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煤炭促進劑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煤炭促進劑振動型攪拌機。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產煤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用煤大國,建國以來,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占75%左右,預計2050年這一比例仍將高達50%以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現階段的一項長期的任務,因此合理利用煤炭資源,提高煤炭的燃燒效率,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除盡力改造燃燒裝置及工藝參數外,還需要更有效的助燃劑。按目前煤炭產量計算,如果能使煤炭熱效率提高8%、節煤8%左右,我國則每年少消耗2億噸煤,可減排10%,其工業產值可達千億元以上。
現有的煤炭促進劑攪拌裝置攪拌機構單一,攪拌均勻性及攪拌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分散性、均勻性好、系統效率高的攪拌裝置,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煤炭促進劑振動型攪拌機,包括傳動電機、減速機、固定支架、攪拌倉、密封蓋、攪拌軸、聯軸器、攪拌葉片、篩網以及振動機構;所述傳動電機通過連接件與減速機固定連接并通過固定支架固定,所述減速機下端連接攪拌軸;所述攪拌軸位于攪拌倉內部;所述攪拌倉上端通過密封蓋密封;所述攪拌葉片設置于攪拌軸上并設置多層;所述攪拌軸包括上攪拌軸與下攪拌軸,所述上攪拌軸與下攪拌軸通過聯軸器連接,所述篩網設置于上攪拌軸與下攪拌軸的連接處下方;所述振動機構設置于攪拌倉底部;所述振動機構包括底座、彈簧、振動體、振動平面、振動電機、上部重錘以及下部重錘;所述彈簧一端與底座內壁連接,另一端與振動體連接;所述振動平面即為攪拌倉底面;所述振動電機設置于振動體內部,所述振動電機上端連接上部重錘、下端連接下部重錘。
物料進入攪拌倉后不斷被攪拌葉片帶動混合均勻,并向下運動。此時,由于振動機構的作用使得塊狀物料不斷向上運動,粒徑大于篩網網孔的繼續向上運動、小于網孔的停留于篩網下方。塊狀物料不斷重復通過攪拌葉片達到分散與混合的目的。
進一步的,所述上攪拌軸的攪拌葉片層數小于下攪拌軸的攪拌葉片層數,且每層攪拌葉片數量相同。下攪拌軸處的物料粒徑相比上攪拌軸處的粒徑小,因此下攪拌軸處主要起到混合均勻的作用,上攪拌軸處主要起到塊狀物料的分散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上攪拌軸設置兩層攪拌葉片,下攪拌軸設置3層攪拌葉片,每層攪拌葉片的葉片數量為3-5片,攪拌葉片設置過多易導致成本及故障率升高,因此在保證攪拌均勻性的情況下共設置5層即可。
進一步的,所述上攪拌軸的攪拌葉片層數等于下攪拌軸的攪拌葉片層數,且自上而下每層攪拌葉片的數量增加。
進一步的,所述篩網孔徑為0.8-1.5cm,篩網孔徑過大無法使塊狀物料停留于上攪拌軸,孔徑過小又不利于多種物料的混合均勻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攪拌倉底部設置振動機構使得在物料攪拌過程中塊狀物料不斷向上運動,重復通過攪拌葉片達到分散與混合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中:1、傳動電機,2、減速機,3、固定支架,4、攪拌倉,5、密封蓋,61、上攪拌軸,62、下攪拌軸,7、聯軸器,8、攪拌葉片,9、篩網,101、底座,102、彈簧,103、振動體,104、振動平面,105、振動電機,106、上部重錘,107、下部重錘。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煤炭促進劑振動型攪拌機,包括傳動電機1、減速機2、固定支架3、攪拌倉4、密封蓋5、攪拌軸、聯軸器7、攪拌葉片8、篩網9以及振動機構;所述傳動電機1通過連接件與減速機2固定連接并通過固定支架3固定,所述減速機2下端連接攪拌軸;所述攪拌軸位于攪拌倉4內部;所述攪拌倉4上端通過密封蓋5密封;所述攪拌葉片8設置于攪拌軸上并設置多層;所述攪拌軸包括上攪拌軸61與下攪拌軸62,所述上攪拌軸61與下攪拌軸62通過聯軸器7連接,所述篩網9設置于上攪拌軸61與下攪拌軸62的連接處下方;所述振動機構設置于攪拌倉4底部;所述振動機構包括底座101、彈簧102、振動體103、振動平面104、振動電機105、上部重錘106以及下部重錘107;所述彈簧102一端與底座101內壁連接,另一端與振動體103連接;所述振動平面104即為攪拌倉4底面;所述振動電機105設置于振動體103內部,所述振動電機105上端連接上部重錘106、下端連接下部重錘107。
所述上攪拌軸61設置兩層攪拌葉片8,下攪拌軸62設置3層攪拌葉片8,每層攪拌葉片8的葉片數量為3片,攪拌葉片8設置過多易導致成本及故障率升高,因此在保證攪拌均勻性的情況下共設置5層即可。
所述篩網9孔徑為1cm,篩網9孔徑過大無法使塊狀物料停留于上攪拌軸61,孔徑過小又不利于多種物料的混合均勻性。
物料進入攪拌倉4后不斷被攪拌葉片8帶動混合均勻,并向下運動。此時,由于振動機構的作用使得塊狀物料不斷向上運動,粒徑大于篩網9網孔的繼續向上運動、小于網孔的停留于篩網9下方。塊狀物料不斷重復通過攪拌葉片8達到分散與混合的目的。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