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管體的管接頭,特別地涉及一種與管體的外面形成密封的管接頭。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已知與管體的外面形成密封的管接頭(例如,參見日本特開 2004-204659號公報)。在該管接頭中,支撐襯套用于支撐(支承)管體的內側。支撐襯套通常由筒狀金屬構件構成,并且是與管接頭獨立的獨立體(s印arate body),當管體連接到管接頭時,通過將支撐襯套裝配到管體的遠端(distal end)內側而使用該支撐襯套。因此,由于支撐襯套是與管接頭獨立的獨立體,并且需要與管接頭獨立地裝配到管體,所以管體連接操作更加復雜,并且工人忘記裝配支撐襯套也是可能的。
發明內容
已經做出了本發明以解決上述問題,并且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減少組件數量并且簡化操作的管接頭。涉及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管接頭包括接頭主體,其被形成為筒狀,在所述接頭主體的一端構成供管體插入的插入口,在所述接頭主體中設置用于密封所述管體的外周和所述接頭主體之間的間隙的密封部;以及內周支撐構件,其被形成為筒狀,并且在所述接頭主體的內周和所述內周支撐構件之間構成用于所述管體的插入腔,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能從所述管體的內周側支撐所述管體,所述內周支撐構件在相對于所述插入腔的基端側 (proximal side)形成的聯接部處聯接到所述接頭主體,排氣孔形成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的在筒軸線方向上比所述密封部靠聯接部側的位置。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管接頭中,接頭主體與內周支撐構件聯接。因此,與接頭主體和內周支撐構件是獨立體相比,部件的數量可以更少并且操作也可以被簡化。內周支撐構件必需的功能包括當管體保持構件和密封構件等被從外面側固定 (fasten)到管體時(從內周面側)支撐管體,以及調節管體的平整度。為了有效地提供這些功能,如果內周支撐構件的外徑與管體的內徑之間的間隔小則更好。然而,當該間隔被做得較小時,在主體被連接時,管體的遠端和接頭主體之間的間隙可能進入氣密狀態,從而插入時可能存在阻力。因此,在本發明的管接頭中,排氣孔形成于內周支撐構件。該排氣孔形成于內周支撐構件的筒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密封部的聯接部側。因此,由于形成排氣孔,當管體被插入時空氣通過排氣孔排出,從而可以平順地連接管體。涉及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管接頭還包括所述管接頭還包括形成為筒狀的管體保持構件,所述管體保持構件被布置在所述接頭主體的內周側,并且用于從所述管體的外面側保持所述管體,而且所述管體保持構件的直徑能夠向徑向外側增大由此釋放所述管體。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管接頭中,從外面側保持管體的管體保持構件的直徑能夠向徑向外側增大,由此能夠釋放對管體的保持。由此,在管體已經被連接之后,本發明的管接頭可以從管體分離。當管體被分離時,空氣可以通過排氣孔流入。由此,管體可以被平順地分
1 O 在涉及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的管接頭中,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被形成為與所述接頭主體獨立的獨立體。因此,由于內周支撐構件是與管接頭獨立的獨立體,所以即使內周支撐構件被損壞,也可以防止該損壞波及接頭主體。在涉及本發明的第四方面的管接頭中,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與所述接頭主體一體地形成。因此,由于內周支撐構件與接頭主體一體地形成,所以可以更容易地生產管接頭。在涉及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管接頭中,所述內周支撐構件在比所述聯接部靠插入口側的位置包括低剛性部,所述低剛性部比所述內周支撐構件的其他部分的剛性低。因此,由于低剛性部相對于內周支撐構件的聯接部被構成在插入口側,彎曲剛性在低剛性部處低,從而內周支撐構件易于彎曲以跟隨管體的移動。因此,也可以減小聯接部上的負荷并且可以抑制對聯接部的損壞。根據本發明的管接頭,與接頭主體和內周支撐構件是獨立體時相比,可以減小部件的數量并且操作更簡單。
