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
背景技術:
化工反應釜的廣義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學反應的容器,通過對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置,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目前,傳統使用的化工反應釜,存在以下問題:反應加熱時熱量總是存在擴散損失,加熱效率不高,同時在攪拌時攪拌槳會遇到粘稠度較大的物料時攪拌力度會得到限制,降低了攪拌效率,同時現有的化學反應釜使用的內部加熱方式,也嚴重的影響到了反應釜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包括外殼、內壁、攪拌軸、電機調速器、防爆電機和電源開關,所述外殼右側安裝有隔熱保溫層,且隔熱保溫層右側安裝有內壁,所述外殼左側安裝有蒸汽進口,所述外殼上方安裝有加料口,且加料口上方安裝有密封蓋,所述外殼下方安裝有出口密封蓋,且出口密封蓋下方安裝有出料閥手,所述外殼下方右側安裝有冷凝水出口,所述內壁內部中心處安裝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下方表面安裝有葉輪式攪拌器,所述攪拌軸上方安裝有防爆電機,所述防爆電機下方安裝有電機調速器,所述電機調速器下方安裝有旋轉軸保護罩,且旋轉軸保護罩右側安裝有溫度表,所述外殼前表面安裝有觀察窗口,且觀察窗口下方安裝有電源開關,所述電源開關右側安裝有溫度調節旋鈕,且溫度調節旋鈕右側安裝有轉速調節旋鈕。
優選的,所述內壁為金屬材料制成的防腐蝕耐磨結構。
優選的,所述內壁內部安裝有溫度傳感器。
優選的,所述轉速調節旋鈕輸出端與電機調速器輸入端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溫度調節旋鈕和轉速調節旋鈕輸入端與電源開關輸出端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安裝有蒸汽進口,相比傳統的反應釜內部加熱方式,有效的保護了反應釜的內壁,提高了反應釜的使用壽命,通過內壁為金屬材料制成的防腐蝕耐磨結構,可以有效的防止內部的腐蝕和磨損,從而提高了該反應釜的使用壽命,增加了經濟效益,通過安裝有電機調速器和轉速調節旋鈕,可以有效的控制防爆電機的轉速,從而針對不同濃度的設定不同的轉速,保證反應安全快速的進行,提高了該反應釜性能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的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殼、2隔熱保溫層、3內壁、4蒸汽進口、5加料口、6密封蓋、7冷凝水出口、8出料閥手、9出口密封蓋、10葉輪式攪拌器、11溫度傳感器、12攪拌軸、13溫度表、14旋轉軸保護罩、15電機調速器、16防爆電機、17觀察窗口、18電源開關、19溫度調節旋鈕、20轉速調節旋鈕。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包括外殼1、內壁3、攪拌軸12、電機調速器15、防爆電機16和電源開關18,外殼1右側安裝有隔熱保溫層2,且隔熱保溫層2右側安裝有內壁3,外殼1左側安裝有蒸汽進口4,外殼1上方安裝有加料口5,且加料口5上方安裝有密封蓋6,外殼1下方安裝有出口密封蓋9,且出口密封蓋9下方安裝有出料閥手8,外殼1下方右側安裝有冷凝水出口7,內壁3內部中心處安裝有攪拌軸12,攪拌軸12下方表面安裝有葉輪式攪拌器10,攪拌軸12為可旋轉結構,從而帶動葉輪式攪拌器10進行轉動,攪拌軸12上方安裝有防爆電機16,防爆電機16下方安裝有電機調速器15,電機調速器15下方安裝有旋轉軸保護罩14,且旋轉軸保護罩14右側安裝有溫度表13,溫度表13輸入端與溫度傳感器11輸出端電性連接,外殼1前表面安裝有觀察窗口17,且觀察窗口17下方安裝有電源開關18,電源開關18右側安裝有溫度調節旋鈕19,且溫度調節旋鈕19右側安裝有轉速調節旋鈕20,內壁3為金屬材料制成的防腐蝕耐磨結構,內壁3內部安裝有溫度傳感器11,轉速調節旋鈕20輸出端與電機調速器15輸入端電性連接,溫度調節旋鈕19和轉速調節旋鈕20輸入端與電源開關18輸出端電性連接。
工作原理:當使用一種新型節能化工反應釜時,首先將蒸汽進口4連接好,再通過加料口5向內壁3內部要入反應原料,關閉密封蓋6,此時打開電源開關18,通過轉速調節旋鈕20,打開防爆電機16,然后設定好轉速,此時防爆電機16開始工作,帶動攪拌軸12表面的葉輪式攪拌器10開始工作,對反應原料進行攪拌,加快反應,同時蒸汽通過蒸汽進口4進入反應釜內,為內壁3加熱,加快反應速度,當反應完成后,此時可以通過出料閥手8打開出口密封蓋9,放下反應好的原料,整個裝置完整運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