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消音鼓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單進雙出閥門控制消音鼓。
背景技術:
汽車消音鼓是安裝在汽車的排氣通道上的降低噪聲的裝置,其主要用于消除汽車產生的噪音,同時排除氣流,另外,消音鼓與尾咀連接后還是汽車外觀的一部分。但是,現有技術中,汽車消音鼓多采用直排消音管,通過消音管管壁上的通過和管壁外的消音棉進行消音,一方面由于直排消音管的消音阻力小,消音效果不明顯,噪音大,另一方面消音管中的排氣流量也得不到有效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進雙出閥門控制消音鼓,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單進雙出閥門控制消音鼓,包括殼體、消音彎管、第二消音橫管;所述殼體外輪廓采用薄壁圓柱拉伸設計;所述殼體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擋板;所述殼體內部設有第一消音橫管;所述第一消音橫管的兩端分別貫穿殼體;所述第一消音橫管的一端為進氣孔;所述第一消音橫管的另一端為第一出氣孔;所述第一出氣孔一側的第一消音橫管上設有氣閥;所述消音彎管設于殼體內部;所述消音彎管的豎直段與第一消音橫管焊接為一體;所述消音彎管的水平段的一端采用封閉設計;所述第二消音橫管設于消音彎管的下側;所述第二消音橫管的一端貫穿擋板并與第一出氣孔位于同一側;所述第二消音橫管貫穿擋板的一端設有第二出氣孔;所述第二消音橫管的另一端采用封閉設計。
優選的,所述氣閥通過無線信號進行驅動并采用無線遙感進行控制。
優選的,所述消音彎管、第一消音橫管、第二消音橫管的外壁面上緊密貼合有鋼絲網;所述消音彎管與第二消音橫管上皆交叉設有消音孔。
優選的,所述鋼絲網與殼體的內壁之間填充有消音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消音鼓通過采用氣閥的設計,可以通過無線進行遙控,進而控制第一消音橫管內氣體的排放量,從而控制汽車尾音的大小,而消音彎管的設計可以實現氣閥完全閉合時,使氣體以及噪音依次通過消音彎管、消音孔、消音棉,再通過第二消音管排出,通過增大行程而大大降低了消音的質量,使得消音效果明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中:1、殼體;2、消音彎管;3、第二消音橫管;4、擋板;5、第一消音橫管;6、進氣孔;7、第一出氣孔;8、氣閥;9、第二出氣孔;10、鋼絲網;11、消音孔;12、消音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單進雙出閥門控制消音鼓,包括殼體1、消音彎管2、第二消音橫管3;所述殼體1外輪廓采用薄壁圓柱拉伸設計;所述殼體1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擋板4;所述殼體1內部設有第一消音橫管5;所述第一消音橫管5的兩端分別貫穿殼體1;所述第一消音橫管5的一端為進氣孔6;所述第一消音橫管5的另一端為第一出氣孔7;所述第一出氣孔7一側的第一消音橫管5上設有氣閥8;所述消音彎管2設于殼體1內部;所述消音彎管2的豎直段與第一消音橫管5焊接為一體;所述消音彎管2的水平段的一端采用封閉設計;所述第二消音橫管3設于消音彎管2的下側;所述第二消音橫管3的一端貫穿擋板4并與第一出氣孔7位于同一側;所述第二消音橫管2貫穿擋板4的一端上設有第二出氣孔9;所述第二消音橫管3的另一端采用封閉設計;所述氣閥8通過無線信號進行驅動并采用無線遙感進行控制;所述消音彎管2、第一消音橫管5、第二消音橫管3的外壁面上緊密貼合有鋼絲網10;所述消音彎管2與第二消音橫管3上皆交叉設有消音孔11;所述鋼絲網10與殼體1的內壁之間填充有消音棉12。
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工作時,氣流由進氣孔6進入到第一消音橫管5內,當氣閥8完全閉合時,氣流會沿著第一消音橫管5進入到消音彎管2,再由消音彎管2上的消音孔11擴散到殼體1內,經殼體1內的鋼絲網10以及消音棉12消音削弱后進入到第二消音橫管3,最后經第二出氣孔9排除,大大提高了消音效率。當氣閥8適當開合一定程度時,可配合消音彎管2的路徑進行配合消音,即通過無線控制氣閥8的開合控制尾氣排音量的大小。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