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
【背景技術】
[0002]包括渦形腔(scroll)殼體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從舌部向葉輪的旋轉方向去,流路截面積逐漸在葉輪的直徑方向擴大。從葉輪吹出的氣體在殼體內從動壓轉換為靜壓。在這種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中,因殼體的小型化,流路截面積的擴大方向并非葉輪的直徑方向,而是電動機的軸方向。
[0003]下面,參照圖5A、圖5B,對該現有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進行說明。圖5A是現有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側視圖,圖5B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主視圖。
[0004]如圖5A、圖5B所示,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包括:殼體102 ;和內置于殼體102的葉輪103。殼體102包括:具有吸入口 104的側板105 ;渦形腔106 ;固定電動機107的電動機固定側板108。殼體102形成從舌部109向葉輪103的旋轉方向110去流路截面積逐漸擴大的螺旋形狀。此處的流路截面積是指,由葉輪103的外周側、渦形腔106的內側、和電動機固定側板108所圍成的區域的直徑方向截面積。
[0005]葉輪103固定于電動機107。當通過電動機107的驅動使葉輪103旋轉時,吸入氣流111從吸入口 104經由葉輪103流入到殼體102內。從葉輪103吹出的空氣在螺旋形狀的殼體102內升壓,從動壓轉換成靜壓,變成排出氣流113從排出口 112流出。
[0006]此處,在一般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16中,因渦形腔的形狀,在葉輪103的直徑方向上流路截面積擴大。但是,在專利文獻I所述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中,形成有從舌部109向旋轉方向110去在電動機107的旋轉軸114方向(區域A的部分)上流路截面積擴大的電動機固定側板108。此外,在圖5A、圖5B中,一般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16的外形也用虛線表示。
[0007]S卩,專利文獻I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與一般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16相比,在旋轉軸114方向上確保流路,由此抑制直徑方向的擴大率,縮小殼體102的縱向尺寸H、橫向尺寸Y。在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的情況下,從葉輪103的主板側向殼體102內吹出的氣流115朝向外周側(渦形腔106側),并且向電動機固定側板108側擴散。S卩,氣流115沿著渦形腔106面順暢地流入到區域A,從而獲得流路截面積擴大的效果(從動壓轉換成靜壓)。在電動機107的旋轉軸114方向上擴大的部分(區域A)是電動機107從殼體102突出的死空間(dead space)。有效利用該死空間,實現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的小型化。其結果是,在殼體小型化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性能(靜壓)的下降。
[0008]現有技術文獻
[0009]專利文獻
[0010]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83772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1]在上述這種現有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中,能夠在抑制性能(靜壓)下降的同時實現殼體102的小型化。但是,在電動機107的旋轉軸114方向上形成有螺旋狀形成流路截面積的擴大部分,所以電動機107側的電動機固定側板108的形狀變得復雜。這種復雜形狀的電動機固定側板108難以加工。在殼體102通過樹脂成型等方法形成的情況下,能夠加工復雜形狀的電動機固定側板108。但是,在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將內部靜壓設定得特別高,為了確保殼體102的強度,殼體102必須采用鋼板形成的情況下,難以應用專利文獻I所述的技術。即,在現有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101中,難以在殼體102的形狀不變得復雜地抑制性能(靜壓)下降的同時實現殼體102的小型化。
[0012]因此,本發明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包括:包括:具有渦形腔的殼體;內置于殼體的具有多個葉片的葉輪;和配置于電動機與葉輪之間且固定于電動機的旋轉軸的主板。殼體包括:具有吸入口的側板;和固定電動機的電動機固定側板。側板與電動機固定側板平行地配置,葉輪固定于電動機。另外,在電動機固定側板與主板之間設置有圍繞旋轉軸的整流板。整流板由以旋轉軸為中心隨著向葉輪去與旋轉軸正交的截面的面積變小的傾斜面構成。另外,整流板的葉輪一側的整流板第I直徑比葉輪的葉輪直徑小。
[0013]在這種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中,從葉輪向殼體內吹出的氣體沿著渦形腔順暢地流入到形成于整流板與渦形腔之間的通風路部分。流入到通風路部分的氣體從電動機固定側板通過直徑縮小的傾斜面,一邊在通風路部分內旋轉一邊變成朝向葉輪的氣流。該氣流碰到主板的電動機固定側板,不會與從葉輪吹向殼體內的氣流碰撞,而是沿著主板順暢地流出至排出口。側板與電動機固定側板平行地配置,所以與渦形腔的電動機旋轉軸方向相同方向的尺寸被固定。因此,即使殼體小型化,電動機固定側板的形狀即殼體的形狀也不變得復雜就能夠抑制性能(靜壓)下降。
