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縫紉機,尤其是降低固接于縫紉機主軸的一端部的手輪的 振動產生的噪音的縫紉機。
背景技術:
以往,各種縫紉機包括底座部、在底座部豎立設有的支柱部和從支柱部的 上端以與底座部相對的形態向左方延伸的機臂部。在機臂部的內部配設有縫紉 機主軸。在機臂部的支柱部側配設有縫紉機電動機。縫紉機電動機的輸出軸與 縫紉機主軸連接。縫紉機電動機驅動縫紉機主軸旋轉。
縫紉機主軸的一端部固接于手輪。手輪配設于機臂部的外側。縫紉機主軸 的另一端部與針桿上下運動機構和挑線桿上下搖動機構連接。針桿上下運動機 構使針桿上下運動。挑線桿上下擺動機構使挑線桿上下擺動。多個軸承和滾珠 軸承在縫紉機架上繞軸心可轉動地支撐縫紉機主軸。在縫紉中,針桿上下運動 機構和挑線桿上下擺動機構通過縫紉機主軸的轉動來進行驅動,針桿和挑線桿 進行上下運動。在所述情況時,針桿上下運動機構和挑線桿上下擺動機構的驅 動成為振動的原因。該振動通過縫紉機主軸傳遞到手輪,因此手輪也會振動。
在日本特許公報第3614550號所記載的手動轉動裝置中,手輪固定于手輪 軸的一端部。手輪軸可轉動且可滑動地插通手輪軸承。在手動轉動裝置中,在 手輪和手輪軸承之間配置有螺旋彈簧。螺旋彈簧向離開手輪軸承方向對手輪施 力。手輪齒輪固定于手輪軸的另一端部。操作人員克服螺旋彈簧將手輪壓進去 之后,手輪齒輪就與固定于上軸(縫紉機主軸)的主軸齒輪嚙合。當操作人員在 保持壓進去的狀態下旋轉手輪時,可手動旋轉主軸。
在手輪軸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設有手輪滾輪,該手輪滾輪可與在手輪軸承 的端面上形成的缺口卡合。當操作人員在滾輪與缺口相對的位置上將手輪放開時,手輪軸承的滾輪就通過螺旋彈簧的施力來卡合于缺口,手輪齒輪離開主軸 齒輪。因此,所述公報的縫紉機不易于將振動通過上軸來傳遞到手輪。
但是所述公報的縫紉機需要與上軸分開獨立的手輪軸。因此,縫紉機需要 將上軸和手輪軸連接/解除的機構,從而存在裝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增加的問 題。所述公報的縫紉機很難應用于具有固接于縫紉機主軸的手輪的已有的縫紉 機。
在具有固接于縫紉機主軸的手輪的縫紉機中,手輪的自由端側的筒部有時 會劇烈地振動,并且產生80db以上的噪音。噪音帶著指向性傳遞到手輪的側 方的較遠的位置,從而存在工作環境惡化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能降低縫紉機的手輪產生的振動噪音、能以簡單的結構 來降低振動噪音、也能應用于已有的手輪的振動噪音的降低等。
技術方案1的縫紉機包括手輪,該手輪固接于縫紉機主軸的一端部,并且 可手動操作地配設于機臂部的外側,所述手輪具有軸連接部和筒部,所述軸連 接部固定于所述縫紉機主軸上,所述筒部相對于所述軸連接部位于與所述機臂 部相反的一側,該縫紉機設有第一振動抑制部件,該第一振動抑制部件抑制從 所述縫紉機主軸傳遞到所述筒部的振動。第一振動抑制部件吸收從縫紉機主軸 傳遞到筒部的振動。
在縫紉中,根據由針桿上下運動機構驅動的針桿的上下運動和由挑線桿上 下擺動機構驅動的挑線桿的上下擺動產生的振動,通過縫紉機主軸傳遞到手 輪。設于筒部的第一振動抑制部件吸收傳遞到的振動。因此縫紉機能降低手輪 的振動產生的噪音。本噪音對策能以在筒部設有第一振動抑制部件的簡單的結 構來廉價地執行,也能應用于已有的縫紉機的手輪上。在本噪音對策中,手輪 的重量幾乎不增加。因此,縫紉機不影響到縫紉機主軸的高速旋轉。
在技術方案2的縫紉機中,筒部由端壁部和側壁部構成,該端壁部與軸連 接部的一側連接,所述側壁部從端壁部向與機臂部相反的一側延伸,在側壁部 的內周面上設有第一振動抑制部件。因此,第一振動抑制部件能抑制筒部的側壁部的振動。
技術方案3的縫紉機具有第二振動抑制部件,該第二振動抑制部件配置成 與端壁部的與機臂部相反的一側的內面抵接或靠近。
因此第二振動抑制部件吸收傳遞到筒部的端壁部的振動。從而縫紉機能進 一步抑制手輪的振動,進一步降低手輪的振動產生的噪音。
技術方案4的縫紉機設有環狀部件和固定部件,該環狀部件從與機臂部相 反的一側覆蓋第一振動抑制部件和第二振動抑制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將環狀部 件固定于軸連接部。
因此,環狀部件能遮斷手輪產生的噪音,能顯著地降低手輪的振動產生的 噪音。
技術方案5的縫紉機設有第三振動抑制部件,該第三振動抑制部件配置于 軸連接部和環狀部件之間。
第三振動抑制部件吸收傳遞到軸連接部的振動。因此,縫紉機能進一步抑 制手輪的振動。
在技術方案6的縫紉機中,固定部件由螺栓部件構成,縫紉機設有第四振 動抑制部件,為降低從螺栓部件傳遞到環狀部件的振動,該第四振動抑制部件 安裝于螺栓部件上。
由于第四振動抑制部件能顯著地抑制環狀部件的振動,因此縫紉機能進一 步抑制手輪的振動。
在技術方案7和8的縫紉機中,為確保手動操作手輪時的易操作性,在環 狀部件的內側形成凹部。
