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進氣系統的技術領域,且特別是涉及一種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
背景技術:
進氣系統一般由空氣濾清器、空氣濾清器進氣管、消音器、發動機進氣軟管等部分組成,用來去除進入發動機的空氣中所含的懸浮顆粒雜質。
目前很多車型為降低進氣溫度,一般將進氣管路設置在散熱器的橫梁上方;為更好地降低進氣噪聲,一般將進氣管路設置得較長。因管路設計較長,生產中一般把管路分成兩段,其中一段為外套管,另一段為內套管,內套管和外套管通過卡接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圖1為現有技術中進氣管道的外套管和內套管的結構示意圖,請參圖1,外套管4的端部開有兩個沿外套管軸心線對稱設置的方孔41,內套管3的端部相對地設有兩個楔形凸起31,楔形凸起31位于內套管3的外表面,外套管4通過位于其端部的方孔41與內套管內3端部的楔形凸起31的卡接,從而實現外套管4與內套管3的連接。
圖1的卡接裝置在生產中的實現存在兩種工藝,一種是注塑工藝,一種是吹塑工藝。現有技術中通過注塑工藝或者吹塑工藝實現進氣管路的卡接時,均存在一定缺陷:
現有卡接裝置通過注塑工藝實現時,需要通過模具做滑塊處理,在外套管端部位置開兩個方孔,內套管端部處的楔形凸起可以直接模具成型,此種工藝因注塑芯棒需要抽取且只能針對管路簡單的非異型管路,又因成型需要滑塊及注塑芯棒,成本較高。
現有卡接裝置通過吹塑工藝實現時,外套管的方孔需要做二次開孔加工, 內套管外表面的楔形凸起雖然可以通過吹塑成型,但楔形凸起的尖角部位通過吹塑很難成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進氣系統及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進氣管道通過吹塑成型時需要二次成型以及楔形凸起成型較困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包括內套管和外套管,該內套管的端部設置有球形凸起限位部,該外套管的端部設置有“L”形凹槽收容部,該“L”形凹槽收容部包括導入部和卡鎖部,該導入部沿著該外套管的軸線方向由該外套管的端口朝向管內延伸,該卡鎖部沿著該外套管的圓周方向延伸,該內套管的球形凸起限位部通過該導入部插入至該外套管內,該內套管相對該外套管旋轉使該球形凸起限位部進入該卡鎖部以實現該內套管與該外套管的旋轉卡接。
進一步地,該“L”形凹槽收容部在該外套管端部設置有一對,兩個該“L”形凹槽收容部相隔180度并且相對于該外套管的軸心線對稱設置。
進一步地,該球形凸起限位部在該內套管端部設置有一對,兩個該球形凸起限位部相隔180度并且相對于該內套管的軸心線對稱設置。
進一步地,兩個該球形凸起限位部分別對應地卡接在兩個該“L”形凹槽收容部內。
進一步地,該“L”形凹槽收容部是由該外套管的內表面朝向該外套管的外表面突出所形成的凹槽部。
進一步地,該“L”形凹槽收容部由吹塑工藝直接成型。
進一步地,該球形凸起限位部突出設置在該內套管端部的外表面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進氣系統,包含如上所述的進氣管道旋轉卡 接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通過吹塑工藝可以使外套管的“L”形凹槽收容部和內套管的球形凸起分別一次成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外套管的方孔需要二次成型及內套管的楔形凸起的尖端部位難以成型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采用注塑工藝成型時管道異形導致成型無法實現的問題。因吹塑成型不需要注塑芯棒以及模具滑塊處理,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進氣管道的外套管與內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進氣管道的旋轉卡接結構的分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進氣管道的旋轉卡接結構的結合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進氣管道的旋轉卡接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式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進氣管道的旋轉卡接結構的分離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進氣管道的旋轉卡接結構的結合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進氣管道的旋轉卡接結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圖2至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進氣系統及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該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包括內套管1和外套管2,內套管1的端部設置有球形凸起限位部12,外套管2的端部設置有“L”形凹槽收容部22,“L”形凹槽收容部22由相連接的導入部221和卡鎖部222組成,導入部221沿著外套管2的軸線方向由外套管2的 端口朝向管內延伸,卡鎖部222與導入部221相連并沿著外套管2的圓周方向延伸,內套管1的球形凸起限位部12通過導入部221插入至外套管2內,內套管1相對外套管2旋轉使球形凸起限位部12進入卡鎖部222,從而實現內套管1與外套管2的旋轉卡接。
本實用新型中,“L”形凹槽收容部22在該外套管2端部設置有一對,兩個“L”形凹槽收容部22相隔180度并且相對于外套管2的軸心線對稱設置。
本實用新型中,球形凸起限位部12在該內套管1端部設置有一對,兩個球形凸起限位部12相隔180度并且相對于內套管1的軸心線對稱設置。如此,兩個球形凸起限位部12分別對應地卡接在兩個“L”形凹槽收容部22內。
進一步地,請參圖2和圖4,“L”形凹槽收容部22是由外套管2的內表面23朝向外套管2的外表面24通過吹塑工藝突出所形成的凹槽部。球形凸起限位部12突出設置在內套管1端部的外表面14上,球形凸起限位部12與“L”形凹槽收容部22一一對應卡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進氣管道旋轉卡接結構,通過吹塑工藝可以使外套管的“L”形凹槽收容部和內套管的球形凸起限位部分別一次成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外套管的方孔需要二次成型及內套管的楔形凸起的尖端部位難以成型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采用注塑工藝成型時管道異形導致成型無法實現的問題。因吹塑成型不需要注塑芯棒以及模具滑塊處理,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還可包含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詞是以附圖中零部件位于圖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間的位置來定義的,只是為了表達技術方案的清楚及方便。應當理解,所述方位詞的使用不應限制本申請請求保護的范圍。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 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