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帶輪軸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無極變速器領域,尤其是一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壽命長的主動帶輪軸,它從左至右包括第一軸體、第二軸體、第三軸體、環形凸起、第四軸體、第五軸體和第六軸體,該主動帶輪軸,用于無極變速器上,其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設置,可有效的提高主動帶輪軸的牢度,提高主動帶輪軸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同時各個連接處均設有倒角或圓弧過渡,可大大的提高主動帶輪軸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主動帶輪軸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無極變速器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無極變速器的主動帶輪軸。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生產生活中對動力需求越來越多,在動力使用過程中往往涉及到無極變速器方面的需求,目前大多是通過多組軸和齒輪來實現的,在這種使用情況下,需要對軸的要求比較高,而現有的主動輸出軸的扭力和應力承受相對較差,造成其使用壽命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壽命長的主動帶輪軸。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主動帶輪軸,它從左至右包括第一軸體、第二軸體、第三軸體、環形凸起、第四軸體、第五軸體和第六軸體,第一軸體的直徑為30.3mm、長度為34mm,第二軸體的直徑為37.5mm、長度為60mm,第三軸體的直徑為45.3mm、長度為26mm,所述環形凸起與第三軸體連接的側面向第四軸體一側傾斜,且與徑向所成夾角為11°,環形凸起的底部長度為26.6mm,頂部的長度為12.1mm,外徑為153mm,第四軸體的直徑為45.3mm、長度為18mm,第五軸體的直徑為32mm、長度為9.5mm,第六軸體的直徑為16.3mm、長度為14mm ;在第一軸體的左端設有M30XP1.5的第一螺紋,第一螺紋的有效牙長為IOmm ;在第二軸體的左端間隔均勻的設有六條有效長度為40mm的徑向凹槽,徑向凹槽的外徑為38.3mm,在徑向凹槽的右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的寬度為2mm、內徑為34.8mm、底部為弧形結構;在環形凸起與第四軸體接觸的側面的外圍間隔均勻的設有36個內凹結構,內凹結構的寬度為6.4_、長度為9mm,最內側的深度為O,最外側的深度為7mm,在環形凸起靠近第四軸體的側面上設有寬度為0.5mm的臺階,臺階的直徑為56mm ;在第五軸體上設有第二螺紋,在第五軸體與第四軸體連接處設有內徑為29mm的退刀槽;在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的中心設有一號深孔,一號深孔的長度為94.5mm,距離開口 10.2mm長的一號深孔的內徑為17.5mm,其余內徑為13mm,且一號深孔的開口處設有2.27mm深的60°倒角;在第三軸體、環形凸起、第四軸體、第五軸體和第六軸體的中心設有二號深孔,二號深孔的長度為73.5mm,內徑為7mm,且二號深孔的開口處設有60°倒角;在第二軸體的右端間隔均勻的設有三個一號徑向通孔,一號徑向通孔的直徑為6mm,一號徑向通孔與一號深孔貫通,一號徑向通孔的中心與第三軸體的最左側之間的距離為5.5mm,在環形凸起的最左端間隔均勻的設有三個二號徑向通孔,二號徑向通孔的直徑為3_,二號徑向通孔與二號深孔貫通,二號徑向通孔由外向內偏向于第四軸體方向傾斜。
[0005]作為優化,所述的第三軸體與環形凸起連接處設有凹陷,所述凹陷與第三軸體的連接面與軸向成15°夾角,凹陷與環形凸起的連接面與徑向成15°夾角,凹陷底部為弧形結構,且半徑為2mm,凹陷的底部直徑為44mm。[0006]作為優化,所述的徑向凹槽的底部的弧面半徑為0.65mm,深度為3.05mm,且側壁的弧面半徑為2.5mm。
[0007]本實用新型所得到的主動帶輪軸,用于無極變速器上,其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設置,可有效的提高主動帶輪軸的牢度,提高主動帶輪軸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同時各個連接處均設有倒角或圓弧過渡,可大大的提高主動帶輪軸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視圖;
[0010]圖3為c-c處的結構剖視圖;
[0011]圖4為k_k處的結構剖視圖;
[0012]圖5為圖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4]實施例1:
