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活塞結構,具體涉及一種柴油發動機活塞。
背景技術:
傳統的活塞油環槽內都有通向活塞內腔的小孔,使油環刮下來的機油通過小孔流回油底殼,但當有活塞冷卻噴嘴時,機油則會通過小孔進入活塞與氣缸套間的間隙,造成發動機機油消耗量升高。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做出了一系列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柴油發動機活塞,以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缺點和不足。
一種柴油發動機活塞,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體、第一氣環槽、第二氣環槽、油環槽、隔熱槽和儲油孔,所述活塞體上設有第一氣環槽、第二氣環槽和油環槽,所述第一氣環槽、第二氣環槽和油環槽自上而下分布,所述隔熱槽設于第一氣環槽和第二氣環槽之間,所述儲油孔設于活塞體上。
進一步,所述活塞體包括:缸套、活塞銷孔、儲油槽和裙部間隙,所述缸套與活塞體頂端連接,所述活塞銷孔設于活塞體的中央,所述儲油槽與缸套連接,所述裙部間隙設于油環槽和活塞銷孔之間。
進一步,所述儲油孔為復數個,所述儲油孔與油環槽連接,所述儲油孔設于裙部間隙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氣環和第二氣環增加隔熱槽后,有效阻斷了由活塞頂部向第二氣環及活塞裙部的熱量傳遞,減輕了下部活塞環的熱負荷,降低機油消耗。通過在油環槽增加油孔,便于油環布油,使活塞和氣缸套得到良好的潤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
活塞體100、缸套110、活塞銷孔120、儲油槽130和裙部間隙140。
第一氣環槽200、第二氣環槽300、油環槽400、隔熱槽500和儲油孔60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步說明。應理解,以下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1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如圖1和2所示,一種柴油發動機活塞包括:活塞體100、第一氣環槽200、第二氣環槽300、油環槽400、隔熱槽500和儲油孔600,活塞體100上設有第一氣環槽200、第二氣環槽300和油環槽400,第一氣環槽200、第二氣環槽300和油環槽400自上而下分布,隔熱槽500設于第一氣環槽200和第二氣環槽300之間,儲油孔600設于活塞體100上。
活塞體100包括:缸套110、活塞銷孔120、儲油槽130和裙部間隙140,缸套110與活塞體100頂端連接,活塞銷孔120設于活塞體100的中央,儲油槽130與缸套110連接,裙部間隙140設于油環槽400和活塞銷孔120之間。
本實施例的儲油孔600為四個,儲油孔600與油環槽400連接,儲油孔600設于裙部間隙140上方。
本實用新型原理是:在發動機的活塞體100上設置有三道環槽:第一氣環槽200、第二氣環槽300和油環槽400,分別安裝三道活塞環。第一氣環槽200和第二氣環槽300,分別安裝兩道氣環,油環槽400安裝油環。第一氣環槽200和第二氣環槽300之間設有一道隔熱槽500,此隔熱槽500能夠阻隔由活塞頂傳向第二氣環槽300及活塞裙部間隙140的熱量,降低活塞整體熱負荷。活塞下行時油環將缸套110上多余的機油刮除,刮下的機油進入油環槽400,油環槽400內的機油通過儲油孔600流至油環下部的裙部間隙140,再而流至活塞銷孔120處,再流回油底殼。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