因此,縫紉機可在不失去環狀部件的遮音性能的狀態下,確保手輪的易造 作性。
在技術方案9的縫紉機中,第一振動抑制部件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因此,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廉價地實現第一振動抑制部件。 在技術方案10的縫紉機中,第二振動抑制部件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因此,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廉價地實現第二振動抑制部件。在技術方案ll的縫紉機中,第三振動抑制部件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因此,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廉價地實現第三振動抑制部件。 在技術方案12的縫紉機中,第四振動抑制部件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因此,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廉價地實現第四振動抑制部件。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縫紉機的主視圖。
圖2是縫紉機的手輪周圍的放大剖視圖。 圖3是外側振動抑制部件的右側視圖。 圖4是插通著筒體的環狀部件的左側視圖。 圖5是內側振動抑制部件的右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表示較佳實施方式的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工業用縫紉機M包括底座部1、支柱部2和機臂部3。支 柱部2在底座部1的右端部分豎立設置。機臂部3從支柱部2的上端部向 左方延伸,并與底座部l相對。 如圖2所示,縫紉機主軸IO配設于機臂部3的內部。縫紉機電動機(未 圖示)驅動縫紉機主軸10旋轉。多個軸承和滾珠軸承12在縫紉機架F上繞軸 心可轉動地支撐縫紉機主軸10。機臂部3在其前端側內部具有針桿上下運動機 構和挑線桿上下搖動機構。針桿上下運動機構使針桿6上下運動,在該針桿6 的下端安裝有機針7。挑線桿上下擺動機構使挑線桿5上下擺動。針桿上下運 動機構和挑線桿上下搖動機構與縫紉機主軸10的左端部連接,并與縫紉機主 軸10的旋轉連動地動作。底座部1在其內部具有與縫紉機主軸10連動連接的 下軸(未圖示)、與該下軸連接的線環捕捉用梭(未圖示)和送布牙機構(未圖示) 等。
手輪20固接于縫紉機主軸10的右端部(一端部)。手輪20由手動操作縫 紉機主軸10。手輪20在支柱部2的與機臂部3的相反的一側配設。掛裝于手輪20上的皮帶50與所述縫紉機電動機的旋轉軸連接。因此,手輪20與所述
縫紉機電動機的旋轉連動地動作。
下面對手輪20進行說明。手輪20的材料是鋁合金。如圖2所示,手輪20 一體地具有環狀的筒部21、小徑壁部24、軸連接部25和機臂部側筒部27。筒 部21具有筒狀的側壁部22和從側壁部22的機臂部側端部向縫紉機主軸側延 伸的端壁部23。在端壁部23的內周端延伸有筒狀的小徑壁部24,該小徑壁部 24的機臂部側端部與嵌合于縫紉機主軸10的外側而固定的軸連接部25相連。 軸連接部25的螺栓孔(未圖示)和插入到縫紉機主軸10的螺栓孔11的螺栓(未 圖示)將手輪20固定于縫紉機主軸10上。
如圖2和圖3所示,在筒部21的內側配設有橡膠制的外側振動抑制部件 30。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 —體地形成有環狀部32(這相當于第二振動抑制部件) 和周壁部31 (這相當于第一振動抑制部件)。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的環狀部32 與端壁部23的內面靠近,并且周壁部31與側壁部22的內周面面接觸。
如圖2和圖4所示,合成樹脂的環狀部件35以覆蓋筒部21的內面和 軸連接部25的端面的形態安裝于軸連接部25。環狀部件35以沿著筒部21、 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小徑壁部24和軸連接部25的形態配設。環狀部件 35由外周環部36、內周環部37和連接部38構成。外周環部36形成為環 狀部件35的外周部分。在圖2中,內周環部37形成為比外周環部36向左 方突出的內周側部分。連接部38從內周環部37向左方突出。環狀部件35 在內周環部37嵌合于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的孔部33的狀態下配設。外周 環部36的外周面與周壁部31的內周面面接觸,并且外周環部36的左側面 與環狀部32的內面面接觸。
