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一種觸控屏生產設備,具體的說是一種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
背景技術:
觸控屏,可用手指觸摸操作進行人機對話,常用于手機、PDA、電腦、導航儀等產品中。用戶通過觸控屏可直接對設備進行操作,省去了操作按鍵,增強了人機的互動性。
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電容式觸控屏,該種觸控屏已經成為手機、筆記本等電子設備新的觸摸設備。由于電容式觸控屏與傳統的觸控屏相比,具有多點觸控技術,其定位更加精準可靠。同時觸控屏又分為全貼合屏和非全貼合屏,而全貼合屏作為目前較為主流的屏幕,其相比非全貼合屏而言,由于顯示屏和觸控屏之間沒有空氣層,從而可避免灰塵進入屏幕內,可在提升顯示效果的同時,還能夠降低整塊屏幕的厚度,提升用戶的觸感。
由于全貼合屏的制作難度遠遠大于非全貼合屏,可分為In Cell和On Cell技術,但無論是那種技術,在生產過程中,都需要將玻璃蓋板與帶有觸控功能的顯示屏進行貼合,而在貼合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先通過在玻璃蓋板上涂邊框膠,然后再在玻璃蓋板上涂面膠,最后再將涂覆有邊框膠和面膠的玻璃蓋板與帶有觸控功能的顯示屏進行貼合,從而即可完成玻璃與顯示屏之間的貼合工藝,但由于目前無論是涂邊框膠,還是涂面膠都是通過人工的方式實現的,并且為了保證涂膠時膠水的均勻性,所以要求操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因此會極大的影響全貼合屏的生產效率及良品率。
因此,如何提高全貼合觸控屏的生產效率機良品率是目前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可極大提高觸控屏的生產效率及良品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包含基座、設置在所述基座上的支撐架、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用于對觸控屏的玻璃蓋板涂覆邊框膠的點膠機構、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用于對所述玻璃蓋板涂覆面膠的刮膠機構、設置在所述基座上用于承載所述玻璃蓋板的載物臺;
其中,所述載物臺整體位于所述點膠機構和所述刮膠機構的下方,并包含用于放置待涂膠的玻璃蓋板的第一承載部、位于所述點膠機構下方的第二承載部、位于所述刮膠機構下方的第三承載部、用于放置已完成涂膠的玻璃蓋板的第四承載部;
所述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用于同時將位于所述第一承載部、所述第二承載部和所述第三承載部上的各玻璃蓋板搬運至下一承載部上的搬運機構;
所述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分別與所述點膠機構、所述刮膠機構和所述搬運機構電性連接的主控系統。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可由主控系統控制點膠機構和刮膠機構分別對各自所對應的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進行邊框膠和面膠的涂覆,而搬運機構可在主控系統的控制下將已完成邊框膠涂覆和面膠涂覆的玻璃蓋板同時搬運至下一承載部上,從而實現了玻璃蓋板的自動涂膠,在提高觸控屏生產效率的同時,由于還避免了人工的干涉,從而可保證涂膠時的膠水的均勻性,提高了玻璃與屏幕在貼合時的良品率。
進一步的,所述搬運機構包含:
第一軌道,其設置在所述基座上并與所述載物臺的各承載部相對設置;
滑板,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軌道上;
第一驅動裝置,其設置在所述基座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滑板在所述第一軌道上進行滑動;
支撐板,其位于所述滑板之上并平行于所述滑板設置;
第二驅動裝置,其設置在所述滑板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支撐板進行升降運動;
第二軌道,其設置在所述支撐板上;
橫梁,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軌道上;
第三驅動裝置,其設置在所述支撐板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橫梁在所述第二軌道上進行滑動;
第一抓料部、第二抓料部和第三抓料部,其等距排列在所述橫梁上;
