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利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自排氣升降式給水栓。
背景技術:
現有的給水開關閥結構相對較為復雜,有的還有鐵制金屬部件,容易銹蝕,甚至封閉不嚴緊,容易漏水等。
中國專利CN105570469A公開了一種流體開關閥,這種閥門借助于閥門管和閥座上的密封圈擠壓實現流體的通斷。但是也存在若干問題。
第一隨著閥門管與密封圈不斷來回摩擦,螺栓和密封圈松動,導致該流體開關閥的密封效果降低或者失效;
第二采用螺栓將錐形臺固定,這種方式經過長期的流水浸泡,螺栓銹蝕情況嚴重,喪失了原來設計螺栓易于拆卸安裝密封圈的初衷;
第三該流體開關閥導向性不好,人們在進行給水栓的使用時,往往是從上向下拉扯,蹲在一邊或者站在一邊,用力方向與流體開關閥的上下方向呈一定夾角,容易上拉或者下壓時錯位,導致密封口的磕碰現象嚴重,同時也會引起雙向密封圈處的密封失效現象。
第四當人們開啟或者關閉給水栓時,容易引起水錘現象,水錘又稱水擊。水(或其他液體)輸送過程中,由于閥門突然開啟或關閉、水泵突然停止、驟然啟閉導葉等原因,使流速發生突然變化,同時壓強產生大幅度波動的現象。水錘極易導致管壁發生破壞,使用壽命縮短。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流體開關閥密封效果不好,導向性差、存在水錘現象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自排氣升降式給水栓,可以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排氣升降式給水栓,包括彎頭、內管、壓蓋、外管及底托,所述彎頭與內管相連接,所述內管在外管內移動,外管上端部設有壓蓋,外管與底托相連接,所述底托上設有一排氣閥,所述排氣閥包括外安裝殼,所述外安裝殼上設有限位件,所述外安裝殼上部設有允許水流通過的彈性密封體,在限位件與彈性密封體之間放置有浮球,所述浮球上浮阻塞彈性密封體上的出水口。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件為限位塊,彈性密封體為彈性擋環,所述外安裝殼內側設有限位塊,外安裝殼上部安裝有外旋蓋,外旋蓋與外安裝殼之間設有彈性擋環,在彈性擋環與限位塊之間放置有浮球。
進一步地,所述彎頭包括彎頭殼,在彎頭殼出水端設有卡環,在彎頭殼下端設有快速卡頭,在快速卡頭內側設有卡塊,該快速卡頭與內管上部的卡條相配合。
進一步地,內管下側設有閥門復合組件,所述閥門復合組件通過與底托上的密封臺的離合實現流體的通斷開關控制。
進一步地,所述閥門復合組件7包括連接件、閥門體及密封件,內管與閥門體通過連接件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閥門體上設有連通閥門體內外兩側的通孔,所述密封件復合包裹在閥門體內側及外側并通過閥門體上的通孔連接密封件的內外兩側。
進一步地,環繞閥門體周邊陣列有若干導向片,在外管上設有用于限制內管水平方向移動的導向板,所述導向板與導向片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內管在外管內移動,外管上端部設有壓蓋,所述外管與壓蓋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與內管接觸,所述密封圈為橡膠圈或者硅膠圈。
進一步地,所述底托上設有密封臺,密封臺與底托通過支架相連接,所述密封臺、支架與底托一次性整體制成。
進一步地,所述彎頭與內管的連接方式為螺紋連接、快速卡頭連接、粘接或法蘭連接中的一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借助于排氣閥的設計,消除了水錘現象,同時在上拉或者下壓彎頭時,該處還能起到導流作用,節省人力;采用內管下部設置閥門復合組件的方式避免了多次摩擦造成的橡膠圈密封效果差的現象,且閥門復合組件中的閥門體的通孔設計,導向片設計增強了密封件的復合效果。該給水栓結構簡單、開關方便、制造工藝科學、經濟實用,可廣泛應用于農田灌溉、城市綠地、給排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剖視圖;
圖3為彎頭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4為彎頭的剖視圖;
圖5為分體結構時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爆炸視圖;
圖7為帶有內管的閥門復合組件的爆炸視圖;
圖8為密封件和閥門體拆分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外管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外管的剖視圖;
圖11為底托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底托的剖視圖;
圖13為排氣閥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排氣閥的剖視圖;