連接部38具有可收納縫紉機主軸10的端部的凹部39和兩個螺栓孔 40。兩個螺栓孔40分別插通有橡膠制的筒體41 (這相當于第四振動抑制部 件),該兩個橡膠制的筒體41分別安裝有螺栓部件42。為確保手動操作手 輪20時的易操作性,在外周環部36的內側形成有凹部43。
如圖2和圖5所示,在軸連接部25和環狀部件35之間配設有橡膠制 的大致環狀的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這相當于第三振動抑制部件)。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分別與軸連接部25的右側面以及環狀部件35的連接部38 面接觸。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具有供縫紉機主軸10插通的孔部46以及供 兩個螺栓部件42(這相當于固定部件)插通的兩個缺口 47。機臂部側筒部27 在其內側具有用于檢測手輪20的旋轉位置的旋轉位置檢測傳感器(未圖 示)。下面對上面說明過的縫紉機M的作用和效果進行說明。 縫紉機M在縫紉中,針桿上下運動機構使針桿6上下驅動,挑線桿上 下擺動機構使挑線桿5上下擺動。針桿上下運動機構和挑線桿上下擺動機 構產生振動。該振動傳遞到縫紉機主軸10。傳遞到縫紉機主軸10的振動傳 遞到手輪20。由于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環狀部件 35和兩個筒體41抑制傳遞到手輪20的振動,因此能降低手輪20的振動產 生的噪音。
下面對手輪20的振動產生的噪音的測定結果進行簡單的說明。不具有 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環狀部件35和兩個筒體41 的以往的縫紉機M的噪音是約82. 5db,而本發明的縫紉機M的噪音是約 78db。
如上所述,手輪20具有筒部21和軸連接部25。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 是橡膠制,并且具有環狀部32和周壁部31。環狀部32以靠近于筒部21 的端壁部23的內面的狀態配設。周壁部31與環狀部32形成一體,并與側 壁部22的內周面面接觸。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可吸收通過軸連接部25傳 遞到筒部21的振動。由于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由與筒部21不同的材質形 成,因此以與筒部21的振動不同的振動數振動。從而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 可抑制筒部21的振動。
如上所述,由于縫紉機M可抑制手輪20的振動,因此可降低手輪20 的振動產生的噪音。縫紉機M能以在筒部21的內面設有外側振動抑制部件 30的簡單的結構來廉價地降低噪音。所述噪音對策可應用于已有的縫紉機 的手輪20上。即使另行設置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手輪20的重量也幾乎 不增加,從而不影響到縫紉機主軸10的高速旋轉。
9在縫紉機M中,合成樹脂制的環狀部件35以沿著筒部21、外側振動抑 制部件30、小徑壁部24和軸連接部25的內面并且覆蓋這些部件的內面的 形態配設。由于環狀部件35可遮斷手輪20產生的噪音,因此可顯著地降 低手輪20的振動產生的噪音。
縫紉機M在軸連接部25和環狀部件35之間設有橡膠制的內側振動抑制部 件45。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吸收傳遞到軸連接部25的振動。由于內側振動 抑制部件45由與軸連接部25不同的材質形成,因此以與軸連接部25的振 動不同的振動數振動。從而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可抑制軸連接部25的振 動。縫紉機M能進一步抑制手輪20的振動。
在縫紉機M中,通過兩個螺栓部件42來將環狀部件35和軸連接部25連 接。分別安裝于兩個螺栓部件42的橡膠制的筒體41降低從螺栓部件42傳遞 到環狀部件35的振動。筒體41能顯著地抑制環狀部件35的振動,進而能進 一步抑制手輪20的振動。
為確保手動操作手輪20時的易操作性,在環狀部件35的內側形成了 凹部43。因此,縫紉機M可在不失去環狀部件35的遮音性能的狀態下,確保 手輪20的易操作性。
下面對局部變更了上述實施例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1) 作為振動抑制部件,也可由僅接觸側壁部22的內周面的環狀的部件來 代替在筒部21的內側配設的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所述情況時,縫紉機可省 去環狀部件35、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螺栓部件42和筒體41。因此,縫紉機 能進一步抑制手輪20的重量的增加。
