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旋壓縮機及空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渦旋壓縮機及空調,涉及壓縮機領域,用于改善第一渦旋盤運動過程中與機架之間的潤滑問題。該渦旋壓縮機包括第一渦旋盤、機架和油室,第一渦旋盤由機架支撐且能相對于機架轉動;機架內設有第一流道,其進口與油室連通且靠近油室的底部設置,其出口設在機架用于支撐第一渦旋盤的端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流道設置在機架內,且第一流道的進口的位置靠近渦旋壓縮機的油室底部,在油室內油液很低的情況下,第一流道內也可以充滿潤滑油,以保證對機架和第一渦旋盤之間配合面的潤滑。
【專利說明】
渦旋壓縮機及空調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壓縮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渦旋壓縮機及空調。
【背景技術】
[0002]渦旋壓縮機包括動渦旋盤、靜渦旋盤、機架。動渦旋盤和靜渦旋盤都包括基板和盤體。動渦旋盤的盤體與靜渦旋盤的盤體嚙合形成數個壓縮腔。機架支撐動渦旋盤,動渦旋盤通過驅動軸被電機驅動。機架和動渦旋盤之間有油室,在動渦旋盤轉動的過程中,動渦旋盤和機架之間的接觸面需要潤滑。
[0003]現有動渦旋盤與機架的接觸面之間的潤滑通過動渦旋盤攪動油室中的油,使油能到達并潤滑動渦旋盤與機架的接觸面。具體如下:在渦旋式壓縮機機架上表面設置徑向、環向油槽,使得潤滑油能順利到達機架與動渦旋盤之間。該渦旋壓縮機運行時,冷凍油先進入到油室中,然后到達機架上側,然后經由徑向、環向油槽到達機架和動渦旋盤之間。
[0004]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下述問題:現有低壓腔渦旋壓縮機動渦旋盤與機架的接觸面之間的潤滑通過動渦旋盤攪動油室中的油,使油能到達并潤滑動渦旋盤與機架的接觸面。此種供油方式要求油室內油液位保證一定高度,在壓縮機油量較低或者壓縮機負荷過大時,動渦旋盤與機架接觸面之間的潤滑難以保證,會導致壓縮機功耗突然增大,影響壓縮機的性能及可靠性。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渦旋壓縮機及空調,用以改善第一渦旋盤轉動過程中第一渦旋盤與機架之間配合面的潤滑。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7]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渦旋壓縮機,包括第一渦旋盤、機架和油室,所述第一渦旋盤由所述機架支撐且能相對于所述機架轉動;所述機架內設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進口與所述油室連通且靠近所述油室的底部設置,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設在所述機架用于支撐所述第一渦旋盤的端部。
[0008]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渦旋盤內設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進口設在所述第一渦旋盤基板朝向所述機架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設在所述第一渦旋盤基板背離所述機架的第二端面;
[0009]其中,在所述第一渦旋盤相對于所述機架轉動的過程中,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周期性連通。
[0010]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靠近渦旋壓縮機吸氣口。
[0011]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處設有儲油槽,所述儲油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尺寸。
[0012]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儲油槽被構造成所述第一渦旋盤轉動一圈則所述第二流道與所述儲油槽連通至少兩次。
[0013]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儲油槽為環形結構或波浪形結構。
[0014]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儲油槽為圓環形結構。
