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噴霧裝置,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間接噴霧單元的噴霧裝置。
背景技術:
桌上型空氣加濕器常應用于干燥的氣候中,其是借由將加濕器里的液體霧化噴出以提升空氣濕度。一般而言,上述霧化過程需將液體霧化為較小粒徑的液滴以避免噴出的液滴太大而造成過濕的現象。在傳統的作法中,是使用高頻振蕩片于液體中進行高速振蕩而使液體霧化,然而,在振蕩的過程中所產生熱能恐會造成機器過熱而增加機器故障的風險;另外一方面,若使用具有添加劑的液體(例如精油、香味添加液體等),熱能的產生更可能造成這些液體的變質。
有鑒于上述問題,需要提供一種可有效地將液體霧化為較小粒徑的液滴且不會有多余熱能產生的噴霧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噴霧裝置,其包含:第一儲液室,具有儲液空間以用于儲存待霧化液體;噴孔片單元,其設置于儲液室上以用于將待霧化液體噴出而形成第一霧化液滴;以及間接噴霧單元,其設置于噴出第一霧化液滴之處以承接第一霧化液滴,間接噴霧單元為一通道結構并具有一液滴出口與一液滴入口,且液滴出口位于噴霧裝置的一壁面上,及液滴入口朝向噴孔片單元噴出第一霧化液滴之處;其中液滴入口承接第一霧化液滴進入間接噴霧單元,第一霧化液滴會于通道結構內進行重復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二霧化液滴而由間接噴霧單元的液滴出口噴出。
較佳地,液滴入口的口徑大于液滴出口的口徑。
較佳地,通道結構具有第一面、第二面及一對第三面,第一面與第二面彼此相對且借由該對第三面相互連接以形成通道結構。
較佳地,第一面是相對于第二面以一預定角度傾斜而設置。
較佳地,預定角度的范圍為30度~80度。
較佳地,第二霧化液滴的粒徑小于第一霧化液滴。
較佳地,第一霧化液滴是在第一面及第二面之間進行重復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該第二霧化液滴。
較佳地,本實用新型的噴霧裝置更包含設置于第一儲液室外圍的第二儲液室,且第一儲液室與第二儲液室借由連通單元相互連接。
較佳地,第一霧化液滴進入間接噴霧單元后,在通道結構的第一面、第二面及第三面的至少其中之二間進行重復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三霧化液滴,其中,第三霧化液滴是朝液滴入口噴出。
較佳地,第三霧化液滴可落入第二儲液室中,并借由連通單元回流至第一儲液室中。
較佳地,噴孔片單元可插拔設置于第一儲液室中。
較佳地,噴孔片單元包含基座與噴孔片結構,該噴孔片結構設置于基座上,且噴孔片結構具有多個導電接點與基座上的多個對外接點電性連接。
以下借由具體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詳加說明,當更容易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的功效。
【附圖說明】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噴霧裝置的剖視圖。
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噴孔片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之間接噴霧單元的示意圖。
圖4為操作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噴霧裝置的示意圖。
【符號說明】
10 儲液空間
20 噴孔片單元
21 基座
22 噴孔片結構
23 導電接點
24 對外接點
30 間接噴霧單元
40、50 壁面
100 噴霧裝置
101 第一儲液室
102 待霧化液體
103 第二儲液室
104 連通單元
201 第一霧化液滴
202 第二霧化液滴
203 第三霧化液滴
300 通道結構
301 第一面
302 第二面
303 第三面
304 液滴入口
305 液滴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詳述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并配合圖式作為例示。除了這些詳細說明之外,本實用新型亦可廣泛地施行于其它的實施例中,任何所述實施例的輕易替代、修改、等效變化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并以申請專利范圍為準。在說明書的描述中,為了使讀者對本實用新型有較完整的了解,提供了許多特定細節;然而,本實用新型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特定細節的前提下,仍可實施。此外,眾所周知的步驟或元件并未描述于細節中,以避免對本實用新型形成不必要的限制。圖式中相同或類似的元件將以相同或類似符號來表示。特別注意的是,圖式僅為示意之用,并非代表元件實際的尺寸或數量,有些細節可能未完全繪出,以求圖式的簡潔。