其中,所述第一軌道平行于所述載物臺,而所述第二軌道垂直于所述載物臺,各抓料部之間相互隔開的距離等于各承載部之間相互隔開的距離;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滑板從所述第一軌道的起始位滑動至終止位時,所述第一抓料部、所述第二抓料部和所述第三抓料部分別與所述第二承載部、所述第三承載部和所述第四承載部一一對應;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滑板從所述第一軌道的終止位滑動至起始位時,所述第一抓料部、所述第二抓料部和所述第三抓料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承載部、所述第二承載部和所述第三承載部一一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承載部、所述第二承載部、所述第三承載部和所述第四承載部上均開設N根插槽;其中,所述N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各插槽的開設方向垂直于所述橫梁;
所述第一抓料部、所述第二抓料部和所述第三抓料部均包含設置在所述橫梁上的定位塊、M根等距設置在所述定位塊上的插板;
其中,所述M等于所述N,且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滑板從第一軌道的起始位滑動至終止位時,所述第一抓料部、所述第二抓料部和所述第三抓料部上的各插板分別與所述第二承載部、所述第三承載部和所述第四承載部上的各插槽一一對應,并用于在所述第三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橫梁朝向所述載物臺的一側滑動時插入各自所對應的插槽內;
而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滑板從第一軌道的終止位滑動至起始位時,所述第一抓料部、所述第二抓料部和所述第三抓料部上的各插板分別與所述第一承載部、所述第二承載部和所述第三承載部上的各插槽一一對應,并用于在所述第三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橫梁朝向所述載物臺的一側滑動時插入各自所對應的插槽內。由此可知,各抓料部可通過插板與各自所對應的承載部的插槽相互配合的方式,對放置在各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進行搬運。
進一步的,所述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第一抽氣裝置和第二抽氣裝置;其中,各承載部內均具有第一腔體,且各承載部用于承托所述玻璃蓋板的一側還均分布有與各自的第一腔體連通的第一進氣孔,且各承載部上還均設有與各自的第一腔體連通的第一出氣孔,且各第一出氣孔均與所述第一抽氣裝置連接;各抓料部的插板內均具有第二腔體,且各插板用于承托所述玻璃蓋板的一側還均分布有與各自的第二腔體連通的第二進氣孔,且插板上還均設有與各自的第二腔體連通的第二出氣孔,且各第二出氣孔均與所述第二抽氣裝置連接;所述第一抽氣裝置和所述第二抽氣裝置均與所述主控系統電性連接。通過第一抽氣裝置和第二抽氣裝置可分別實現玻璃蓋板在承托部和抓料部上的固定,從而實現對玻璃蓋板的穩定涂膠和抓料部對玻璃蓋板的穩定抓料。
進一步的,所述點膠機構包含:
點膠器;
傳動裝置,其用于帶動所述點膠器進行運動;
檢測裝置,其用于在所述搬運機構將位于所述第一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搬運至所述第二承載部上后對該玻璃蓋板在所述第二承載部上的位置進行檢測;
其中,所述點膠器、所述傳動裝置和所述檢測裝置均與所述主控系統電性連接,且所述主控系統根據所述檢測裝置檢測到該玻璃蓋板在所述第二承載部上的位置,控制所述傳動裝置帶動所述點膠器對該玻璃蓋板的四周涂覆邊框膠。由此可知,通過檢測裝置可對玻璃蓋板在第二承載部上的位置進行檢測,以實現點膠器對玻璃蓋板的精準涂膠。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裝置包含:
軌道,其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
橫梁,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軌道上;
滑板,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橫梁上;
第一驅動單元,其設置在所述橫梁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滑板在所述橫梁上進行滑動;
第二驅動單元,其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橫梁在所述軌道上進行滑動;
第三驅動單元,其設置在所述滑板上與所述點膠器連接,并用于帶動所述點膠器相對于所述第二承載部進行升降運動;
其中,所述橫梁與所述軌道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驅動單元、所述第二驅動單元和所述第三驅動單元均與所述主控系統電性連接。通過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可驅動點膠器進行橫向、縱向和升降運動,從而可實現點膠器在第二承載部的任意位置上對玻璃蓋板的涂膠。
進一步的,所述刮膠機構包含:
涂膠器;
刮刀,其設置在所述涂膠器上;
傳動裝置,其用于帶動所述涂膠器進行運動;
檢測裝置,其用于在所述搬運機構將位于所述第二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搬運至所述第三承載部上后,對該玻璃蓋板在所述第三承載部上的位置進行檢測;
