐齒輪18嚙合,第二皮帶輪23和第一皮帶輪6之間繞有平皮帶22,第三轉軸21左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搖桿24。
還包括有第一橡膠墊25和第二橡膠墊26,第一搖桿7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橡膠墊25,第二搖桿24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橡膠墊26。
還包括有第二旋轉葉片27,攪拌桿12底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旋轉葉片27。
攪拌箱1的立體形狀為長方體形。
支板13的材質為優(yōu)質鋼材。
工作原理:起初,攪拌箱1內裝有適量的消毒液。當要對消毒液進行攪拌時,人工可以坐著搖動第一搖桿7,第一搖桿7帶動第一轉軸9轉動,第一轉軸9帶動第一皮帶輪6和第一旋轉葉片10轉動,第一旋轉葉片10將攪拌消毒液,同時第一皮帶輪6通過平皮帶22帶動第二皮帶輪23轉動,第二皮帶輪23帶動第三轉軸21轉動,第三轉軸21帶動第二錐齒輪19轉動,第二錐齒輪19帶動第一錐齒輪18轉動,第一錐齒輪18通過第二轉軸17帶動支板13和攪拌桿12轉動,這時攪拌桿12將對攪拌箱1內的消毒液進行攪拌。第一旋轉葉片10和攪拌桿12對攪拌箱1內的消毒液同時進行攪拌時,可以使消毒液攪拌的更均勻,同時加快消毒液的攪拌效率。當工人坐著轉動第一搖桿7時,工人可以站起來,搖動第二搖桿24,這時第一旋轉葉片10和攪拌桿12將繼續(xù)對消毒液進行攪拌,這樣可以為工人提供多種的攪拌方式,使工人有一定的活動空間。當攪拌箱1內的消毒液攪拌好后,工人停止攪拌,工人打開閥門3,攪拌好的消毒液將從出液管2流到下一地方。
因為還包括有第一橡膠墊25和第二橡膠墊26,第一搖桿7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橡膠墊25,第二搖桿24外圍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橡膠墊26,所以當工人在轉動第一搖桿7或第二搖桿24時,第一橡膠墊25或第二橡膠墊26將增大工人和第一搖桿7或第二搖桿24的接觸面積,從而保護工人的手,同時工人將更輕松的轉動第一搖桿7或第二搖桿24。
因為還包括有第二旋轉葉片27,攪拌桿12底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旋轉葉片27,所以當攪拌桿12在攪拌攪拌箱1內的消毒液時,第二旋轉葉片27增大了攪拌桿12和消毒液的接觸面積,從而對消毒液進行攪拌時,可以攪拌的更均勻和更快速,進而可以縮短攪拌的時間。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