[0015]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本實施例描述的主動帶輪軸,它從左至右包括第一軸體1、第二軸體2、第三軸體3、環形凸起4、第四軸體5、第五軸體6和第六軸體7,第一軸體I的直徑為30.3mm、長度為34臟,第二軸體2的直徑為37.5mm、長度為60mm,第三軸體3的直徑為45.3mm、長度為26mm,所述環形凸起4與第三軸體3連接的側面向第四軸體5 —側傾斜,且與徑向所成夾角為11°,環形凸起4的底部長度為26.6mm,頂部的長度為12.1mm,外徑為153mm,第四軸體5的直徑為45.3mm、長度為18mm,第五軸體6的直徑為32mm、長度為9.5mm,第六軸體7的直徑為16.3mm、長度為14mm ;在第一軸體I的左端設有M30XP1.5的第一螺紋8,第一螺紋8的有效牙長為10_ ;在第二軸體2的左端間隔均勻的設有六條有效長度為40mm的徑向凹槽9,徑向凹槽9的外徑為38.3mm,在徑向凹槽9的右端設有環形凹槽10,環形凹槽10的寬度為2mm、內徑為34.8mm、底部為弧形結構;在環形凸起4與第四軸體5接觸的側面的外圍間隔均勻的設有36個內凹結構11,內凹結構11的寬度為6.4_、長度為9mm,最內側的深度為O,最外側的深度為7mm,在環形凸起4靠近第四軸體5的側面上設有寬度為0.5mm的臺階13,臺階13的直徑為56mm ;在第五軸體6上設有第二螺紋14,在第五軸體6與第四軸體5連接處設有內徑為29mm的退刀槽12 ;在第一軸體I和第二軸體2的中心設有一號深孔15,一號深孔15的長度為94.5mm,距離開口 10.2mm長的一號深孔15的內徑為17.5mm,其余內徑為13臟,且一號深孔15的開口處設有2.27mm深的60°倒角;在第三軸體3、環形凸起4、第四軸體5、第五軸體6和第六軸體7的中心設有二號深孔17,二號深孔17的長度為73.5mm,內徑為7mm,且二號深孔17的開口處設有60°倒角;在第二軸體2的右端間隔均勻的設有三個一號徑向通孔16,一號徑向通孔16的直徑為6mm,一號徑向通孔16與一號深孔15貫通,一號徑向通孔16的中心與第三軸體3的最左側之間的距離為5.5mm,在環形凸起4的最左端間隔均勻的設有三個二號徑向通孔18,二號徑向通孔18的直徑為3_,二號徑向通孔18與二號深孔17貫通,二號徑向通孔18由外向內偏向于第四軸體5方向傾斜;所述的第三軸體3與環形凸起4連接處設有凹陷19,所述凹陷19與第三軸體3的連接面與軸向成15°夾角,凹陷19與環形凸起4的連接面與徑向成15°夾角,凹陷19底部為弧形結構,且半徑為2mm,凹陷19的底部直徑為44mm ;所述的徑向凹槽9的底部的弧面半徑為0.65mm,深度為3.05mm,且側壁的弧面半徑為2.5mm。
【權利要求】
1.一種主動帶輪軸,其特征是:它從左至右包括第一軸體、第二軸體、第三軸體、環形凸起、第四軸體、第五軸體和第六軸體,第一軸體的直徑為30.3mm、長度為34mm,第二軸體的直徑為37.5mm、長度為60mm,第三軸體的直徑為45.3mm、長度為26mm,所述環形凸起與第三軸體連接的側面向第四軸體一側傾斜,且與徑向所成夾角為11°,環形凸起的底部長度為26.6mm,頂部的長度為12.1mm,外徑為153mm,第四軸體的直徑為45.3mm、長度為18mm,第五軸體的直徑為32mm、長度為9.5mm,第六軸體的直徑為16.3mm、長度為14mm ;在第一軸體的左端設有M30XP1.5的第一螺紋,第一螺紋的有效牙長為IOmm;在第二軸體的左端間隔均勻的設有六條有效長度為40mm的徑向凹槽,徑向凹槽的外徑為38.3mm,在徑向凹槽的右端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的寬度為2mm、內徑為34.8mm、底部為弧形結構;在環形凸起與第四軸體接觸的側面的外圍間隔均勻的設有36個內凹結構,內凹結構的寬度為6.4_、長度為9mm,最內側的深度為0,最外側的深度為7mm,在環形凸起靠近第四軸體的側面上設有寬度為0.5mm的臺階,臺階的直徑為56mm ;在第五軸體上設有第二螺紋,在第五軸體與第四軸體連接處設有內徑為29mm的退刀槽;在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的中心設有一號深孔,一號深孔的長度為94.5mm,距離開口 10.2mm長的一號深孔的內徑為17.5mm,其余內徑為13mm,且一號深孔的開口處設有2.27mm深的60°倒角;在第三軸體、環形凸起、第四軸體、第五軸體和第六軸體的中心設有二號深孔,二號深孔的長度為73.5mm,內徑為7_,且二號深孔的開口處設有60°倒角;在第二軸體的右端間隔均勻的設有三個一號徑向通孔,一號徑向通孔的直徑為6_,一號徑向通孔與一號深孔貫通,一號徑向通孔的中心與第三軸體的最左側之間的距離為5.5mm,在環形凸起的最左端間隔均勻的設有三個二號徑向通孔,二號徑向通孔的直徑為3_,二號徑向通孔與二號深孔貫通,二號徑向通孔由外向內偏向于第四軸體方向傾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主動帶輪軸,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軸體與環形凸起連接處設有凹陷,所述凹陷與第三軸體的連接面與軸向成15°夾角,凹陷與環形凸起的連接面與徑向成15°夾角,凹陷底部為弧形結構,且半徑為2mm,凹陷的底部直徑為44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主動帶輪軸,其特征是:所述的徑向凹槽的底部的弧面半徑為0.65mm,深度為3.05mm,且側壁的弧面半徑為2.5mm。
【文檔編號】F16H55/52GK203548540SQ201320780123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30日
【發明者】何宗憲 申請人:承田汽車配件工業(浙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