其中,所述涂膠器、所述傳動裝置和所述檢測裝置均與所述主控系統電性連接,且所述主控系統根據所述檢測裝置檢測到該玻璃蓋板在所述第三承載部上的位置,控制所述傳動裝置帶動所述涂膠器對該玻璃蓋板涂覆面膠。由此可知,通過檢測裝置可對玻璃蓋板在第三承載部上的位置進行檢測,以實現涂膠器對玻璃蓋板的精準涂膠。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裝置包含:
軌道,其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
橫梁,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軌道上;
滑板,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橫梁上;
第一驅動單元,其設置在所述橫梁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滑板在所述橫梁上進行滑動;
第二驅動單元,其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并用于帶動所述橫梁在所述軌道上進行滑動;
第三驅動單元,其設置在所述滑板上與所述涂膠器連接,并用于帶動所述涂膠器相對于所述第三承載部進行升降運動;
其中,所述橫梁與軌道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驅動單元、所述第二驅動單元和所述第三驅動單元均與所述主控系統電性連接。通過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可驅動涂膠器進行橫向、縱向和升降運動,從而實現涂膠器在第三承載部的任意位置上對玻璃蓋板的涂膠。
進一步的,所述涂膠器包含料倉、設置在所述料倉上的電機,所述料倉具有N個進料口和一個位于所述料倉底部的出料口,其中所述N為自然數;所述涂膠器還包含:連接所述料倉出料口的涂膠管;其中,所述電機的主軸從所述料倉的頂部插入所述料倉內,并從所述料倉的底部穿出,直至插入所述涂膠管中;所述涂膠器還包含:設置在所述涂膠管內并套設在所述主軸上的軸套,所述軸套的外緣表面為帶有螺旋段的葉片結構。由于涂膠器料倉的上方和下方分別設有電機和涂膠管,且電機的主軸是在貫穿料倉后直接插入涂膠管內的,并在插入涂膠管內的電機主軸上套設有帶有螺旋段葉片結構的軸套。所以在涂膠的過程中,當多種膠料通過料倉進入涂膠管內時,可通過驅動電機,由電機的主軸帶動軸套在涂膠管內進行旋轉,進而對流入涂膠管內的多種膠料進行充分攪拌,使其充分融合,由此使得整個玻璃蓋板的面膠的涂膠工藝只需一次涂覆即可,從而保證了涂膠后玻璃蓋板涂膠面的平整度,也加快了整個涂膠的速度,提高了玻璃蓋板涂膠的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涂膠管的內緣面逐漸向內進行收縮,所述涂膠管的內部形成一錐形流道。由于涂膠管的內緣面是逐漸向內收縮的,所以降低了膠料從涂膠管中流出的速度,從而進一步保證涂膠管能夠均勻的將膠料涂覆在玻璃蓋板上,提高了整個玻璃蓋板涂膠面的平整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主視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的系統模塊框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點膠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涂膠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涂膠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軸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中搬運機構和各承載部進行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10為圖8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的系統模塊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發明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本申請各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如圖1和圖2所示,包含基座1、設置在基座1上的支撐架2、設置在支撐架2上用于對觸控屏的玻璃蓋板(圖中未標示)涂覆邊框膠的點膠機構5、設置在支撐架2上用于對玻璃蓋板涂覆面膠的刮膠機構6、設置在基座1上用于承載玻璃蓋板的載物臺3。
其中,載物臺3整體位于點膠機構和刮膠機構的下方,并包含用于放置待涂膠的玻璃蓋板的第一承載部31、位于點膠機構下方的第二承載部32、位于刮膠機構下方的第三承載部33、用于放置已完成涂膠的玻璃蓋板的第四承載部34。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用于同時將位于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和第三承載部33上的各玻璃蓋板搬運至下一承載部上的搬運機構。