[0015]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機架的端部還設有回油槽,所述回油槽的進口與所述儲油槽連通,所述回油槽的出口與渦旋壓縮機的回油通道連通。
[0016]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的進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尺寸。
[0017]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徑向油道和第一軸向油道,其中,油液能經由所述油室底部、所述第一徑向油道和第一軸向油道流向所述機架的端部;和/或,
[0018]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二軸向油道、第二徑向油道和第三軸向油道;其中,油液能經由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軸向油道、所述第二徑向油道和第三軸向油道流向所述第一渦旋盤的第二端面。
[0019]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空調,其包括本發明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渦旋壓縮機。
[0020]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實施例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
[0021]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流道設置在機架內,且第一流道的進口的位置靠近渦旋壓縮機的油室底部,第一流道進口的位置越低對油液位高度要求越低,在油室內油液很低的情況下,第一流道內也可以充滿潤滑油,以保證對機架和第一渦旋盤之間配合面的潤滑。上述技術方案,由第一渦旋盤攪動來提供動力,且對油室內油液位高度要求低,第一流道進口的位置越低對油液位高度要求越低。
【附圖說明】
[0022]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3]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渦旋壓縮機局部裝配示意圖;
[0024]圖2:本發明實施例一渦旋壓縮機第一渦旋盤剖視圖;
[0025]圖3:本發明實施例一渦旋壓縮機機架局部視圖;
[0026]圖4:本發明實施例二渦旋壓縮機機架局部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圖1?圖4對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
[0028]參見圖1至圖3,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一種渦旋壓縮機,包括第一渦旋盤1、機架2和油室2d,第一渦旋盤I由機架2支撐且能相對于機架2轉動。機架2內設有第一流道20,第一流道20的進口與油室2d連通且靠近油室2d的底部設置,第一流道20的出口設在機架2用于支撐第一渦旋盤I的端部2e。
[0029]渦旋壓縮機包括第一渦旋盤1、第二渦旋盤和機架2。第一渦旋盤I和第二渦旋盤配合以形成多個壓縮腔。第一渦旋盤I由機架2支撐且在曲軸5的帶動下相對于機架2轉動。第一渦旋盤1、第二渦旋盤都包括基板和盤體。
[0030]本實施例中需要用到的技術術語或名詞解釋。本文中,以圖1所示方向為例,機架2與第一渦旋盤I配合的面稱為端部2e。第一渦旋盤I的基板朝向機架2的面稱為第一端面ld,第一渦旋盤I的基板朝向第二渦旋盤的面稱為第二端面,第二端面背離機架2。端部2e和第一端面Id相互配合形成配合面,該配合面采用第一流道20實現潤滑。
[0031]第一流道20可以采用折線型流道、弧線型流道、規則流道或不規則流道,以能夠使得渦旋壓縮機的油室2d底部的油液流向第一流道20。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流道20設置在機架2內,且第一流道20的進口位置靠近渦旋壓縮機的油室2d底部,位置低,在油室2d內油液很低的情況下,第一流道20內也可以充滿潤滑油,以保證對機架2和第一渦旋盤I之間配合面的潤滑。
[0032]參見圖1和圖2,進一步地,第一渦旋盤I內設有第二流道10,第二流道10的進口設在第一渦旋盤I基板朝向機架2的第一端面ld,第二流道10的出口設在第一渦旋盤I朝背離機架2的第二端面。其中,在第一渦旋盤I相對于機架2轉動的過程中,第一流道20與第二流道10周期性連通。
[0033]設置第二流道10后,經由第一流道20流到機架2和第一渦旋盤I之間配合面的潤滑油能沿著第二流道10繼續周期性流動至第二端面,以周期性增加吸氣含油率。適當增大吸氣含油率可以避免第一渦旋盤I及第二渦旋盤之間的異常磨損,同時也有利于降低排氣溫度。保證壓縮機可靠性方面;吸氣含油率過大則會導致壓縮機吸氣量的減小,對制冷量影響較大,上述周期性提高吸氣含油率的方案則可以較好地平衡上述兩方面。