【附圖說明】
[0014]圖1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側視圖。
[0015]圖1B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主視圖。
[0016]圖2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與一般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流路截面積的變化的比較曲線圖。
[0017]圖3A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不同例子的側視圖。
[0018]圖3B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不同例子的主視圖。
[0019]圖4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側視圖。
[0020]圖4B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主視圖。
[0021]圖5A是現有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側視圖。
[0022]圖5B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24](實施方式I)
[0025]圖1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側視圖。圖1B是該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主視圖。如圖1A、圖1B所示,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I包括:殼體2 ;內置于殼體2的具有多個葉片24的葉輪3 ;和配置于電動機7與葉輪3之間且固定于電動機7的旋轉軸14的主板17。殼體2包括:具有吸入口 4的側板5、渦形腔6、和固定電動機7的電動機固定側板8。殼體2形成從舌部9向葉輪3的旋轉方向10去流路截面積逐漸擴大的漩渦形狀。葉輪3固定于電動機7。
[0026]葉輪3包括主板17、多個葉片24、和輔助環25。此處,多個葉片24配置于主板17的外周側。輔助環25被固定在與固定于主板17的端部相反側的葉片24的前端。輔助環25如字面意思,中心部分開口,該開口成為與吸入口 4連通的葉輪吸入口。主板17設置于葉片24的電動機7偵U。
[0027]而且,通過電動機7的驅動,葉片3旋轉時,吸入氣流11從吸入口 4經由葉輪3流入到殼體2內。吸入氣流11在旋渦狀的殼體2內升壓,從動壓轉換成靜壓,變成排出氣流13從排出口 12流出。
[0028]側板5與電動機固定側板8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殼體2內,整流板15以圍繞電動機7的旋轉軸14的方式設置在電動機固定側板8與主板17之間。整流板15與旋轉軸14正交的面是以旋轉軸14為中心的圓。整流板15的該截面的圓形成向葉輪3去其直徑縮小的形狀,即,整流板15的外形是圓錐臺形狀。另外,整流板15的葉輪3 —側的整流板第I直徑15b比葉輪3的葉輪直徑3a小。像這樣,整流板15由以旋轉軸14為中心隨著向葉輪3去與旋轉軸14正交的截面的面積變小的傾斜面15a構成。
[0029]對上述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I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因形成于整流板15與渦形腔6之間的通風路部分(區域B),流路截面積并非向葉輪3的直徑方向,而是向電動機7的旋轉軸14的方向擴大。
[0030]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與一般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的流路截面積變化的比較曲線圖。圖2的縱軸表示流路截面積,橫軸表示殼體的位置。如圖1A所示,殼體2的位置在于,舌部9的位置為擴大開始位置a、渦形腔6的圓弧結束的部分為擴大結束位置C、擴大開始位置a與擴大結束位置c中間的位置為擴大中間位置b。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I通過抑制渦形腔6與葉輪3的旋轉軸14的距離的擴大率,實現殼體2的小型化。即,圖1A的擴大開始位置a的旋轉軸14與渦形腔6的距離、跟擴大結束位置c的旋轉軸14與渦形腔6的距離之比,與現有的一般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相比,本發明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I較小。
[0031]另一方面,圖1A、圖1B的本發明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I中的流路截面積在于,在電動機7的旋轉軸14方向上殼體2擴大,從擴大開始位置a至擴大中間位置b,確保與現有的一般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相同面積的流路截面積。在擴大開始位置a至擴大中間位置b的部分,與一般的單側吸入式離心風機相比,葉輪3與渦形腔6的距離縮小。但是,一般來講,在擴大開始位置a至擴大中間位置b的部分,從葉輪3向殼體2吹出的氣流的速度變慢。因此,氣流不會撞擊渦形腔6表面變得紊亂,而是流入到形成于整流板15與渦形腔6之間的通風路部分(區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