另外,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分別與點膠機構5、刮膠機構6和搬運機構電性連接的主控系統。
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由主控系統控制點膠機構和刮膠機構分別對各自所對應的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進行邊框膠和面膠的涂覆,而搬運機構可在主控系統的控制下將已完成邊框膠涂覆和面膠涂覆的玻璃蓋板同時搬運至下一承載部上,以實現對玻璃蓋板的自動涂膠,在提高觸控屏生產效率的同時,由于還避免了人工的干涉,從而可保證涂膠時膠水的均勻性,提高了玻璃與屏幕在貼合時的良品率。
具體的說,上述所提到的搬運機構如圖1和圖2所示,主要由設置在基座1上并與載物臺3的各承載部相對設置的第一軌道400、可滑動地設置在第一軌道400上的滑板401、設置在基座1上并用于帶動滑板401在第一軌道400上進行滑動的第一驅動裝置402、位于滑板401并平行于滑板401進行設置的支撐板404、設置在滑板401上并用于帶動支撐板404進行升降運動的第二驅動裝置403、設置在支撐板404上的第二軌道405、可滑動地設置在第二軌道405上的橫梁406、設置在支撐板404上并用于帶動橫梁406在第二軌道405上進行滑動的第三驅動裝置407、等距排列在橫梁406上的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構成。
其中,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軌道400平行于載物臺3進行設置,而第二軌道405垂直于載物臺3進行設置,同時各抓料部之間相互隔開的距離等于各承載部之間相互隔開的距離。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由第一驅動裝置402驅動滑板401沿第一軌道400的長度方向進行滑動,以實現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的橫向運動。可由第二驅動裝置403驅動支撐板404進行升降運動,以實現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的上下運動。可由第三驅動裝置407驅動橫梁406沿第二軌道405的長度方向進行滑動,以實現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的縱向運動。并且當第一驅動裝置407帶動滑板401從第一軌道400的起始位滑動至終止位時,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分別與第二承載部32、第三承載部33和第四承載部34一一對應。而當第一驅動裝置407帶動滑板401從第一軌道400的終止位滑動至起始位時,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又能夠分別與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和第三承載部33一一對應。
另外,為了方便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對玻璃蓋板的抓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的結構相同,且各抓料部均是由一個設置在橫梁406上的定位塊和多個等距設置在定位塊上的插板構成。同時為了實現各抓料部對各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抓取和釋放,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第三承載部33和第四承載部34上還分別等距開設有多根插槽,且每個承載部上插槽的數量與每個抓料部上插板的數量相同,用于被各抓料部上的插板插入。
具體的說,如圖1和圖2所示,當第一驅動裝置402帶動滑板401從第一軌道400的起始位滑動至終止位時,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上的各插板分別與第二承載部32、第三承載部33和第四承載部34的各插槽一一對應。而當第一驅動裝置402帶動滑板401從第一軌道400的終止位滑動至起始位時,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上的插板分別與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和第三承載部33一一對應。