將基于如下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其中圖1是示出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未連接到管體)的局部剖視圖。
圖2是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的內周支撐構件的局部剖切掉的立體圖。圖3是示出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當連接到管體時)的局部剖視圖。圖4是示出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從管體分離操作期間)的局部剖視圖。圖5是示出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未連接到管體)的內周支撐構件的變型例的局部剖視圖。圖6是示出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未連接到管體)的內周支撐構件的另一變型例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的內周支撐構件的變型例的局部剖切掉的立體圖。圖8是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的內周支撐構件的另一變型例的局部剖切掉的立體圖。圖9是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的內周支撐構件的又一變型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根據
與本發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相關的管接頭。圖1示出了本典型實施方式的管接頭12的半剖視圖(在管體10未被連接的狀態下)。管接頭12設置有接頭主體20和內周支撐構件30。在這些圖中,單點劃線S表示管接頭12的筒軸線。接頭主體20包括筒狀主體部22、帽部24、套爪(collet)沈以及分隔構件 (dividing member)28。筒狀主體部22由樹脂一體地形成并且大致為筒狀。筒狀主體部22的筒的一端側(插入管體10的一側)的內徑大于中間部22M的內徑。從筒狀主體部22的遠端側起, 依次形成第一內壁部22A、第二內壁部22B和第三內壁部22C。這些內壁部中,第一內壁部 22A具有最大的內徑,第二內壁部22B和第三內壁部22C相繼地具有較小的直徑。各臺階部被形成在第一內壁部22k與第二內壁部22B之間以及第二內壁部22B與第三內壁部22C之間。陽螺紋22N被形成于筒狀主體部22的與第一內壁部22A和第二內壁部22B對應的外周側。作為形成筒狀主體部22的樹脂,最好可以使用聚苯硫醚(PPS)、聚苯砜(PPSU)、聚醚砜(PES)、聚醚醚酮(PEEK)、聚丁烯(PB)等。分隔構件28被裝配在筒狀主體部22的第一內壁部22A的內側處。分隔構件洲包括沿著第一內壁部22A的內側的筒部^B、從筒部^B的遠端(插入管體10的一側的端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外部^A以及從筒部^B的后端(與遠端相反側的端部)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內部^C。外部28A被布置為覆蓋筒狀主體部22的遠端。內部28C分隔第一內壁部22A與第二內壁部22B,并且在內部^C的第一內壁部22A側構成套爪空間KR,在內部 28C的第二內壁部22B側構成0型環空間OR。內部^C的套爪空間KR側被形成為朝向遠端側突出的錐形,并且構成錐形面^T。帽部M為環形。在帽部M的內壁處形成螺紋連接到陽螺紋22Ν的陰螺紋ΜΝ。 帽部M通過將陰螺紋24Ν螺紋連接到陽螺紋22Ν而被聯接到筒狀主體部22。內徑比筒狀主體部22的第一內壁部22Α的內徑小的插入口部24Α形成于帽部M的插入管體10的一側。作為管體保持構件的套爪沈布置于套爪空間KR。套爪沈為環形,并且包括口部 ^A、大直徑部26Β和爪部^C。套爪沈的內徑比插入口部24A的內徑小。大直徑部26B布置在套爪空間KR的基端側(分隔構件28的內部28C側)。大直徑部^B的外徑比插入口部24A的直徑大。傾斜部26K形成在大直徑部沈8的頂端側(分隔構件觀的內部28C側) 的內周處。傾斜部26K是內徑朝向頂端逐漸變大的錐形。傾斜部26K抵接分隔構件觀的錐形面^T的遠端側。爪部26C相對于大直徑部^B的傾斜部26K形成在插入口部24A側。爪部^C由金屬制成,相對于套爪26的內周面向徑向內側突出,并且能夠咬合(bit into)到管體10的外面。本典型實施方式使用爪部26C被嵌入的情況,但是套爪沈的一部分可以向徑向內側突出并且一體地形成樹脂制爪部。