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路面踩踏發電裝置,是為將日常生活中各種動能轉化為電能而設計的,屬于能源領域。
背景技術:
在生產或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運動產生的動能比比皆是,如車輪運動產生動能,物品自上而下運動產生動能,甚至連走路也產生動能,由物體運動產生的動能的情形舉不勝舉;這些動能大多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如果能將這些動能轉化為電能,并收集利用,將會為人類創造不可勝數的財富;本發明提供的將動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人體自重踩踏在氣囊上,使得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一種路面踩踏發電裝置,包括氣流發生器、渦輪發電機和蓄電池,氣流發生器形成氣流推動渦輪發電機的旋轉發電并儲存在蓄電池中;
氣流發生器包括至少兩只氣囊和設在氣囊內部的支撐體;
氣囊呈矩形箱體結構,所述氣囊側壁為可沿縱向壓縮的波紋面,氣囊的側面設置有氣囊進氣口和氣囊出氣口,氣囊進氣口上設置有單向空氣進氣閥,氣囊出氣口上設置有單向空氣出氣閥;
支撐體包括上支撐板、下支撐板和壓縮彈簧,壓縮彈簧的上下端分別垂直連接上支撐板和下支撐板,上支撐板支撐氣囊的上表面,下支撐板支撐氣囊的下表面;
渦輪發電機設置有發電機進氣孔,發電機進氣孔內設置有單向空氣出氣閥,發電機進氣孔與氣囊的氣囊出氣口通過導管一一對應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壓縮彈簧內還穿設有伸縮桿。
進一步的,所述伸縮桿以所述上、下支撐板的矩形外周為軌跡等間距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伸縮桿包括母桿、可滑動地套設在母桿內的子桿。
進一步的,所述蓄電池設在所述渦輪發電機一側。
人體自重離開氣囊后,壓縮彈簧向上撐起上支撐板,同時空氣由氣囊的進氣口進入,這時氣囊回歸原位,即氣囊完成自充氣。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方便地將動能轉換成電能,有利于能源利用,該裝置適合安裝在人流量比較大的人行天橋,特別是天橋的各級階梯上。相比太陽能,不需要依賴太陽光照度,只要有人經過,就能產生并存儲電能。該裝備存儲的電能足夠人工天橋光線較暗時的照明之用。該裝備的氣囊能有效防止地面摔傷。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氣流發生器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渦輪發電機與蓄電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一種路面踩踏發電裝置,包括氣流發生器(1)、渦輪發電機(2)和蓄電池(3),氣流發生器(1)形成氣流推動渦輪發電機(2)的旋轉發電并儲存在蓄電池(3)中;
氣流發生器(1)包括至少兩只氣囊(11)和設在氣囊(11)內部的支撐體(12);
氣囊(11)呈矩形箱體結構,所述氣囊(11)側壁為可沿縱向壓縮的波紋面,氣囊(11)的側面設置有氣囊進氣口(11a)和氣囊出氣口(11b),氣囊進氣口(11a)上設置有單向空氣進氣閥,氣囊出氣口(11b)上設置有單向空氣出氣閥;
支撐體(12)包括上支撐板(12a)、下支撐板(12b)和壓縮彈簧(12c),壓縮彈簧(12c)的上下端分別垂直連接上支撐板(12a)和下支撐板(12b),上支撐板(12a)支撐氣囊(11)的上表面,下支撐板(12a)支撐氣囊(11)的下表面;
渦輪發電機(2)設置有發電機進氣孔(21),發電機進氣孔(21)內設置有單向空氣出氣閥,發電機進氣孔(21)與氣囊(11)的氣囊出氣口(11b)通過導管一一對應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壓縮彈簧(12c)內還穿設有伸縮桿(12d)。
進一步的,所述伸縮桿(12d)以所述上、下支撐板(12a、12b)的矩形外周為軌跡等間距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伸縮桿(12d)包括母桿、可滑動地套設在母桿內的子桿。
進一步的,所述蓄電池(3)設在所述渦輪發電機(2)一側。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如下:人體自重踩踏氣囊(11),氣囊(11)內空氣流入氣囊出氣口(11b)(設置有單向空氣出氣閥),然后通過導管流入渦輪發電機(2)上的發電機進氣孔(21),傳輸進來的氣流驅動渦輪發電機(2),渦輪發電機(2)產生的電能存入蓄電池(3),可以備用供電。
人體自重離開氣囊(11)后,壓縮彈簧(12c)向上撐起上支撐板(12a),同時空氣由氣囊(11)的進氣口進入,這時氣囊(11)回歸原位,即氣囊(11)完成自充氣。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