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的噴霧裝置100包含第一儲液室101、噴孔片單元20以及間接噴霧單元30。其中,第一儲液室101具有儲液空間10以儲存待霧化液體102(如圖4所示)。噴孔片單元20是設置于第一儲液室10的側壁上以用于將待霧化液體102噴出而形成第一霧化液滴201(如圖4所示)。請參閱圖2,其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噴孔片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噴孔片單元20可包含基座21與噴孔片結構22,噴孔片結構22是設置于基座21上,且噴孔片結構22具有多個導電接點23與基座21上的多個對外接點24電性連接。噴孔片單元20可插拔設置于第一儲液室101的壁面50上,讓使用者可輕易地置換噴孔片單元。
間接噴霧單元30可設置于噴孔片單元20噴出第一霧化液滴201之處以承接第一霧化液滴201。間接噴霧單元30的結構請參閱圖3及圖4,間接噴霧單元30為一通道結構300并具有液滴入口304以及液滴出口305,其中,液滴入口304的口徑可大于液滴出口305的口徑。液滴出口305位于噴霧裝置100的一壁面40上,而液滴入口304朝向噴孔片單元20噴出第一霧化液滴201之處。通道結構300具有第一面301、第二面302、以及一對第三面303,第一面301與第二面302彼此相對且借由該對第三面303相互連接以形成一通道結構300。特別的是,第一面301是相對于第二面302以一預定角度傾斜而設置,較佳地,第一面301可以30度~80度的角度傾斜于第二面302而設置。在本實用新型的圖式中,該通道結構300是例示性地繪示為一立體梯形,其中,第一面301是傾斜于第二面302而設置。借由具有上述通道結構的間接噴霧單元,液滴入口可承接由噴孔片單元所噴出的第一霧化液滴進入間接噴霧單元,第一霧化液滴在通道結構中不斷的撞擊而分裂為具有更小粒徑的液滴,詳細的作動將于后文中詳細說明。
接著,請參閱圖4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噴霧裝置的操作。噴孔片單元201將待霧化液體102噴出所形成的第一霧化液滴201可經由通道結構300的液滴入口304進入間接噴霧單元30中。于此,第一霧化液滴201可在通道結構300的第一面301、第二面302及第三面303的至少其中之二間進行重復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二霧化液滴202,第二霧化液滴202是由液滴出口305噴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霧化液滴201可在通道結構300的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之間進行重復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二霧化液滴202。第一霧化液滴可在間接噴霧單元中不斷的撞擊而分裂為具有更小粒徑的第二霧化液滴。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霧化液滴201進入間接噴霧單元30后,可在通道結構300的第一面301、第二面302及第三面303的至少其中的二間進行重復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三霧化液滴203,其中,第三霧化液滴203是朝向液滴入口304噴出。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噴霧裝置100可更包含第二儲液室103,其是圍繞著第一儲液室101之外圍而設置,且第一儲液室101與第二儲液室103借由連通單元104相互連接。當第一霧化液滴201經由撞擊間接噴霧單元30而產生與第二霧化液滴202方向相反之第三霧化液滴203時,第三霧化液滴203可落入第二儲液室103中,當累積至一定的容積時,其可借由連通單元104回流至第一儲液室101中。借由該回流配置,可有效地進行液體循環回收,借以達到節能環保的功效。
承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間接噴霧單元的噴霧裝置,該間接噴霧單元的第一面是以預定角度傾斜于第二面而設置,借由上述配置,可噴孔片單元噴射進入的液滴不斷地進行反復撞擊反射運動,因而可使液滴撞擊承為具有更小粒徑的液滴,借此可更細致化液體霧化的效果,可獲得更優化的噴霧品質。另外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噴霧裝置更包含回收配置,部分經由間接噴霧單元反彈的液滴可經由該回收配置再次回收利用,其具有節約環保的效能。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是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之內容并據以實施,當不能以的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