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化油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瓶車增程發電動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
背景技術:
化油器作為一種精密機械裝置,利用吸入空氣流的動能實現汽油的霧化,具體是一種在發動機工作產生的真空作用下,將一定比例的汽油與空氣混合的機械裝置。它對發動機的重要作用可以稱之為發動機的"心臟"。化油器會根據發動機的不同工作狀態需求,通過機械調試配比出相應的濃度,輸出相應的量的混合氣。
目前三輪電瓶車增程提供動力主要為二或四沖發電機動力,而與之相匹配的化油器大都為傳統的浮子式化油器,是通過浮子室里的浮子利用浮面(油面)高度精確的控制著進油量的平衡,但三輪電瓶車在駕駛時,路面不平坦易造成電瓶車的振動導致浮子室油面波動,帶動浮子振動,從而降低化油器進油量的控制精度,同時浮子室內閥針組件因振動易造成范卡,形成關閉不嚴易出現滿油現象、熄火造成發動機無法工作,同時容易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通過發動機工作時產生的負壓來控制化油器的供油量,保證三輪電瓶車在路面不平坦時,也能精確控制供油量,即使化油器被360°翻轉都能很好解決滿油或漏油的問題,并使發動機平穩的工作的電瓶車增程發電動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種電瓶車增程發電動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體、安裝在化油器本體上的用于控制進油量的負壓調節裝置,所述化油器本體內設置有進氣通道,所述進氣通道內沿進氣方向依次設有可轉動以調節進氣量的阻風門板、用于加速空氣流動速度的喉管以及可轉動以調節進氣量的節氣門板,所述進氣通道內位于喉管處設置有用于向喉管內噴油的主噴嘴;
所述負壓調節裝置包括安裝固定于化油器本體旁側的內殼體、安裝固定于內殼體外側的外殼體,內殼體與化油器本體間夾設有負壓彈膜,負壓彈膜外側面與內殼體之間設有位于內殼體內的大氣壓腔,所述大氣壓腔內設有與外界大氣壓連通的氣壓孔,負壓彈膜的內側面與化油器本體之間設有位于化油器本體內的油腔;
所述化油器本體內設置有用于連通油腔與主噴嘴的油道、用于進油到油腔內的油路,所述油腔內設置有用于控制油路通斷的閥針式進油機構,油路與油腔的相交處為油口,所述閥針式進油機構包括用于封堵或開啟油口的閥針以及通過負壓彈膜所受負壓作用來控制閥針上下移動以封堵或開啟油口的搖臂。
為了使膜片受到壓力差;所述外殼體與內殼體間夾設有膜片,膜片的外側面與外殼體之間設有位于外殼體內的儲油腔,膜片的內側面與內殼體之間設有位于內殼體內的負壓腔,所述負壓腔通過設置在化油器本體內的負壓空氣通道與進氣通道連通以使負壓腔產生負壓;
所述外殼體上設有用于向儲油腔內進油的第一油孔、位于第一油孔旁側的第二油孔以及第三油孔,內殼體上設有連通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第一油槽、連通第三油孔和位于化油器本體內的油路的第二油槽,所述儲油腔內設有進油孔、出油孔,所述進油孔連通至第二油孔,所述出油孔連接至第三油孔;所述膜片上在位于第一油孔、第二油孔處設有用于同時連通第一油孔、第二油孔及第一油槽的第一通孔以及設于第一通孔內的第一活動膜瓣,膜片上在位于第三油孔處設有用于連通第三油孔和第二油槽的第二通孔以及設于第二通孔內的第二活動膜瓣。
為了保證膜片受到壓力差影響時,能控制燃油進油到儲油腔以及控制儲油腔與油路間的導通閉合;所述膜片在不受負壓狀態下與儲油腔密封接觸以使儲油腔形成一密封腔,此時所述第一活動瓣膜與第一油孔密封接觸以封堵第一油孔,第二活動瓣膜與第三油孔密封接觸以封堵第三油孔;所述膜片受負壓腔的負壓作用時產生移動,帶動所述第一活動瓣膜向負壓一側運動進而打開第一油孔,同時所述第二活動瓣膜向負壓一側運動打開第三油孔,所述進油腔與儲油腔以及油路連通。