比如說,如圖1所示,當第一抓料部408處于初始狀態時,即第一抓料部408位于第一軌道400的起始位,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與第一承載部31上的各插槽311的位置相對應,此時可由第三驅動裝置407驅動橫梁406朝向載物臺3的方向進行運動,使得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能夠直接插入第一承載部31的各插槽311內,并當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在完全插入各自所對應的插槽311內后,又可由第二驅動裝置403驅動支撐板404上升,使得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可直接將放置在第一承載部31上的玻璃蓋板抬起,以實現對玻璃蓋板的抓取。隨后,當位于第一承載部31上的玻璃蓋板被抬起至預設位置后,又可由第三驅動裝置407驅動橫梁406朝著背離載物臺3的方向進行運動,使得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能夠直接從第一承載部31的各插槽311內抽離,并當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從第一承載部31的各插槽311內完全抽離后,又可由第一驅動裝置驅動滑板401從第一軌道400的起始位滑動至第一軌道400的終止位,并當滑板401滑動至第一軌道400的終止位后,即可使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可與第二承載部32上的各插槽321的位置相對應,此時可由第三驅動裝置407驅動橫梁406朝向載物臺3的方向進行運動,使得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能夠直接插入第二承載部32的各插槽321內,并當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各插板4081在完全插入各自所對應的插槽321內后,又可由第二驅動裝置403驅動支撐板404下降,以將位于第一抓料部各插板4081上的玻璃蓋板放置在第二承載部32上,從而實現玻璃蓋板從第一承載部31向第二承載部32的搬運。
并且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實施方式中所公開的第三承載部33和第四承載部34的結構由于與第一承載部31和第二承載部32的結構相同,且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均與第一抓料部408的結構相同,因此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對各自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的搬運方式均與第一抓料部408相同,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在此進行詳細闡述。另外,由于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是設置在同一根橫梁406上。因此,當第一抓料部408在運動時,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會隨之一起運動,從而即可使得各抓料部可同時分別將位于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和第三承載部33上的玻璃蓋板搬運至下一承載部上,以提高玻璃蓋板的涂膠效率。
另外,為了使得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上的各插板能夠準確的插入各承載部相應的插槽內,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上的各定位塊可均與橫梁406之間滑動連接,從而使得工作人員可對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在橫梁406上的位置進行調節,以保證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在抓料時的精準性。
其次,為了實現各抓料部在運動時的穩定性和精準性,第一驅動裝置402、第二驅動裝置403和第三驅動裝置407可采用如下結構。其中,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驅動裝置402包含一個設置在基座1上的電機4021、一根與電機4021的主軸連接的絲桿4022和一個設置在滑板401上的滑塊(圖中未標示),且絲桿4022與滑塊連接,使得絲桿4022可在電機4021的驅動下通過滑塊帶動滑板401在第一軌道400上進行滑動,從而實現各抓料部的橫向運動。同理,如圖1所示,第三驅動裝置包含一個設置在支撐板404上的電機4071、一根與電機4041的主軸連接的絲桿4072和一個設置在橫梁406上的滑塊(圖中未標示),且絲桿4042與滑塊連接,使得絲桿4042可在電機4041的驅動下通過滑塊帶動橫梁406在第二軌道400上進行滑動,從而實現各抓料部的縱向運動。而第二主動裝置403如圖1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滑板401上的氣缸(圖中未標示)、一個設置在氣缸頂桿上的支撐架(圖中未標示),且支撐架用于和支撐板404固定連接,通過氣缸頂桿的伸縮運動,即可實現各抓料部的升降運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實現對玻璃蓋板的邊框膠的涂覆,如圖1和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中所提到的點膠機構5主要是由一個點膠器501、一個帶動點膠器501進行運動的傳動裝置、一個設置在點膠器501上的檢測裝置構成。其中,點膠器501、傳動裝置和檢測裝置均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且檢測裝置用于在搬運機構將位于第一承載部31上的玻璃蓋板搬運至第二承載部32上后對該玻璃蓋板在第二承載部32上的位置進行檢測。而主控系統每次會根據檢測裝置檢測到該玻璃蓋板在第二承載部32上的位置,控制傳動裝置帶動點膠器501對該玻璃蓋板的四周涂覆邊框膠。
