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分散機,尤其涉及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
背景技術:
分散機廣義上是攪拌機的一種。由于采用高速攪拌器(如圓盤鋸齒型攪拌器)可以在局部形成很強的紊流,通常對物料有很強的分散乳化效果。然而,現有的分散機大多沒有配備防止液體物料濺出的蓋子,在其對液體物料進行高速攪拌時,難免會有物料濺出,導致攪拌分散后的清理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還有一小部分分散機雖然配備了蓋子,但蓋子為一整塊的圓形,在更換攪拌器時,需要將蓋子一同卸下,不利于設備的維護;此外,現有分散機中的料筒固定裝置需要根據不同粗細的料筒來配備不同弧度的固定板,在連續對粗細不同的料筒進行攪拌時,頻繁的更換固定板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極大的限制了分散機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們需要設計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包括兩個平行且豎直設置的頂升氣缸、架設在兩個頂升氣缸頂部的橫梁、設置在橫梁上的驅動電機以及通過減速器與驅動電機驅動端連接的攪拌器,所述頂升氣缸的下端固定連接在龍門支架的頂部,所述攪拌器的下端穿過龍門支架頂梁上的開孔并向下延伸,所述龍門支架頂梁的下側設有兩個半圓形蓋子,且半圓形蓋子的上端通過上下移動氣缸連接有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與設置在龍門支架頂梁底面上的第一滑槽滑動連接,兩個所述半圓形蓋子的上端均設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水平連接有第一左右移動氣缸,所述第一左右移動氣缸通過第二滑塊與設置龍門支架側壁上的第二滑槽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滑槽內還設有第三滑塊,所述第三滑塊上連接有第二左右移動氣缸,所述第二左右移動氣缸的活塞桿上連接有料筒固定機構。
優選的,所述減速器與攪拌器之間為可拆卸式連接。
優選的,所述半圓形蓋子的底面上設有半圓形的橡膠密封墊,且在半圓形蓋子和橡膠密封墊的平直邊中部均設有供攪拌器穿過的半圓形槽。
優選的,所述料筒固定機構包括安裝塊、橡膠固定板以及對稱設置在安裝塊與橡膠固定板之間的兩個支撐桿,所述安裝塊的一端與第二左右移動氣缸的活塞桿連接,且安裝塊遠離第二左右移動氣缸一側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支撐桿轉動連接,且兩個支撐桿的另一端均轉動連接有一個限位滑塊,所述限位滑塊設置在橡膠固定板側壁上的限位滑槽中。
優選的,所述安裝塊的上端連接有豎桿,所述豎桿的上端垂直連接有滑桿,所述滑桿的另一端與設置在半圓形蓋子側壁上的滑孔滑動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將分散機的頂升氣缸設置在龍門支架上,并在龍門支架的下側設置兩個半圓形蓋子,在對其下側料筒進行攪拌分散作業時,不僅可將料筒蓋住,防止液體物料濺出,保證設備及周邊的清潔,而且還減少了易揮發性物料的揮發,保證工作員工良好的工作環境,同時兩個半圓形蓋子在撤離后,不會影響到攪拌器的更換過程;此外,通過在料筒的兩側設置固定機構,可對不同粗細的料筒進行固定,有效的避免攪拌分散過程中料筒的晃動,提高攪拌分散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中料筒固定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頂升氣缸、2橫梁、3驅動電機、4減速器、5攪拌器、6龍門支架、7半圓形蓋子、8上下移動氣缸、9第一滑槽、10第一左右移動氣缸、11第二滑槽、12料筒固定機構、13安裝塊、14橡膠固定板、15限位滑槽、16豎桿、17滑桿、18第二左右移動氣缸、19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照圖1-3,一種防濺料穩固型分散機,包括兩個平行且豎直設置的頂升氣缸1、架設在兩個頂升氣缸1頂部的橫梁2、設置在橫梁2上的驅動電機3以及通過減速器4與驅動電機3驅動端連接的攪拌器5,減速器4與攪拌器5之間為可拆卸式連接,具體的可采用法蘭連接,方便對攪拌器5進行更換,頂升氣缸1的下端固定連接在龍門支架6的頂部,攪拌器5的下端穿過龍門支架6頂梁上的開孔并向下延伸。
龍門支架6頂梁的下側設有兩個半圓形蓋子7,半圓形蓋子7的底面上設有半圓形的橡膠密封墊,且在半圓形蓋子7和橡膠密封墊的平直邊中部均設有供攪拌器5穿過的半圓形槽;半圓形蓋子7的上端通過上下移動氣缸8連接有第一滑塊,第一滑塊與設置在龍門支架6頂梁底面上的第一滑槽9滑動連接,兩個半圓形蓋子7的上端均設有固定塊,固定塊水平連接有第一左右移動氣缸10,第一左右移動氣缸10通過第二滑塊與設置龍門支架6側壁上的第二滑槽11滑動連接,通過上下移動氣缸8可帶動半圓形蓋子7上下移動,通過第一左右移動氣缸10可帶動半圓形蓋子7進行左右平移,當兩個半圓形蓋子7蓋住其下側的料筒后,可防止攪拌的過程中液體物料濺出,保證了分散設備的清潔;第二滑槽11內還設有第三滑塊,第三滑塊上連接有第二左右移動氣缸18,第二左右移動氣缸18的活塞桿上連接有料筒固定機構12。
本實施例中,料筒固定機構12包括安裝塊13、橡膠固定板14以及對稱設置在安裝塊13與橡膠固定板14之間的兩個支撐桿19,安裝塊13的一端與第二左右移動氣缸18的活塞桿連接,且安裝塊13遠離第二左右移動氣缸18一側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支撐桿19轉動連接,且兩個支撐桿19的另一端均轉動連接有一個限位滑塊,限位滑塊設置在橡膠固定板14側壁上的限位滑槽15中,第二左右移動氣缸18推動安裝塊13的過程中,兩個支撐桿19可將推力分散至橡膠固定板14的兩端,不僅可提高料筒的固定效果,而且可適用不同直徑料筒的需要;且需要說明的是,安裝塊13的上端連接有豎桿,豎桿16的上端垂直連接有滑桿17,滑桿的另一端與設置在半圓形蓋子7側壁上的滑孔滑動連接,在半圓形蓋子7上下移動的過程中,可帶動料筒固定機構12上下移動,避免橡膠固定板14阻礙料筒的送入過程。
作為一種最佳的實時方式,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頂升氣缸1、驅動電機3、上下移動氣缸8、第一左右移動氣缸10以及第一左右移動氣缸18分別與PLC控制器電性連接,且PLC控制器通過控制開關與外部電源電性連接;其中,用戶通過PLC控制器自帶的串行接口,可依據需要來對其進行功能性編程,從而達到程序性控制半圓形蓋子7的開閉、驅動電機3的啟停以及料筒固定機構12工作的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