為了提供第一活動瓣膜、第二活動瓣膜的活動空間;所述內殼體與膜片之間設置有用于保證內殼體與膜片間的氣密性的密封墊,所述密封墊上開設有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形狀相適應的活動孔。
為了從油箱進油到發動機,并且,使進入到進油腔的燃油具有一定初速度;所述外殼體上安裝有進油蓋,進油蓋與外殼體之間設置有油封,所述外殼體上位于進油蓋一側設置有進油腔,進油腔內設置有用于將進油腔分隔成第一進油腔和第二進油腔的用于過濾燃油的過濾網,第一進油腔通過孔道與位于進油蓋外側的供油裝置連通,第二進油腔內傾斜設置有與第一油孔連通的進油孔道,所述進油孔道的軸心線與進油腔底面形成的角度為45°,傾斜的進油孔道便于使燃油具有初速度,加快進油速度。
為了控制油腔的進油;所述搖臂通過旋轉軸鉸接在化油器本體上,閥針安裝于搖臂的一端,搖臂另一端的上方設有位于負壓彈膜上的頂塊,當負壓彈膜上方受大氣壓,負壓彈膜下方的氣壓小于大氣壓時,負壓彈膜向搖臂一端移動帶動頂塊頂在搖臂上,閥針上移,油口打開,所述搖臂的下方設置有用于復位搖臂的復位彈簧。
為了控制化油器根據發動機的不同運行情況進行供油;所述進氣通道內還設有位于節氣門板內側的二級怠速噴嘴和位于節氣門板外側的一級怠速噴嘴,所述油腔內設有分別與主噴嘴、一級怠速噴嘴和二級怠速噴嘴連通的高速油孔、一級怠速油孔和二級怠速油孔,所述化油器本體上設置有用于調節主噴嘴噴油量的高速調節螺釘、用于調節一級怠速噴嘴和二級怠速噴嘴噴油量的低速調節螺釘。
為了控制化油器的進氣量、噴油量;所述節氣門板上固定安裝有節氣門桿,節氣門桿轉動安裝在化油器本體內且節氣門桿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體外并安裝有調節塊,調節塊上開設有調節槽,所述調節塊旁側設置有鉸接在化油器本體上的調節柄,調節柄上延伸有與調節槽配合的用于調整節氣門板開度的調節軸;所述阻風門板上固定安裝有阻風門桿,阻風門桿轉動安裝在化油器本體內且阻風門桿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體外并安裝有旋轉塊,旋轉塊上設置有一凸塊,所述凸塊旁側設置有用于推頂凸塊以帶動旋轉塊旋轉進而調整阻風門板開度的調整螺釘,所述調整螺釘安裝在化油器本體上,調整螺釘上套設有彈簧。
較之現有技術而言,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采用設置有活動瓣膜的膜片,以便于膜片上下側所受的壓強不同時產生的壓力差能帶動活動瓣膜活動,密封墊的活動孔為活動瓣膜提供活動空間,實現膜片不受負壓時活動瓣膜封堵外殼體燃油的流動,膜片受負壓時,活動膜瓣移動開,外殼體放入燃油順利流動到內殼體進而流到油路內;
(2)本發明采用負壓彈膜配合閥針式進油機構,通過負壓彈膜上側受大氣壓,下側壓強小于大氣壓產生的壓力差來帶動負壓彈膜移動,進而頂觸在搖臂上,帶動閥針上移打開油口,完成進油;
(3)本發明設置有高速調節螺釘和低速調節螺釘,可根據情況調節噴油量,并且設置有高速噴嘴與怠速進油過渡孔,可提供不同發動機工況下的供油量,確保發動機工作更加穩定;
(4)本發明采用負壓調節裝置進行供油,因該化油器沒有存油的浮子室以及浮子、閥針聯動油面平衡控制機構;通過發動機工作時提供的負壓持續作用于閥針組件,從而打開閥針組件而進油使發動機工作,反之若沒有發動機負壓則閥針組件處于關閉狀態,化油器永遠不進油;避免采用傳統的浮子式化油器因路面不平造成的進油量控制精度不高、滿油、漏油安全性能不足的缺點。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結構圖;
圖3是圖2中A-A剖視圖;
圖4是圖2中B-B剖視圖;
圖5是圖2中C-C剖視圖;
圖6是化油器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外殼體、膜片以及密封墊的結構爆炸圖;
