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二氧化硫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化工廠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二氧化硫(化學式:so2),又稱亞硫酸酐,是最常見的硫氧化物,硫酸原料氣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是無色氣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是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發時會噴出該氣體,在許多工業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燒時會生成二氧化硫。當二氧化硫溶于水中,會形成亞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在催化劑(如二氧化氮)的存在下,so2進一步氧化,便會生成硫酸(h2so4),碰到皮膚會腐蝕使用時要小心。
在工業化工生產過程中排出的煙氣中大多含有二氧化硫,這些煙氣需要經過一些特殊處理才能進行排放,而對煙氣中的二氧化硫進行處理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然而傳統的二氧化硫處理裝置大多結構簡單,處理速度較慢,且處理不夠完全,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化工廠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化工廠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裝置,包括裝置本體,所述裝置本體下方設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內側焊接有底板,且底板上方中心處設置有上方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上方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外壁通過連接桿連接有攪拌葉片,所述轉軸頂部套接有軸承,且軸承兩側通過固定桿連接于裝置本體內壁,所述裝置本體的一側下方設置有煙氣進口,所述裝置本體的內部下方設置有出料斜坡,所述裝置本體頂部設置有煙氣排放口,所述裝置本體上方兩側通過固定螺母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側設置有脫硫劑添加通道,所述固定板的另一側設置有噴頭。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支架共設置有兩個,且兩個固定支架關于裝置本體豎直中心線相互對稱。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描述:
所述出料斜坡底部設置有出料口。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描述:
所述攪拌葉片共設置有六組,且六組攪拌葉片兩兩之間相互平行。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描述:
所述噴頭共設置有兩個,且兩個噴頭關于裝置本體豎直中心線相互對稱。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描述:
所述脫硫劑添加通道內部設置有軸流風機。
本發明中,首先,該裝置通過在裝置本體上方兩側設置有脫硫劑添加通道,且脫硫添加通道內設置有軸流風機,使脫硫劑在添加時更為方便,且使脫硫劑與煙氣的接觸更為充分,提高脫硫速度,其次,該裝置設置有電機,且電機通過轉軸帶動攪拌葉片轉動,將脫硫劑充分與煙氣進行反應,增加反應效率,且使反應更加徹底,增加了該裝置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化工廠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脫硫劑添加通道結構示意圖。
圖例說明:
1-裝置本體、2-煙氣進口、3-底板、4-固定支架、5-電機、6-出料斜坡、7-出料口、8-轉軸、9-攪拌葉片、10-連接桿、11-固定桿、12-軸承、13-噴頭、14-煙氣排放口、15-脫硫劑添加通道、16-軸流風機、17-固定板、18-固定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化工廠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裝置,包括裝置本體1,裝置本體1下方設置有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內側焊接有底板3,且底板3上方中心處設置有上方設置有電機5,電機5上方設置有轉軸8,轉軸8外壁通過連接桿10連接有攪拌葉片9,轉軸8頂部套接有軸承12,且軸承12兩側通過固定桿11連接于裝置本體1內壁,裝置本體1的一側下方設置有煙氣進口2,裝置本體1的內部下方設置有出料斜坡6,裝置本體1頂部設置有煙氣排放口14,裝置本體1上方兩側通過固定螺母18固定有固定板17,固定板17的一側設置有脫硫劑添加通道15,固定板17的另一側設置有噴頭13。
固定支架3共設置有兩個,且兩個固定支架3關于裝置本體1豎直中心線相互對稱,出料斜坡6底部設置有出料口7,攪拌葉片9共設置有六組,且六組攪拌葉片9兩兩之間相互平行,噴頭13共設置有兩個,且兩個噴頭13關于裝置本體1豎直中心線相互對稱,脫硫劑添加通道15內部設置有軸流風機16。
該裝置通過在裝置本體1上方兩側設置有脫硫劑添加通道15,且脫硫添加通道15內設置有軸流風機16,使脫硫劑在添加時更為方便,且使脫硫劑與煙氣的接觸更為充分,提高脫硫速度。
工作原理:使用時,首先含有二氧化硫的煙氣從煙氣進口2進入裝置本體1內部,再在脫硫劑添加通道15外側接入裝有脫硫劑的裝置內,連接電源,打開電源開關,軸流風機16和電機5開始工作,軸流風機16將脫硫劑吸入,從噴頭13噴出,同時電機5帶動轉軸8轉動,從而帶動攪拌葉片9轉動,將噴頭13內噴出的脫硫劑充分與煙氣進行混合反應,反應后的殘留物通過出料斜坡6和出料口7排出,脫硫完成的煙氣從煙氣排放口14排出,完成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過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