圖15為彎頭和內管一體注塑時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中:1彎頭,101彎頭殼,102卡環,103快速卡頭,104卡塊,2內管,3壓蓋,4外管,401外管殼,402外螺紋,403導向板,5底托,501密封臺,502內部安裝孔,503支架,6排氣閥,601外旋蓋,602外安裝殼,603彈性擋環,604浮球,605限位塊,7閥門復合組件,701連接件,702閥門體,703密封件,704導向片,705通孔,706外膜,707內膜,8封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15所示,該自排氣升降式給水栓包括彎頭1、內管2、壓蓋3、外管4及底托5。
所述彎頭與內管6相連接,兩者連接方式可為螺紋連接、快速卡頭連接、粘接或法蘭連接中的一種。如圖15所示,彎頭與內管為一體成形,采用一體注塑或其他方式均可。如圖2至圖4所示,所述彎頭1包括彎頭殼101,在彎頭殼101出水端設有卡環102,用于水管的固定。在彎頭殼101下端設有快速卡頭103,在快速卡頭103內側設有卡塊,該快速卡頭103與內管上部的卡條相配合,旋轉彎頭即可實現彎頭與內管的卡緊。
采用彎頭與內管的拆分式結構,第一可有效的避免偷盜現象,第二能夠選擇性的調節該給水栓的高度,同時能夠在彎頭出現破壞時,便于更換,而不是原給水栓彎頭與內管的同時更換,降低了使用成本。
當拆除彎頭時,為了避免雜物落入內管中,如圖5所示,在內管上部設有封蓋8,所述封蓋8同樣可設計為快遞卡頭形式,旋轉封蓋即可實現內管2的密封。所述封蓋8上設有透氣孔,可以將來自內管的空氣排出,避免水錘現象。
內管6下側設有閥門復合組件7,所述閥門復合組件7通過與底托5上的密封臺501的離合實現給水栓的開關,從而實現流體的通斷開關控制。
如圖7及圖8所示,所述閥門復合組件7包括連接件701、閥門體702及密封件703,內管2與閥門體702通過連接件701相連接。
所述密封件是由熱塑性彈性體制成的。
所述閥門體702下部優先為喇叭口型,也可為圓臺型或柱形,閥門體702與連接件相連接,可采用粘接,螺紋連接等等。所述密封件復合包裹在閥門體內側及外側并通過閥門體上的通孔連接密封件的內外兩側。
密封件與閥門體的復合過程,選用熱塑性彈性體復合在ABS塑料或PC塑料構件上。先將閥門體采用ABS塑料件或PC塑料件通過模具和注塑機注塑成形,然后放入制作最終復合件的模具中,因閥門體702與密封件703的材質不同,因此熔點不同。經注塑機對熱塑性彈性體熱熔,冷卻,進而復合成一體。
密封件703和閥門體702經復合趨于一體結構,一體制作,沒有其他組件,整體性好,具有良好的使用穩定性。
為了增強復合效果,在閥門體702上設有聯通閥門體內外兩面的通孔705,這樣當密封件復合至閥門體時,能夠使得密封件703上的外膜706與內膜707連通,增強復合效果,避免脫離閥門體。此處定義的外膜706為密封件包覆在閥門體外側的部分;內膜707為密封件包覆在閥門體內側的部分。
環繞閥門體周邊陣列有若干導向片704,這種導向片704的設計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密封件的復合效果,起到了支架的作用,而不單單作為導向組成部分存在。在外管4上設有用于限制內管水平方向移動的導向板403,所述導向板403與導向片704相配合。
如圖9及圖10所示,所述外管包括外管殼401,所述外管殼401外側設有外螺紋402,外管殼內側設有導向板403,用于限制內管左右的晃動。從而使得內管只能沿著外管上下移動。
所述內管2在外管4內移動,外管4上端部設有壓蓋3,用于進行內管2與外管4之間的密封。進一步地,所述外管與壓蓋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與內管接觸,用以進行內管與外管的密封。所述密封圈可為橡膠圈或者硅膠圈。
如圖2所示,外管3與底托4相連接。
如圖11和圖12所示,所述底托5上設有密封臺501,密封臺501與底托5通過支架503相連接,所示密封臺501、支架503與底托5一次性整體制成,所示密封臺501的形狀可為柱形、錐形、錐臺及其他與密封件配合進行控制流體通斷的形狀;
為了消除水錘現象,在底托5中部設有內部安裝孔502,在內部安裝孔502中安裝有排氣閥6,所述排氣閥6可聯通內管及底托,使得殘存在底托下部的氣體從該排氣閥中通過,避免出現水錘現象,同時在開啟、關閉給水栓時,能夠降低兩側的壓差,也有導流功效。
如圖13和圖14所示,排氣閥6包括外安裝殼602,所述外安裝殼602內側設有限位塊605,外安裝殼602上部安裝有外旋蓋601,外旋蓋與外安裝殼之間設有彈性擋環603,在彈性擋環與限位塊之間放置有浮球604。
所述彈性擋環603還可替換為有彈性且能夠允許水流通過的阻擋物,如帶有孔洞的橡膠片。
這樣,當給水栓關閉后,假若底托下方存在氣體,氣體會從該排氣閥中排出,而此時浮球在水壓作用下,壓緊彈性擋環,進行排氣閥的密封,水則不能從該處流出至內管中。
當開啟給水栓時,因為此時底托下方不存在氣體,基本不會出現水錘現象,而上拉彎頭時,浮球處收到的水壓變小,彈性擋環處存在泄漏的現象,出現導流。
當關閉給水栓時,浮球受到向下的水壓大于向上的水壓,浮球下移,從而排氣閥處導流明顯,能夠更加容易將內管下壓,從而密封件與密封臺接觸,實現密封。而密封臺與密封件接觸后,浮球受到向上的較大水壓,從而浮球與彈性擋環接觸,實現給水栓的密封。
該給水栓可安裝在一保護井內,不需要使用時下壓至井中,所述保護井包括具有一定強度的保護豎井及一蓋板,該保護豎井埋在地面以下,外力可直接作用于蓋板及保護井,避免給水栓的破壞,為維護或者使用給水栓提供空間。
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