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合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增加活性及循環時間的多回路混合器。
背景技術:
傳統的液體混合是在容器內對多種液體進行機械攪拌,通過激烈的攪拌作用將不同的液體混合在一起,這樣的機械攪拌方法得到的液體混合物均勻度高,但同時存在能耗大、設備損耗大等缺陷,尤其是用于污水處理時的污水混合,污水里存在的污染物和固體顆粒等會對攪拌裝置造成損壞;另外,由于機械攪拌需要提供動力的電機、電機支撐架以及儲料容器等設備,混合后的液體還需要相應的液體輸出設備,使用設備較多且投入較大,使得液體物料的混合及輸出成本較高,這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
現有技術公開了申請號為201120143906.0的一種液體混合器,該種混合器,包括混合罐,混合罐的頂部通過管道設有液體進口,混合罐的底部設有出口管,出口管的下端分支同時與壓縮空氣進口管道和混合液體出口管道相連通,壓縮空氣進口管道和混合液體出口管道上分別設有壓縮空氣進口閥門和混合液體出口閥門,這種液體混合器結構簡單,但是功能性差,液體進入時不能控制液體的流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增加活性及循環時間的多回路混合器,解決了混合不徹底,液體進入時不能控制液體的流量,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增加活性及循環時間的多回路混合器,其結構包括液體A進口、液體A出口、混合桶、壓縮空氣入口、壓縮空氣通道、壓縮空氣閥門、混合液體閥門、混合液體出口、葉片、液體B進口、液體B出口、密集濾口、疏松濾口,所述液體A進口和液體B進口包括密集濾口和疏松濾口,所述液體A出口和液體B出口與混合桶的連接方式為焊接。
所述液體A進口1、液體B進口11分別設置在混合桶3的外壁上部,所述液體A出口2和液體B出口10分別設置在混合桶3的內壁上部,所述液體A進口1與所述液體A出口2相連,所述液體B進口11與所述液體B出口10相連;所述壓縮空氣入口4和混合液體出口8設置在混合桶3的底部,所述壓縮空氣入口4與壓縮空氣通道5相連,所述壓縮空氣通道5上設置有壓縮空氣閥門6,所述葉片9設置在混合桶3內部。
進一步的,所述壓縮空氣閥門控制壓縮空氣的進出。
進一步的,所述密集濾口和疏松濾口通過旋轉交換。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分兩步混合,混合更加徹底,結構簡單便于生產,本實用新型的動力全部來自壓縮空氣,減少了對電能等其他能源的消耗,節約成本,且可以通過密集濾口和疏松濾口的轉換來控制液體的流速,便于操作。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 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增加活性及循環時間的多回路混合器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增加活性及循環時間的多回路混合器液體入口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參考圖1和圖2,一種增加活性及循環時間的多回路混合器,其結構包括液體A進口1、液體A出口2、混合桶3、壓縮空氣入口4、壓縮空氣通道5、壓縮空氣閥門6、混合液體閥門7、混合液體出口8、葉片9、液體B進口11、液體B出口10、密集濾口12、疏松濾口13,所述液體A進口1和液體B進口11包括密集濾口12和疏松濾口13,所述液體A出口2和液體B出口10與混合桶的連接方式為焊接,打開壓縮空氣閥門6,葉片9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開始轉動,一種液體從液體A進口1進入從液體A出口2進入混合桶3,另一液體從液體B進口11進入從液體B出口10進入混合桶3,兩種液體在葉片9的作用下相互混合,在重力和葉片9的共同作用下兩種液體完成初步混合,然后當初步混合的液體到達混合桶3的底部時,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進一步混合,關閉壓縮空氣閥門6,葉片9停止轉動,混合液體從混合液體出口8流出來。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