口部26A被布置為從大直徑部26B延伸到插入口部24A 側,口部2隊的外徑比插入口部24A的內徑小,并且口部2隊的遠端部沿著插入口部24A的內壁布置。0型環空間OR形成于第二內壁部22B的內周側。0型環四布置于0型環空間OR中。通過0型環四密封管體10的外周面與接頭主體20之間的間隙。在第三內壁部22C的內周側,插入腔IOR形成于第三內壁部22C與內周支撐構件 30之間。插入腔IOR被構成為沿著第三內壁部22C的內周壁延伸到與第二內壁部22B和第一內壁部22A相對應的一側。管體10被插入到插入腔IOR中。臺階部22D和接合突起部22E形成在第三內壁部22C與中間部22M之間。接合突起部22E包括直徑在接合突起部 22E的臺階部22D側處較小的錐形形狀,并且接合突起部22E相對于中間部22M的內壁向徑向內側突出。如圖2所示,內周支撐構件30形成為大致圓筒形,接合部32和凸出部34被形成為在內周支撐構件30的一端側處向徑向外側突出。接合部32形成在一端側的遠端處,并且具有朝向遠端直徑逐漸變小的錐形形狀。凸出部34與接合部32稍分開地布置。在凸出部;34與接合部32之間構成接合凹部32A。排氣孔30H形成于內周支撐構件30。排氣孔30H被形成在相對于凸出部34的帽部M側與相對于0型環四的基端側的范圍內。排氣孔30H是貫通孔,并且通過排氣孔 30H使內周支撐構件30的筒內部和插入腔IOR流體連通。優選直徑為1. Omm至5. Omm程度 (order)的排氣孔30H。內周支撐構件30通過與接合突起部22E接合的接合部32而被聯接到筒狀主體部 22。該接合區域是聯接部21。在接合狀態下,接合突起部22E被裝配到接合凹部32A中。 內周支撐構件30的在從筒狀主體部22脫離的方向上的移動由于接合突起部22E與接合部 32之間的接合而被阻擋。因此,由于內周支撐構件30被聯接到筒狀主體部22,在接頭連接操作期間無需將內周支撐構件預先插入到管體10,并且可以更簡單地進行該操作。內周支撐構件30的凸出部34的在與接合凹部32A相反側的面與形成在臺階部 22D與第三內壁部22C之間的臺階面22F是共面的。因此,用于管體10的抵接面由凸出部 34和臺階面22F構成。內周支撐構件30由樹脂制成。作為該樹脂,能夠有利地使用與筒狀主體部22相同的樹脂或者PPS、PPSU、P0M等。如果內周支撐構件30由比筒狀主體部22軟的材料構成, 使得內周支撐構件30易于跟隨被連接的管體10的移動,則是優選的。作為軟的材料,可以使用PPS、PPSU、POM等。可以減小增強劑的比例含量以增加柔軟度(softness)。具體地, 可以通過將玻璃含量設定為0%來提供具有柔軟度的PPS。低剛性槽36相對于凸出部34被形成在內周支撐構件30的插入口部24A側。低剛性槽36繞內周支撐構件30的外周的整周被形成為截面為V形。低剛性槽36相對于內周支撐構件30的軸向中央部形成在基端側(凸出部34側)。為了維持內周支撐構件30的功能,如果低剛性槽36在軸向上形成在由0型環四密封的位置的聯接部21側,則是優選的。內周支撐構件30可以與筒狀主體部22獨立地成形,然后接合部32可以與接合突起部22E接合;或者內周支撐構件30可以在筒狀主體部22已經成形之后作為附加物通過雙模腔成形(twin-molding)而被形成到筒狀主體部22。內周支撐構件30具有如下功能從管體10的內周側支撐管體10以抵抗在已連接管體10之后由套爪沈和0型環19等從外周面側固定管體10的力,并且具有調節管體10 的平整度的功能。為了有效地展現這些功能,如果內周支撐構件30的外徑與管體10的內徑之間的差值在Omm至0. 35mm的范圍,則是優選的。更優選地,差值在0. Imm至0. 2mm的范圍。當管體10被聯接到管接頭12時,管體10從插入口部24A側插入到插入腔10R,并且如圖3所示,管體10的遠端抵接臺階面22F。此時,插入腔IOR內部的氣體在相對于管體10的遠端的基端側通過排氣孔30H被排入內周支撐構件30的筒內部。因此,防止了插入腔IOR的正壓,并且可以平順地插入管體10。如上所述,內周支撐構件30被插入到管體10的內側并且從管體10的內周側支撐管體10。0型環四被管體10擠壓,并且與管體10形成密封。套爪沈的爪部26C咬合到管體10的外周面并且阻止管體10的脫離。當彎曲力作用于管體10時,該力也作用于內周支撐構件30,并且大的力也被施加到聯接部21。在本典型實施方式中,由于內周支撐構件30和筒狀主體部22被形成為獨立體,即使內周支撐構件30被損壞,該損壞不會波及筒狀主體部22,并且可以確保管體10與接頭主體20之間的密封。當管體10從管接頭12分離時,工具(未示出)插入到插入口部24A并且將套爪 26推得更深。因此,如圖4所示,套爪沈的遠端沿著分隔構件觀的錐形面28T移動,并且釋放爪部26C與管體10的咬合。在該狀態下,拉出管體10。此時,氣體在相對于管體10的遠端的基端側處從內周支撐構件30的筒內部通過排氣孔30H流入到插入腔IOR中。因此, 防止插入腔IOR變為負壓,并且管體10可以從管接頭12平順地分離。