[0034]參見圖1和圖2,進一步地,第二流道10的出口靠近渦旋壓縮機吸氣口,這樣增加渦旋壓縮機的吸氣含油率的效果更好。
[0035]參見圖1,第一流道20的出口處設有儲油槽2a,儲油槽2a的尺寸大于第一流道20的出口尺寸。這樣可以實現儲油,也便于第一流道20和第二流道10之間的貫通,可以降低第一渦旋盤I上第二流道10的加工難度。
[0036]儲油槽2a中的油部分也可以在第一渦旋盤I轉動過程中潤滑第一渦旋盤I與機架2的配合面。在第一渦旋盤I內設有第二流道10的前提下,儲油槽2a使得從機架2第一流道20上來的油能夠較容易地流向第一渦旋盤I內的第二流道10。
[0037]儲油槽2a被構造成下述結構:第一渦旋盤I轉動一圈,則第二流道10與儲油槽2a連通至少兩次。
[0038]儲油槽2a可以采用多種結構形式,儲油槽2a比如為環形結構或波浪形結構。
[0039]參見圖1和圖3,為便于加工,儲油槽2a為圓環形結構。其中,第一渦旋盤I轉動一圈,第二流道10與儲油槽2a連通兩次。
[0040]參見圖1,第一流道20的進口尺寸大于第一流道20的出口尺寸,以增加經由第一流道20輸出的油液的壓力,改善潤滑效果。
[0041 ]參見圖1和圖3,機架2的端部2e還設有回油槽2f,回油槽2f的進口與儲油槽2a連通,回油槽2f的出口與渦旋壓縮機的回油通道連通。設置回油槽2f可配合儲油槽2a形成循環的潤滑油路,油的循環流通性更好。
[0042]下面介紹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道20的具體結構。
[0043]參見圖1,第一流道20包括第一徑向油道2c和第一軸向油道2b,其中,油液能經由渦旋壓縮機的油室2d底部、第一徑向油道2c和第一軸向油道2b流向機架2的端部2e。在機架2內開設第一徑向油道2c及第一軸向油道2b,使油能夠順利到達機架2的端部2e。第一徑向油道2c的端部設有密封裝置4。
[0044]進一步地,第一徑向油道2c的內徑尺寸大于第一軸向油道2b的內徑尺寸,以增加經由第一軸向油道2b輸出的油液的壓力,改善潤滑效果。
[0045]下面介紹本實施例中第二流道10的具體結構。
[0046]參見圖1和圖2,第二流道10包括第二軸向油道la、第二徑向油道Ib和第三軸向油道Ic;其中,油液能經由第一流道20、第二軸向油道la、第二徑向油道Ib和第三軸向油道Ic流向第一渦旋盤I的第二端面。在第一渦旋盤I基板內開設第二軸向油道la、第二徑向油道Ib和第三軸向油道lc,使到達機架2的端部2e的油能夠順利到達第一渦旋盤I的第一端面IcU增大吸氣含油率。
[0047]下面介紹一個具體實施例。
[0048]如圖1,位于渦旋壓縮機底部的油通過曲軸5中的曲軸油孔5a源源不斷地到達曲軸5頂端,為了使油能夠順利達到機架2的端部2e,機架2上開設第一徑向油道2c和第一軸向油道2b,使二者貫通,第一徑向油道2c外側由一密封裝置4堵住,防止油從此處直接回流至渦旋壓縮機底部油池,因此油室2d中的油只能通過曲軸5與機架軸承2g間隙及在機架2上開設的與第一徑向油道2c貫通的第一軸向油道2b流出。由于曲軸5與機架軸承2g間隙較小,會有一部分油聚集在油室2d中。油由于第一渦旋盤軸承座Ie在油室2d攪拌,通過第一徑向油道2c及第一軸向油道2b到達機架2的端部2e,該部分油到達機架2儲油槽2a后,由回油槽2f流出。隨著第一渦旋盤I的轉動,機架2儲油槽2a與第二軸向油道Ia連通,在儲油槽2a中的油一部分通過第二軸向油道Ia流入第二徑向油道lb。由于第二徑向油道Ib由一密封裝置3堵住徑向油道端部,因此在第二徑向油道Ib的油會經過第三軸向油道Ic流入第一渦旋盤I基板頂面(第二端面),該第三軸向油道Ic開設在栗體吸氣口附近,流到第一渦旋盤I基板頂面的油與吸氣混合,提高吸氣含油率;另一部分油(主要為儲油槽2a中未流入第一渦旋盤I軸向油道的部分)會流過儲油槽2a后由回油槽2f流出,油在流動的過程中由第一渦旋盤I帶動潤滑第一端面Id。
[0049]當機架2儲油槽2a與第二軸向油道Ia不再連通時,從第一軸向油道2b流入到儲油槽2a的油會全部經過回油槽2f流出,油在流動的過程中由第一渦旋盤帶動潤滑第一端面Id0
[0050]隨著第一渦旋盤I的轉動,第二軸向油道Ia與機架2儲油槽2a周期性連通和閉合,實現第一端面Id之間的潤滑及栗體吸氣含油率周期性提高。在保證第一端面Id與機架2的端部2e之間的潤滑的同時也增加了栗體吸氣含油率。
[0051]如圖3,機架2儲油槽2a設置的位置需要與第二軸向油道Ia運動軌跡有重合,以實現隨著第一渦旋盤I的轉動,機架儲油槽2a與第二軸向油道Ia周期性連通閉合,周期性提高栗體吸氣含油率。
[0052]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潤滑效果,機架2開設的第二徑向油道Ib孔徑不應該過小,且開設的位置應該盡量靠近油室2d底端,以便于在油室2d油液位低時,保證第一端面Id較好的潤滑效果。
