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轂閘專用剎車裝置。
背景技術:
剎車塊又叫剎車蹄是指受剎車凸輪或推桿的作用(量)力而被推向外展開壓制剎車鼓起制動作用的配件,安裝于剎車鼓上,是車輛制動系統中關鍵的安全零件之一,剎車塊形狀如半月形,踩剎車時兩片半月形的剎車蹄就在制動(輪缸)凸輪的作用下外張,撐起剎車蹄摩擦著剎車鼓的內壁來起到減速或者停車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剎車塊由支撐架、背鋼和摩擦片組成,剎車塊安裝在外殼內側上,背鋼轉動連接在外殼上,由于是我轉動連接,在多次使用過程中會逐漸磨損,影響使用壽命和剎車效果。另外,兩塊背鋼另一端之間的張合控制著摩擦片的位移,通常是靠安裝在外殼上的轉軸的轉動來實現的,在多次撥動過程中轉軸會逐漸磨損,影響使用壽命和剎車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基于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車輛轂閘專用剎車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輛轂閘專用剎車裝置,包括外殼以及安裝在外殼上的鐵剎塊,鐵剎塊包括支撐架、背鋼和摩擦片,摩擦片貼合在背鋼的外側壁上,支撐架的一端開設有弧形狀凹口,背鋼由背鋼體、第一折邊和第二折邊組成,第二折邊與支撐架的弧形狀凹口相配合,第一折邊與支撐架的另一端相配合,外殼上設有固定第二折邊的定位柱,定位 柱與第二折邊之間設有第一襯套;
兩個第一折邊之間的外殼上轉動安裝有將其撥向兩側的轉軸,轉軸包括長扁圓形柱狀轉軸本體、對稱轉動連接于轉軸本體內部兩側的兩個圓柱形滾柱和安裝于轉軸本體的底表面將滾柱端部密封的蓋板,滾柱的內側表面與轉軸本體滾動連接,滾柱的露出轉軸本體的外側表面與第一折邊滾動連接,轉軸本體的轉動軸與外殼之間設有第二襯套。
進一步地,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均為具有均布孔隙的粉末冶金制品,孔隙內浸漬有白油,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材質均為燒結鐵。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孔隙內浸漬有白油的襯套使得外殼與鐵剎塊之間、定位柱和背鋼的第二折邊之間轉動連接的摩擦阻力減小;轉軸與背鋼的第一折邊之間由滑動摩擦變為滾動摩擦,摩擦阻力減小,磨損減少,延長鐵剎塊的壽命,提高剎車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
圖3是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支撐架,2.背鋼,3.摩擦片,4.外殼,5.定位柱,6.第一襯套,7.轉軸本體,8.滾柱,9.第二襯套,10.蓋板,21.背鋼體,22.第一折邊,23.第二折邊。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 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3所示的一種車輛轂閘專用剎車裝置,包括外殼4以及安裝在外殼上的鐵剎塊,鐵剎塊包括支撐架1、背鋼2和摩擦片3,摩擦片3貼合在背鋼2的外側壁上,支撐架1的一端開設有弧形狀凹口,背鋼2由背鋼體21、第一折邊22和第二折邊23組成,第二折邊23與支撐架1的弧形狀凹口相配合,第一折邊22與支撐架1的另一端相配合,外殼上設有固定第二折邊23的定位柱5,定位柱5與第二折邊23之間設有第一襯套6。
兩個第一折邊22之間的外殼4上轉動安裝有將其撥向兩側的轉軸,轉軸包括長扁圓形柱狀轉軸本體7、對稱轉動連接于轉軸本體7內部兩側的兩個圓柱形滾柱8和安裝于轉軸本體7的底表面將滾柱8端部密封的蓋板10,滾柱8的內側表面與轉軸本體7滾動連接,滾柱8的露出轉軸本體7的外側表面與第一折邊22滾動連接,轉軸本體7的轉動軸與外殼4之間設有第二襯套9。與第一折邊22轉動接觸的轉軸本體7的側表面呈弧形,有利于減少轉軸本體7、滾柱8與第一折邊22之間的摩擦。蓋板10將滾柱8端部蓋住,防止滾柱8脫落,同時蓋板10上開設有架設滾柱8的轉動孔,滾柱8可以在蓋板10上自由轉動。
第一襯套6和第二襯套9均為具有均布孔隙的粉末冶金制品,孔隙內浸漬有白油,第一襯套6和第二襯套9材質均為牌號F0002J的燒結鐵。粉末冶金制品在高溫中燒結后整形而成,它的基體有細微、均布的孔隙,經潤滑油(白油)真空浸漬后形成含油狀態。材料和潤滑油的熱膨脹系數不同,故工作時白油從孔隙中被擠入摩擦面,停止工作時白油又隨溫度下降被吸回孔隙。具有成本低、能吸振、噪聲小、在較長工作時間內不用加潤滑油等特點,特別適用于不易潤 滑或不允許油臟污的工作環境。
實際使用時,轉軸本體7的轉動軸帶動轉軸本體7整體旋轉,滾柱8的外側露出轉軸本體7表面與第一折邊22表面接觸,滾柱8在轉軸本體7內自由滾動,轉軸本體7與第一折邊22之間由滑動摩擦變為滾動摩擦,摩擦阻力減小,磨損減少,延長鐵剎塊的壽命,提高剎車效果。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