具體的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檢測裝置為一個設置在點膠器501上的攝像頭502,在點膠器501對玻璃蓋板涂覆邊框膠之前,可先由攝像頭502對放置有玻璃蓋板的第二承載部32進行拍照,并將得到的圖片上傳置主控系統,由主控系統將該圖片與內部預存的圖片進行比對,以確定當前玻璃蓋板在第二承載部32上的位置,并對點膠器501在對玻璃蓋板進行涂膠時的位置進行補償,從而實現對玻璃蓋板的精確涂膠。
比如說,主控系統在接收到該圖片后,將該圖片與內部預存的圖片進行重疊,通過兩張圖片中玻璃蓋板的重合度在直角坐標系中分別計算出兩塊玻璃蓋板橫軸之間的距離差以及縱軸之間的距離差,并將橫軸的差值作為點膠器501預設零點的橫軸補償值,而將縱軸的差值作為所述點膠器預設零點的縱軸補償值,從而得到點膠器501的零點位置,以實現對玻璃蓋板的精確涂膠。
另外,為了讓點膠器501能夠在第二承載部32上的任意位置實現對玻璃蓋板的涂膠,該傳動裝置包含設置在支撐架2上的軌道503、可滑動地設置在軌道503上的橫梁504、可滑動地設置在橫梁504上的滑板505、設置在橫梁504上并用于帶動滑板505在橫梁504上進行滑動的第一驅動單元、設置在支撐架2上用于帶動橫梁504在軌道503上進行滑動的第二驅動單元、設置在滑板505上與點膠器501連接用于帶動點膠器501相對于第二承載部32進行升降運動的第三驅動單元。并且,軌道503與橫梁504相互垂直,且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均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由此不難發現,通過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二驅動單元可實現點膠器501的橫向和縱向運動,而通過第三驅動單元可實現點膠器501的上下運動,從而使得點膠器501可在第二承載部32上的任意位置實現對玻璃蓋板的正常涂膠。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驅動單元如圖4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橫梁504上并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的電機506、與電機506的主軸連接的絲桿(圖中未標示)、設置在滑板505上的滑塊(圖中未標示),且絲桿與滑塊連接,使得絲桿可在電機506的驅動下通過滑塊帶動滑板505在橫梁504上進行滑動,從而實現點膠器501的橫向運動。而第二驅動單元如圖4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支撐架2上并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的電機509、與電機509的主軸連接的絲桿(圖中未標示)、設置在橫梁504上的滑塊(圖中未標示),且絲桿與滑塊連接,使得絲桿可在電機509的驅動下通過滑塊帶動橫梁504進行滑動,從而實現點膠器501的縱向運動。另外,第三驅動單元如圖5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滑板505上并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的電機511、與電機511的主軸連接的絲桿512,且絲桿512與點膠器501連接,使得絲桿512可在電機511的驅動下帶動點膠器501相對于第二承載部32進行運動,從而實現點膠器501的升降運動。
另外,如圖5所示,上述所提到的刮膠機構主要由一個涂膠器601、一個設置在涂膠器601上的刮刀(圖中未標示)、一個用于帶動涂膠器601進行運動的傳動裝置和一個設置在涂膠器601上的檢測裝置構成。其中,涂膠器601、傳動裝置和檢測裝置均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且檢測裝置用于在搬運機構將位于第二承載部32上的玻璃蓋板搬運至第三承載部33上后,對該玻璃蓋板在第三承載部33上的位置進行檢測。而主控系統每次會根據檢測裝置檢測到該玻璃蓋板在第三承載部33上的位置,控制傳動裝置帶動涂膠器601對該玻璃蓋板涂覆面膠。