在本典型實施方式中,內周支撐構件30與接頭主體20聯接。由此,在管體10分離之后,內周支撐構件30未留在管體10的內部,而是保持內周支撐構件30從管體10取出并且被聯接到接頭主體20的狀態。因此,可以易于再次使用內周支撐構件30。如上所述,利用本典型實施方式的管接頭12,由于內周支撐構件30被聯接到接頭主體20,所以可以同時進行內周支撐構件30到管體10的插入以及聯接,也可以容易地進行管體10的連接操作。此外,由于排氣孔30H形成于內周支撐構件30,所以可以平順地進行管體10的連接和分離。對于本典型實施方式,已經說明了由樹脂制成內周支撐構件30的例子。然而,如圖5所示,內周支撐構件可以是由金屬制成的內周支撐構件30。當內周支撐構件30如本典型實施方式中那樣由樹脂制成時,在成形期間的自由度會高于內周支撐構件由金屬制成時的自由度,并且由于內周支撐構件30輕,處理也會更容易。在本典型實施方式中,內周支撐構件30和接頭主體20被形成為獨立體。然而,如圖6所示,內周支撐構件30和接頭主體20可以被一體地形成。當內周支撐構件30和接頭主體20被一體地形成時,成形可以更容易。在本典型實施方式中,低剛性槽36形成于內周支撐構件30,但是形成低剛性槽36 不是必須的。當低剛性槽36如本典型實施方式中那樣被形成時,聯接部21附近的彎曲剛性較低,并且內周支撐構件30易于跟隨管體10的移動。因此,能夠抑制對內周支撐構件30 的損壞。在本典型實施方式中,低剛性槽36是具有V形截面的槽。然而,低剛性槽36可以具有不同結構,例如,如圖7所示,低剛性槽36A也可以是具有矩形截面的凹槽。而且,可以形成兩個以上的低剛性槽36。如圖8所示,可以通過將內周支撐構件30的軸向S上的凸出部34側的厚度制成比遠端側的厚度薄而構成低剛性部38。如圖9所示,可以形成沿軸向S的多個縫37,并且這些縫代替低剛性槽36來提供低剛性。利用該結構,縫37可以取代排氣孔,并且也可以設置低剛性部與排氣孔組合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管接頭,其包括接頭主體,其被形成為筒狀,在所述接頭主體的一端構成供管體插入的插入口,在所述接頭主體中設置用于密封所述管體的外周和所述接頭主體之間的間隙的密封部;以及內周支撐構件,其被形成為筒狀,并且在所述接頭主體的內周和所述內周支撐構件之間構成用于所述管體的插入腔,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能從所述管體的內周側支撐所述管體, 所述內周支撐構件在相對于所述插入腔的基端側形成的聯接部處聯接到所述接頭主體,排氣孔形成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的在筒軸線方向上比所述密封部靠聯接部側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頭還包括形成為筒狀的管體保持構件,所述管體保持構件被布置在所述接頭主體的內周側,并且用于從所述管體的外面側保持所述管體,而且所述管體保持構件的直徑能夠向徑向外側增大由此釋放所述管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被形成為與所述接頭主體獨立的獨立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被形成為與所述接頭主體獨立的獨立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與所述接頭主體一體地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與所述接頭主體一體地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周支撐構件在比所述聯接部靠插入口側的位置包括低剛性部,所述低剛性部比所述內周支撐構件的其他部分的剛性低。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管接頭。該管接頭設置有接頭主體和內周支撐構件。接頭主體被形成為筒狀,在接頭主體的一端構成供管體插入的插入口。內周支撐構件被形成為筒狀,與接頭主體的內周一起構成管體用插入腔。內周支撐構件從管體的內周側支撐管體,并且在相對于插入口的基端側形成的聯接部處被聯接到接頭主體。排氣孔在筒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密封部的聯接部側形成于內周支撐構件。
文檔編號F16L21/08GK102466101SQ20111036177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16日
發明者櫻田秋能 申請人:株式會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