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所述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包括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內設有多條排水廊道,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的其中一端面對應每條排水廊道端口的位置開設有排水口,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上蓋板對應每條圓形排水廊道的位置開設有多個通向圓形排水廊道的滲水孔,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外包覆有土工織物濾水層。本實用新型具體是使填筑體在填筑或堆積過程初期快速排水固結,通過排滲加筋提高填筑體物理力學性能,同時在后期運營過程中通過長期排滲,確保填筑體在暴雨狀態或尾礦排放過程中坡體內地下水能夠及時排出,使得浸潤線低于設計要求。
【專利說明】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具體的說是一種兼具加筋和排滲兩種功能的圓孔矩形復合構件,適用于高填方邊坡填筑和尾礦壩堆積筑壩等工程。
【背景技術】
[0002]持續性暴雨作用下,邊坡一定深度內的土體將飽和軟化,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同時地下水的滲流作用也增大了邊坡的下滑力,進而導致邊坡穩定性急劇下降。在尾礦堆積壩筑壩過程中,由于不能及時排水而導致壩體內浸潤線上升是造成堆積壩失穩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在高陡邊坡填筑及尾礦堆積壩筑壩過程中,如何有效的組織排水降低坡體內浸潤線和如何鋪設加筋材料增強填筑體的物理力學性能,是提高填筑類邊坡穩定性的關鍵。
[0003]目前將排水和加筋作用結合到一起的專利產品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優化常規排水板結構,在排水板外側或內部加筋,使排水板起到加筋作用;另一類是將排水板置入到土工格柵中,從而達到排水和加筋兩種效果。上述兩類專利產品主要適用于一般埋深不大的軟基及填筑高度不大的路基和填方邊坡,對于填筑高度較大的填方邊坡及尾礦堆積壩,由于塑料排水板自身抗壓強度較低,在較高自重應力作用下容易變形破壞,堵塞排水通道,喪失排水能力。同時塑料排水板與加筋體(土工格柵)在制作工藝上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既不便于規模化生產,同時工序、工藝復雜,造價高,質量可靠性差。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兼具排水和加筋兩種功能的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該復合結構能在高自重應力環境條件下,達到加筋和長期排水的功能。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內設有多條排水廊道,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的其中一端面對應每條排水廊道端口的位置開設有排水口,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上蓋板對應每條圓形排水廊道的位置開設有多個通向圓形排水廊道的滲水孔,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外包覆有土工織物濾水層。
[0006]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矩形加筋支撐盒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每延米拉伸強度不小于20kN,延伸率不大于10%的高強度聚合物通過拉伸形成的板材制成。
[0007]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多條排水廊道均為圓形排水廊道,多條排水廊道按相同中心間距并排布置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內,且多條圓形排水廊道的中心連線與矩形加筋支撐盒體橫截面中心線重合。
[0008]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滲水孔為圓形滲水孔,圓形滲水孔按相同中心間距并排布置在圓形排水廊道正上方,圓形滲水孔中心連線與圓形排水廊道縱截面中心線重合。
[0009]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土工織物濾水層采用雙層土工布制作而成,夕卜裹于矩形加筋支撐盒體四周,且矩形加筋支撐盒體開設有出水孔的端面不設置土工織物濾水層。
[0010]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矩形加筋支撐盒體的高度為10?15mm,寬度為150?200mm,每條圓形排水廊道的直徑為8?12mm,兩相鄰圓形排水廊道的中心間距為10 ?15mm。
[0011]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滲水孔的直徑為2?4mm,對應設置在每條排水廊道上方的多個滲水孔按中心間距4?8mm并排置于該排水廊道的正上方。
[0012]本實用新型具體是使填筑體在填筑或堆積過程初期快速排水固結,通過排滲加筋提高填筑體物理力學性能,同時在后期運營過程中通過長期排滲,確保填筑體在暴雨狀態或尾礦排放過程中坡體內地下水能夠及時排出,使得浸潤線低于設計要求。
[0013]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制作方便,可操作性強,且造價低廉、質量可靠性高;本實用新型的既適用于低自重應力環境下的軟基及路基,也適用于高自重應力環境下的高陡填方邊坡及尾礦堆積壩,其適用范圍廣;而且時效性強,既能解決填筑體在填筑或堆積過程初期的局部穩定性,又能解決填筑體在長期運營過程中的整體穩定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結構圖;
[0016]圖3是圖2中AA’剖面圖;