具體的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檢測裝置為一個設置在涂膠器601上的攝像頭602,在涂膠器601對玻璃蓋板涂覆面膠之前,可先由攝像頭602對放置有玻璃蓋板的第三承載部33進行拍照,并將得到的圖片上傳置主控系統,由主控系統將該圖片與內部預存的圖片進行比對,以確定當前玻璃蓋板在第三承載部33上的位置,并對涂膠器601在對玻璃蓋板進行涂膠時的位置進行補償,以實現對玻璃蓋板的精確涂膠。
比如說,主控系統在接收到該圖片后,將該圖片與內部預存的圖片進行重疊,通過兩張圖片中玻璃蓋板的重合度在直角坐標系中分別計算出兩塊玻璃蓋板橫軸之間的距離差以及縱軸之間的距離差,并將橫軸的差值作為涂膠器601預設零點的橫軸補償值,而將縱軸的差值作為涂膠器預設零點的縱軸補償值,從而得到涂膠器601的零點位置,以實現對玻璃蓋板的精確涂膠。
另外,為了讓涂膠器601能夠在第三承載部33上的任意位置實現對玻璃蓋板的涂膠,如圖1和圖5所示,該傳動裝置包含設置在支撐架2上的軌道603、可滑動地設置在軌道603上的橫梁604、可滑動地設置在橫梁604上的滑板605、設置在橫梁604上并用于帶動滑板605在橫梁604上進行滑動的第一驅動單元、設置在支撐架2上用于帶動橫梁604在軌道603上進行滑動的第二驅動單元、設置在滑板605上與涂膠器601連接用于帶動涂膠器601相對于第三承載部33進行升降運動的第三驅動單元。并且,軌道603與橫梁604相互垂直,且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均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由此不難發現,通過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二驅動單元可實現涂膠器601的橫向和縱向運動,而通過第三驅動單元可實現涂膠器601的上下運動,從而使得涂膠器601可在任意位置實現對玻璃蓋板的正常涂膠。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所述第一驅動單元如圖5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橫梁604上并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的電機606、與電機606的主軸連接的絲桿(圖中未標示)、設置在滑板605上的滑塊(圖中未標示),且絲桿與滑塊連接,使得絲桿可在電機606的驅動下通過滑塊帶動滑板605在橫梁604上進行滑動,從而實現涂膠器601的橫向運動。而第二驅動單元如圖4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支撐架2上并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的電機609、與電機609的主軸連接的絲桿(圖中未標示)、設置在橫梁604上的滑塊(圖中未標示),且絲桿與滑塊連接,使得絲桿可在電機609的驅動下通過滑塊帶動橫梁604進行滑動,從而實現涂膠器601的縱向運動。另外,第三驅動單元如圖5所示,包含一個設置在滑板605上并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的電機611、與電機611的主軸連接的絲桿612,且絲桿612與涂膠器601連接,使得絲桿612可在電機611的驅動下帶動涂膠器601相對于第三承載部33進行運動,從而實現涂膠器601的升降運動。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涂膠器601如圖6和圖7所示,包含:料倉6012、設置在料倉6012上的電機6013,并且該料倉6012具有多個進料口6014和一個位于料倉6012底部的出料口(圖中未標示)。而在本實施方式中進料口6014的數量僅以兩個為例進行說明,且該兩進出料口6014是分別設置在料倉6012的左右兩端。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涂膠器601還包含:連接料倉6012的出料口的涂膠管6015。其中,設置在料倉6012上方的電機6013,其內部的主軸6016是直接從料倉6012的頂部插入料倉6012內,并從料倉6012的底部穿出,直至插入涂膠管6015中,并在插入涂膠管6015中的電機主軸6016上套設軸套6017,如圖6所示,該軸套6017的外緣表面為帶有螺旋段的葉片結構6018。值得一提的是,該葉片結構6018可以與軸套6017的外緣表面之間進行焊接固定,也可與軸套6017一體成型,工作人員可根據實際的使用需求選擇相應的軸套6017。
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由于涂膠器料倉6012的上方和下方分別設有電機6013和涂膠管6015,且電機的主軸6016是在貫穿料倉6012后直接插入涂膠管6015內的,并在插入涂膠管6015內的電機主軸6016上套設有帶有螺旋段葉片結構6018的軸套6017。所以在涂膠的過程中,當多種膠料通過料倉6012進入涂膠管6015內時,可由電機6013的主軸6016驅動軸套6017在涂膠管6015內進行旋轉,進而對流入涂膠管6015內的多種膠料進行充分攪拌,使其充分融合,由此使得整個玻璃的涂膠工藝只需一次涂覆即可,無需多次涂覆,從而保證了涂膠后玻璃蓋板涂膠面的平整度,并且也同時加快了整個涂膠的速度,提高了玻璃蓋板涂膠的效率。