圖8是外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內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化油器本體;11-油腔;12-一級怠速油孔;13-二級怠速油孔;14-高速油孔;15-負壓通道;16-進氣通道;161-喉管;162-一級怠速噴嘴;163-二級怠速噴嘴;164-主噴嘴;17-油路;2-負壓調節裝置;21-內殼體;211-負壓腔;212-負壓孔;213-大氣壓腔;2131-氣壓孔;214-第一油槽;215-第二油槽;22-外殼體;221-進油腔;2211-進油孔道;2212-第一進油腔;2213-第二進油腔;222-儲油腔;2221-進油孔;2222-出油孔;223-第二油孔;224-第三油孔;225-第一油孔;23-進油蓋;231-油封;232-過濾網;24-膜片;241-第一活動瓣膜;242-第二活動瓣膜;243-第一通孔;244-第二通孔;25-負壓彈膜;251-頂塊;26-密封墊;261-活動孔;3-低速調節螺釘;4-阻風門板;41-旋轉塊;411-凸塊;42-調整螺釘;43-阻風門桿;5-高速調節螺釘;6-節氣門板;61-調節柄;611-調節軸;62-調節塊;621-調節槽;63-節氣門桿;7-閥針式進油機構;71-搖臂;72-閥針;73-復位彈簧;74-旋轉軸;O-燃油;G-空氣;M-油氣混合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內容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電瓶車增程發電動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體1、安裝在化油器本體1上的用于控制進油量的負壓調節裝置2,所述化油器本體1內設置有進氣通道16,所述進氣通道16內沿進氣方向依次設有可轉動以調節進氣量的阻風門板4、用于加速空氣流動速度的喉管161以及可轉動以調節進氣量的節氣門板6,所述進氣通道16內位于喉管161處設置有用于向喉管161內噴油的主噴嘴164;
所述負壓調節裝置2包括安裝固定于化油器本體1旁側的內殼體21、安裝固定于內殼體21外側的外殼體22,內殼體21與化油器本體1間夾設有負壓彈膜25,負壓彈膜25外側面與內殼體21之間設有位于內殼體21內的大氣壓腔213,所述大氣壓腔213內設有與外界大氣壓連通的氣壓孔2131,負壓彈膜25的內側面與化油器本體1之間設有位于化油器本體1內的油腔11;
所述化油器本體1內設置有用于連通油腔11與主噴嘴164的油道、用于進油到油腔11內的油路17,所述油腔11內設置有用于控制油路通斷的閥針式進油機構7,油路17與油腔11的相交處為油口,所述閥針式進油機構7包括用于封堵或開啟油口的閥針72以及通過負壓彈膜25所受負壓作用來控制閥針72上下移動以封堵或開啟油口的搖臂71。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膜片24受壓力差;所述外殼體22與內殼體21間夾設有膜片24,膜片24的外側面與外殼體22之間設有位于外殼體22內的儲油腔222,膜片24的內側面與內殼體21之間設有位于內殼體21內的負壓腔211,所述負壓腔211通過負壓孔212、設置在化油器本體1內的負壓空氣通道15與進氣通道16連通以使負壓腔211產生負壓;
