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軸承外圈鍛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它解決了現有技術設計不夠合理等技術問題。包括鍛件本體、第一錐形盲孔、第二錐形盲孔、盤狀體、第一弧形過渡部、第二弧形過渡部、第一錐形筒體、三角盤、第二錐形筒體、第一柱形盲孔與第二柱形盲孔,且第一柱形盲孔底部設有第一半球形儲油槽,第一半球形儲油槽連接有第一進油通道,第二柱形盲孔底部設有第二半球形儲油槽,第二半球形儲油槽連接有第二進油通道,第一進油通道與第二進油通道呈V形分布設置且第一進油通道與第二進油通道均和進油孔相連通。本車用軸承外圈鍛件的優點在于:精度高,易于保持成品的質量,強度高,預留儲油槽使得成品外圈裝配后潤滑好,鋼珠滾動順暢。
【專利說明】車用軸承外圈鍛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汽車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用軸承外圈鍛件。
【背景技術】
[0002]軸承是機械工程或汽車中應用最廣的部件之一,大部分軸承主要包括外圈、滾動體、保持架、內圈組成,外圈通常在軸承座內或機械部件殼體內起支承作用,常見的軸承外圈多由外圈鍛件經過精車加工而成,所以外圈鍛件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加工后的成品外圈的質量,但是常見的外圈鍛件存在著:結構強度低,精度低,后續加工不便,無預留儲油槽易導致成品外圈裝配后潤滑度不夠等問題,除此之外,現有的外圈鍛件由于外壁直徑是相同的,在機械設備上安裝使用這種軸承時,會造成軸承的受力點不是很牢固,受力強度也不夠的問題。
[0003]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高速精密組合軸承的外圈[申請號:201310162421.X],在外圈體的內圓中段設有中段圓柱面,在外圈體的內圓左段設有左段圓柱面,在外圈體的內圓右段設有右段圓柱面,左段圓柱面的直徑大于中段圓柱面的直徑,右段圓柱面的直徑大于中段圓柱面的直徑,左段圓柱面的右端部與中段圓柱面的左端部通過左滾道相連,中段圓柱面的右端部與右段圓柱面的左端部通過右滾道相連,在左段圓柱面左側的外圈體的內圓設有第一密封槽,在右段圓柱面右側的外圈體的內圓設有第二密封槽;在外圈體的軸向截面內,所述左滾道與右滾道均為一段圓弧形。
[0004]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現有技術的部分問題,但是該方案的未能徹底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特別是強度低和穩定性差的技術問題,無形中降低了成品質量。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更為合理且預留有儲油槽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包括鍛件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鍛件本體一端設有第一錐形盲孔,另一端設有第二錐形盲孔,所述的第一錐形盲孔與第二錐形盲孔對稱設置從而在第一錐形盲孔與第二錐形盲孔之間形成盤狀體,所述的第一錐形盲孔的底部與盤狀體之間設有第一弧形過渡部,所述的第二錐形盲孔的底部與盤狀體之間設有第二弧形過渡部,所述的鍛件本體包括小頭端具有第一錐形盲孔的第一錐形筒體,所述的第一錐形筒體的大頭端設有由三個弧形凸起體合圍而成的三角盤,所述的三角盤連接有與第一錐形筒體同軸設置的第二錐形筒體,且所述的第二錐形筒體與三角盤相連的大頭端的直徑至小頭端的直徑逐漸變小,所述的第二錐形盲孔設置在第二錐形筒體的小頭端,所述的第一錐形筒體的小頭端的直徑與第二錐形筒體和三角盤相連的一端的直徑相等,所述的第一弧形過渡部上設有若干第一柱形盲孔,且所述的第一柱形盲孔底部設有第一半球形儲油槽,所述的第一半球形儲油槽連接有第一進油通道,所述的第二弧形過渡部上設有若干與第一弧形過渡部相對應設置的第二柱形盲孔,且所述的第二柱形盲孔底部設有第二半球形儲油槽,所述的第二半球形儲油槽連接有第二進油通道,所述的第一進油通道與第二進油通道呈V形分布設置且所述的第一進油通道與第二進油通道均和設置在第一錐形筒體外壁上的進油孔相連通。該結構中,通過在鍛件本體內預留有儲油槽使得精車后的外圈裝配后潤滑度高,軸承內的鋼珠滾動順暢。
[0007]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第一進油通道端部設置在第一半球形儲油槽的底部,所述的第二進油通道端部設置在第二半球形儲油槽的底部。
[0008]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第一柱形盲孔的數量為兩個且相互對應設置;所述的第二柱形盲孔的數量為兩個且相互對應設置。在保證潤滑度的前提下確保結構強度。
[0009]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三角盤呈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的三角盤的側邊設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弧形部,所述的三角盤底邊設有向內凹陷的第二弧形部。