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設計涂膠管6015時,可將涂膠管6015的內緣面逐漸向內進行收縮,使涂膠管6015的內部形成一個上大下小的錐形流道6019。所以當膠料進入涂膠管6015內后,通過涂膠管6015的錐形流道6019可降低膠料從涂膠管6015中流出的速度,進一步保證涂膠管6015能夠均勻的將膠料涂覆在玻璃蓋板上,從而進一步提高整個玻璃蓋板涂膠面的平整性。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一種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第二實施方式是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改進,其主要改進在于: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本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分別與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第三承載部33和第四承載部34連接的第一抽氣裝置(圖中未標示)。另外,如圖1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觸控屏的點膠涂布設備還包含一個分別與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連接的第二抽氣裝置(圖中未標示),且第一抽氣裝置和第二抽氣裝置均與主控系統電性連接。
具體的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和圖9所示,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和第三承載部33內分別形成有第一腔體,且各承載部用于承托玻璃蓋板的一側還均分布有與各自的第一腔體連通的第一進氣孔,同時各承載部上還均設有與各自的第一腔體連通的第一出氣孔,且各承載部通過各自的第一出氣孔均與第一抽氣裝置連接。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以第一承載部31為例進行說明,當主控系統在打開第一抽氣裝置后,第一抽氣裝置可通過形成在第一承載部31內的第一腔體和分布在第一承載部31上的第一出氣孔312即可對玻璃蓋板進行吸附,從實現玻璃蓋板在第一承載部31上的定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圖8和圖10所示,在第一抓料部408、第二抓料部409和第三抓料部410的各插板內還分別形成有第二腔體,且各插板用于承托玻璃蓋板的一側還均分布有與各自的第二腔體連通的第二進氣孔,同時各插板上還分別設有與各自的第二腔體連通的第二出氣孔,且各插板分別通過各自的第二出氣孔與第二抽氣裝置連接。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以第一抓料部408為例進行說明,當主控系統在打開第二抽氣裝置后,第二抽氣裝置可通過形成在第一抓料部各插板4081內的第二腔體(圖中未標示)和分布在各插板4081上的第二出氣孔4082即可對玻璃蓋板進行吸附,從而實現玻璃蓋板在第一抓料部408上的定位。并且,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第一抽氣裝置和第二抽氣裝置可均采用真空泵或者抽氣泵。
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各承托部和各抓料部均能夠對玻璃蓋板進行吸附,從而實現了玻璃蓋板在被搬運過程中的穩定承靠,避免玻璃蓋板在搬運過程中出現掉落現象,提高了玻璃蓋板在搬運時的可靠性。
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玻璃蓋板在搬運時的可靠性,結合圖11所示,主控系統可在各抓料部抓取玻璃蓋板前,打開第一抽氣裝置,而關閉第二抽氣裝置,使得放置在第一承載部31、第二承載部32和第三承載部33上的各玻璃蓋板可被有效吸附在各自所對應的承載部上,而當第一抓料部408上的插板、第二抓料部409上的插板和第三抓料部410上的插板在分別插入第一承載部31上的插槽、第二承載部32上的插槽和第三承載部33上的插槽內后,此時主控系統又可關閉第一抽氣裝置,而打開第二抽氣裝置,使得各抓料部在上升的過程中,放置在各承載部上的玻璃蓋板可被輕松的抬起,并被牢牢的吸附在各抓料部上。并當第一抓料部408上的插板、第二轉料部409上的插板和第三抓料部410上的插板在分別插入第二承載部32上的插槽、第三承載部33上的插槽和第四承載部34上的插槽內后,此時主控系統又可重新打開第一抽氣裝置,而關閉第二抽氣裝置,使得各抓料部在下降的過程中,位于各抓料部上的玻璃蓋板可被牢牢的吸附在各自所對應的承載部上,從而實現各玻璃蓋板從邊框膠到面膠涂覆的整個操作。
由此可知,由于第一抽氣裝置和第二抽氣裝置是交替進行工作的,從而可在保證玻璃蓋板正常搬運的同時,還能夠降低整臺點膠涂布設備在工作時的能耗。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各實施方式是實現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