如圖7、8、9所示,所述外殼體22上設有用于向儲油腔進油的第一油孔225、位于第一油孔225旁側的第二油孔223以及第三油孔224,內殼體21上設有連通第一油孔225和第二油孔223的第一油槽214、連通第三油孔224和位于化油器本體1內的油路的第二油槽215,所述儲油腔222內設有進油孔2221、出油孔2222,所述進油孔2221連通至第二油孔223,所述出油孔2222連接至第三油孔224;所述膜片24上在位于第一油孔225、第二油孔223處設有用于同時連通第一油孔225、第二油孔223及第一油槽214的第一通孔243以及設于第一通孔243內的第一活動膜瓣241,膜片24上在位于第三油孔224處設有用于連通第三油孔224和第二油槽215的第二通孔244以及設于第二通孔244內的第二活動膜瓣242。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膜片24的活動,膜瓣在壓力差作用下活動打開,從而使燃油流通;所述膜片24在不受負壓狀態下與儲油腔222密封接觸以使儲油腔222形成一密封腔,此時所述第一活動瓣膜241與第一油孔225密封接觸以封堵第一油孔225,第二活動瓣膜242與第三油孔224密封接觸以封堵第三油孔224;所述膜片24受負壓腔211的負壓作用時產生移動,帶動所述第一活動瓣膜241向負壓一側運動進而打開第一油孔225,同時所述第二活動瓣膜242向負壓一側運動打開第三油孔224。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內殼體21與膜片24之間設置有用于保證內殼體21與膜片24間的氣密性的密封墊26,所述密封墊26上開設有與第一通孔243、第二通孔244形狀相適應的活動孔261,以保證第一活動瓣膜241、第二活動瓣膜242受到不同壓力時能在活動孔261內擺動來控制油孔的通堵。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從油箱進油到發動機;所述外殼體22上安裝有進油蓋23,進油蓋23與外殼體22之間設置有油封231,所述外殼體22上位于進油蓋23一側設置有進油腔221,進油腔221內設置有用于將進油腔221分隔成第一進油腔2212和第二進油腔2213的用于過濾燃油的過濾網232,第一進油腔2212通過孔道與外部的供油裝置連通,即進油蓋23與汽車油箱連接,第二進油腔2213內傾斜設置有與第一油孔225連通的進油孔道2211,所述進油孔道2211的軸心線與進油腔221底面形成的角度為45°,傾斜的進油孔道2211便于使燃油具有初速度,加快進油速度。
如圖3、6所示,為了控制油腔進油;所述搖臂71通過旋轉軸鉸接在化油器本體1上,閥針72安裝于搖臂71的一端,搖臂71另一端的上方設有位于負壓彈膜25上的頂塊251,當負壓彈膜25上方受大氣壓,負壓彈膜25下方的氣壓小于大氣壓時,負壓彈膜25向搖臂71一端移動帶動頂塊251頂在搖臂71上,閥針72上移,油口打開,所述搖臂71的下方設置有用于復位搖臂71的復位彈簧73。
如圖4、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控制化油器根據發動機的不同運行工況情況進行供油;所述進氣通道內還設有位于節氣門板6內側的二級怠速噴嘴163和位于節氣門板6外側的一級怠速噴嘴162,所述油腔11內設有分別與主噴嘴164、一級怠速噴嘴162和二級怠速噴嘴163連通的高速油孔14、一級怠速油孔12和二級怠速油孔13,所述化油器本體1上設置有用于調節主噴嘴164噴油量的高速調節螺釘5、用于調節一級怠速噴嘴162和二級怠速噴嘴163噴油量的低速調節螺釘3。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控制化油器的進氣量;所述節氣門板6上固定安裝有節氣門桿63,節氣門桿63轉動安裝在化油器本體1內且節氣門桿63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體1外并安裝有調節塊62,調節塊上開設有調節槽621,所述調節塊62旁側設置有鉸接在化油器本體1上的調節柄61,調節柄61上延伸有與調節槽621配合的用于調整節氣門板6開度的調節軸611;所述阻風門板4上固定安裝有阻風門桿43,阻風門桿43轉動安裝在化油器本體1內且阻風門桿43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體1外并安裝有旋轉塊41,旋轉塊41上設置有一凸塊,所述凸塊旁側設置有用于推頂凸塊以帶動旋轉塊41旋轉進而調整阻風門板4開度的調整螺釘42,所述調整螺釘42安裝在化油器本體1上,調整螺釘42上套設有彈簧。