[0053]參見圖4,本發明實施例二的技術方案與上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不同:本實施例中,機架2的端部2e沒有設回油槽2f。
[0054]為防止油室2d中油液位過低時影響第一端面Id潤滑效果,如圖4,不設置回油槽2f后,由第一軸向油道2b流入到機架2儲油槽2a中的油只能通過第一渦旋盤I帶動潤滑第一端面Id時的離心力流出機架2的端部2e,能夠更好地保證第一端面Id與機架2的端部2e之間的潤滑。
[0055]本發明另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空調,其包括本發明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渦旋壓縮機。
[0056]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為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內容的限制。
[0057]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渦旋盤(I)、機架(2)和油室(2d),所述第一渦旋盤(I)由所述機架(2)支撐且能相對于所述機架(2)轉動;所述機架(2)內設有第一流道(20),所述第一流道(20)的進口與所述油室(2d)連通且靠近所述油室(2d)的底部設置,所述第一流道(20)的出口設在所述機架(2)用于支撐所述第一渦旋盤(I)的端部(2e)。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渦旋盤(I)內設有第二流道(10),所述第二流道(10)的進口設在所述第一渦旋盤(I)基板朝向所述機架(2)的第一端面(Id),所述第二流道(10)的出口設在所述第一渦旋盤(I)基板背離所述機架(2)的第二端面; 其中,在所述第一渦旋盤(I)相對于所述機架(2)轉動的過程中,所述第一流道(20)與所述第二流道(10)周期性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10)的出口靠近渦旋壓縮機吸氣口。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20)的出口處設有儲油槽(2a),所述儲油槽(2a)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流道(20)的出口尺寸。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槽(2a)被構造成所述第一渦旋盤(I)轉動一圈則所述第二流道(10)與所述儲油槽(2a)連通至少兩次。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槽(2a)為環形結構或波浪形結構。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槽(2a)為圓環形結構。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2)的端部(2e)還設有回油槽(2f),所述回油槽(2f)的進口與所述儲油槽(2a)連通,所述回油槽(2f)的出口與渦旋壓縮機的回油通道連通。9.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20)的進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流道(20)的出口尺寸。10.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渦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20)包括第一徑向油道(2c)和第一軸向油道(2b),其中,油液能經由所述油室(2d)底部、所述第一徑向油道(2c)和第一軸向油道(2b)流向所述機架(2)的端部(2e);和/或, 所述第二流道(10)包括第二軸向油道(Ia)、第二徑向油道(Ib)和第三軸向油道(Ic);其中,油液能經由所述第一流道(20)、所述第二軸向油道(la)、所述第二徑向油道(Ib)和第三軸向油道(Ic)流向所述第一渦旋盤(I)的第二端面。11.一種空調,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渦旋壓縮機。
【文檔編號】F04C18/02GK105889064SQ201610430053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5日
【發明人】刁建, 郭求和, 胡余生, 曹貞文, 李小雷
【申請人】珠海格力節能環保制冷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