[0010]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三角盤上位于底部的兩個弧形凸起體的中心線之間形成夾角,且所述的夾角的大小為98°。
[0011]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三角盤與第一錐形筒體設有第三弧形過渡部,所述的三角盤與第二錐形筒體之間形成第四弧形過渡部。
[0012]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第一錐形盲孔的中心線與第二錐形盲孔的中心線重合。使得加工后的鍛件本體精度更高。在上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中,所述的第一錐形筒體、三角盤與第二錐形筒體均連為一體式結構。使得本鍛件本體的結構強度高。
[0013]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車用軸承外圈鍛件的優點在于:設計更合理,精度高,易于保持成品的質量,強度高,預留儲油槽使得成品外圈裝配后潤滑好,鋼珠滾動順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另一個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鍛件本體1、第一錐形筒體11、三角盤12、弧形凸起體121、第一弧形部122、第二弧形部123、第三弧形過渡部124、第四弧形過渡部125、第二錐形筒體13、第一錐形盲孔2、第二錐形盲孔3、盤狀體4、第一弧形過渡部41、第二弧形過渡部42、第一柱形盲孔5、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第一進油通道52、第二柱形盲孔6、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第二進油通道62、進油孔7、夾角α。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8]如圖1-2所示,本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包括鍛件本體1,鍛件本體I 一端設有第一錐形盲孔2,另一端設有第二錐形盲孔3,第一錐形盲孔2與第二錐形盲孔3對稱設置從而在第一錐形盲孔2與第二錐形盲孔3之間形成盤狀體4,第一錐形盲孔2的底部與盤狀體4之間設有第一弧形過渡部41,第二錐形盲孔3的底部與盤狀體4之間設有第二弧形過渡部42,鍛件本體I包括小頭端具有第一錐形盲孔2的第一錐形筒體11,第一錐形筒體11的大頭端設有由三個弧形凸起體121合圍而成的三角盤12,三角盤12連接有與第一錐形筒體11同軸設置的第二錐形筒體13,且第二錐形筒體13與三角盤12相連的大頭端的直徑至小頭端的直徑逐漸變小,第二錐形盲孔3設置在第二錐形筒體13的小頭端,第一錐形筒體11的小頭端的直徑與第二錐形筒體13和三角盤12相連的一端的直徑相等,第一弧形過渡部41上設有若干第一柱形盲孔5,且第一柱形盲孔5底部設有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連接有第一進油通道52,第二弧形過渡部42上設有若干與第一弧形過渡部41相對應設置的第二柱形盲孔6,且第二柱形盲孔6底部設有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連接有第二進油通道62,第一進油通道52與第二進油通道62呈V形分布設置且第一進油通道52與第二進油通道62均和設置在第一錐形筒體11外壁上的進油孔7相連通,該結構中,通過在鍛件本體I內預留有儲油槽使得精車后的外圈裝配后潤滑度高,軸承內的鋼珠滾動順暢。
[0019]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進油通道52端部設置在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的底部,第二進油通道62端部設置在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的底部。為了在保證潤滑度的前提下確保結構強度,優選地,這里的第一柱形盲孔5的數量為兩個且相互對應設置;第二柱形盲孔6的數量為兩個且相互對應設置。
[0020]進一步地,這里的三角盤12呈等腰三角形,且三角盤12的側邊設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弧形部122,三角盤12底邊設有向內凹陷的第二弧形部123。這里的三角盤12上位于底部的兩個弧形凸起體121的中心線之間形成夾角α,且夾角α的大小為98°。另外,三角盤12與第一錐形筒體11設有第三弧形過渡部124,三角盤12與第二錐形筒體13之間形成第四弧形過渡部125。
[0021]更一步地,為了使得加工后的鍛件本體精度更高,第一錐形盲孔2的中心線與第二錐形盲孔3的中心線重合。為了使得本鍛件本體的結構強度高,第一錐形筒體11、三角盤12與第二錐形筒體13均連為一體式結構。