本實施例的運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一次供油:發動機工作時,進氣通道16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快產生真空,經設于化油器本體1內的負壓空氣通道15使一膜片24的一側受到負壓作用,膜片24上設有的用于封堵油孔的第一活動瓣膜241和第二活動瓣膜242受負壓移動,從而打開油孔,燃油流通;
(2)二次供油:發動機工作時,油腔11的燃油被抽吸到進氣通道16內,使油腔11內產生真空,帶動油腔11上的負壓彈膜25向油腔11一側運動,油腔11內設置的用于阻擋燃油進入油腔的閥針式進油機構7被觸發,使燃油進入油腔11;
(3)高速噴油:發動機高速運轉時,進氣通道16內空氣流動速度越快,油腔11內的真空度越大,越多的燃油從噴嘴被噴射出,經高速流動的空氣分散成油霧,最終流進發動機內進行燃燒;
(4)怠速噴油:發動機怠速運轉時,進氣通道16內空氣流動速度緩慢,油腔11內較小的真空度帶動較少的燃油從油腔11經噴嘴噴出,經流動的空氣分散成油霧,最終流進發動機內進行燃燒。
在本實施例中,需求的燃油量大小,可以根據所產生的真空度大小來調整,需求燃油量越大時,進氣通道16內空氣的流動速度就越大、真空度就越大,膜片24上下側受到的壓力差、負壓彈膜25上下側受到的壓力差就越大,第一活動瓣膜241和第二活動瓣膜242移動的幅度加大,從外殼體22流動到內殼體21的燃油就增多;同時,負壓彈膜25移動的幅度也加大,搖臂71移動帶動閥針72上移的距離增加,油腔11內進油量就多,主噴嘴164、二級怠速噴嘴163和一級怠速噴嘴162噴出的油量也隨之增加。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調節主噴嘴164、二級怠速噴嘴163和一級怠速噴嘴162噴出的油量可以通過高速調節螺釘5和低速調節螺釘3,高速調節螺釘5和低速調節螺釘3的末端設置的錐度結構,配合與油道形成的間隙調整油量。
具體實施過程:發動機工作時,燃油O由進油蓋23到進油腔221,進氣通道16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快,經負壓空氣通道15將負壓腔211內空氣抽吸,使負壓腔211產生低于膜片24另一側的壓強,膜片24在負壓的作用下向負壓腔211方向移動,瓣膜打開,燃油O經進油孔道2211-第一油孔225-第一油槽214-第二油孔223-進油孔2221-儲油腔11-出油孔2222-第三油孔224-第二油槽215,最后流到油路內;此時閥針72將油口封堵,當油腔11內燃油被噴射出去,油腔11內壓強降低,而負壓彈膜25上方的氣壓經氣壓孔2131與外界相通從而保持與大氣壓相同,負壓彈膜25上下方產生壓力差,使負壓彈膜25向下移動,帶動頂塊251頂觸在搖臂71上將搖臂71一端下壓,搖臂71另一端的閥針72向上移動,油口打開,燃油流到油腔11內。
發動機啟動時,阻風門關閉或者開度較小,進氣通道16內的油氣濃度較大,保證了發動機啟動的高濃度油氣的要求,發動機高速運轉時,油腔11內的燃油從主噴嘴164、二級怠速噴嘴163和一級怠速噴嘴162噴出,空氣G經進氣通道16的喉口,流動速度加快,將噴出的燃油分散成油氣混合霧M,最終流進發動機內進行燃燒;發動機怠速運轉時,油腔11內的燃油O從二級怠速噴嘴163和一級怠速噴嘴162噴出,進氣通道16的空氣經過喉管161,流動速度加快,將噴出的燃油分散成油氣混合霧M,最終流進發動機內進行燃燒,當發動機需要更低的運轉速度時,可以將阻風門板4、節氣門板6關閉,較少的燃油O從節氣門板6外側的一級怠速噴嘴162噴出,提供較少的油氣混合霧M。
上列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