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萃取設備,具體是一種對稱設置的超臨界萃取用的反應裝置。
背景技術:
物質(zhì)是以氣、液和固三種形式存在,在不同的壓力和溫度下可以相的轉換,在溫度高于某一數(shù)值時,任何大的壓力均不能使該純物質(zhì)由氣相轉化為液相,此時的溫度即被稱之為臨界溫度Tc;而在臨界溫度下,氣體能被液化的最低壓力稱為臨界壓力,當物質(zhì)所處的溫度高于臨界溫度,壓力大于臨界壓力時,該物質(zhì)處于超臨界狀態(tài),在壓溫圖中,高于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的區(qū)域就稱為超臨界區(qū),如果流體被加熱或被壓縮至其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以上狀態(tài)時,向該狀態(tài)氣體加壓,氣體不會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類似液體性質(zhì),同時還保留有氣體性能,這種狀態(tài)的流體稱為超臨界流體,傳統(tǒng)反應釜對溫度及壓力都沒有更好的把關,導致生產(chǎn)過程中出現(xiàn)很多誤差,同時也會導致反應釜實用壽命的縮短。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稱設置的超臨界萃取用的反應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對稱設置的超臨界萃取用的反應裝置,包括機架、轉動電機、反應罐、加熱油回路和冷卻管,所述機架中部設有電機槽,電機槽內(nèi)豎直設有轉動電機,轉動電機的輸出軸上自上而下設有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機架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兩個反應罐,反應罐內(nèi)設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的下端設有攪拌葉片,攪拌軸的頂端設有從動皮帶輪,其中左側的從動皮帶輪與第一皮帶輪通過第一皮帶連接,右側的從動皮帶輪與第二皮帶輪通過第二皮帶連接;反應罐外側壁的中下部包覆有加熱油回路,加熱油回路外側設有加熱油閥門,加熱油閥門與溫度自控系統(tǒng)電連接,溫度自控系統(tǒng)與安裝在下反應釜下部的測溫裝置連接;加熱油回路內(nèi)設有冷卻管,冷卻管上端連接有冷卻液進口,冷卻管下端連接有冷卻液出口,冷卻液進口上設有冷卻液閥門,冷卻液閥門與溫度自控系統(tǒng)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機架為鋁合金材料。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葉片為螺旋葉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自動對溫度進行控制,準確地控制反應釜內(nèi)的溫度,使反應釜內(nèi)萃取質(zhì)量穩(wěn)定,原料損耗降低。
附圖說明
圖1為對稱設置的超臨界萃取用的反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對稱設置的超臨界萃取用的反應裝置,包括機架1、轉動電機2、反應罐4、加熱油回路5和冷卻管6,所述機架1中部設有電機槽11,電機槽11內(nèi)豎直設有轉動電機2,轉動電機2的輸出軸21上自上而下設有第一皮帶輪22和第二皮帶輪23,機架1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兩個反應罐4,反應罐4內(nèi)設有攪拌軸3;所述攪拌軸3的下端設有攪拌葉片31,攪拌軸3的頂端設有從動皮帶輪32,其中左側的從動皮帶輪32與第一皮帶輪22通過第一皮帶24連接,右側的從動皮帶輪32與第二皮帶輪22通過第二皮帶25連接;反應罐4外側壁的中下部包覆有加熱油回路5,加熱油回路5外側設有加熱油閥門51,加熱油閥門51與溫度自控系統(tǒng)52電連接,溫度自控系統(tǒng)52與安裝在下反應釜12下部的測溫裝置53連接;加熱油回路5內(nèi)設有冷卻管6,冷卻管6上端連接有冷卻液進口61,冷卻管6下端連接有冷卻液出口62,冷卻液進口61上設有冷卻液閥門63,冷卻液閥門63與溫度自控系統(tǒng)52電連接。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nèi),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