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氣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離心式氣泵。
背景技術:
空氣泵是一種以增加氣體的壓力并使之輸送流動的裝置,其具有多種不同的運行機制設計。離心式空氣泵是其中的一種。離心式空氣泵需要通過發動機驅動泵內的葉片旋轉。當發動機的轉速需求越來越高時,泵內的驅動組件所需轉換的電能就越多,因此驅動組件的工作溫度也越高。尤其是帶動葉輪旋轉的主軸,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溫度較高,主軸一般由金屬材料制成,受熱后易膨脹,主軸一般設有軸承,軸承會隨著膨脹的主軸移動,軸承在移動的過程中易與軸承座擠壓,造成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對前機殼處的軸承進行保護,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的離心式氣泵。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離心式氣泵,包括在主軸一端設置的傳動部,在主軸上設有與其轉動連接的后機殼與前機殼,后機殼與前機殼形成封閉的工作腔體,工作腔體內設置葉輪組,在后機殼上設有出氣口,在前機殼上設有進氣口,主軸上與前機殼之間設有軸承,軸承外部設有固定連接于前機殼上的軸承座,所述軸承上設有軸承套,軸承套位于軸承和軸承座之間,所述軸承套的外圓周面上設有平行主軸方向設置的凹槽,所述前機殼上設有可在凹槽內相對于凹槽做橫向移動的垂直于主軸的定位銷,凹槽寬度與定位銷的直徑相同,凹槽的長度為定位銷直徑的1.5~2倍,所述軸承與軸承套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大于軸承套與軸承座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
作為軸承套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凹槽的橫斷面兩端為半圓形,中間部分為矩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方式,所述前機殼上設有用于給軸承注油的通道,注油通道的進油通道和出油通道均位于軸承上方。
進一步的,靠近傳動部的主軸上設有散熱風扇。
從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由于軸承與軸承套之間的靜摩擦力較大,軸承套會隨軸承一起移動,軸承套的凹槽的長度與寬度設計保證了軸承套可以沿著軸承方向移動,又防止了軸承套的轉動,軸承套可以很好的保護軸承,設置“U”型的注油通道可以使加入的潤滑油充分與軸承5接觸,提高潤滑效果,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且節約潤滑油。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中軸承套的俯視圖;
圖中所示:1、主軸;2、后機殼;3、前機殼;4、葉輪組;5、軸承;6、軸承座;7、軸承套;8、定位銷;9、凹槽;10、散熱風扇;11、注油通道;12、出油通道;13、密封座;14、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說明。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離心式氣泵包括在主軸1一端設置的傳動部,傳動部用于帶動主軸的旋轉,在靠近傳動部的主軸1上設有散熱風扇10,在主軸1上還設有與其轉動連接的后機殼2與前機殼3,后機殼2與前機殼3形成封閉的工作腔體,在后機殼2上設有出氣管,在前機殼3上設有進氣口,在該工作腔體內設置葉輪組4,葉輪組4由若干組動輪和靜輪組成,動輪固定設置在主軸 1上,靜輪固定在工作腔體內,靜輪與動輪相互配合,主軸1靠近前機殼3的端部上設置有軸承5,軸承5外部設有固定連接于前機殼3上的軸承座6,前機殼3上還設有用于給軸承5注油的通道,注油通道的進油通道11和出油通道12均位于軸承5上方,設置“U”型的注油通道可以使加入的潤滑油充分與軸承5接觸,提高潤滑效果,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且節約潤滑油。軸承座6端部設有軸承蓋,軸承座6與軸承蓋之間設有襯墊,主軸外設有襯套,在后機殼與前機殼之間設有螺柱,并在動輪、靜輪外部后機殼與前機殼之間設有定位環。
后機殼內壁設有圓環狀的密封座13,主軸上設有與密封座相配合的密封墊14,在后機殼2與主軸1之間設有刀口迷宮密封結構可以減少腔體中氣體的泄露。
軸承5上設有軸承套7,軸承套7位于軸承5和軸承座6之間,軸承套7外部上設有延主軸方向設置的凹槽9,與主軸1平行,凹槽9可以設置在軸承套7的底部,前機殼3上與凹槽9對應位置設有一個定位銷8,定位銷8垂直主軸,定位銷8插入凹槽內,定位銷8可在凹槽9內相對于凹槽9做橫向移動,凹槽9寬度與定位銷的直徑相同,凹槽9的長度是定位銷直徑的1.5到2倍之間,凹槽9的橫斷面可以是矩形的,也可以兩端半圓形,中間為矩形,半圓形部分的直徑與定位銷相同,該結構的定位銷8和凹槽9既可以保證軸承套7可以延主軸一起滑動,又阻止了軸承套7的轉動,軸承5與軸承套7之間緊密設置,軸承套7與軸承座6之間光滑設置,軸承5與軸承套7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大于軸承套7與軸承座6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
當主軸高速旋轉時,主軸受熱膨脹,主軸靠近后機殼部分固定,靠近前機殼部分膨脹伸長,由于軸承與軸承套之間的靜摩擦力較大,軸承套會隨軸承一起移動,軸承套的凹槽的長度與寬度設計保證了軸承套可以沿著軸承方向移動, 又防止了軸承套的轉動,軸承套可以很好的保護軸承,軸承與軸承座之間直接接觸易發生擠壓,軸承易損壞,設置軸承套可以防止軸承與軸承座之間的之間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