[0017]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8]圖中:I一矩形加筋支撐盒體,2—排水廊道,3—滲水孔,4一土工織物濾水層,5—排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所述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加筋支撐盒體1,該盒體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每延米拉伸強度不小于20kN,延伸率不大于10%的高強度聚合物通過拉伸形成的板材焊接而成,其高度為10?15mm,寬度為150?200mm ;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內設有多條圓形的排水廊道2,每條圓形排水廊道2的直徑為8?12mm,如圖3所示,多條排水廊道2按相同中心間距并排布置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內,多條圓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連線與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橫截面中心線重合,所述兩相鄰圓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間距為10?15mm ;如圖1所示,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的其中一端面對應每條排水廊道2端口的位置開設有排水口 5,其排水口 5也為圓形排水口,其直徑與圓形排水廊道2的的直徑相同,并與對應的圓形排水廊道2的出水端口連通。
[0020]如圖2所示,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上蓋板對應每條圓形排水廊道2的位置開設有多個通向圓形排水廊道2的滲水孔3,所述滲水孔3為圓形滲水孔,直徑為2?4mm,每根圓形排水廊道2正上方設有一排滲水孔,每排滲水孔中兩相鄰滲水孔的中心間距為4?8mm。多排圓形滲水孔3按相同中心間距并排布置在圓形排水廊道2正上方,每排圓形滲水孔3的中心連線與圓形排水廊道2縱截面中心線重合。[0021]如圖1、圖2、圖3所示,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外包覆有土工織物濾水層4,所述土工織物濾水層4采用雙層PET16-6-500型土工布制作而成,土工織物濾水層4垂直滲透系數應不小于I X 10-2cm/s,縱向搭接長度應不小于20cm,并粘接緊密。所述土工織物濾水層4外裹于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四周,且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開設出水孔的端面不設置土工織物濾水層4 ;一般情況直接將雙層土工布從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不設置出水孔5的端面進行卷覆,便將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的上、下蓋面和不設置出水孔的兩相對面完全覆蓋,并將滲水孔3全部遮擋,實現濾渣透水功能。
[0022]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如圖4所示,將本實用新型埋設在邊坡位置,其開設有出水孔5的一端朝下邊坡臨空面,在坡體內底部端口是閉合,邊坡部位積水通過滲水孔3滲入排水廊道2內,然后通過排水廊道2排出,由于整個裝置的外部覆蓋有土工織物濾水層4,可以避免一些渣土將滲水孔3堵塞,或者進入排水廊道2中對排水廊道進行堵塞,影響正常排水;本實用新型本身具有支撐作用,其排水效果好,還能解決填筑體在長期運營過程中的整體穩定性。
【權利要求】
1.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加筋支撐盒體(1),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內設有多條排水廊道(2),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的其中一端面對應每條排水廊道(2)端口的位置開設有排水口(5),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上蓋板對應每條圓形排水廊道(2)的位置開設有多個通向圓形排水廊道(2)的滲水孔(3),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外包覆有土工織物濾水層(4)。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每延米拉伸強度不小于20kN,延伸率不大于10%的高強度聚合物通過拉伸形成的板材制成。
3.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條排水廊道(2)均為圓形排水廊道,多條排水廊道(2)按相同中心間距并排布置在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內,且多條圓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連線與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橫截面中心線重合。
4.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水孔(3)為圓形滲水孔,圓形滲水孔(3)按相同中心間距并排布置在圓形排水廊道(2)正上方,圓形滲水孔(3)中心連線與圓形排水廊道(2)縱截面中心線重合。
5.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織物濾水層(4)采用雙層土工布制作而成,外裹于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四周,且矩形加筋支撐盒體(I)開設有出水孔的端面不設置土工織物濾水層(4)。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加筋支撐盒體⑴的高度為10?15mm,寬度為150?200mm,每條圓形排水廊道(2)的直徑為8?12mm,兩相鄰圓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間距為10?15mm。
7.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圓孔矩形加筋排滲復合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水孔(3)的直徑為2?4mm,對應設置在每條排水廊道上方的多個滲水孔按中心間距4?8mm并排置于該排水廊道(2)的正上方。
【文檔編號】E02D17/20GK203808044SQ201420258254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0日
【發明者】程江濤, 蔡清, 肖玉成, 王凱, 陳星星, 王定偉, 于沉香, 田田, 黃靜, 陳定安 申請人: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