2) 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內側振動抑制部件45和筒體41也可由合成樹脂 材料構成。只要彈性材料均可。
3) 外側振動抑制部件30的環狀部32也可配設成與端壁部23的內面抵接。
4) 筒部21的端壁部23也可形成為直接與軸連接部25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包括手輪,該手輪固接于縫紉機主軸的一端部,并且可手動操作地配設于機臂部的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輪(20)具有軸連接部(25)和筒部(21),所述軸連接部(25)固定于所述縫紉機主軸(10)上,所述筒部(21)相對于所述軸連接部(25)位于與所述機臂部(3)相反的一側,該縫紉機(M)設有第一振動抑制部件(31),該第一振動抑制部件(31)抑制從所述縫紉機主軸(10)傳遞到所述筒部(21)的振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部(21)由端壁部(23) 和側壁部(22)構成,所述端壁部(23)與所述軸連接部(25)的一側連接,所述側 壁部(22)從所述端壁部(23)向與所述機臂部(3)相反的一側延伸,在所述側壁 部(22)的內周面上設有所述第一振動抑制部件(31)。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振動抑制部件(32), 該第二振動抑制部件(32)配置成與所述端壁部(23)的內面抵接或靠近。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設有環狀部件(35)和固定部 件(42),所述環狀部件(35)從與所述機臂部(3)相反的一側覆蓋所述第一振動 抑制部件(31)和所述第二振動抑制部件(32),所述固定部件(42)將所述環狀部 件(35)固定于所述軸連接部(25)。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設有第三振動抑制部件(45), 該第三振動抑制部件(45)配置于所述軸連接部(25)和所述環狀部件(35)之間。
6. 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2)由螺 栓部件(42)構成,所述縫紉機(M)設有第四振動抑制部件(41),為降低從所述 螺栓部件(42)傳遞到所述環狀部件(35)的振動,所述第四振動抑制部件(41)安 裝于所述螺栓部件(42)上。
7. 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為確保手動操作所述手 輪(20)時的易操作性,在所述環狀部件(35)的內側形成有凹部(43)。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為確保手動操作所述手輪(20)時的易操作性,在所述環狀部件(35)的內側形成有凹部(43)。
9. 如權利要求1、 2、 4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動抑制部件(31)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10. 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動抑制部 件(32)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11.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振動抑制部件(45)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12.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振動抑制部件(41)由合成樹脂或橡膠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降低手輪產生的振動噪音的縫紉機。縫紉機包括的手輪具有與縫紉機主軸連接的軸連接部和筒部。筒部具有與其內周面面接觸,并且在筒部的端壁部的內面上靠近狀地配置的橡膠制的外側振動抑制部件。外側振動抑制部件吸收從縫紉機主軸通過軸連接部傳遞到筒部的振動。
文檔編號F16F15/12GK101575777SQ20091013884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7日
發明者野村悅造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