[0022]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23]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鍛件本體1、第一錐形筒體11、三角盤12、弧形凸起體121、第一弧形部122、第二弧形部123、第三弧形過渡部124、第四弧形過渡部125、第二錐形筒體13、第一錐形盲孔2、第二錐形盲孔3、盤狀體4、第一弧形過渡部41、第二弧形過渡部42、第一柱形盲孔5、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第一進油通道52、第二柱形盲孔6、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第二進油通道62、進油孔7、夾角α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明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包括鍛件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鍛件本體(1) 一端設有第一錐形盲孔(2),另一端設有第二錐形盲孔(3),所述的第一錐形盲孔(2)與第二錐形盲孔(3)對稱設置從而在第一錐形盲孔(2)與第二錐形盲孔(3)之間形成盤狀體(4),所述的第一錐形盲孔(2)的底部與盤狀體(4)之間設有第一弧形過渡部(41),所述的第二錐形盲孔(3)的底部與盤狀體(4)之間設有第二弧形過渡部(42),所述的鍛件本體(1)包括小頭端具有第一錐形盲孔(2)的第一錐形筒體(11),所述的第一錐形筒體(11)的大頭端設有由三個弧形凸起體(121)合圍而成的三角盤(12),所述的三角盤(12)連接有與第一錐形筒體(11)同軸設置的第二錐形筒體(13),且所述的第二錐形筒體(13)與三角盤(12)相連的大頭端的直徑至小頭端的直徑逐漸變小,所述的第二錐形盲孔(3)設置在第二錐形筒體(13)的小頭端,所述的第一錐形筒體(11)的小頭端的直徑與第二錐形筒體(13)和三角盤(12)相連的一端的直徑相等,所述的第一弧形過渡部(41)上設有若干第一柱形盲孔(5),且所述的第一柱形盲孔(5)底部設有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所述的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連接有第一進油通道(52),所述的第二弧形過渡部(42)上設有若干與第一弧形過渡部(41)相對應設置的第二柱形盲孔(6),且所述的第二柱形盲孔(6)底部設有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所述的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連接有第二進油通道(62),所述的第一進油通道(52)與第二進油通道(62)呈V形分布設置且所述的第一進油通道(52)與第二進油通道(62)均和設置在第一錐形筒體(11)外壁上的進油孔(7)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進油通道(52)端部設置在第一半球形儲油槽(51)的底部,所述的第二進油通道(62)端部設置在第二半球形儲油槽(61)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柱形盲孔(5)的數量為兩個且相互對應設置;所述的第二柱形盲孔出)的數量為兩個且相互對應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盤(12)呈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的三角盤(12)的側邊設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弧形部(122),所述的三角盤(12)底邊設有向內凹陷的第二弧形部(123)。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盤(12)上位于底部的兩個弧形凸起體(121)的中心線之間形成夾角(α),且所述的夾角(α)的大小為98。。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盤(12)與第一錐形筒體(11)設有第三弧形過渡部(124),所述的三角盤(12)與第二錐形筒體(13)之間形成第四弧形過渡部(125)。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錐形盲孔(2)的中心線與第二錐形盲孔(3)的中心線重合。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軸承外圈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錐形筒體(11)、三角盤(12)與第二錐形筒體(13)均連為一體式結構。
【文檔編號】F16C33/58GK104047960SQ201410280483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1日
【發明者】沈潤超 申請人:德清恒豐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